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往生論註》大意
一、序說
淨土的一貫宗旨及祖師傳承
各位法師,各位蓮友:
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講解了《無量壽經》大意、《觀無量壽經》大意以及《阿彌陀經》大意,這就是所謂的淨土三部經。淨土三部經的教理,並不是各別不同,而是相同的、一致的,都是在講救度的法門,不是在講修行的法門。救度的對象就是我們現前每一位凡夫,每一位煩惱深重的眾生。
罪業深重的煩惱凡夫,如果不依靠彌陀願力的救度,就不能出三界六道輪迴,更何況成佛度眾生呢!
淨土三部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淨土宗義理的傳承、發揮,是由祖師完成的。
傳承淨土法門最有名的祖師,第一位就是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寫了一部《十住毗婆沙論》,裏面有一章叫做《易行品》。《易行品》的目的在於宣說《無量壽經》的第十八願——阿彌陀佛主動、平等、無條件的救度。
接下來是天親菩薩,天親菩薩繼承龍樹菩薩的思想,寫了一部《往生論》,是以龍樹菩薩的思想為基礎,來看淨土三部經的宗旨,而加以發揮。
龍樹菩薩跟天親菩薩都是印度人,印度的菩薩;那麼,在我們中國,傳承這一思想的祖師,就是南北朝時代的曇鸞祖師,以及隋朝時代的道綽大師,集其大成者,就是唐朝的善導大師。我們中國有這三位祖師繼承龍樹、天親的思想,發揮淨土三部經的要義。
《往生論註》簡介
今天我們接著講解《往生論註》大意。
《往生論註》,就是我們中國第一位傳承祖師——曇鸞祖師的著作。曇鸞祖師這部《往生論註》,是將龍樹菩薩的《易行品》和天親菩薩的《往生論》統合在一起,加以發揮。
自古以來,都把《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往生論》相提並論,所謂「三經一論」。
淨土三部經裏所說的阿彌陀佛的救度、他力的思想,是由於有我們中國第一位祖師——曇鸞祖師註解《往生論》,才得以顯明,弘傳開來。如果我們中國沒有這位曇鸞祖師的話,《無量壽經》乃至淨土三經所說的阿彌陀佛的救度,以及龍樹菩薩、天親菩薩所傳承的淨土思想,恐怕就埋沒了。
畢竟阿彌陀佛的願力不可思議,隨著眾生的機緣,淨土法門是隨時會顯現的,今天我們就是要講《往生論註》大意。
曇鸞祖師簡介
在講解大意之前,先來略微介紹一下曇鸞祖師這個人物。
他 出生在南北朝時代,也就是隋朝之前、晉朝之後。那個時代有一位信佛最虔誠、甚至幾次捨身出家(短期出家)的皇帝,就是梁武帝。這位梁武帝,時常向北方頂 禮,頂禮誰呢?就是頂禮曇鸞祖師,同時尊稱曇鸞祖師是肉身菩薩,稱為「鸞菩薩」。北朝,也就是魏朝,北魏的皇帝稱曇鸞祖師為「神鸞」。一個人受到皇帝的重 視還不算什麼,可是被皇帝尊稱為不可思議——「神」就是不可思議,北魏的皇帝稱曇鸞祖師為「神鸞」——不可思議的人,梁武帝稱「鸞菩薩」,這是非常不容易 的。如果曇鸞祖師的道德、學問、修行未達到某種水平,怎麼會如此地深受帝王尊崇恭敬呢?曇鸞祖師一定有他過人之處,超越平常人的地方。
何況這部《往生論註》,我們一看,就會驚訝作者學問廣博、思惟敏捷,對淨土法門可以說融會貫通。所以,自古以來對這部《往生論註》,甚至與經典同論,價值好像與佛說的經典一樣。
《往生論註》的失傳與回歸
這部《往生論註》,唐朝就已經失傳了。失傳的原因有幾種,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所謂「三武一宗」之難。
在我們中國佛教史上,曾經有四位皇帝,以他皇帝的威勢破壞佛教,把寺院拆了,把佛像毀了,把經書燒了,出家人逼令還俗,這就是「三武一宗」之難。
再加上當時中原地區到處都有戰爭,社會非常的混亂。那個時代,流通書籍不像我們這個時代這麼方便,一次印刷可以幾千冊、幾萬冊,可以用電腦打字,都非常方便。當時是要用毛筆,磨墨、沾墨去寫的,可以說很不方便,因此書籍並不那麼普遍。
那 麼失傳了,到哪裡去了呢?傳到日本去了。因為在隋唐時代,日本天皇曾經派了很多出家人到我們中國來取經。為什麼派出家人,不派其他人呢?因為在當時,日本 有學問、值得信賴的人大多去出家,在佛門裏面。這些出家眾,在隋朝、唐朝時代,來到中國向我們取經,將我們佛教經典和修行方法通通引用過去。不止如此,連 我們的政治、文化、藝術,只要是他們沒有的,只要是對他們政治、民生有好處的,他們都通通學習過去了。你看他們今天京都街道的規劃,都與當時長安的規劃完 全一樣。
當 時的日本佛教是由天皇擁護的。天皇以政府的經費,每一縣市都建立一座大的寺院,其他小寺院也不少。同時,天皇出家、念佛往生的也有好幾位。可以說日本從古 到明治維新這段時間,是佛教的國家。在政府的保護之下,寺院不會被拆毀,經典不會被焚燒,出家人都能夠身安道隆,去辦他的修行道業。所以,他們從中國抄寫 回去的經典,一直保存著,而且在研究,發揚光大。
這部《往生論註》,在唐朝就已經失傳了,那在什麼時候回歸到我們中國來的呢?是在清朝末年,有一位楊仁山居士,跟日本的一位教授非常熟悉,就請對方將我們這裏失傳的經、律、論通通寄過來,於是,這部《往生論註》重回祖國懷抱,這大概是在一百年前。
可是,一百年來,我們中國近代史可以說是眾生災難重重: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侵華,到最後國共戰爭,所以沒得安寧。這一部《往生論註》即使回歸中國,也沒有人研究,還是被束之高閣。
最近,可以說眾生的機緣到了,這部《往生論註》重新編排、分段,非常容易閱讀、容易明瞭。目前所出版的有《往生論註分段對照》本,也有《往生論註要義》。
二、正說
直示二處大意
《往生論註》總共有上下兩卷,它的大意在哪裡呢?
