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捂”不“捂”要看個人的冷熱感覺了。如果“捂”著沒有身體冒汗、咽喉發干,即便氣溫稍高於15℃也可以適當多“捂”幾天。但如果“捂”了後身體容易出汗,那就可以脫掉厚重的衣物了,以防“捂”出了汗被冷風吹襲,更容易生病。
除了穿衣保暖外,也不要過早地摘掉帽子、圍巾;天熱出汗後,不要猛脫衣服,以免風邪隨疏松的毛孔侵入體內;洗完頭發應該及時用吹風機將濕發吹干,因為濕
氣停留在頭部,容易由表及裡深入腦內,引發頭痛等症狀,如果再碰上涼風吹襲,“偏頭痛”則是在所難免的了。老人尤其是身體比較脆弱的人,不要用涼水洗臉、
洗手,以防濕寒易侵襲關節和頭部。
“春捂”是防寒保暖的必要工作,但也只是被動的防御,最好的方法還是平時多去散散步,多進行一些肢體鍛煉,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這樣才能增強機體抵御外邪的能力。
肝脾相利,養肝莫忘調脾胃
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雪花紛飛、冷氣浸骨的天氣漸漸消失,而春風拂面,冰雪融化,濕潤的空氣、溫和的陽光和蕭蕭細雨的日子正向我們走來。雨水時節空氣濕
潤,又不燥熱,正是養生的好時機,當然調養脾胃應首當其沖。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則人體營養利用充分;反之則營養缺
乏,體質下降。我國古代著名醫家李東垣提出:“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根據“春夏養陽”的養生原則,孫思邈也提倡“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
氣。”由此可見這個季節調養脾胃的重要性。
春季調肝養脾的食物很多,如糯米、燕麥、高粱、南瓜、茼蒿、四季豆、板栗、紅棗、山藥等,而在這些食物中,茼蒿(俗稱蓬蒿)既是時令蔬菜,又能養脾,是最適合不過的食療菜餚了。
在古代,茼蒿不僅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後來更是登上大雅之堂,成為宮廷菜餚中的珍品,所以又名為“皇帝菜”。現如今,它也是一些知名酒店的菜餚珍
品,如北京飯店的蓬蒿丸子湯,就被作為名菜載入了《北京飯店名菜譜》。同時,茼蒿還是台灣省名小吃蚵仔煎的重要原料之一。
茼蒿的
莖和葉都可以食用,吃起來不僅感覺脆嫩爽口,更有一股清香氣息沁人心脾。它不僅是餐桌上的一道佳蔬,更是一種良藥。因其一般的營養成分無所不備,所以它有
著“天然保健品,植物營養素”的美譽。中醫上說,茼蒿性味辛、甘,食之能溫脾理氣、消食開胃、養心安神、降壓補腦,適用於脾胃虛弱、咳嗽痰多、小便不利、
脘腹脹痛等症。所以,雨水節氣調養脾胃不妨多吃一些茼蒿,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許多人只是將茼蒿作為火鍋的必備菜品,台灣省作
家張曼娟也曾對火鍋中的茼蒿做過描述,說茼蒿葉片上覆著一層細細絨毛,散發著野洌的清香,給人以十足的生命力感覺;在火鍋的油滑湯汁裡一過,茼蒿就變得柔
軟、光亮,在煉煮下,愈發光彩煥發……實際上,除了作為火鍋“伴侶”,茼蒿的吃法還有很多,或用開水燙後加入蒜泥、芝麻等涼拌,或將其搾汁,或加入粳米熬
粥等都是別具風味的。
不過,《本草逢原》上說,“茼蒿氣濁,能助相火,禹錫言多食動風氣,熏人心,令人氣滿”,所以,一次不要進食太多。同時,體質虛寒而腹瀉者,也要少吃或不吃茼蒿。
對於老年人來說,按摩腹部也不失為一種調養脾胃的好方法。具體做法是:先仰躺在床上,然後以肚臍為中心,用手掌在肚皮上按順時針方向旋轉按摩20次左右即可。也可以通過散步、做一些伸展運動來達到調養脾胃的目的。
此外,中醫上說“凡憤怒、悲思、恐懼,皆傷元氣”,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遇事不要太急躁,盡量保持心平氣和的狀態,精心寡欲,以養元氣。
春季養肝是根本,但更要加強對脾胃的養護,以免肝氣過旺,造成“肝強脾弱”的失衡狀態,影響機體功能的正常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