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講】
參、逐句解釋第十八願
上面學習的是我們淨土宗的開宗祖師──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的解釋,下面我們再直接針對願文,逐條逐句地研討學習。請諸位合掌,隨我再把第十八願願文恭誦一遍: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一、設我得佛
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句。這第一句如果光是讀誦的話,四個字一滑就過去了,乃至整個第十八願三十六個字,慢慢地讀也不過是十幾秒。可是大家知道,四十八願是法 藏菩薩五劫思惟的結晶。以法藏菩薩這樣的深廣智慧和慈悲,經過五劫的時間思惟,所結成的四十八願,它的尊貴,它的悲智深廣,凡夫無法測量。
「設我得佛」,可以講是驚天動地的聲音,是法藏菩薩偉大菩提願心的迸發、流露。在四十八願的每一願的開頭都有這四個字──「設我得佛」,願心深重悲切,都是為了我們這樣的罪障凡夫。
「設」:就是如果、假設。「設我得佛」──「如果我要成佛的話。」話沒有講完,下面還有,顯示內心含有一種一定要達到某種目的的心願;達不到這種目的,則誓不成佛。所以這個「設」字,含有一種對法藏菩薩本身的約束。
「設」又是設定。如同我們蓋一所樓房,修一條道路,事先要有一個規劃的圖紙,要有一個設計,設計好了之後,就按照這個圖紙來做。法藏菩薩要成佛,完成莊嚴佛國, 祂有一番設計的藍圖,總的來講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每一願開頭都有這個「設」字──「設我得佛」。這裡是設定其中的第十八大願。沒有成佛之前,作這樣的預設;一旦成佛之後,就按照成佛之前所預設的方案來救度眾生。所以叫做設定──定下來,不改變。
設定什麼事情呢?在這第十八願當中,同時設定兩件事情:
一、設定:「我」,法藏得佛──「設我得佛」。
二、設定:十方眾生,「你」,得往生──「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所以,我們的往生和法藏菩薩的成佛,設定的時候同時設定,完成的時候一起完成。在祂誓願裡面,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我們十方眾生和法藏菩薩的成佛有什麼關係?「從我們這個角度來講,沒有關係啊!」有關係!就在這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把我們拉進來了。這就有了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是什麼意思呢?「我」,有兩重含義:唯一性和主動性。
一、唯一性。「我」,就是法藏菩薩,而不是指其他的菩薩。只有法藏菩薩為我們發這樣的大願。這也是我們今天專念阿彌陀佛而不是別的佛的來源。
二、主動性。根據《無量壽經》,法藏菩薩在世自在王佛的座下發起菩提心願。《無量壽經》中說到世自在王佛之前,還列有五十三佛的名字。大家讀過《無量壽 經》的就知道,前面講了很多佛:次有如來,名曰光遠,次名月光……次名鸞音,次名師子音,次名龍音,次名處世,次名……等等。然後經文作了一個總結:「如 此諸佛,皆悉已過。」這麼多佛都已經過去了。這無量無邊的佛一番又一番出世,都以大慈悲誓願來救度眾生,已經有無量無邊的眾生被這些諸佛所救度。然而,我 們在座的,我們娑婆世界這樣的眾生,卻是遺漏於諸佛的悲願之外。《悲華經》中說:娑婆世界的眾生,都是惡業深重,善根薄少,是被一千四佛所擯棄者,是他方 佛土所不能容受的造罪眾生,皆悉充滿此娑婆世界。
法藏菩薩觀察到我們如此的罪根深重,所以,祂不經我們的請求拜託,主動發起大願:「我發願來成佛!十方諸佛、五十三佛、一千四佛,從古到今的諸佛所沒有救 度的眾生,我法藏今天為你們發誓,來救度你們,給你們打開往生的正門。我要成就淨土!十方諸佛淨土不能容受的罪惡眾生,我要為你們成就極樂淨土。十方諸佛 的悲願所遺漏的造罪眾生,我要為你們發四十八願。」所以 祂才說「設我得佛」!
這個「我」,是偉大的承擔,是一種自覺的承擔。經中說:「荷負群生,為之重擔。」法藏菩薩以祂成佛的臂膀、無上正等正覺的臂膀、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的有力臂膀,擔負起我們十方眾生的罪業,不讓我們墮落下去。
第十八願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法藏菩薩寧願犧牲自己的正覺,而要來成全我們的往生。如果我們的往生不成就,祂則寧願不取正覺──祂以正覺的肩膀,扛 起我們十方眾生的往生。法藏菩薩來救我們, 祂不是高高在上,站在岸上,先保住自己的安全,然後才伸下一隻手來搭救我們。祂是全身跳下來,寧願處在最底,把我們扛起來。好像一個兒子,陷在淤泥當中, 就要沒頂了,他的父親來了,來不及多想,就直接跳到泥沼當中,寧願自己陷下去,也要用他的肩膀,用他的頭,把他的兒子頂起來。
「得佛」就是成佛。法藏菩薩當初發願的時候,不是凡夫,也不是阿羅漢,也不是小菩薩,乃是大菩薩,具有無量的神通方便,能夠廣度無量眾生。但即使如此,要救度像我們這樣罪業深重的眾生, 祂仍然覺得能力遠遠不夠,必須圓滿佛果,才有可能把我們救起來;而且這個「佛」不是一般的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的佛。只有成為這樣的一尊佛,才能夠把十方諸佛悲願所遺漏的眾生救度起來。
經過這樣的觀察之後,法藏菩薩深深地發下了誓願,說:「設我得佛!」──「我要成佛!我一定要成佛!」所以,這四個字,深重無比。
二、十方眾生
法藏菩薩成佛為了誰呢?下面四個字「十方眾生」。是為了「十方眾生」而「設我得佛」,為了救度十方眾生而設定我來成佛的。
「眾生」:指一切有情識的生命。天上神仙、地上人類,豬馬牛羊,微細昆蟲都是,地獄道、餓鬼道也通通是眾生。
「十方」:是佛教的一種空間觀念。佛教把虛空分成十個方位,所以叫十方。就是一般講的東、西、南、北四方;再加上、下,就成了六方;然後再細分,加上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就成為十方。
佛教認為,不僅僅我們現在這個小小的地球上有生命,在無邊無際的虛空當中,有無量無邊的世界,每個世界都有相應的眾生居住,總稱為「十方眾生」,也就是 「十方虛空中、所有一切世界、一切眾生」的意思。這樣我們知道,「十方眾生」是多麼的廣大。而這十方廣大、無量無邊、上至天堂、下到地獄,包括一切細軟昆 蟲在內的眾生,都是法藏菩薩發願要救度的對象,可曉得法藏菩薩的願心是多麼的廣大,願力又是多麼的深厚!這種願心、這種修行、這種成佛的願力,能夠想像 嗎?不能想像!
法藏菩薩要救度十方眾生,有普遍性、平等性、側重性、針對性──這四性。
一、普遍性:阿彌陀佛要普遍救度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一個不漏。
二、平等性:十方眾生當中,不論男女老少、在家出家、有智慧無智慧、有修行沒修行,總之任何人,只要想往生,只要念佛,阿彌陀佛都平等救度,接引往生,往生之後都能平等成佛。
三、側重性:側重於救度造罪凡夫。願文說「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顯明所要救度的十方眾生,是有可能造作五逆謗法罪的人。為什麼要側重救度罪障凡夫呢?有 兩點:(一)凡夫才需要救度,罪障凡夫更需要救度。(二)造罪凡夫,甚至是五逆謗法的人都得救,那麼一切眾生沒有不能得救的。好像醫生救人,重病、急病先 救;又好像大富長者 布施,窮苦的人優先考慮。
四、針對性:「十方眾生」太廣大了,但也是由每一個每一個眾生組成的,所以,「十方眾生」也就是每一個眾生。對我們來說,就是我們自己。善導大師解釋說「自身」。就好比聽到大富長者 布施,馬上想到「我有份,我現在就去領取」,每一個人這麼想,大富長者也就達到了布施的目的。如果聽到後只是想「大富長者在布施」,而不知道「就是在布施我」,不去領取,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那大富長者的財物也就 布施不出去了。
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十方眾生」,就是我!阿彌陀佛要怎樣救我?我怎樣被阿彌陀佛救?這是最最重要的!