有兩處,一處是在最前面的地方。這部《往生論註》一開始,就將龍樹菩薩《易行品》的宗旨,跟天親菩薩《往生論》的思想結合在一起,而標示在最前面,就是它的大意。
另外一處就是在最後的地方。最後的地方跟最前的地方的意義是一致的,只是加以強調,來勸導我們,可以說是前後呼應。
(一)顯易行極致
那麼,最前面的大意,內容是什麼呢?
謹按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云:
「菩薩求阿鞞跋致,有二種道:
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
難行道者:
謂於五濁之世,
於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
此難乃有多途,
粗言五三,以示義意:
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
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
三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
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
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
如斯等事,觸目皆是,
譬如陸路,步行則苦。
易行道者:
謂但以信佛因緣,
願生淨土,乘佛願力,
便得往生彼清淨土,
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蓋「上衍之極至,不退之風航」者也。
這段文是在最前面,也就是它的大意。這段文有三層意義:
第一、說明難行道之所以難的原因。
第二、解說易行道的內容、易行道之所以易的原因。
第三、讚歎易行道是大乘佛法之中最高的境界,也是達到不退轉的快速方法。
總判難易二道
龍樹菩薩的《易行品》將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三百餘會所說經律論中的一切修行法門,通通歸納起來,歸納為兩種法門:一種是難行道,一種是易行道。
易行道就是指《無量壽經》的第十八願,阿彌陀佛的救度法門叫易行道。
除了這個易行道之外的各宗各派、種種修行方法,都叫做難行道。
「難」是指困難,也是指險難。也就是其他法門修行起來既困難又有墮落的危險,所以叫做難。
易行道之「易」,這個易就是簡單、容易,同時也是安全、安逸,沒有險難。它之所以易,不是靠我們的修行力量,不是在我們本身,而完全都是由於彌陀的力量,有彌陀的力量的話,就很簡單,就一切安全。
難行道之所以難,是因為唯是自力
曇鸞祖師在《往生論註》最開頭,把龍樹菩薩易行道和難行道的內涵稍微解說,同時作了一個結論說,難之所以為難,就是因為:
唯是自力,
無他力持。
會困難,會有險難,因為都是靠我們的力量,靠我們的力量要脫離六道生死輪迴,是很困難的。
同時,即使說有那種能脫離六道生死輪迴的人,可是他要成佛也不容易。為什麼?因為恐怕會退轉下來,所以有這種險難。他是只靠自己的力量,「唯是自力,無他力持」,這個「他」,就是指阿彌陀佛。
沒有阿彌陀佛力量的救度,就是難。
易行道之所以易,是因為信佛因緣
那麼易行道呢,什麼叫做「易」呢?曇鸞祖師在這裏加以發揮,解釋說:
但以信佛因緣。
這句話非常重要。「但」就是唯有、獨有、唯一、獨一,這個叫做「但」。沒有第二個,也沒有第三個,唯一這個「信佛」。「信佛」是指信阿彌陀佛。
為什麼要信阿彌陀佛呢?因為十方三世諸佛之中,阿彌陀佛發了救度十方眾生的願,十方眾生若不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祂就不成佛。這個願在十劫之前就已經成就了,所以,阿彌陀佛這尊佛顯現在宇宙之間,呼喚我們,救度我們,已經有十劫了,所以,我們信佛就是信阿彌陀佛的救度。
我們信佛,阿彌陀佛發願要救度我們,我們又有願往生之心,這樣的話,因緣和合,就必定能往生。
如果說阿彌陀佛要救我們,而我們呢,不知道,或者不想被救,不想往生,那因緣不合,不能往生。或者說我們想往生一個淨土,而那個淨土還沒有完成,那尊佛的力量有所不足,這樣一來,雖然我們想往生,也不能往生,因為這個緣不具足。所以,以我們信順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為因,加上阿彌陀佛的救度強緣,因緣和合,就可以達到往生的果。所以說:
但以信佛因緣,
願生淨土,
乘佛願力,
便得往生彼清淨土。
