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願講話》
--第五章
欲生我國
第一節 彌陀呼喚
欲生我國-- 雙屬生佛。
接下來,探討「欲生我國」這四個字。這可從彌陀本身,同時也從眾生這一邊來解釋。
「欲生我國」如果從佛來解釋,就是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招喚。
一、彌陀救度的特點
淨土法門 是彌陀救度的法門,而彌陀的救度是主動、積極而來,不因祈求、拜託,不問對象,不講條件,與智慧無關,與學問無關,與修行無關,與善惡無關。阿彌陀佛是主 動積極,不是被動消極,在我們還不知不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主動積極在為我們發願、修行,從一開始就把祂點點滴滴的功德,都時時刻刻地迴向給我們,並且呼 喚著我們。
二、彌陀的呼喚聲
(一) 速生我剎
《莊嚴經》言: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
這句話很能貼切地解釋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招喚、呼喚。
「諸趣」就是六道,「輪迴諸趣眾生類」就是輪迴六道的眾生。
「速生我剎受安樂」:希望輪迴的眾生今生今世就到極樂世界去,不受六道輪迴之苦,能夠享受自在、安樂的佛果。「安樂」,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佛的世界,阿彌陀佛要我們往生這樣一個世界,而且「速生」,就是今生今世就到這個世界。
如果我們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的話,豈不是阿彌陀佛的呼喚等於空談?要不成為空談,阿彌陀佛就必須為我們完成往生這樣一個殊勝高妙的世界的功德,來送給我們。所以,淨土法門是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的法門,祂呼喚我們讓祂救度,必須要為我們完成往生的功德、往生的資糧。
(二) 為作大安
《無量壽經》言: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吾」是 指阿彌陀佛於因地、身為法藏菩薩時的自我稱呼。祂發誓要成為怎麼樣的佛?是能使一切眾生去除恐懼、得大安穩的佛。使恐懼的眾生得到大安穩,就是阿彌陀佛發 願成佛的目的。祂在因地普遍地為十方眾生修行,要使恐懼的眾生得到清淨涅槃的大安。祂兆載永劫的修行,點點滴滴都是迴向給有恐懼、有苦惱的眾生。因此,一 切恐懼的眾生,都是阿彌陀佛大悲的對象。
《觀佛三昧經》說:
慈悲所緣,緣苦眾生。
所謂「苦眾生」,就是恐懼的眾生。我們眾生都有恐懼,都有不安,都有痛苦。當然,最大的痛苦就是輪迴,而痛苦的根源,就是有無明、有貪瞋癡。
阿彌陀佛成佛,就是為了使我們最大的恐懼可以消除,內心可以安穩。
樹喻:肉體存在,就有煩惱
這個恐懼就像一棵苦樹,有根、有幹、有枝、有葉。這是一棵從根到枝葉都是苦的樹,這棵苦樹,必須從根斬斷、從根消除。但即使從根斷除了,它的枝葉還不會一下子乾枯,還是鮮活的,遇到天陰下雨,有可能還會發芽。
我們學淨土法門的眾生也是一樣,生死輪迴被阿彌陀佛的願力截斷,但是,當我們的肉體存在的時候,還是會有恐懼、痛苦、不安。
互相同情、互相體貼
由此,也 應該體會到,我們彼此都是罪惡生死凡夫,彼此都有恐懼、有不安、有苦惱,因此,要互相同情、互相體貼,在身口意三業行為當中,儘量不要傷害對方,而使對方 面對我們時沒有畏懼、不安、苦惱。所以,大家要互相同情、體貼,互相給對方帶來溫暖、帶來利益。就像阿彌陀佛,「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我們也希望跟阿彌 陀佛一樣,使一切有恐懼的眾生,能夠離開恐懼,給他帶來安穩、安心、安樂。
淨土宗的宗風有一句:
和顏愛語,下心含笑,慈念眾生,加厚於人。
我們把這四句話掛在牆上,希望大家能夠涵詠心中,時刻惕勵。
「和顏愛語」:溫和的容貌,體貼的語言。希望我們多注意:我們的容貌溫和不溫和?所講出去的話是傷對方的心,還是讓對方覺得歡喜?