底下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這就是我們得救的方法,這也是阿彌陀佛要求我們要做到的。我們只要做到這樣,剩下的一切都由阿彌陀佛去做。能不 能往生?怎樣往生?往生以後會怎麼樣?一切的一切,都由阿彌陀佛來做。所以,願文接著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為我們保證了:「你只要『至心 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你不往生,我負責,我以不取正覺來負責!」
第十八願要完成對我們的救度,佛與我們各有分工,分工協作才能完成。佛那一邊不用說,我們要做的事就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至心信樂」是信。「我要救你,你總要相信我;你不相信,我怎麼能救你?」
「欲生我國」是願。「我要救你,你總要願意讓我救,你不願意,我怎麼能救得了你呢?」
信也好,願也好,僅僅只是一念,一念信就信,一念願就願,談不上是什麼事;能談得上有一點事的,就是下面的「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是行。但這也不是多難、多大、多深的行,「上盡一形,下至一聲」,各隨根機,隨口稱名;十方眾生只要有心,誰都做得到。
讀遍大藏一切經,往生只在這三句:「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三句縮為一句,就是「乃至十念」,就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以,我們要好好地研究,把它落實下來。
三、至心信樂
「至心」:是真心。世間不管做什麼事,首先要有真心,沒有真心是辦不好事的,何況往生淨土的大事?所以,首先要有真心,「至心」就放在最前。
什麼真心呢?真的相信念佛能往生,真的願意往生,真的念佛。也就是信、願、行都是真的。「至心」兩個字在最前面,一直貫穿到後面:至心信樂、至心欲生我國、至心乃至十念。
「信樂」:信什麼?樂什麼?就是信後面:「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信」:只要願生極樂,稱念佛名,必定往生!「樂」也樂這一件事。
有人見錢眼開,那是信錢樂錢。有人得了一點清淨輕鬆的感覺就歡喜,如果沒有清淨的感覺,雖然念佛,照樣憂愁,認為往生不一定──那是信自己的感覺,不是信念佛。
信念佛,無條件!有清淨無清淨,有歡喜無歡喜,有感恩無感恩,罪障深罪障淺,有智慧無智慧,一切不論,念佛必生!
「信樂」,善導大師又解釋為兩種深信:本來是必定要墮落三惡道的眾生,居然會被阿彌陀佛的誓願救度到西方去成佛,所以內心才有真正的了脫生死、不再輪迴的法喜法樂!這個叫「信樂」。
四、欲生我國
「欲生我國」,「願意往生我的極樂世界」。「欲生我國」首先要從阿彌陀佛的角度來說明,阿彌陀佛願意我們去往生,呼喚我們、邀請我們、懇求我們去往生,然後我們才會願意去往生。
「欲生我國」是阿彌陀佛的意願
阿彌陀佛說:「十方眾生啊,某某人啦,你要來生我的極樂國。我建立極樂世界,本來就是為了讓你能來往生啊,不然我建立極樂世界有什麼意思呢?某某人哪,請 你答應我吧,讓我的意願能得到滿足吧,這樣我的心才會愉悅。怎麼來往生?只要你答應就好,怎麼來往生我早已準備好了,很簡單,專稱我名,我就保證你能來往 生;假如我不能讓你來往生,我誓不成佛!」
眾生願意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就是隨順了阿彌陀佛的意願。不可能說:「我們願意去往生,不知道阿彌陀佛答應不答應?」是阿彌陀佛願意讓我們去往生,祂怎麼可能不答應呢?應該反過來問:「阿彌陀佛盼望你去往生,你答應不答應?願意不願意?」
「欲生我國」是阿彌陀佛的呼喚
阿彌陀佛說:「某某人哪,你要回來啊!回到我為你成就的極樂淨土,這才是你的本家本國。娑婆世界不好玩啊,你在那裡呆得太久了,飽嘗痛苦,遍體鱗傷;你是 我的兒,回來吧,我為你洗刷,我為你療傷。我的兒呀,你聽到了嗎?你想回來,擔心不知道回來的路,擔心沒有路費?沒關係。你只要想回來就好,不必自己問 路,不必自己掙路費,那樣很辛苦,很危險,那樣我不放心,你只要在原地呆著就好,不要亂走,我親自開六字名號的車來接你,你坐我的車就好。怎麼坐?很簡 單,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坐上了我的車了。你只管坐我六字名號的車,我領你回家。」
《無量壽經》這樣說:「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不僅呼喚我們回到極樂淨土,而且非常急切地說:「快點回來!」「速生我剎受安樂」。
眾生願意去往生,就是回應了阿彌陀佛的呼喚。「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聲接一聲,既是阿彌陀佛呼喚我們的聲音,也是我們回答阿彌陀佛的聲音。
這一聲「阿彌陀佛」,既是佛的聲音,也是我的聲音──既是佛,也是我。念佛,跟佛怎麼能分得開呢?
我們這樣的眾生,如果沒有法藏菩薩呼喚我們「欲生我國」,如果沒有本師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說「去此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以我們自己,不 要說十萬億佛土之外,就是天上的事情、國外的事情,甚至在我們小小的家庭之外的事情都不知道,哪裡知道有極樂世界呢?凡夫的心啊,卑劣,安於五濁慾火燃燒 的世界,安居於污穢不堪的地方,想兒想女,念吃念喝,哪裡知道要往生?所以,這樣愚癡黑暗的眾生,法藏菩薩發願說「欲生我國」,而讓十方諸佛來督促我們 說:「去此西方,過十萬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阿彌陀佛願意我們十方眾生去往生,如果有一個眾生遺漏在外、不能往生,那阿彌陀佛的心願就不能夠圓滿,不能夠暢快。
我們今天答應阿彌陀佛的呼喚,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就滿了阿彌陀佛的願?是不是?
(是!)
我們往往站在凡夫的立場,好像是我們願往生的心在前面,說:「我想往生極樂世界,不知道阿彌陀佛答應不答應?要不要我?」其實這是大大地誤解了。
請問諸位蓮友:是阿彌陀佛主動呼喚我們在前面呢?還是我們自己要往生在前面?哪一個在前?哪一個在後?
(阿彌陀佛在前面!)
對呀!你充其量才不過八十幾歲,阿彌陀佛成佛十劫啦!五劫思惟,兆載永劫的修行,成佛十劫啦!那我們願生極樂世界,它的來源是阿彌陀佛一心的召喚。
所以,只要我們願意去往生,這一點就是佛力,就不是自力了──又不是我們自己發起這樣的心,我們不知道極樂世界,我們也不肯去往生,我們就願意在這兒玩 (但是,這兒有什麼好玩?這娑婆世界就是苦啊!凡夫眾生迷茫)。所以,我們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它本身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在我們心上的落實。如果不是阿彌陀佛 的慈悲願力落實下來,凡夫眾生發不起這樣的心。
是佛心發動了我心、佛願發動了我願,我們才有了願生心。
但是,我們不知道,我們還在那裡懷疑說:「哎呀!我願意去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要不要我?」阿彌陀佛如果不要我們,我們連往生這樣的想法都不會產生,是不 是?是阿彌陀佛急切地說:「你要來往生!你要來往生!我成佛就是為了讓你來往生!」所以,是佛主動的呼喚在前面,我們被動地答應。我們天天念南無阿彌陀 佛,等於是答應 祂說:「阿彌陀佛,我願意去往生!阿彌陀佛,我願意去往生!」
兩廂情願
既然是佛主動要求我去往生,我願意去,就和佛心一體吻合了,阿彌陀佛就歡喜了。佛真心懇求我去往生,我真心願意去往生。佛與我,我與佛,兩廂情願!
凡事一廂情願不好辦,兩廂情願就好辦。往生是我們與佛兩廂情願,那好辦,太好辦了!因為佛有能力,大能大力,所以往生很容易。
如果只是我們一方面,一廂情願去往生,阿彌陀佛說:「哎,先考察考察,看你夠不夠格。」那就完了!現在情況不是這樣,阿彌陀佛就怕我們不願意往生,所以,在第十八願之前, 祂就事先發動十方諸佛說:「諸佛要反反覆覆地稱揚讚嘆我的名號,讓那些惡性難改、疑惑不斷、心智低劣、不願意往生淨土的眾生,讓他們能夠願意往生,我就高興了,我就滿願了。」讓十方諸佛來勸化我們。
願生心──佛我合一的心
十劫以來,阿彌陀佛一次又一次地呼喚,十方諸佛一遍又一遍地勸導,直到今天,我們終於懶洋洋地、慢騰騰地答應說:「好吧!那就願生彼國吧。」我們「願生彼國」的想法,實在來說,不是我們自己的心,完全是阿彌陀佛的心,是阿彌陀佛的心來到我們的心中。
好像一個老農,本來不想住城裡,給他兒子叫多了,就說:「好吧!那就去城裡吧。」想去城裡的心,本來就不是他的心,而是他兒子的心,是他兒子的心最終成了他的心。
我們願生極樂,是阿彌陀佛欲願我們去的心,來到我們的心中,因此它本來就是佛心。因為是佛心,我們一時還不認識、還不習慣,所以心裡產生懷疑:「我願意去往生,可是能往生嗎?」
這也難怪,因為不是我們自己的心嘛,如果是自己的心,我們不會懷疑。凡夫總是懷疑別人──哪有自己懷疑自己的?碰到凡夫懷疑凡夫,碰到羅漢懷疑羅漢,碰到菩薩懷疑菩薩,碰到佛懷疑佛。只有自己可信,除自己以外一切不可信──這就是凡夫。
如果我們知道這是佛的心,捨棄原來那一顆凡夫的虛妄假心,不被假心所騙,來擁有佛心,佛心就成為我心,我們與佛就是一個心。當佛心成為我心的時候,我們就沒有懷疑了。
「一」就沒有懷疑,「二」就有懷疑。《阿彌陀經》說「一心不亂」,確實,一就不亂,二就亂,三更亂。「一心」,一個心,沒有二心。哪一個心?願生心。在願 生心當中,我與佛,佛與我,合二為一,不分彼此,怎麼會亂?如果佛是佛,我是我,佛我兩分,魔就會從中擾亂。我們沒有智慧,魔一來,保證跟著魔走,不跟佛 走。
阿彌陀佛當然知道我們,所以祂總是說:「欲生我國、欲生我國──你要跟著我走啊!你要來生我的國啊!你不要被魔騙走了,『歸去來,魔鄉不可停』啊!」
阿彌陀佛用「欲生我國」牽住我們,為我們指明了人生方向,讓我們的腳步不亂。
我們的人生有什麼目標嗎?一般人沒有什麼目標,就在那裡六道輪迴、轉來轉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草木一般。法藏菩薩的誓願就規定了一個明確的方向:「十方眾生,你唯一的出路、唯一的目標,是往生我的淨土。」這個目標,是為十方眾生所確立的。
老蠶教子
一般世間的生活,養兒育女啦,掙錢啦……有什麼人生目標呢?養兒女是人生的目標嗎?有這麼一個比喻,大家看一看,是不是對得起我們的子女?