所以,我們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都是由於阿彌陀佛的願力。這個願力,具體說就是第十八願的力量,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之力。
同時,由於阿彌陀佛對於願往生的人加以光明攝護——光明永遠在他四周保護他,這一種結果就是入正定聚。「入正定聚」就是已經必定往生了,往生必定成佛,所以,必定要成佛的眾生是「入正定聚」,所以:
佛力住持,
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因 為淨土法門是大乘法門,大乘法門是以救度眾生為目標的。儘管我們在娑婆世界心志很狹小,根性很低劣,可是一旦到了極樂世界,就沒有我執,沒有法執,轉而以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為我們的心願。所以,到了極樂世界,自自然然地,這一顆心就會擴大起來,跟阿彌陀佛同樣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回到十方世界去救度眾 生。
所以,不愁我們不會說法度眾生,只怕我們不成佛;不怕我們不成佛,就怕我們不往生極樂世界;不怕我們不往生極樂世界,就怕我們不認識阿彌陀佛、不信順祂的救度。一旦信順祂的救度,那麼,往生、成佛、度眾生,就在一個信心當中完全具足了。因此曇鸞祖師才在這裏說:「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只是「信佛」一個。
淨土易行道的超越性
信佛這個法門,不只是易行道,而且是一個大乘法門。所以,曇鸞祖師在這一段文的最後,就作了一個結論,說:
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蓋上衍之極至、不退之風航。
也就是說,這一部《往生論》之尊高,「上衍」就是大乘;「極至」就是沒有比這更高的;「不退之風航」,不退轉法門中的一個快速法門,就是這個易行道。
同樣都是大乘,法華、華嚴、禪宗、密宗都是大乘,我們這個易行道的淨土宗也是大乘,不過我們這個淨土宗易行道確實是大乘之中最高的境界。
有的人認為「其他法門或許也有不退的法門」,可是,這個不退,是緩慢前進不退轉呢,還是快速前進不退轉?我們這個易行道的法門,曇鸞祖師在這裏解說是「不退之風航」——不退法門裏面的順風的船。順風的船,那就又輕鬆又快速。
譬如說要到深圳吧,如果我們走路,不曉得要走多久,恐怕也走不到,因為中間有各種險難。可是如果有一條河,我們坐在船上,又加上是順風,這樣就不必用步行的力量,安逸地坐在船上,順風順水,一日千里。
所以龍樹菩薩說,易行道的淨土法門,就好像坐船一樣——坐船很容易、很快速、又很安樂,所以叫做安樂道。
其他的法門,龍樹菩薩譬喻為步行,非常的辛苦,同時,又要準備很多資糧,而且遇山要爬山,逢水要涉水,又怕有虎狼、土匪、盜賊,有被劫、殺身的危險,所以非常困難。
總之,難行道步行非常危險,而易行道坐船安全又快速。
當然,這是在古代,沒有飛機的時代,如果是現在、有飛機的時代,或許會用飛機來譬喻吧。不過譬喻總歸是譬喻,因為有的人會說「飛機有空難,坐船有海難」,阿彌陀佛的願船是絕對安全的,不可能有任何災難。
這是《往生論註》大意之一。
(二)勸他力信心
大意之二,就是在最後面,下卷結論的地方,曇鸞祖師說:
愚哉!後之學者,
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
勿自局分。
意思就是勸勉我們說:「哎呀!後來的修行人,如果聽說阿彌陀佛的救度,聽說這個他力的法門(他力就是指阿彌陀佛的力量,不是指其他十方諸佛),就應該生起信心,而不應該把自己局限。」
怎 樣局限呢?有的修行淨土法門的人,來念佛了,可是對往生沒有把握,認為說「我雖然念佛,但是罪業很重,煩惱很深,妄想很多,像這樣恐怕不能往生吧」;或者 認為「我雖然念佛,但是不能達到事一心,即使功夫成片、夢寐一如,也看不到影子,這樣恐怕不能往生吧」;也有的念佛人認為「我雖然念佛,想生淨土,但是念 佛的時間不多,因為,為了家庭,為了事業,時間很緊,恐怕這樣不能往生吧……」
其實這都是錯誤的,這都把自己局限起來了,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來看,絲毫沒有站在阿彌陀佛的立場來看。
阿 彌陀佛要救度的眾生,本來就是我們這樣的生死凡夫,又是事業繁忙,又是念佛不能清淨,又是煩惱業障很多。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對象,正是這種眾生,所以,祂沒 有一個條件說「你一定要煩惱淡薄,念佛能得禪定一心,甚至把事業放掉,專心念佛」,並沒有這個條件、這個規定。祂是說:
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十方眾生裏面,有能出家、能修行,或許功夫能成片、煩惱能淡薄的;同時也有業障重、事業忙、念佛不能禪定一心的。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是平等救度,而且你是哪一種根性,就原原本本以這種根性來得救。
平等救度
平等救度到極樂世界以後呢,是不管會修行的出家人,還是不會修行的在家眾,通通得到平等的果位——同樣是無量壽,同樣是無量光,同樣是相貌端好,沒有這個好看、那個不好看的,同樣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講經說法跟阿彌陀佛一樣的,沒有兩樣啊。
有兩樣,是我們這些娑婆眾生,各各隨過去的宿業,因此今生今世各有不同。但到極樂世界之後呢,就通通與佛沒有兩樣了。
好像地面上的水,有乾淨的,有骯髒的,可是到了大海,就通通離開了骯髒、清淨的分別,跟大海的水同一味道、同一內容了。
前後呼應一貫宗旨
大意雖然有兩點,其實是一點,一個思想,一個宗旨,沒有兩個宗旨,只不過它是前後呼應,一開始舉出這個宗旨,到最後也是這個宗旨,始終不變。
「機」——救度對象包括逆謗眾生
我們再來談《往生論註》所講到的易行道所救度的根機。
剛才約略說到阿彌陀佛所救度的是十方眾生,不管會修行、不會修行,通通包含在內。
《往生論註》上卷最後的地方有「八番問答」,就是八個問答。這八個問答就是在顯明易行道——淨土法門,彌陀救度的對象是哪一種眾生呢?就是我們這樣的眾生。那我們這一種眾生,也就是五逆謗法都包含在內的眾生。
攝外凡夫人
八個問答,第一個問答舉出《無量壽經》第十七願和第十八願的成就文,然後曇鸞祖師作了個結論說,依照十七、十八願以及十七、十八願成就文來看,一切凡夫都能往生極樂世界。
凡夫有兩種,一種是外凡夫,一種是內凡夫。
內凡夫就是上根利智的人,他能夠不犯五戒,同時能修十善,這叫內凡夫。
那種可能犯五戒、不能修十善的人,叫外凡夫。
曇鸞祖師說,所有的外凡夫人,都能往生極樂世界,一切外凡夫人都是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
這是第一個問答。
攝五逆人
接下來的問答,曇鸞祖師提出《觀無量壽經》下下品的眾生,是犯五逆的眾生,犯五逆的眾生也能往生極樂世界,證明一切外凡夫人都能往生極樂世界。
攝謗法人
這裏只講五逆十惡能往生,是不是謗法的眾生不能往生呢?曇鸞祖師說,謗法的眾生只要他回心轉意——什麼叫回心轉意呢?就是自覺以前誹謗佛法是邪知邪見,是錯誤的,現在轉而來信受了,那麼,他同樣往生極樂世界。
曇鸞祖師是在《往生論註》的下卷,觀佛八種莊嚴功德成就的第三「莊嚴口業功德成就」中,說明這一個理論。
他 說,眾生在過去因為驕慢的緣故,所以誹謗正法。誹謗正法一定倍受種種痛苦,誹謗正法的人墮落到地獄,要被割掉舌頭;即使出離地獄,到人間也會得啞巴的苦報 (因為前世以嘴巴謗法,所以就得到嘴巴不能說話的果報);輪迴到下下輩子,他離開啞巴的果報,會說話了,可是他說的話,不大有人相信,而且往往是受人侮辱 的多,不會受人稱讚,有種種痛苦的果報。
可是,如果他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這一切果報當下就消除了。
以前誹謗正法,只要回心轉意,照樣往生極樂世界,誹謗正法的果報也就消除了。
願往生者,皆得往生
因此,在這八番問答裏面,曇鸞祖師說:
願往生者,
皆得往生。
只要我們眾生有願往生的心,必定能夠往生極樂。
曇鸞祖師在《往生論註》的「莊嚴妙聲功德成就」中說:
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
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此是國土名字為佛事,安可思議?
意 思是說,如果有人單單聽到極樂世界是個殊勝莊嚴、清淨安樂、微妙香潔、令人嚮往的地方(而與「極樂」相對的是「娑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污穢的、濁染 的、罪惡的、顛倒的,讓我們造罪造業、受苦受難;當他聽到「極樂世界」的那個時候呢),厭離娑婆,而欣生極樂,這種心很懇切,就叫做「剋念願生」。這樣的 眾生:
「亦得往生」:也同樣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即入正定聚」:還沒有往生,在這個地方已經入正定聚了。
曇鸞祖師說這是:
「國土名字為佛事」:也就是「極樂世界」這個名稱可以救度眾生,所以說「國土名字為佛事」。
「焉可思議」:這怎麼可以想像的到啊!這怎麼可以用我們眾生的淺智推測的到啊!
