這個傳說聽著有點玄虛,但是漢武帝活了70歲,也算是高壽了。當然這與他注重養生修煉是分不開的。
大家都知道二十四氣節,究竟背後是什麼推動這生生不息的循環呢?這就是《黃帝內經》中最基礎的科學理論之一:陰陽。二十四節氣是陰陽相互運動過程中所產
生的現象,人體中也一樣有二十四節氣,但正如天氣會反常,身體的節氣也會反常,中醫的治療就是把身體的生物鍾調到正常的情況,該熱時要熱、該冷時要冷、該
虛時要虛、該實時要實,才能保證身體的健康。
運氣學說是中醫裡面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在《黃帝內經‧素問》中第六十六至七十一章
詳細論述運氣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本書所涉及的養生及治病知識大多是建立在《黃帝內經》運氣理論基礎上的,學習和實踐這些養生治病常識,不但可以治療疾病和
預防疾病的發生,還能讓您益壽延年。
《黃帝內經‧靈樞》言:“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
柔。如是則辟邪不至,長生久視。”意思就是說:一個聰明的人是一個懂得養生的人,其養生首要必須是順應春夏秋冬氣候的變化,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講的“以
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所以人是天地造化的產物,是天地之靈。因此,如果我們能夠多留意一下天氣的變化,慢慢感應和捕捉到自己身體微小的訊號,並知道
自己的身體是否會與天時不配合後,找出相應的方法調養治療,這才是中醫的精華所在;如果在春天的時候身體還停留在冬天,或者已經早一步去了夏天等現象無所
察覺,等到疾病來臨時才臨陣磨槍,那只能是養病而不是養生了。
唐代學者王冰注疏《黃帝內經》說“養生者必敬順天時”,養生如能符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時序規律,方能有利於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養生就是順天時,過好每一天,也就活好一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