大家都知道:絲綢是蠶吐絲做的。那個老蠶,它很有本領,吃了桑葉,會吐蠶絲,吐出來的絲又細白、又光滑。絲吐出來,就把自己一層層包裹起來,它以為這樣就 很安全。它覺得自己做一個老蠶,有必要把這套手藝、這個看家本領教給它的子女,所以老蠶就告訴小蠶:「哎呀!你們做為一個蠶嘛,就應該吐絲啊!這樣裹、那 樣裹,把自己緊緊地包起來。」結果包好之後,養蠶的人剛好把它撿起來,連老帶小,丟在開水裡燙死,取了它們的絲。你看,這不是自己吐的絲害了自己嘛!
這是什麼意思呢?人就是這只蠶,吐出貪瞋癡三毒的絲,把自己纏縛在三界當中,「我的房子啦、我的衣服啦、財產啦、名利啦、地位啦……」這就是他們吐的蠶 絲;然後告訴子女說:「你也應該這樣,你做人嘛,出什麼家?念什麼佛?你應該買好房子、應該穿好衣服、應該做官、應該出人頭地……這個才是做人的本分 啊!」教他們的子女,教會了。教會之後呢?閻羅王就來了,通通把他們丟到地獄火鍋裡邊,通通丟下去了。所以啊,苦惱、可憐!
我們的人生沒有目標。所以,阿彌陀佛悲憫我們這些作繭自縛的眾生,說:「你不要把自己丟在火鍋當中,你要往生我的淨土,欲生我國!」
這是給了我們人生的目標。我們從今天開始,人生就有了目標啦!不再糊里糊塗的,我們知道,身體雖然還在此娑婆世界,我們根本的目的地,已在極樂世界,所以 講極樂淨土是我們的本家本國;在這裡是隨緣打理一番,跟別人結結緣。如果不念佛的話,跟眾生結的都是顛倒輪迴之緣;念佛,我們就是以佛法來跟他們結佛緣, 將來就好度他們。
五、乃至十念
前面說「欲生我國」,是目標;接下來「乃至十念」,就是方法。
如果只有目標、沒有方法,我們就達不到這個目標。阿彌陀佛也不可能只指給我們一個空洞的目標,不告訴我們達到這個目標的方法,說:「某某人,天上的那顆星 星很亮,去!」沒有告訴你方法,那有什麼意思?極樂淨土對凡夫來講,何止是天上的星星呢?那比這個還要遙遠得多、還更不可攀登。
阿彌陀佛既然呼喚我們「欲生我國」──「來生我的極樂國」,就必須給我們往生的方法。
往生的方法是什麼呢?「欲生我國」後面接著就告訴我們:「乃至十念」!就這麼簡單。「你欲生我國,就稱念我的六字名號」。
效果如何呢?「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樣子若不往生的話,則我不成佛。」
往生的方法,如果是從佛那裡來的,那百分之百有效;如果只是我們自己這邊的想法、做法,那危險!
好像一個人在孤島上,四周茫茫大海,火山就要爆發,小島就要沉沒。這時有人開著直升飛機來救他,從飛機上放下繩梯,他只要順著繩梯爬上去,肯定得救。
他如果不是爬飛機上放下來的梯子,而是爬自己家裡的梯子,就算自己家裡的梯子是金子做的、有八丈高,爬上去又有什麼意義呢?
「孤島上的人」: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
「直升飛機」:代表阿彌陀佛。
「從飛機上放下的繩梯」: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
「順著繩梯爬上去」:就是「乃至十念」地念佛。
「自己家裡的梯子」:代表種種雜行雜修、有漏諸善。
往生的方法有許多種,但百分之百有效、絕對不會有任何差錯的方法只有一種──念佛!念佛是阿彌陀佛誓願裡面本有的、天生的、原配的往生方法;其它種種修行 迴向,都是改裝的、加工的方法,不保險。好像上面的比喻,念佛是飛機上原配的梯子,其它修行迴向求生,等於是把自己家裡的梯子搬來硬往上靠。所以善導大師 說:念佛是往生淨土正定之業,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其它都是雜行,百中稀得一二、千中難得三五往生。
「乃至十念」,「乃至」是一種包容的、彈性的表達,沒有硬性的要求。「十念」的「十」字,我們等一下會解釋。這裡我們知道「十念」,總體上就是指: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就可以了。「乃至十念」,就是:不管怎麼樣,一切歸於稱名念佛。
不論何人
「乃至十念」是阿彌陀佛賜給我們十方眾生的往生方法,那也一定是十方眾生都能做得到的。乃至男人、乃至女人,乃至出家、乃至在家,乃至善人、乃至惡人,乃至平時、乃至臨終……不管什麼人,就你的身份、根機、能力能做得到的念佛,都是「乃至」的念佛。
不論何事
乃至做工、乃至務農,乃至為民、乃至為官,乃至行路、乃至坐車……不論你做什麼樣的事、什麼職業,都可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也是「乃至」的念佛。
不論何時
一天二十四小時中,乃至白天、乃至夜晚,乃至早晨、乃至下午,任何時間都可以稱念,這叫「乃至」。沒有限定一定要在早上念,或晚上念。因為我們人身,本來就是命在呼吸之間,我們的壽命是無常的,任何時候都可以念佛,任何時候都可以被佛救。
不論何處
乃至佛堂、乃至路邊,乃至野外、乃至房間,乃至是衛浴間,不論淨穢之處,都可以念佛,也都應該念佛,這也是「乃至」的一種含義。
因為阿彌陀佛的光明本來遍照每一個角落,而我們念佛眾生也難以選擇死的地點。像那天一位蓮友講的,一個老年人上衛生間,他大便不通暢,好幾天解不下來,就 使力氣,一使力氣後,腦血管破裂昏迷,就死亡了。如果說衛生間不能念佛的話,上衛生間突然發生情況,那就只有去輪迴啦!有人講:「衛生間裡污穢,不能 念。」如果講污穢,我們整個世界都是污穢的,這裡是穢土,是不是?穢土不能念,那只有到極樂世界才能念,那怎麼去呢?那完了!永遠不能去了。這六字名號正 是讓我們在穢土稱念的。穢土當中,自己選一個稍微乾淨點的地方,這是表達我們的虔誠心,但並不是以這個而妨礙我們念佛。
總之,妨礙我們念佛的事也好、緣也好、人也好,種種的狀況,都要排除它。念佛是以念念相續為正意。
不論何心
不管在什麼心境下,都可以念,都應該念,這也是「乃至」的含義。善心、惡心,定心、散心,清淨心、污穢心,通通可以念佛,通通應該念佛。
起了惡心啦,起了惡心更要念佛!當下念佛,轉惡成善;起了善心呢?起了善心還要念佛,善中之善,無過念佛;定心、散心,一切不論。
「煩惱多,心不清淨,我先修清淨了再來念佛。」那永遠念不成佛了。因為第十八願所說的念佛是「乃至」的念佛,沒有強調說一定要清淨心的念佛。「乃至」就包 括你可以有清淨心,也可以沒有清淨心。乃至清淨心,乃至妄想心,乃至起了善心,乃至起了惡心,乃至你是定心,乃至你是散心,你只要念佛就好,這個就是「乃 至」。
不論何數
念佛也難以給你規定一個具體的數目,當然,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念佛,或許有定課,或每日一萬聲、兩萬聲、三萬聲,或幾千聲,這個是我們根據自己時間的忙閒,策勵自己,不是阿彌陀佛說:「你要達到一天三萬聲,念滿一百萬聲、一千萬聲才能往生。」沒有! 祂講「乃至十念」,乃至念佛多,乃至念佛少。
善導大師的解釋
我們前面說了那麼多的「乃至」,其實都是包含在「十方眾生」之內。直接就「乃至十念」來講,善導大師解釋為「下至十聲」,這是善導大師標準的解釋。
如果要展開來解釋的話,善導大師有一段話: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
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這一段,有「從多向少」、「從少向多」、「徹至臨終」三種角度。
「從多向少」:上從一輩子,下到一念。「一形」就是一輩子,一發心念佛,就準備一輩子地念佛;但壽命有長短,無常呼吸間,可能只有一日、一時、一念的念佛,就往生了 ──這樣也痛快!