佛的境界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到的。經典說:
二乘非所測,
唯佛獨明了。
阿彌陀佛的境界只有佛與佛才能推測的到。「二乘」,也就是聲聞、緣覺,根本想像不到的。在《阿彌陀經》裏面,十方諸佛都勸導我們說:
汝等眾生,
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
阿彌陀佛的功德、威神,十方諸佛都稱讚為「不可思議」,所以,我們不可以用凡夫心去懷疑、去揣測,因為這是十方諸佛所稱揚讚歎的。
甚至《無量壽經》更說:
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十方諸佛的光明與阿彌陀佛的光明不能相提並論。
什麼叫光明呢?智慧的外相就是光明(本體是智慧,外相是光明)。智慧包含著慈悲,包含著救度眾生的力量。那十方諸佛的光明既然不能跟阿彌陀佛相比的話,表示十方諸佛的智慧、慈悲、救度眾生的力量都不如阿彌陀佛。所以,《無量壽經》異譯本裏就說:
諸佛中之王也,
光明中之極尊也。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中的王,祂的光明、智慧、慈悲力量是「最尊」的——「最尊」表示最高,已經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
所以,我們今天所信的這一位佛,是諸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
阿 彌陀佛本來發願要度十方眾生,十劫以來,都伸著手等待著我們,呼喚著我們,甚至時刻在我們面前合掌,要求、拜託我們讓祂救度。所以,阿彌陀佛本來就是要救 度我們,我們不知道往生、甚至不想往生,祂都在要求著我們;我們一旦有了願往生的心,豈不是必定往生!一方面我們願往生,一方面彌陀發誓要救我們,這樣因 緣和合,就一定往生,所以「願往生者,皆得往生」。
罪業和名號輕重比較——三在釋
「八番問答」當中第六,說明罪業跟名號輕重的比較。
有 的人會認為說:「我們眾生的罪業不只是今生今世造十惡、犯五戒,而是從曠劫以來累積五逆十惡的罪業,可以說這些罪業無量無邊、充滿宇宙,怎麼可能在今生這 一輩子,甚至在臨終的時候,聽到善知識的解說、勸導,而在稱念幾句名號的當下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呢?曠劫以來的罪業是非常重的,而當下的幾句名號應該是 很輕、很少,怎麼就能免除曠劫以來那麼重的罪業,而離開六道輪迴、到極樂世界去成佛呢?」有人有這種疑問。
曇鸞祖師說,所謂輕、重,並不是這樣來論的。曇鸞祖師用三點來論,所謂「三在釋」。
「三在」就是:
在心、在緣、在決定。
「三在釋」,或許大家不容易明白。簡單講,就是: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是真實的,我們曠劫以來所積累的罪業是虛假的,千虛不如一真,再多的虛假都是等於零,一千個零也是零,一萬個零也是零;「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是真實的功德,所以不能相比。
我們的罪業是從曠劫以來就開始造,一直到現在,固然是無量無邊,但是,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也是從兆載永劫以來就在「積植菩薩無量無邊德行」。「無量德行」就是所謂三學、六度、萬行,這些功德,通通累積、容納在這六字名號裏面。
好像一張支票,雖然不是人民幣,可是卻寫著百千萬億的數目,這麼一張支票,敵得過所有銀行裏的人民幣,能還清一切債務。同理,這張六字名號的支票,可以勝過我們曠劫以來所積累的種種罪業。稱念這句名號,所有罪業通通消掉。
何 況三界六道,依我們的眼光來看,認為是真實的,可是以佛的眼光來看,我們三界六道本來就是虛假的,好像夢一樣,所以《金剛經》就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 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什麼叫有為法?三界六道裏面的眾生,起心動念、言語行為都是有為法,這些都是虛假的,如夢幻泡影。
我 們做夢,還沒有醒的時候,夢中的任何事情,點點滴滴都是真實的。是苦,在夢中受苦;是樂,在夢中受樂。可是,以沒有睡覺的人來看,它是虛假的啊,不是真實 的啊。因為他所夢的境界,這個世間並沒有,只是意識心所顯現而已。如果他醒過來了,夢中即使經過了千年、萬年的苦樂,當下就消除了。如果他不睡覺的話,連 那場夢也沒有了,何況千年萬年的夢?所以,在醒的境界當中,沒有夢,只有做夢的人,才有那個夢,而那個夢又不是真實的。
我們人生,曠劫以來,都是一場大夢,從來沒有醒過,即使我們現在在這裏,還是個夢。只是,學佛的人,他從夢中往醒的方向前進。那沒有學佛的人呢,他是從這一場夢入那一場夢,沒有醒過來的機緣,徒然承受夢中的苦樂——人生當然是苦多樂少,所以徒受夢中之苦。
這 句名號是阿彌陀佛長劫以來所熏修的功德,是真實的。念一聲兩聲,能勝過我們千百億劫所造的罪業。即使念一聲兩聲,當下信受、當下命終的話,當下就往生;曠 劫以來的生死輪迴,就在當下停止了。所以今後,我們什麼時候信受彌陀的救度,什麼時候曠劫以來的生死輪迴就畫下了休止符,就停止了;曠劫以後的生死輪迴, 當下就斷了,不再輪迴下去了。什麼時候命終,就什麼時候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不可思議。
這是《往生論註》上卷最後的八番問答,顯明易行道的「機」。
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往生論註》下卷,在解釋「莊嚴清淨功德成就」的地方,曇鸞祖師解釋這種「機」說:
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
三界繫業,畢竟不牽,
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焉可思議!
也就是說,我們這種凡夫人,就是煩惱成就,本質就是煩惱,好像木炭的本質是黑的。我們一生下來,就有眼睛、鼻子、耳朵,離開了眼睛、鼻子、耳朵,不像個人一樣;我們一生下來,內心就全部是煩惱,離開這些煩惱就不是凡夫了,所以說「煩惱成就」。
這種眾生充滿了煩惱,一點也不清淨;這種眾生也能往生極樂世界,三界六道輪迴的繩子綁他不住。在不斷除煩惱的當下,已經獲得了涅槃的成份了,這個真不可思議!
不思議在哪裡呢?在阿彌陀佛願力的救度。易行道沒有比這個更容易的吧!
