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以上穴位,多拍打拍打身體各處的“窩”,也可幫助解熱去火。
腋窩:俗稱“胳肢窩”,這裡的穴位叫極泉,此穴位於腋窩頂點有脈搏的地方。拍打的具體方法是:左手上舉,手掌向上,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提右手,用左手這樣拍打,每次拍打30~50次,5遍。
膕窩:位於膝關節的後方,屈膝時呈菱形。如果有中暑跡象,拍打膕窩,取坐位或俯臥位,自己或請家人用兩手虛掌著力,連續不斷地拍打兩側腿彎部(即窩處),反復拍打100~200次。此外,人們還可以拍打肘窩、肚臍、腰骶窩等。
中醫養生裡,舉手投足間都講究個“心平氣和”,入夏之後無論干什麼,堅持養“心”為上,養“心”為先,強調平時坐臥睡覺之間也要動作不急不緩,呼吸均勻有序,氣自然就和。氣順轉化成能量,身心舒展,自然能入靜,夏天養心入靜也等於入了佳境。
三豆苡仁粥防疰夏,會吃保養精神足
夏天天氣炎熱,不想吃飯,整天無精打采,可能老人會說,您這是疰夏了。什麼是疰夏?簡單點理解,就是暑期綜合征的意思。在南方,很多人因為天氣炎熱,吃不好、睡不好、消瘦,人們稱之為疰夏。在北方,也有“苦夏”、“枯夏”之說。
那為什麼會疰夏呢?中醫認為,到了這個季節,氣候炎熱,人體的氣血由髒腑輸送到體表,這時髒腑的氣血會顯得相對虧虛,髒腑失去了氣血的濡養,機能也隨之
減弱,從而出現了疰夏的症狀。有些人,夏天之所以不想吃東西,厭食,正是因為脾胃少了氣血的滋養,消化功能變弱的直接後果。腸道功能變弱,寒涼食物的刺
激,還可能伴隨出現腹瀉的現象。
這個時候,肥胖的女性若把“疰夏”當成一種自然的減肥方法的話,那麼這種想法絕對是錯誤的。發生
疰夏,一是季節的原因,另外一個主要是多發生在平時體質就較弱的人身上,脾胃消化能力不強,吃進的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再加上高溫刺激,消耗能量,身體的營
養很容易入不敷出,嚴重損害身體健康。並且,疰夏也是中暑的先兆,防范不及時的話,可導致中暑。
說到吃,每逢立夏,古人有各式各樣的預防風俗。《帝京歲時紀勝》上說:“立夏取平日曝晾之米粉春芽,並用粉面煎作各式果壘,往來饋送。”做這種食物,一般在清明節就開始准備,主要是把蒸熟的面點用清明的嫩柳串上,然後陰干。等到了立夏時再用油煎給孩子們吃。
蘇州人立夏時要吃烏米飯或烏米糕。杭州人立夏時則吃“三燒”(燒餅、燒雞、燒酒)或“九時新”,即櫻桃、梅子、蠶豆、筍豆、鍘魚、玫瑰花、葛芭、菇菜和
烏米飯。上海人立夏要吃茶葉蛋。而胡樸安在《儀征歲時記》中也記載:“夏至節,人家研豌豆粉,攔蔗霜為糕,饋送親戚,雜以桃杏花紅各果品,謂食之不疰
夏”。這些食物在預防疰夏上究竟有多少醫學價值,現在還缺乏科學論據,不好做出肯定結論。不過,有種叫“三豆苡仁粥”的藥膳,在防治疰夏上功效是非常值得
肯定的。如果能經常服用自制的“三豆苡仁粥”,對每位度過苦夏的人們來說,都是大有裨益的。
什麼是“三豆苡仁粥”呢?說來很簡
單:“三豆”即綠豆、赤豆和黑大豆,外加苡仁米,用它們加上少許粳米一起煮成粥,即為“三豆苡仁粥”。其具體做法是:將以上各味(每味10克為宜)置於鍋
中,加入清水600毫升左右,用文火熬成200毫升上下,待它冷卻,即可連豆帶湯一起服用。此粥身兼兩職,既可當夏令食物,又可作消暑良藥。適合小孩、婦
女、成年人等一切人群,尤其適合於體弱多病者及老年人服用。屬於消暑、解渴、滋補、養人之上品。
“三豆”(包括苡仁米)各有所
長。綠豆性味甘寒,功效為清熱解暑、除煩解渴。而赤豆性味甘酸,功效為清熱利水、散血消腫,可治腹部脹滿,腳部浮腫,小便不利等,對夏天皮膚常發的瘡瘍腫
癤等有較強的排毒消腫作用。黑大豆性味甘寒、微苦,功效為解毒、散熱、除煩,也是夏令消暑清熱之佳品。黑大豆還可治傷風感冒、發熱惡寒、夏季頭痛、鼻塞不
通等症。苡仁米性味甘淡、微寒,功能是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清肺除痺,消炎排毒。它性微寒而不傷胃,益脾而不滋膩,藥性緩和,是一味清補利濕的夏令良藥。
家人有疰夏的症狀,來一鍋豆子“大雜燴”,效果明顯。
藿香正氣水對預防和治療疰夏都有很好的療效。清朝的御藥房,每年夏季都會為
皇帝和妃嬪采購儲備、加工、配制丸散膏丹和煎煮湯藥。而清涼祛暑藥裡,藿香正氣丸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味。疰夏可以在立夏之後開始預防,而芒種、夏至是高發
期,這個時候可以每隔15天喝一瓶藿香正氣水(10毫升),一直持續到秋涼,年老體弱的人和兒童酌情減量服用。對於已經發生疰夏的人,可以每天喝1瓶,連
用5天為1個療程,也會有明顯效果。
另外,夏季來臨之際,配合穴位按摩,可以預防疰夏的發生。常灸或者按摩足三裡、中脘、天樞、脾俞、三陰交、關元等穴位,每次取2~3穴,每穴灸或按摩10分鍾左右即可。
夏季又長又熱,很多人發愁如何安然度夏。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加強身體鍛煉,從飲食調節開始,也是保障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