「從少向多」:下從一念,上到一形。現在就開始念佛,毫不等待,時刻準備往生,但畢竟還沒有很快就死。只要不死,總是念佛,命延一時就念一時,命過一天就念一天,過了一輩子也就念了一輩子的佛──這樣也平安!
「徹至臨終」:貫徹念佛,直到命終。前面兩種,其實也是徹至臨終的意思。
很清楚,依善導大師的解釋,一發心以後,一生不退,專修念佛,就是「乃至十念」。
「十念」,是十聲念佛,是大體上講最少的念佛數,有時候經中又講「一念」,都是指最少的念佛數,多則不限。善導大師合起來說:「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
好比我們做了一桌飯,請朋友來吃。有人飯量大,有人飯量小,我們不能說:「每人五碗。」只能講:「大家不要客氣,各盡其量,吃飽為則,但最少總要吃一口、 半口吧。」阿彌陀佛準備了六字名號來招待我們,說:「十方眾生,念佛各自盡量、徹至臨終為原則,但至少總要念十聲、一聲。」
「念」即是稱
「念」就是稱,稱念。這也是善導大師最重要的解釋。既然是口稱,就不管我們的心是什麼樣,你只管張嘴念佛就好,你只管張口發出聲音,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是念佛,這樣念佛就能往生。
一向專稱──不論心淨不淨
心是清淨還是污穢、是善是惡、是妄想紛飛還是比較靜定,一概不論。這些都是一件事情,這些都是打閒岔,這些都不叫「一向專稱」。「一向專稱」就是我們這邊 通通不要管,你只管念佛,你心淨也好,不淨也好,不要去理會它!你幹嗎念念佛又回來說:「哎呀,我心不乾淨……」沒有必要嘛!
像走路一樣,你要往某個地方趕,一路都很髒,每一腳步都很髒,你會不會走一走就停下來,忘了趕路、來打掃衛生?會不會一定要一路上很乾淨才能趕到目的地?當然不會。
我們一路念佛往極樂世界趕,腳下的路面好像我們的心,它是乾淨還是髒與我們往生又有什麼關係呢?為什麼要停下我們念佛的腳步去打掃這一顆心呢?又為什麼認為心清淨念佛才能往生、心不淨念佛不能往生呢?
趕路的人只管趕路,路面乾淨不乾淨他根本不關心,甚至根本看都沒看見。想往生的人只管念佛,心淨還是不淨,他也根本不在意,因為這跟往生一點關係也沒有,他只曉得念佛一定往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的心,這一顆變幻無常的心,到我們往生淨土的時候,不要說往生淨土的時候,就說現在,就是我們要拋棄的東西啊!對我們來講,害我們的就是它啊!生生世 世被它所害啊!現在還把它當寶貝抱著!不要管它啦,把它拋棄掉!捨掉!怎麼捨?也就是不要管它,不要被它騙了。它有時候很會騙你──我們的心會騙我們! 「哎!我很清淨啊!我很好啊!」好!歡喜啦!結果又把這個抱住!完啦!它再清淨也不能讓你解脫生死輪迴。所以你說:「不要騙我啦,你清淨也是假的!我過去 就被你騙了,騙我生天堂,騙我入地獄,一直在這裡輪迴。今生我不要被你騙了!」所以不被它騙,它是好是壞,通通都不是解脫之因。你不理會它,它也不能做 怪。
只論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不管心怎麼樣,它煩煩惱惱也好,它哭哭啼啼也好,它歡歡喜喜也好,我們的心,就是無常的。有時候歡喜,有時候悲傷,其實那個都是假 相,只有稱念彌陀名號是真的,別的都是假相。「哎呀!我多歡喜!我多感動!我多快樂!」多快樂呢?還不是六道凡夫!這些都是我們一時的情緒,一時遇境逢緣 的表達,都是生滅,很快都會過去。你也不可能在那裡一天二十四小時跳舞,也不可能天天在那裡感動得掉眼淚,天天感動得掉眼淚也不是往生之因,唯有稱念彌陀 名號。
所以,法然上人說:「唯以念佛決定往生之得與不得。非以心情為決,非以體驗為決,非以聽聞為決。」你要念佛就決定得到往生,你不念佛決定得不到往生。不是 說:心情好、清淨愉悅得往生;心情不好、沮喪洩氣不得往生;體驗深、有感動能往生;沒有體驗、沒有感動不能往生;聽法懂理能往生;不會聽法、不懂教理不能 往生──這些通通不是往生之因,唯有念佛,這個叫「一向專稱」。「一向專稱」就是老實念佛。「一向專稱」就是一個方向,就是一件事。
但並不是說,我不吃飯、不睡覺,那個也不是。我們所有的一切,它本來跟往生沒有關係,它既然跟往生沒有關係,也就構不成障礙;而我們在內心裡邊認為它跟往 生有關係,那既然有關係就有障礙:「如果這樣,可能幫助我往生,如果不這樣,可能障礙我往生。」其實這都是我們多管閒事,毫無障礙、毫無關係的事情,我們 非要扯在一塊兒,那就不叫「一向專稱」了。
回到它本來的面貌,世間的雲彩起,讓它起;黃花落,任它落,這些跟往生有什麼關係呢?你會不會說:「哎呀!樹葉落掉了,它能幫助我往生嗎?能障礙我往生嗎?」毫無關係,對不對?樹葉的起落能幫助或障礙我們的往生嗎?沒有。
那我們的煩惱也一樣的。煩惱起了,隨它起;煩惱去了,任它去。它跟我們的往生毫無關係,它是凡夫眾生在這個世間的本來面目,我們凡夫的心本來就是這樣子, 我們就是這樣的凡夫嘛!我們就是有頭髮、有鼻子、有眼睛,我們就是以這樣的身份、面貌念佛去往生的,這是我們外在的形象,我們都是以煩煩惱惱、生生滅滅這 樣的心念佛去往生的。
所以,不要來打點它,「看我這樣子、那樣子啦……」不必要,只管念佛。一路念佛念下去,這叫「一向專稱」。
比如說:人渴了要喝水,要喝清泉的水。拿碗取水來喝,這個碗有漂亮的好碗,還有半破的碗,不管什麼碗,你拿你的碗喝水就好了,你拿什麼碗取水喝下去都能解 渴,對不對?結果有人不是拿碗喝水,而是在那裡比:「我的碗比你的碗漂亮,所以我能夠解渴;你就不能解渴。」有的人就說:「對呀!我的碗不好,你這是金 碗,我是泥碗,可能我喝的水不能解渴。」
這代表什麼呢?我們人的根機有九品,金碗代表上善人,泥碗代表造惡人,好碗代表持戒人,破碗代表破戒人。六字名號就是清泉水。
我們的心就是碗,名號才是水。心淨好比金碗,不淨好比泥碗。我們不是靠心淨不淨解脫生死輪迴,而是靠我們所念的南無阿彌陀佛。就像我們不是靠碗、是靠碗裡 的水才解渴,那趕緊拿碗來裝水。我們是一個破泥碗──只有一個破泥碗怎麼辦呢?裝水喝呀!喝了也能解渴。「哎呀,花錢去買好碗。」好碗沒買來就渴死了。
所以,不要在這裡耽誤時間,現在是破碗,就拿破碗裝水喝,喝下去也能解渴。你現在就是沒有智慧的人、連《阿彌陀經》都不會背的人,煩煩惱惱心不清淨的人,你就是這樣的破碗,就用這樣的根機來念南無阿彌陀佛,你也能往生!
「哎呀,我要去誦《地藏經》,要去背《普門品》,要去學打坐、伏煩惱……」那就來不及啦!趕緊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
一向專稱──不慮煩惱業障
有的蓮友還是有疑問:「念佛當然重要,可是心裡有貪瞋煩惱,有時候還很重,冒出很惡毒的念頭,想管都管不了,怎麼能不管呢?不管不是更凶了?惡毒的念頭一來,就造惡業,不去管它,任它胡作非為,不會牽引我們下地獄嗎?」
大家說會不會?不會!如果不念佛,那惡念、惡業肯定牽引我們下地獄,既然念佛,即使有惡念、惡業,也不會下地獄。如果念佛還被惡念、惡業牽引下地獄,那誰 還念佛?念佛還有什麼用?我們之所以要念佛,就是因為本身的惡念想管也管不了。你能管得了,當然好,菩薩、阿羅漢就管好了。但問題是凡夫自以為管好了,其 實它不過換了一個面孔來了而已,換了一個你比較喜歡的面孔。微笑的、和善的、乾淨的面孔,誰不喜歡?喜歡就上了當,因為它本質還是惡的。面目猙獰的敵人雖 可惡,但至少能認識它,不會上當受騙;面帶微笑的敵人更危險,讓你防不勝防。如果以佛法解脫為標準,人天善法本質還是惡染不淨,不能解脫。何況一般人連這 一點人天諸善也還做不到呢?
那怎麼辦?念佛!