圓、頓、簡、速
所以,曇鸞祖師將難行、易行擺在最前面,而且,強調這個易行道,就有一種含義:表示這部《往生論》,就是淨土法門,就是彌陀願力救度的法門;是易行道,不是困難的;同時,不但是易行道,而且是大乘最高的境界,是不退法門中最快速的法門,也就是:「圓、頓、簡、速」。
「圓」,什麼叫圓?一法具足一切法叫圓。
「頓」,什麼叫頓?今生修今生證得叫頓。
當然,淨土法門是信心的法門、是稱名念佛的法門,在信心稱名當中,雖然沒有修行,可是有大功德,所以,不修等於有修了,所以是「圓、頓、簡、速」,簡單而又快速。這個在剛剛那段文,開宗明義,「難易二道判之文」就顯現出來了。
「法」——疾速成佛皆緣彌陀願力
剛剛講的第一點是「難易二道判」,然後講的是易行道之「機」,接下來要從《往生論註》來看易行道之「法」。
我們這個「易行道」的法門,就是阿彌陀佛的救度法門,這是約略地來講。《往生論註》加以邏輯性地分析,在《往生論註》下卷最後的地方,說明「易行道」這個法,就是:「易行道」之所以為「易」,道理在哪裡呢?
曇鸞祖師首先以問答的方式說:「有什麼因緣可以使這個易行道『快速』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
覈求其本,
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
曇鸞祖師自問自答地說:「之所以快速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推求它的來源,是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並不是以我們的修行為增上緣)
所以,這「易行道」快速的法門之所以快速,它的根本就是在阿彌陀佛的力量,不是在我們修行的功夫。
曇鸞祖師又說:
凡是生彼淨土,
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
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也就是說: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以及已經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菩薩,這些菩薩所做的救度眾生的事情,都是依靠阿彌陀如來的本願力。
曇鸞祖師又設問說:
何以言之?
為什麼這麼講呢?什麼原因呢?
曇鸞祖師接著自答說:
若非佛力,
四十八願便是徒設。
是因為有佛力,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的力量,四十八願便是虛設。
那麼,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到底為了什麼?就是為了使我們煩惱凡夫,不斷煩惱就能得到往生極樂世界的身份。
今的取三願,
用證義意。
曇鸞祖師就說:「現在來引用三個願,證明剛剛所講的是真實的。」
接著就引用了三個願:第十八願、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
緣第十八願,乃至十念往生
第十八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乃至十念」就能往生極樂世界。
當 然,這十念是「乃至」的十念,並不是說唯有十念。「乃至十念」這幾天都解說了,「乃至」就是說:聞信彌陀救度之後,盡此一生念佛,有的人十念、五念、一念 (臨終聞信之機),有的人千念、萬念、若一日、若七日、若一年、若七年、若七十年的念(平生聞信之機),這個都是「乃至」。
也就是因為眾生根機各個不等,有年輕的時候就遇到淨土法門,有一輩子沒有遇到這個緣、一直到臨終躺在病床上、將斷氣的時候才遇到這個法門。
年輕的時候遇到這個法門,從此之後他就是稱名念佛,不假借其他功夫,這種人就是「乃至一輩子」的念佛。
至 於說一生都是遇到惡緣,使他造惡多端,不曉得有因果報應,不曉得去行善積德,到了臨終病苦躺在床上,才遇到有緣的人請善知識來給他講「有因果報應、作善而 為人、作惡會墮落地獄」,他才恐慌起來,才開始尋求解脫之道。這個善知識再告訴他說:「你罪業那麼重,不是隨便就能解脫的。在所有法門當中,只有這個法 門,就是靠阿彌陀佛的救度,才能解脫。」那麼這個人可以說再也沒有其他方便了,只有領受阿彌陀佛的救度。
何況阿彌陀佛的救度是所有法門當中最快速、最殊勝,下手容易又成功高超。他當下信受,當下稱念,當下命終,就往生極樂世界了。那麼,他就是乃至十念、乃至五念、乃至一念而已。
這就是「乃至十念」的含義。
第十八願「乃至十念」的念佛,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一旦往生極樂世界,便免除了三界六道的輪迴;沒有輪迴,在極樂世界又是無量壽,一生補處,所以能夠快速地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第一個證明——第十八願。
緣第十一願,必至滅度成佛
第二個證明就是第十一願:
設我得佛,
國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
不取正覺。
依靠第十一願彌陀的力量,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在這裏已經是「住正定聚」,所以到極樂世界「必至滅度」,也就必定成佛,沒有回轉的災難,所以很快能夠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怎 麼說沒有回轉的災難呢?如果靠自力修行的話,從離開娑婆世界,到初地的果位,要一個大劫。從初地到七地又要經過一個大劫,這樣就要兩個大劫了。如果在七地 不再前進的話,就會退墮下來。由於有阿彌陀佛的力量,住正定聚,到極樂世界入滅度,也就得涅槃,悟無生法忍成佛,所以超越。沒有經過初地、二地、七地,當 然也就沒有退轉的危險,所謂「無諸回復之難」。