「下心含笑」:「下」,就是謙下、卑下。以卑下之心、謙下之心,滿含讓對方覺得很友善、很容易親近的笑容。
「慈念眾生」:對一切人都能以慈悲心、站在他的立場來考量。
「加厚於人」:以寬厚仁愛之心,成全對方。
這 是互相勉勵,因為凡夫往往有意無意在言語上傷害人家、在行為上讓人家難過,因為都是貪瞋癡的凡夫,都是罪惡生死凡夫,難免如此,所以我們要存謙下的心,希 望人家能原諒自己,而不是自己原諒人家。因為自己往往有意無意之中傷害人家而不曉得。所以,希望同修都能夠體會阿彌陀佛「一切恐懼,為作大安」的悲心,也 能夠多涵養「和顏愛語,下心含笑,慈念眾生,加厚於人」這幾句法語。
(三) 快樂安穩
又言:
我當愍哀,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到我國,快樂安穩。
法藏菩薩發願的目的,本來就是以悲憫之心,「我要度脫十方三世所有一切眾生,使十方世界欲生我的極樂世界的眾生,讓他心悅清淨;到了我的極樂世界之後,讓他得到絕對性的快樂安穩,也就是涅槃的境界」。
「心 悅清淨」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信樂」。有信心就有盼望、就有喜樂,就能夠去除生死輪迴的恐懼。能夠有往生極樂世界的盼望,當然內心就有安慰和喜樂。這種盼 望、喜樂是從往生的獲得來講的,不是從其他來講的;如果從其他來講的話,這種喜樂就不是清淨的,就帶有某種雜質在裏面,所以說「心悅清淨」。
(四) 泥洹無雙
又言: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
這是阿彌陀佛呼喚我們十方眾生到那裏所得到的受用。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阿彌陀佛發願要成就的佛,所居住的國土是十方三世淨土之中第一無二的淨土,所以極樂世界是十方三世諸佛土之中的第一,無與倫比。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的內涵在哪裡?
「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淨土裏面有佛、有菩薩(佛是主人,菩薩是伴),同時有淨土的境界。既然極樂世界國土是第一的話,表示主人 -- 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之第一;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聖眾,也是十方聖眾之第一。
「其眾奇妙」:表示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聖眾是第一的。
「道場超絕」:「道場」就是坐道場,也就是成佛的意思;「超絕」,就是超越的。極樂世界的境界,是成佛的境界,能夠使具足貪瞋癡的凡夫往生到這個世界,而且快速地成佛,所以說「道場超絕」。
「國如泥洹」:「如」就是一,也就是沒有兩樣。「泥洹」就是涅槃,清淨涅槃,無為涅槃,不生滅涅槃。極樂世界是彌陀所建立的,彌陀是佛,祂在極樂世界受用祂成佛的淨土,同時也讓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聖眾同樣受用祂成佛的功德。這樣的國土,就是極樂世界,叫「國如泥洹」。
其他十方三世的淨土,是不能跟極樂世界的淨土相提並論的,所以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
極樂世界之奇妙、之超絕、之無等雙在哪裡?在使我們貪瞋癡的凡夫,於貪瞋癡沒有降伏的情況下,能夠往生淨土,同時能夠快速、超越地坐道場、成佛果,這才是「國如泥洹,而無等雙」。
(五) 悉令如佛
《平等覺經》言:
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
這三句短短幾個字,顯現出阿彌陀佛慈悲徹底,阿彌陀佛的救度超越十方諸佛,不止是使我們斷除生死的根本,也讓我們快速成就佛果。
「拔人勤苦」就是「拔苦」;「悉令如佛」就是「與樂」。真正的拔苦必須是讓他今生今世脫離六道輪迴;真正的與樂,是能夠讓他速證佛果。在佛教裏面真的能談得上拔苦與樂的,除了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以外,沒有別的法門了。
三、法藏成佛的目的
請看講義:
法藏成佛目的:設我得佛,十方眾生,欲生我國,若不達成,誓不中止。
唯為此一事。
阿彌陀佛 發願說「設我得佛」,這個「得佛」的目的,就是為了十方眾生往生祂的極樂世界。所以「欲生我國」是阿彌陀佛在呼喚說:「你要來往生我這個極樂世界,此後, 專念我的名號,我必定能讓你往生我的極樂世界。」只要有一個眾生願生稱名而不能往生,那麼阿彌陀佛還要再修行,直到所有眾生都能往生。所以「若不達成」祂 是「誓不終止」的。
請再看講義:
願願為此。出生諸願,出生彌陀,出生我等。
阿彌陀佛 所發的願,願願就是為了這件事情,為了度盡十方眾生,深願十方眾生都往生,不願一位眾生留在娑婆世界。廣的來講,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四十八大願雖各有 其目的,但都是為了使眾生欣慕極樂之樂、厭離娑婆之苦,而念佛往生極樂淨土。所以,所有的願都是從第十八願「欲生我國」開展出來的,也唯有眾生能夠往生, 才有阿彌陀佛的成佛、阿彌陀佛的存在。如果沒有十方眾生的往生,就沒有阿彌陀佛的存在;也唯有第十八願的完成,我們才有得救的希望、往生的可能。
所以,「欲生我國」是佛主動地呼喚我們。從成佛十劫以來,阿彌陀佛就一直在呼喚我們,而我們十劫以來,都一直被動地受彌陀的呼喚,一直到今生今世,我們才被阿彌陀佛所打動。
四、古德偈語
(一) 金臂垂念切
蓮池無日不花開,四色祥光映寶台;
金臂遙伸垂念切,眾生何事不思來。
此偈顯示彌陀悲切的呼喚、悲切的等待。
「蓮池無日不花開」:蓮池就是《阿彌陀經》所講的七寶池,七寶池都有四色蓮花,每一天都有蓮花在開放,表示每一天都有十方世界的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
「四色祥光映寶台」:四色就是《阿彌陀經》所講的「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四種顏色就有四種光明,所以說「四色祥光」,照映著蓮花台、寶蓮台。
「金臂遙伸垂念切」:阿彌陀佛持著蓮花,伸著長長的手臂要接引我們,而垂念深切,那種想接引我們的願心非常懇切,就好像慈母倚靠著門邊,盼望遠方的遊子,所謂「倚閭遙望」、「望眼欲穿」那樣「垂念切」。
「眾生何事不思來」:阿彌陀佛在心中想:十方眾生在六道輪迴很苦,只有往生極樂世界才是真樂,而往生極樂世界,只要你接受我的救度,就可以往生了,你們為了什麼重要的事情不想到極樂世界來?難道娑婆世界那麼可愛、可樂嗎?