那惡念熾盛呢?還是念佛!念佛,交給阿彌陀佛管。不管是多麼兇惡的煩惱敵,阿彌陀佛都能制服;再怎樣巧裝的煩惱敵,阿彌陀佛都能認得破。所以,把煩惱交給阿彌陀佛去處理是最穩當的。
只怕我們不交出去,你不交出來,那沒有辦法,只好留著自己和它周旋,那一定被它拖死。
念佛被佛所牽,不受惡念所牽,超生淨土,免下地獄,道理說過很多了。
我想再打一個比喻。比如一部車,受發動機和車輪的驅動,由發動機帶動輪子,輪子帶動整部車往前跑。要想這部車停下來,就要踩剎車、關油門。如果剎車失靈,油門關不住,那就完了。
人就像一部車,貪瞋癡三毒之心的發動機,發動身口意三業的輪子,驅使我們奔三途、下地獄。三毒的心很強盛,三業的輪子飛轉,剎不了車──我們想不起念、不造業,做不到;又關不了油門──想熄滅貪瞋癡三毒,也不可能,那這樣非下地獄不可。
還有沒有別的辦法?有!念佛!念佛,仰靠佛力,厭離娑婆,求生淨土,我們整個車就被阿彌陀佛的大吊車吊起來了,雖然發動機還在響,輪子還在轉,但輪子離了 地,只是空響、空轉,不可能往前跑了。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大吊車,無量光明的車臂,有十萬億國土那麼長,只要我們念佛,馬上就有八萬四千條光明寶繩,把我 們這個三毒惡業、直奔三惡道的車鉤住,吊起來,不僅讓我們不下三惡道,還讓我們生到淨土。《觀經》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你 看,念佛的人被阿彌陀佛光明攝取不捨,緊緊抓住不放鬆,不就是這樣嗎!
念佛人,雖然有煩惱妄念,但不會下三惡道,因為被阿彌陀佛的大吊車鉤住了,三毒惡業的車輪懸空了──並不是沒有妄念,而是妄念空轉,起不了作用;但如果不念佛,那妄念的輪子著實落在地上,就非帶著我們下地獄不可了。
所以,願生淨土的人,一切交給阿彌陀佛,絲毫不用管心的是非善惡,只管口稱名號。善也南無阿彌陀佛,惡也南無阿彌陀佛,好也南無阿彌陀佛,壞也南無阿彌陀 佛,淨也南無阿彌陀佛,穢也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是一向專念、一向專稱。簡單,容易,輕鬆!一片天空,任我翱翔,活潑自在,無掛無礙。
一向專稱──不慕餘善萬行
「就這樣念念佛,就能往生?沒有發廣大菩提心,沒有種種難行苦行,沒有……,就這樣念念佛,就能往生?就能成佛?」人多不相信。他不敢相信,也不能相信,相信不來。
為什麼不敢相信?心量不夠!心量不夠的人,容不下這一句名號。這一句名號猶如太虛空,他的心那麼小,怎麼裝得下呢?容不下,就不會專念這一句名號。有人就 說啦:「我念佛之外,還有誦經,還有這個咒、那個咒,說明我心量大啊!又有名號,又有經,又有咒,阿彌陀佛名號不過在我心中占一小塊地方。你專念佛的人, 心量才小呢!只知道念佛,容不下其它法門、其它修行。」一聽,好像有道理。但只說明他不知道名號,心與名號沒有相合,把名號割裂了。
就好比有人認為他的房間比太虛空還廣大,「你看,我的房間裡面有虛空,還有桌子、床、種種物品,虛空在我房間裡只佔了一角,我的房間不是比虛空容納得更多、更大嗎?」這是他的認識。
專修念佛的人心量廣大,他不會羨慕念佛之外的一切法門,他也不認為念佛之外還有它法自己當修當學,好像擁有虛空的人就擁有了一切,還有什麼在虛空之外呢?
但我們看到一些專修念佛的老太婆,能說她心量廣大嗎?煩煩惱惱,雜雜碎碎,連她自己都不承認心量廣大。其實並不要她自己知道,這就是「暗合道妙,潛通佛 智」,只要專修念佛,求願往生,自自然然就合於廣大菩提心量。所以,《無量壽經》裡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曇鸞大師解釋說:願生淨土之心,就是菩提心。
那又為什麼不能相信呢?智慧不夠!智慧不夠的人,分不清輕重虛實,以虛為實,以實為虛,以輕為重,以重為輕,不能相信念佛。他認為念佛空蕩蕩的,輕飄飄的,不實在。
讀經,天天讀,讀得滾瓜爛熟,會背,背一部經在肚子裡,多實在啊!
朝山,跑廟,朝四大名山,一步一磕頭,渾身流汗,多實在啊!
放生、布施、印經,自己親手把一條小魚放到水裡,看著牠輕快地游走,又回過頭,好像感謝,多實在啊!寺院建起來了,巍峨雄偉;經書印出來了,精美莊嚴;碑上刻著、書上印著我的名字,看著多實在啊!我的錢沒白花!
念佛?在喉嚨裡嘰哩呱啦,不出聲自己都不知道,出聲風一吹就跑了,從早到晚就這一句,能行嗎?
還有,想到自己的罪業,歷歷在目,比如說殺生吧,殺了多少多少,一想,清清楚楚,多可怕啊!實在可怕!怎麼辦?放生!放生對殺生,實在對實在,可以消業。念佛?輕輕飄飄,就這麼念,能消業嗎?誰知道!
總之,他認為念佛至虛、至弱,好像一線游絲,確實沒有實在的感覺。以罪業為實、念佛為虛,罪業為重、念佛為輕,虛不敵實,輕不抵重,所以對念佛沒有信心。 又以自己所修功德看得見、感覺得到;彌陀名號,就六個字,念出來也沒有什麼感覺,而認為誦經、拜懺等等要比專念一句名號強許多。
好比一個小孩子,手上拿了一塊紅薯,有人拿億萬支票和他換,他也不幹。因為他覺得:「我這塊紅薯,香噴噴的,實實在在可以吃。你那一張小紙片想換我的大紅薯?我不幹!」能說他有智慧嗎?
人也和這個小孩子一樣,沒有智慧,所以他不能相信念佛,不能專修念佛。
反過來,只要是專修念佛、願生淨土的人,可以說都是大智慧者。即使是一字不識的老太婆,也有大智慧,哪怕所有的人都認為她沒有智慧,連她自己也不認為自己有智慧,這也是所謂的「潛通佛智,暗合道妙」,自自然然與佛智相通,不知不覺與道相吻合。
佛教徒都知道行布施,布施以供養三寶功德最大。一座著名的寺院,也不知有多少善男信女前來布施,假如這所寺院所有的建築、維修、僧眾生活、弘法所需,都是 由某一個人 布施供養的,那這個人可以說功德很大了。又假如天下所有的名山叢林、大小寺院,包括漢地、西藏、香港、台灣、東南亞、日本、韓國……世界上所有寺院都是由 他一人發心建造,所有僧眾都是由他一人供養,從生到死,弘法利生,一切所需,都是由他一人包辦。那麼,這個人功德大不大?哦!那簡直不敢想。這個人有這麼 大的功德,他想往生能不能往生?大家都認為肯定往生。「他不往生誰能往生?全世界的佛教都靠他一人,他不往生,誰還能往生?」
那好,我們再來看。假如這個人他所布施供養的對象不是凡夫僧,而是阿羅漢,那功德是不是更大?當然!那再假如供養的不僅是阿羅漢,而是無生法忍的菩薩,功 德又更大;那又假如供養的不是菩薩,而直接是佛,那功德更不可思議。天下的寺院都由他一個人建造,財富之多不可想像,但如果比起地球上所有山川河流、土地 森林、石油礦產、金銀寶藏,那連大海之一滴也不能比。
好了,我們看,《大智度論》說:「譬如有人,初生墮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滿中七寶,奉施於佛;不如有人,於後惡世,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 彼。」一個人從初生下來,一天行一千里,日日不止,一年三十六萬里,所過之地體積相當於一百個地球大小;這樣一直往前走,足滿一千年,那是多大的地方!已 經是天文數字、腦子想像不出來了。這樣他所行過的大地,不是泥土的,全是金銀、珍珠七寶,用這麼多的七寶奉施於佛 (不是菩薩、阿羅漢,更不是凡夫),那所得的功德福報,怎麼可以想像!要知道,就是奉佛一粒沙子,所得功德福報,也可以得轉輪王之位。
但是!「不如有人,於後惡世」,也就是我們現在末法惡世,心不清淨,煩惱多多,這樣的人,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功德福報還要勝過前面那個人。
各位想想!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滿中七寶,奉施於佛。這種功德假如是我們做了,我們會覺得多實在、多大啊!但是,不如惡世之人稱佛一口,功德勝彼!那又何況一天稱佛數百、數千、數萬,又何況天天念佛?兩者能比嗎?我們覺得那個行 布施的一定往生,反而認為只會念佛名號的人不一定往生;我們認為七寶供佛很實在,念一聲佛很輕、很虛。我們所想的,與經中所講的完全相反,所以叫顛倒眾生。
為什麼會是這樣?想不通,所以說沒智慧。
那還是打一個比喻吧,比喻有助於理解。
有一個人,走進山洞探寶,不幸洞口塌陷,一片漆黑,他心想:「必死無疑了!」但他並不甘心,從地上摸到一塊鋒利的石頭,開始挖洞壁,也不知挖的是什麼方向,也不知能不能挖通。管他呢!碰吧,萬一挖通了呢?他使出全身力氣挖,疲累、絕望。
哎!突然,他看到不知從哪裡隱隱約約透進來一絲光亮(就一絲)。啊!是光!是光!他馬上丟下手中的石頭,奮起全身力氣向光爬去。
請問各位,沉甸甸的石頭和這一絲光,哪一個實在?哪一個能讓他得救?