緣第二十二願,橫超諸地度眾生
第三個證明就是第二十二願。往生極樂世界,依阿彌陀佛第二十二願來講,都是:
超出常倫諸地之行,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這兩句話的含義就是:純正的淨土法門是個橫超的法門,不是豎出的法門;是依靠阿彌陀佛力量的法門,不是依靠我們自己力量的法門。
如果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必須自己破見惑、思惑,「初信」然後到達「十信」;又從「十信」進入「十住」;「十住」完了「十行」;「十行」完了「十回向」;「十回向」又進入「十地」;這樣一級一級地往上爬升。
可是我們淨土法門是橫超的,超越這五十一個階位。所以二十二願說:
「超出常倫諸地之行」:超越一般的,一地、二地……的修行。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普賢之德」就是救度眾生的行為。
阿彌陀佛為我們發下四十八大願,其中第二十二願就是:「使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往生的當下就超越了五十一個階位——也就是超越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的階位,而到達妙覺的階位。」所以說「超出常倫諸地之行」。
這不是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祂的力量顯現在哪裡?顯現在第二十二願。
曇鸞祖師在這裏引用三願:十八、十一、二十二願,來證明「易行道」是個快速成佛的法門。
(三)名號功能,破疑滿願
《往生論註》還有一個扼要的地方,就是下卷開頭的「讚歎門」,舉出修行的現象,有「如實修行」、有「不如實修行」。
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何者?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
云何為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
又有三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
剛剛講,淨土法門「非修不修」——不是講修行的,講稱名。稱名,比一般修行,既容易又超越。
曇鸞祖師在這裏說: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能夠破除我們的無明,能夠滿足我們的願望。但是有一種人,現在已經在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可是,無明並沒有破除,他的願望也沒有達成,這是什麼原因呢?曇鸞祖師在這裏就有解說。
我們先來解釋「無明」跟「滿願」。
「無明」,有「總」和「別」兩種:總即是「癡無明」,別即是「疑無明」。
「癡無明」就是貪瞋癡等各種煩惱,這個叫做無明。一切的無明都涵蓋在「癡無明」裏面。
「疑無明」是指懷疑阿彌陀佛的救度,就叫做「疑無明」。
總而言之就是貪瞋癡的一切無明,別而言之就是「疑無明」。
那麼,只要懷疑阿彌陀佛的這個「疑無明」破除的話,也就是只要信受彌陀救度的話,即使貪瞋癡無明還存在,也沒有妨礙。因為往生到極樂世界,貪瞋癡一定斷。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能夠破除我們的無明是最先破除我們的「疑無明」。只要「疑無明」一破,貪瞋癡煩惱不破,到時候一定破,所以先破「疑無明」,而且,主要破的就是「疑無明」。
以淨土法門來講,嚴重的無明不是貪瞋癡,而是疑。因為我們懷疑阿彌陀佛的救度,使我們繼續在這三界六道裏面造罪業、受苦報;有了輪迴,就免不了五逆十惡、弱肉強食。這樣講起來,豈不是懷疑阿彌陀佛的這個「疑無明」的罪業,比殺人放火、五逆謗法的罪業還重?
所以,懷疑阿彌陀佛的救度,懷疑佛智、不信救度,罪業比殺人放火都重。因為由於懷疑而不能往生,而繼續輪迴;輪迴就有機會去造十惡五逆謗法了,任何的罪業都可能造了。
「疑」,懷疑彌陀的救度是一切罪中最大的罪。
「滿願」,願也有「總」和「別」。「總」,就是我們人生的願望非常的多,又要這個,又要那個,又希望這樣,又希望那樣,願望很多。「別」,就是願生極樂世界,這個願生之願。
其他的願雖然多,只要願生極樂世界這個願滿足的話,其他的願也能達成。因為只怕不成佛,不愁成佛不能滿願。成了佛,就有智慧、有神通,能夠如意自在,要怎麼樣便能怎麼樣,應以何身得度,便能顯現何身而為說法。
所以,滿願先滿往生的願。往生的願是一切願的根本,只要這個願滿足了,其他的願都能滿足。
為何稱名不滿所願
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能夠破除我們的無明,能夠滿足我們的願望,可是,還有稱名的人,無明還沒有破除,而願望還沒有滿足,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不如實稱名
曇鸞大師就總的加以解釋說:
由不如實修行,
與名義不相應故也。
我們雖稱名,可是這種稱名不是如實的稱名——只要有疑心,就不是如實的稱名。如果具足信心的話,那就是真真正正的稱名。
二不知:不知是實相身、是為物身
這句名號既然能夠破除我們的疑心,使我們起信;一起信,往生就有希望了。可是為什麼不能破我們這個「疑」、使我們起信呢?
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
是為物身。
是由於我們不知道阿彌陀佛本身就是實相身、為物身。
也就是不知道這句名號的原理,來龍去脈、生起本末。如果能知道的話,那個「疑」就會破除,就會得到信心。
什麼叫做「實相身」,什麼叫做「為物身」呢?
