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處暑防溫燥
(公歷8月22~24日)
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
【宜】早睡早起
【忌】秋燥,辛辣食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時的三伏天已過或接近尾聲。
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黍、稷、稻、粱類農作物已經成熟。
處暑過後天氣轉涼,天氣開始轉入秋季。中午熱,早晚涼,晝夜形成較大的溫差。晝熱夜涼的氣候,對人陽氣的收斂形成了良好的條件。因此,養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天氣由熱轉,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所以,人們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應的調整,須早睡早起。
二是處暑要預防“秋燥”。一般來講,人體感覺最舒適的空氣相對濕度是40%~60%,過高過低都會感覺不舒適。由於秋天空氣中的水氣含量小,其相對濕度
下降,特別是空氣的相對濕度低於30%以下時,人們就會感覺到皮膚干澀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結等,需要及時采取預防措施以避免發展為疾病
(即“秋燥症”)。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科學睡眠防秋困
處暑之後,我國很多地區的氣溫會逐漸下降,
暑氣消褪意味著秋天的來臨。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處暑期間,天氣由熱轉涼,很多人都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也就是“秋乏”,秋乏是一種自然現象。由
於處暑節氣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為只
有這樣,才能適應“秋乏”。
說到睡眠充足,現代人只重視量,說每天睡8個小時也罷6個小時也罷,都是在說明一個具體時間長短,認
為盡管睡得晚,但是睡到足夠時間就是健康的,這是典型的一廂情願。大家都知道,播種莊稼要趕農時,誤了農時,就算您足足讓莊稼長夠了時間,到最後也沒有收
成。人身是個小天地,有自己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變化規律,而這一變化規律是與天地同步的。人的新陳代謝,產生新的氣血,排洩痰濁瘀血,猶如莊稼的生
長,必須應時而動。
那麼,在處暑之後,什麼樣的睡眠方式最有利於身體的健康呢?《黃帝內經》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早臥早起,與
雞俱興。”也就是說,秋季的睡眠規律要與雞同步。大家都知道,雞是夜盲症,它一到天黑就奔雞窩走了,古人稱這個時候為酉時,大概是現在的17點到19點左
右。所以古人認為,人在秋天的養生就要學雞一樣,在這個時候回家休息。因為此時,天地的氣機開始收了,人的氣機也該收了,早點休息可以多藏精。而到了19
點到21點,就該上床睡覺了,最遲不超過21點。《孔雀東南飛》有這樣兩句詩叫:“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晚上19點到21點被稱為黃昏,21點到
23點被稱為“人定”。因此,只有在21點之前睡覺才可稱為早睡。
而早起是幾點起呢?古人將雞鳴作為時間標志,所以雞叫之後起床
即為早起,所謂“聞雞起舞”,“雞鳴入機織”等,說的就是聞雞叫如聞鬧鍾響,立即翻身起床,或鍛煉,或干活,毫不懈怠;雞鳴相當於幾點呢?“三更燈火五更
雞,正是男兒立志時”五更相當於凌晨5~6點,五更雞是指5點鍾左右雞就開始叫了,這個時候起床即為早起。
除了早睡早起,與雞俱
興外,我國古代養生學家還認為,人的睡覺方向同樣應根據季節交替而有所改變。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
這就是考慮到“應四時所旺之氣而臥”的緣故,因中醫的五季與五方相應,有春東、夏南、長夏中、秋西、冬北之說,因此睡眠的方位也與當時節氣相應。
盡管四季提倡的睡眠時間雖有不同,但有一個總則,晚睡不宜晚過子時,早起不宜早過寅時,也就是說夜裡11點到早上5點,這6個小時是睡覺的黃金時間,盡
量的要保證它。中醫認為,這6個小時依次為膽肝肺(經)當時,必須在人體處於休息狀態下才能發揮各自的作用,逆之則傷身。
另外中醫也講時差,生活在北京的人按北京時間,生活在烏魯木齊的人就不要再按北京時間來遵守了,生活在美國的朋友就更相反了。養生的根本准則是人與天的融合順應,人會變,大自然的規律不變,人定勝天的論調是不科學的。
最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由於處暑過後夜裡較涼,為了保護陽氣。晚上睡覺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防止脾胃受涼。
處暑至,秋燥來,“少辛增酸”防秋燥
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為什麼要在秋冬養陰呢?這好比一株干渴的鮮花,春夏養陰猶如中午澆花,澆下去的水分會被蒸發掉一大半,而秋冬養陰就
好比傍晚澆花,同樣多的水分不但不會被蒸發,還可兼得晨露的滋養。所以秋冬養陰效果最好。而具體到處暑時節,該如何來養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