山洞,代表三界;石塊,代表凡夫有漏諸善;挖洞,代表自力修行;一絲光明,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光不在多,一絲光也好,一束光也好,滿洞口的光也好,實質一樣。一絲光也就是滿天光,一絲光不少,滿洞光不多。關鍵是光不能斷,奔向光明的腳步不能停。
念佛也一樣,阿彌陀佛就是在前面引導我們的不斷光。一輩子沒機會,只最後念了一聲佛,不嫌少;一天念十萬佛,天天不間斷,也不算多。關鍵念佛不能中止,要盡形壽。
如果以第十八願願文來說,這個人在洞裡一看見光亮,知道肯定可以得生,就是「至心信樂」;馬上就想往光的地方去,就是「欲生我國」;一步不停順光往前走,直到洞口,就是「乃至十念」。
六、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欲生我國」是目標,「乃至十念」是方法,效果如何?就是下面八個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中要求我們:「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你要相信我的救度,你要願生我的淨土,你要稱念我的名號。」就這麼一點;阿彌陀佛所要給予我們的,卻是往生成佛的大功德、大利益。
眾生發小小的心,卻能得大大的果;只要「乃至十念」,就能往生成佛,這就是第十八願。
阿彌陀佛說:「一切凡夫,請你相信:你只要願生我國、稱念我名,我以我成佛的功德保證你決定往生。我如果不能讓你往生,誓不成佛!」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配合第十八願最開頭兩句,即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我要成佛,必令十方眾生能夠往生我的淨 土;假如十方眾生當中有一個不得往生,我決不成佛!」非常清楚地顯示:阿彌陀佛成佛的目的,完全是在於能令我們往生。
假如我們不能往生
「若不生者」的「若」就是假如,「假如不往生的話……」這個「假如」其實我們承擔不起,我們必須往生;我們不能往生,不堪設想,無法想像。萬劫難得的人身,我們輸不起;地獄三途的苦報,我們不敢想。
但,假如不能往生,請問各位,我們自己有什麼辦法?我們沒有辦法了!跳起來用手抓天都抓不上了。假如不能往生,我們是毫無辦法,無能為力。
你的親屬,你的朋友,他們有辦法嗎?他們能負得起這個責任嗎?如果說做生意虧了本,父母親友也許能將你的本抵上,這在他們的愛心能力範圍之內;但你沒有功德,不能往生,誰也無能為力,誰也承擔不起這個責任,誰也沒有辦法……乃至其他的佛菩薩也無能為力。
有能力的,主動來關心我們、主動來承擔我們往生責任的,就是法藏菩薩。祂賭誓說:「若你不往生,則我不成正覺!」祂既然發了這樣深重的誓願,祂必須付出這 樣難行苦行的歷劫修行。「假如你不能往生,則我要累世累劫為你修行,成就正覺的佛果,來換取你的往生。不允許你不往生!」所以,以 祂的正覺的佛果來換取我們的往生。
我們的往生是來之不易的。我們在這裡得到是很容易,但是它的根本來源 ──阿彌陀佛的誓願、修行,是不容易的。
所以,這樣想起來,誰與我們最親呢?
(阿彌陀佛。)
對啊!誰才最有能力呢?
(阿彌陀佛。)
諸佛菩薩對我們雖然都很親,但假如我們不能往生,這些諸佛菩薩也都只能在那裡悲傷歎息,而拿不出解決的辦法。諸佛的淨土雖然高妙,卻沒有一方淨土能容受我們這樣的造罪凡夫。所以,諸佛菩薩雖然跟我們也親,有恩德,但比較起來,還是阿彌陀佛最親。
我們的六親眷屬,那簡直是談不上了。他們與我們的往生大事毫無關係,他們都是輪迴而來,輪迴而去。彼此都是業報相纏而來見面。所以,這些應看淡一點,無助 於我們解決生死輪迴、往生淨土的人和事,應該放淡一點。如果以為老公親、妻子親、小孫子親,都是讓我們和六道輪迴親。
阿彌陀佛賭誓說:若我們不能往生,則祂誓不成佛。那我們想一想,如果我們不能往生,和你的鄰居、和你的先生、和你的子女有什麼關係?他們頂多哭一場了。你 不能往生跟他們有什麼關係?你要走就走了。「哎呀!老媽啊,你走之前怎麼沒把遺產搞清爽?給老大的有了,我老二沒有啊……」你越是有錢,人家就越關心的是 遺產;你的生死大事,沒人管!
有一位蓮友,她弟弟在香港,很有錢,娶過兩任妻子,當他將要上手術台的時候,醫生判他不知是死是活(因為病情太重,手術太危險,是死是活不知道)。他老 婆,也就是後妻,並不關心他的死活問題,而是抱了一大堆的文件讓他簽字──萬一死了,財產要歸誰,得搞清楚,「老公,不管你怎麼樣,無論如何現在你要把這 個搞清楚。」這個就是錢啦!
所以,有錢最好在斷氣之前全部把它捐出來,乾乾淨淨,俐俐落落,為子孫真正積點福報。平時也要清楚:誰與我們最親?不是我們的妻子、兒女,唯有阿彌陀佛啊!
念佛吧!
往生正覺 機法一體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八個字在淨土宗的教理上,就是所謂的「往生正覺,機法一體」。「機」就是指眾生,「法」就是指彌陀。我們眾生的往生和阿彌陀佛的正覺是一件事情,稱為「一體」。
既然是一體,分不出二,也就沒有「你是你,我是我」,或者「我先你後」等等,而是不分你我,沒有先後。也就是說:我們眾生的往生,和阿彌陀佛的正覺分不開。
不能說:阿彌陀佛修成了正覺,只是祂的功德,與我們的往生沒有關係;我們眾生的往生功德還要自己來修。
要知道:阿彌陀佛的正覺,就是我們眾生的往生。阿彌陀佛修成了自身的正覺功德,也就是成就了眾生的往生功德。因為「(眾生)若不生者,(彌陀)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在十劫之前成佛了,成為正覺的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在十劫之前成就了我們十方眾生的往生功德,這個叫同時成就。這裡有沒有聽懂?
(聽懂了!)
我們盼望的大事就是往生,我們擔心的大事就是想往生卻沒有功德。現在聽說十劫之前,往生功德都成就了,應當歡喜!如果十方眾生裡面遺漏一個眾生,往生功德 不成就,那麼,法藏菩薩決定不能成為阿彌陀佛。所以,以法藏菩薩誓願的角度來看,十方眾生往生功德早在十劫之前就成就了,我們在這裡輪迴,是虛妄輪迴、虛 妄輪轉,完全沒有必要,是自己自討苦吃。
善導大師在《般舟讚》裡說,往生的人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安慰他,說:「某某人,你來了?」
「我來了。」
「你看極樂國土跟娑婆世界比,怎麼樣?」
「哎呀,那怎麼能比啊!」他回憶起娑婆世界的苦惱辛酸,在佛的面前就哽咽悲泣了。
佛就安慰他說:「哎呀,這也不能怪別人,是你自作自受,莫怨他了,完全是自作自受,我早就成就你的往生功德,你沒有來啊!能怪誰呢?」
眾生的往生功德已經成就在六字名號當中!我們現在來信受、稱念,不要說當生往生成就,當念往生成就!甚至不要說當念,乃是在六字名號當中,超越時間的觀 念,在六字名號當中已經成就,所以,這個叫同時成就。不是說「阿彌陀佛先成佛,我的往生功德後成就」,也不是「我今天開始念佛,還不成就,念到一輩子,幾 十年之後才成就」,也不是這樣──是當念成就。
而且是平等成就,無有高下。我們往生的果位非常的高,跟佛一樣高,因為我們往生是阿彌陀佛的名號──佛地功德所換來的。所以,各位啊!不要小看了自己。我 們每個人,念佛人的生命很尊貴。我們念佛人的生命已經不在閻羅王手中掌控了,我們每一個念佛人的生命,是阿彌陀佛五劫思惟、兆載永劫的修行所換來的。我們 今天在這裡雖然還是一個凡夫的形象,一旦到達淨土,就成為菩薩之身,乃至成就無上佛果。所以,為自己也感到慶喜!我們不能想像說「法藏菩薩的六字名號的正 覺功德,換取我們到極樂世界,只是成為一個阿羅漢,只是成為一個小菩薩」,這樣,法藏菩薩的正覺功德就虧本了。是不是這樣?