「實 相身」: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報身、成佛之身。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實相身」就是阿彌陀佛已經成佛的自利之 身。自己已經成佛了,這個叫「實相身」。如果還沒成佛的話,他還是菩薩。既然還是菩薩,我們就不能滿願斷疑了。如果成佛了,我們往生的願望就能夠滿足了。 為什麼呢?往生的資糧、往生的功德,都在阿彌陀佛成佛時的這句名號上啊!所以,一旦阿彌陀佛成了佛、是實相身的話,那名號就出現了,而名號的本身就有我們的信,名號的顯現就能破除我們的疑。所以說,「實相身」是彌陀自利之身,也就是「設我得佛」的那種已取正覺的「正覺」。
「為物身」:「物」,就是眾生,「為物身」就是救度眾生之身。阿彌陀佛本身的存在就是要救度十方眾生,而且能夠救度十方眾生。如果不能救度十方眾生,祂根本不能存在,根本不能成佛。祂既然成佛了,就能救度十方眾生。
由於不明白阿彌陀佛已經成為這一實相身之佛、為物身之佛,所以我們的疑心不能破除。
不知實相身,不知為物身,這叫「二不知」。
三不信
因「二不知」,就顯現為「三不信」,也就是:
第一、信心不淳,若存若亡。
第二、信心不一,無決定。
第三、信心不相續,餘念來間斷。
第一、信心不淳。也就是說,你既然不知道阿彌陀佛成佛是成為實相身、為物身的佛,既然不知道,那麼,你內心這個「信」也就不淳。不淳就是跟原來的樣子不一樣,這叫「不淳」。
「若存若亡」:有時候覺得沒有把握,有時候覺得有把握。
「淳」,一般的解釋,好像一塊原木,原原本本從山上運下來,還沒有經過雕刻,沒有經過顏色的彩繪,這個叫做淳。也就是說,阿彌陀佛(實相身)救度眾生(為物身)的悲願,原原本本領納在我們心中,不加我們自己的盤算、自己的見解、自己的籌量計度進去,這個信心就淳了。
所以說,信心淳,就永恆性地破除疑。信心不淳,那就還有疑。
第二、信心不一。阿 彌陀佛是這樣子救度我們(只要專稱名號、願生淨土,即得往生),我們往往不認為是這個樣子,而認為:「雖然阿彌陀佛要救度我,但我應該這個樣子、應該那個 樣子才能被救」,或者是「雖然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可是我要往生,哪有那麼容易啊?我要累積這一點、累積那一點,修這個、修那個(註:除了念佛之外的 修行),才能夠往生」——不一。
因為不一,這顆心往往在那裏晃動,「專修念佛怕不行吧?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永遠沒有決定。都是在那裏「或許這樣、或許那樣,加上這個、加上那個」,好多種,沒有一個決定性,這就是「信心不一」。
第三、信心不相續。既然不一,就不可能永遠一個樣子下去,所以就不相續。煩惱來的時候,就覺得沒有把握了。或者是人家講說別的法門很殊勝,就轉到別的法門去了。不能一直信受彌陀、稱念名號,不能永恆不變地持續下去。
信心與稱名之一致
由於有「二不知」,所以有「三不信」。如果「二知」的話,就是「三信」。
「三信」是從三個角度來解說的,其實,「三信」就是一個信心,因此,真正的稱名念佛在哪裡呢?在於一個信心。你有了這個信心,自然會稱名,這種稱名就是如實的修行、如實的稱名。如果沒有這個信心,就不是如實的稱名。
不 過,這都是就我們這一方講的。如果就阿彌陀佛本身來講,祂救度的是十方眾生,不管你知道不知道,信與不信,祂都要救度。只怕因不知道、不信,所以跑開了; 如果能夠不跑開,永遠在那裏,就是說,永遠稱念這句名號不改變,那就定得往生。因為這無形中,信也就在裏面了;無形中,這句名號在那裏運作。
曇 鸞祖師在前面一方面說「願往生者,便得往生」,一方面又說「要有三信,才能如實修行」,那豈不是互相矛盾嗎?其實也不矛盾。這種一輩子都保持願往生心的 人、一輩子都保持稱名念佛的人,信心自自然然就在裏面了,不然他怎麼能夠這樣呢?如果他能夠這樣的話,就說明他宿善成熟,無形中信心就在裏面了。
殷勤付囑
好,我們又回歸到原點。剛剛講《往生論註》的大意在開頭和最後的地方,其實這開頭跟最後是首尾相呼應的關係,本質上是一個。所以在最後,曇鸞祖師就勸導我們說:
愚哉!後之學者,
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
勿自局分也。
就像《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在講完《無量壽經》的時候,就將念佛法門交待彌勒菩薩:
佛告彌勒: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
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
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將念佛能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的法門交待彌勒菩薩,要他傳承下去,因為彌勒菩薩是當來成佛的,他當來成佛,最終還是要宣講這個法門,所以就交待彌勒菩薩。
這也像《觀經》,釋迦牟尼佛將「持無量壽佛名」交待阿難尊者,要讓他傳承下去:
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
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是持名,而不是觀佛像或觀佛身。
這也像《阿彌陀經》,釋迦牟尼佛將念佛法門付囑舍利弗尊者,說:
是故舍利弗,
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這部《往生論註》跟前面三部經一樣,勸導後之學者說:
「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後來修學淨土法門的人哪,既然聽到剛剛所講的他力(也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可以救度,好像船一樣,可以坐上去,那我們就要領受」,所以說:
「當生信心」:而不要認為自己不夠資格——「勿自局分」。
《往生論註》的大意就是這幾點。
三、總結
現在來做一個總結:
我們淨土法門,就是「易行道」。因為龍樹菩薩在《易行品》中談到,曇鸞祖師在《往生論註》中也引用在最前面。
我們這個「易行道」,是講阿彌陀佛的他力救度,不是講我們眾生要如何來修行,然後迴向給阿彌陀佛、拜託祂來救度我們,不是這樣的。所以,是講阿彌陀佛的他力救度,也是講眾生信順、信心念佛而被救,所以是一個圓、頓、簡、速的法門。
我們每一個眾生,內心都含有五逆謗法的煩惱,這種煩惱的凡夫依靠阿彌陀佛救度的「易行道」,就能夠原原本本、在不斷煩惱的當下得涅槃,這就是所謂「不斷煩惱得涅槃」。所以,既然如此,我們「聞他力可乘」,就「當生信心,勿自局分」。
《往生論註》的大意,簡單講到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