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大暑防中暑
(公歷7月22~24日)
腐草為螢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宜】清熱補氣、冬病夏治
【忌】食欲不振、暑濕
大暑標志著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開始了。“大”有“很”的意思,天氣進入“大熱”或是“悶熱”的天氣階段。大暑正值中伏前後,在大暑時節出現40度左右的高溫天氣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是很常見的。在這酷熱難耐的季節,注意防暑降溫就刻不容緩了。
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化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慢慢的向立秋過渡。
“小暑”至“大暑”這一期間,天氣變化無常,雷雨頻繁,外出時一定要攜帶雨具。因為這個時候正處“中伏”階段,所以人會感到潮濕、悶熱,渾身上下總有濕漉漉的汗水,只有每天中午的時候才會感到有些涼意,這期間食品很容易變質。
大暑對人身體的影響很大,比如寒濕之氣對人體的傷害和高溫的酷暑都是對身體一種考驗,這個時候一定要做好防暑事宜。
大暑來臨,如何打開您的胃口
說到七月裡最常見的現象,莫過於厭食了。特別是在“大暑小暑,熱死老鼠”的三伏天裡,吃不下飯、睡不好覺、體重減輕、精神不好等症狀尤為普遍。對於這種
現象,有些人采用的方法是熬,然而有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從三皇五帝到如今,無論是秦皇漢武還是唐宗宋祖都離不開一個字:吃。食欲作為人生三大本能
欲望之一,是五髒功能好壞的重要標志,熬只會熬壞自己的脾胃,從而進一步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健康。因此,對於大暑時期最常見的胃口變差問題,我們需要給予足
夠的重視才行。
那麼,這種食欲不振的現象到底是何原因引起的呢?在中醫看來,大暑期間的厭食症狀,多於脾胃受涼有關。《黃帝內
經‧金匱真言論》說“長夏善病洞洩寒中”,我們知道,“洞洩”指的是拉肚子,而“寒中”是指脾胃受涼了,因為在中醫裡面,脾胃屬中焦,因此稱為寒中。有的
朋友會問了,大熱天的,哪來的寒。就是因為熱,才會常常吃冷飲、喝冰水,結果把脾胃的機能弄得不正常了。所以,要改善夏天的厭食現象,首先應祛除脾胃的寒
氣。
怎麼祛除脾胃的寒氣呢?
很多食物都具有驅寒暖胃的功效,而最常見的莫過於生姜了。“晨起三片姜,百病消災殃”,從這句流傳經久的民間諺語,我們可以知道生姜並不只是去除腥氣的調味品,還是一味有較大醫療價值的家常菜餚。
說起生姜,還有這麼一個傳說。說是有一次神農去南山采藥,不幸吞食了毒菌,頓時肚痛如刀割,竟昏倒在一棵大樹下,沒多久又慢慢蘇醒。神農睜眼看望,發現
他躺著的地方有長而尖葉的青草,香氣濃溢,漸漸覺得頭目清醒,他知道這是香氣刺鼻的結果,便用手拔起一株,把塊根故在嘴裡咬嚼,一股又辣又清涼的味道。頃
刻,肚裡咕咕響,繼而瀉出食物,瀉後就神清氣災,一切康復自如了。神農在沉思:這種長尖葉草能起死回生,自己姓姜,就取名“生姜”作為永久紀念。
其實生姜的作用除了殺菌外,還可祛寒。漢代名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的113方中用生姜者68方,或配半夏以降逆止嘔,或配陳皮以宣發胃陽,或配紫蘇
以開散郁氣,或配大棗以健脾和血。但總離不開一個“寒”字,外寒解表,內寒溫中,生姜都是首選的藥物。所以民間才有了“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
這句俗語。
關於姜的吃法,可姜湯,做姜粥;炒菜時放點姜絲,燉肉、煎魚加姜片,也可在做餡時加點姜末。在這裡,再給大家介紹一款驅寒功能能強大的藥膳——生姜紅棗粥。這道粥出自唐代醫家李絳的《兵部手集方》,對夏季厭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這道藥膳的配方包括生姜15克,紅棗5枚,粳米100克。首先將生姜洗淨去皮、切成姜絲,紅棗洗淨去核,粳米淘洗干淨;然後粳米放入鍋內,加入清水1000毫升燒開,放入姜絲、紅棗,小火熬煮成粥。吃法為每日2次,早晚溫熱服食即可。
在這道粥中,姜是溫胃散寒的良藥。因此,用生姜煮粥,確有比較理想的溫肺暖胃、驅寒的效果。我們再來看紅棗,我國用紅棗治病,由來已久。早在《神農本草
經》中,就已將紅棗列為上品,認為它具有補氣健脾的功效。《本草綱目》更指出,紅棗是脾之果,是脾虛患者的理想食物之一。直至現代,中醫使用紅棗,也主要
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消瘦無力、食少便稀等症。由於紅棗是調理脾胃的良藥,所以美容效果也堪稱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