(是。)
祂的正覺功德換取的,是我們「往生必定成佛」。
好像一枚錢,有正面,有反面,不可能只有正面、沒有反面,正面依反面而存在,反面依正面而存在,誰也離不開誰。不過,人們往往看到一面,忘了另一面。
比如說「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正面看上去是阿彌陀佛的正覺,「對!對!對!這是阿彌陀佛的正覺,正覺名號、正覺功德。」這一點,誰都知道。但是反過來呢?「這就是你──老王,你的往生啊!不能讓你往生,阿彌陀佛不能成正覺啊!」
六字名號,就像是一枚錢,一面標明「彌陀正覺」,另一面標明「眾生往生」。當然,我們每一個人可以把「眾生」兩個字換成自己的名字(我想,做這麼一塊佛牌 佩戴著也不錯,兩面都刻著「南無阿彌陀佛」,一面下邊註上小字「彌陀正覺」,另一面註上「我某某往生」)。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正面看是阿彌陀佛的正覺,反面看就是我們的往生。有人把這個名號拿到,看一看,「嗯,這是阿彌陀佛的正覺。」然後放下,另外去找、去修自己的往生。那他不瞭解阿彌陀佛的誓願,不認識阿彌陀佛的名號。
我們的往生在哪裡?我們的往生功德在哪裡?
(在六字名號裡。)
對啊!在六字名號裡。阿彌陀佛的正覺在哪裡?
(也在六字名號裡。)
所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彼此不能分開,所以說「機法一體」。
慧淨法師法語
關於「機法一體」,我們再讀一段慧淨法師的法語,非常好,說得非常明白。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若不能使十方眾生,願生稱名,而得往生極樂淨土,誓言「我不成佛」之語。
此是彌陀因位時,建立生佛同體(機法一體)、自他不二之本願,而誓言:以自己所成正覺功德,回施眾生,作為眾生往生成佛功德。
是故,彌陀功德,是眾生物,所謂「他作自受」。
生佛同體、自他不二;同體不二故,此物即彼物,他行即己行。彌陀願行,即眾生物;如共命鳥,互同腹食。
此「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語顯示:眾生之往生,與彌陀之成佛,有此同體不二之至極密切關係,可謂「言親猶疏,說近尚遠」。
彌陀正覺之成否,關係到眾生往生之得否;
眾生往生之得否,關係到彌陀正覺之成否。
若不能使我等往生,彌陀即不能成正覺;
若能夠使我等往生,彌陀才能夠成正覺。
彌陀正覺,依能否使我等往生而定,
我等往生,依彌陀是否成正覺而定。
要而言之,彌陀之成佛,與眾生之往生,兩者命運,結成一體,即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誓約。
故,「若不生者」之眾生往生,與「不取正覺」之彌陀成佛,謂之「機法一體」。
亦即:阿彌陀佛將祂的成佛,與我等十方眾生的往生,結合一體,同時發誓;
阿彌陀佛成佛的同時,即是完成我等眾生的往生功德,
若有一眾生沒有為他完成往生功德,彌陀即不能成佛。
故知:阿彌陀佛與我一體。
祂的成佛依靠我的往生,我的往生依靠祂的成佛;
猶如蘆葦,相依相靠,缺一即倒。
除了阿彌陀佛,十方諸佛,無此誓願。
機法一體之南無阿彌陀佛,如共命鳥,兩命一體,互相依存,彼此需要。
如今,彌陀既已成正覺,我等歸命必往生。
如本經言:「成佛以來,凡歷十劫。」
《小經》亦言:「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是故,若拜佛像、稱佛名、觀極樂圖,應思我往生早已成就,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法藏菩薩成佛之像、成佛之名、成佛之淨土故。
洪鐘雖響,不扣不鳴;
彌陀雖度,不歸不救。
洪鐘扣之則鳴;
彌陀念之則生。
月光雖無處不照,唯宿仰望者心中;
彌陀雖無人不救,唯與念佛人同在。
(法然上人有一段法語,與此類似,大家可以參看。在《法然上人全集》四百二十五頁。)
七、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八願總共有九句話,三十六個字,前面我們一起學了七句,還剩下最後兩句八、個字:「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兩句從字面來看,就是說:前面講的,任何人念佛必得往生,很容易,很殊勝;但這麼容易殊勝的往生法門,犯五逆謗法罪的人除在外,得不到,不能往生。
文字意思是這樣,那真實意思是不是這樣呢?真是這樣的話,那仍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得救的法門,犯了五逆謗法罪的人就永遠沒有機會了,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也還不圓滿。
我們也不必在這裡猜,還是先看善導大師的解釋。
《觀經四帖疏》的解釋
大家請翻開《善導大師全集》,先看304頁,倒數第三行開始:
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這是《觀經》的經文,說下品下生的人,是一個造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的人。這樣的人居然往生極樂世界了,這個和《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講的,從 文字來看,好像有矛盾了。所以,善導大師在這裡(三百零五頁倒數第二行)就設了問答。善導大師的這段解釋,我們共同學習一遍:
「問曰:如四十八願中,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得往生」:指的就是第十八願的願文了。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說到「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除開五逆謗法重罪的人,這兩種人不能往生。
「今此《觀經》下品下生中,簡謗法、攝五逆者,有何意也?」:什麼叫「簡謗法」呢?「簡」是簡除,簡除謗法的人,《觀經》沒 說謗法的人也能往生。「攝」是攝取,攝取五逆眾生,這個五逆十惡的人,《觀經》說他能往生。這個也有矛盾啊!第十八願說五逆謗法都除外,不能往生。而這裡 是只除謗法,卻含攝五逆能往生。這是什麼道理呢?是否有矛盾呢?翻過來,三百零六頁。
「答曰:此義仰就抑止門中解。」:善導大師自問自答,說:這個就要從抑止的角度來理解才正確。底下就詳細解釋:
「如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然此之二業,其障極重,眾生若造,直入阿鼻,歷劫周慞,無由可出。」:四十八願當中,除開 謗法五逆這兩種罪,說這兩種罪,除開在外,不得往生。為什麼?因為這兩種惡業障礙極其深重,「其障極重」,如果眾生造了這個罪(是當下直接墮落阿鼻地獄的 罪),一氣不來,就直入阿鼻了,沒有第二念,這個是定業。如果當下落氣,當下就墮落阿鼻地獄,一旦墮落進去之後,「歷劫周慞」,在裡邊經過多少大劫,在裡 邊巡迴,此地獄到彼地獄,「無由可出」,沒有辦法出來。
「但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如來」就是佛,佛是恐怕眾生會造這兩種過失──佛既然擔 心我們會造這兩種過,那就說明我們是完全可能造這兩種過的,如果是阿羅漢,佛不會說:「哎呀,阿羅漢,你不要造五逆謗法。」不可能!因為阿羅漢是聖者;即 使沒有證聖果,發菩提心的人也不可能造五逆謗法啊!所以,對我們這樣的罪障眾生,佛「方便止言」,就遮止說:「這兩種罪如果造了,不能往生。」這是方便阻 止,不是佛的真心。在你沒造作之前,就先把你擋住。其它的罪過還輕一點,這兩種罪果報太嚴重了,一旦墮落阿鼻地獄,那就太危險了,所以就先制止。
「亦不是不攝也」:佛的本心,也不是不攝取這個五逆謗法的眾生。這是先說明第十八願當中的方便抑止。下面解釋下品下生:
「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謗法者,」:佛的慈悲真的是很貼切、很周詳。「取五逆」,五逆重罪的人,攝取可以往生;「除謗法」,謗法罪除外,說不能往生。
「其五逆已作,不可捨令流轉,還發大悲,攝取往生。」:說這個人,他五逆罪已經造過了,這樣如果將他捨掉的話,他要再次流轉於三途當中,所以,佛不忍心讓他再去流轉,「還發大悲,攝取往生」。這就是下品下生,已經造了五逆罪的人。沒造的時候,就怕你造,方便遮止。
就好像父母對兒女講話一樣:「天氣轉涼了,你要加衣服!不加衣服的話,如果感冒了,我才不管你。」我們會這樣講,對不對?好了!他感冒了,你不管嗎?他已 經感冒了,你還要管。他沒有感冒之前,你遮止他,說:「哎,你不能夠不穿衣服,天氣轉涼,你要注意加衣服。如果不加衣服,你感冒了,我可不管。」這叫方便 抑止。可是他還是不小心,還是凍感冒了,你還要管。那麼,已經凍感冒之後,你還要攝取。道理一樣。
所以,佛怕我們造作五逆謗法罪,說「你要造了五逆謗法罪,我可不管你!」但是已經造了五逆罪的人,還要接引。
「然謗法之罪未為,又止言:『若起謗法,即不得生』」:可是謗法罪還沒造,所以又遮止他,一層一層地抑止。
「此就未造業而解也。若造,還攝得生。」:這也是指他沒有造下謗法罪來說的。如果已經造了謗法罪的人,佛的大慈悲心也不捨棄,還要攝取。你看,連謗法罪的人,佛都要攝取。哪有這樣的慈悲?謗法,誹謗佛,誹謗法,不承認佛法,這樣的人,佛都不捨棄,那就沒有一個捨棄了。底下說:
「雖得生彼,」:雖然能夠往生淨土。
「華合逕於多劫。」:包在蓮花胎裡,經過十二大劫。
「此等罪人,在花內時有三種障:」:有三種障礙。
「一者,不得見佛及諸聖眾。二者,不得聽聞正法。三者,不得歷事供養。除此以外,更無諸苦。」:造五逆謗法重罪的人,萬一造作之後,他回心的話,佛還是要攝取。但是到了極樂世界,還有障礙。
關於這段經文,怎麼去理解呢?有一說,這個也是抑止義,到了極樂世界到底有沒有包在蓮花裡面,也不知道。這個是抑止。就是說:你雖然能往生,但是也不能跟人家平等,你還要差一點。目的就是讓你還要有警覺性,不能造作重罪。底下說的,又是攝取了:
「《經》云:猶如比丘入三禪之樂也。」:雖然在蓮花裡邊有三種障,不能見佛、聞法、供養,但是他的快樂猶如比丘入三禪之樂。三禪之樂,是這個世界最快樂的一種樂。
「應知。雖在華中多劫不開,可不勝阿鼻地獄之中,長時永劫受諸苦痛也。」:這一段就含有另外一種攝取的意思了。「哎呀!將來 在蓮花當中有三種障……」聽著要生退心了。「那比你下地獄好多了!要知道,下品下生的眾生,是必然要墮落阿鼻地獄的眾生,要在阿鼻地獄裡邊長時長劫受苦。 現在已經到了極樂世界,雖然說有十二劫蓮花未開,但是在蓮花裡邊猶如比丘有三禪之樂。那不知好多少倍啊!」這樣一聽,哎,心裡又喜悅了!又要去往生了。
阿彌陀佛的誓願慈悲,有這樣重重的關係。佛對我們這樣的造罪眾生──怎麼說呢?好像是步步退讓啊!祂沒有底限,最大的底限就是五逆謗法。「你不要五逆謗法就好!」萬一造了五逆, 祂又退一步:「哎呀!那就不要謗法。」萬一謗法了呢?佛又退一步,還要攝取。但是在你未造之前,佛還是要設制這樣的警誡。
如果依這樣的佛意來推斷的話,即使十惡罪,佛也是不希望我們造。對不對?
(對。)
十惡罪沒造之前,佛一定抑止說:「哎,你不要造作十惡罪啊!」那如果你已經造了一惡,「那還有九惡,你不要造啊!」如果你又造了兩惡,佛說:「哎,那還有八惡,你不要造!」 祂總是往後退,步步後退,顯示祂的慈悲廣大無邊。十惡罪沒造之前,其它的,就是小罪,佛也不希望我們造。
但是,對於我們這樣的眾生,為什麼不舉出說:「唯除十惡」(也沒說「唯除其它的罪過」)?為什麼不這樣講呢?
第一點,我們做不來。比如,叫你不起妄想雜念,你能做到嗎?即使叫你要吃素,就有好多人做不到。如果抑止說:「不要吃肉。」如果這樣來抑止的話,幾乎不成為抑止,絕大多數人根本做不到,太容易犯了。
第二點,也不能徹顯佛的慈悲。佛的慈悲就是取這最極惡劣的兩種罪過來抑止。一方面顯示我們的根機是低劣到什麼程度,不能對我們提更高的要求,只能拿這個最 後的底限說:「哎呀!你只要不犯這兩種錯誤,其它的錯誤都可以原諒,這是最根本的。」這兩種錯誤可以講是世間、出世間最大的罪過。五逆,殺父、殺母的罪 過,世間再也沒有比這更重的罪過了;謗法,誹謗佛法,破壞佛教,破佛法身,在佛法裡邊是最大的罪過。「只要這兩種罪不造,就可以。」這是抑止。從這個抑止 的語言當中,也體現了佛徹底的慈悲。
《法事讚》的解釋
善導大師在《法事讚》(《善導大師全集》383頁)說:「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明顯地說明:因為阿彌陀佛願力的緣故,五 逆眾生、十惡眾生,稱念彌陀名號,「罪滅得生」。即使謗法眾生、斷諸善根的闡提,回心念佛,通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也是攝取門的角度。
《般舟讚》的解釋
《般舟讚》(《善導大師全集》五百八十九頁)有四句偈子:「聲聲連注滿十念,念念消除五逆障;謗法闡提行十惡,回心念佛罪皆除。」和前面的意思是一樣的。 五逆者、誹謗佛法者、斷善根者、行十惡罪者,這些眾生回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罪障通通消除,往生極樂淨土。
如果沒有抑止
也有人講了:「哎呀,還搞這樣一個抑止在裡面,顯得拖泥帶水的。乾脆就沒有這八個字,不是很好嗎?十方眾生都可以往生多好啊!」
那斷斷不可!以我們這樣習慣造罪的眾生,如果沒有抑止的話,個個都墮落地獄了。
打個比喻。在座的有人會開車,開車一定要有油門,好加速,對不對?但是一定要備剎車,不可能只有油門。「哎呀!備剎車幹什麼?開車就是要往前走的嘛,油門一踩,嗚──」如果開一輛只有油門、沒有剎車的車,危險不危險?
(危險。)
那多危險啊!剎車就相當於抑止門。油門相當於攝取門。有油門,有剎車,這個車才能被牢牢掌控,安全開達目的地。
有攝取,有抑止,造罪眾生就被阿彌陀佛願力牢牢駕馭,順利往生極樂。如果這個車順著山路往下走的時候,那一定要踩剎車──抑止。我們眾生的根性趨於下流,往下墮落。這樣的罪業眾生,如果沒有抑止的話,那簡直不可想像!
古人對孩子教育講究「威愛」:既有威嚴,又有愛心;既有愛心,又有威嚴。兩者必須同時具備。威嚴就是抑止,愛心就是攝取。我們做父母的對孩子,也一定是兩 個手段了,一個是愛護他,一個就是要呵斥他,甚至要鞭責他。在座做父母的,孩子從小到大,沒有動過他一個指頭的請舉手……有沒有?連一個指頭都沒碰過自己 的孩子……估計這個是不大容易了。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心頭肉不愛嗎?為什麼還打他呢?如果人家打他一指頭,你馬上就要問:「憑什麼打我的孩子?」但自己有 時候還把孩子打得哭兮兮的。因為孩子畢竟小,他會犯過失。
我們眾生是惡劣眾生,阿彌陀佛一定要有兩種方便,一定要有這兩種手段,才能把我們呵護成人,才能讓我們在往生大道上走穩當。是這麼一個道理。
阿彌陀佛的悲心雖說是普救十方眾生,但他發願第一個要憐憫、第一個要救度的對象,恰恰是這個可能造作逆謗重罪的眾生,這是阿彌陀佛發願的第一個目標。也正因為如此, 祂的誓願才特別的深重廣大,才具有這種能夠救度一切眾生的力量。
打個比喻:有人落在崖谷,崖谷很深,幾百丈,有的人落在半中間的地方,有的人落在下半部,有的人落在谷底。在懸崖頂上的人,想把落在崖谷中的人都救上來, 於是他編了一根繩子,繩頭接一個吊籃,放下去。請問各位:如果你就是崖頂上的人,你編這根繩子的長度,是以誰為標準呢?以崖谷中離你最近的人,還是谷底的 人?
(以最底下的。)
對,首先就要想到最深谷底的那個人,他如果能坐上吊籃的話,所有落在崖谷中的人都能夠救得上來,對不對?那我們編繩子的時候,第一絲線所懸念的對象就是那個最谷底的人,第一絲線就是為他編的,乃至以後每絲線也都是為了他。
阿彌陀佛要救度十方眾生,最底下的就是下下品五逆謗法之機。阿彌陀佛無量光明的寶繩、六字名號的寶籃,首先要放給那個最底下的五逆謗法的人,他能坐得上, 上面的通通都能救起來。所以,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心首先悲憫於罪根深重的眾生,越是罪根深重的眾生,越是阿彌陀佛發願首先要救度的對象。這樣, 祂才能把一切眾生都救度上來。
「設我得佛」是發願要成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樣最高的果位,而救度的眾生卻是「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的十方眾生,這就是最低下的眾生。阿彌陀佛的救 度,就好像萬丈瀑布,從萬丈之頂,直接傾注到萬丈深淵之底。首先淹沒谷底,越積越深,再淹沒起來,到一小半,再到中間,再高起來。阿彌陀佛功德海,首先淹 的是我們這些最底層的造罪凡夫,先用功德法水把我們浸泡起來,然後再上升到阿羅漢,再上升到菩薩,再升到諸佛,圓滿平等。
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繩纜,第一縷線是為我們編的;祂的第一個心念是為我們發的,所以祂才說「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八個字,真是體現了佛無限的慈悲。
小結
「唯除五逆,譭謗正法」有兩重含義:第一點,如同我們剛才所說到的,顯示阿彌陀佛至極無底的慈悲。第二點,也是顯示我們眾生是愚劣的根機。也正是這樣愚劣 的根機,才能反應出佛的慈悲。而佛的慈悲,正是要救度這樣逆謗、愚劣、造惡的眾生。這樣互相顯明,說「唯除五逆,誹謗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