(二) 日夜望兒歸
時光減處命光微,到眼繁華轉眼非;
莫在險途貪五欲,彌陀日夜望兒歸。
「時光減處命光微」:過了今天,我們的生命就減少了一天。過年的時候,人們常說「恭喜恭喜,又增加了一歲」,其實是減少了一歲。所以,過一天就減少一天,過一天,就更接近將來受果報、受懲罰的一天。
「到眼繁華轉眼非」:世間的榮華富貴都只是暫時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謂「一雙空手見閻羅」。所以,世間任何權勢、名利、財富,甚至六親眷屬,一點都不能帶走,一人也不能相伴。我們要體認這個世間本來就不是永恆長住,時刻在毀壞、在消減。
「莫在險途貪五欲」:不要在這危險的六道輪迴中貪圖五欲(五欲就是「財色名食睡」)。有一句話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貪圖五欲很危險的,是會墮落地獄的。
「彌陀日夜望兒歸」:彌陀二十四小時、無時無刻,過去、現在、未來,盡未來際都在盼望十方眾生歸投極樂世界的故鄉。阿彌陀佛把十方眾生當成祂的兒子,把極樂世界當作十方眾生的家鄉。
■ 貪心難斷才要歸順彌陀
我們學這 個法門的,是不是要「莫貪五欲」呢?其實,如果以聖道門來講,必須要「莫貪五欲」,因為貪五欲就必定墮地獄,而我們淨土法門如果也要「莫貪五欲」的話,以 我們來講,我們是做不到,也由於做不到,我們才信受彌陀救度,完全歸順彌陀的佛力,在歸順彌陀的佛力當中,當然五欲會節制,雖然不能完全不貪,但內心是有 安慰的。如果沒有彌陀的救度,要我們不貪五欲不可能,可是貪五欲又有墮落地獄的恐懼。所以,阿彌陀佛「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當然,前提是我們願生極樂世界。如果沒有願生極樂世界,我們恐懼之心也不能消除,永難得大安穩。
所以,阿彌陀佛說「欲生我國」,我們就要「願生彼國」,隨順彌陀的呼喚。
(三) 逆惡也來迎
四十八願度眾生,逆惡歸心也來迎;
非是混濫無簡擇,憐彼是佛尚未成。
這一首偈語是印光大師所寫的。
「四十八願度眾生」:阿彌陀佛發下四十八大願救度十方眾生。
「逆惡歸心也來迎」:甚至連五逆十惡的眾生,臨終的時候,回心轉意,願生極樂,阿彌陀佛當下也來迎接他,毫不嫌厭、捨棄,毫不分別。
「非是混濫無簡擇」:就是說,阿彌陀佛不是毫無原則的。
「憐彼是佛尚未成」:之所以連罪惡的眾生也要救度,是因為曉得他也有佛性,也能成佛,所以救度他到極樂世界去,他就能夠成佛;不救度他去極樂世界,他就會在三界六道中淪沒。
同時,如果罪惡眾生這時候不救度的話,當下就會墮入地獄(如果他不是逆惡的話,還不至於墮入地獄,可是他如今遇到惡緣,造五逆、十惡),這種罪苦眾生,正是阿彌陀佛急急救度的對象。阿彌陀佛的招喚 --「欲生我國」,在這裏以這一首偈子來形容。
第二節 眾生願生
「欲生我國」從佛這一方面來講是彌陀的呼喚,從眾生這邊來講呢,就是眾生的願生。
一、願生的心情
心心只畏娑婆苦,
念念思歸極樂鄉。
心心念念最怕的,就是娑婆輪迴的痛苦;心心念念最為嚮往、最想歸投的,就是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我們願生極樂的心情。
這個心情就像什麼呢?
如囚出獄,絕無繫戀之心;
如刑蒙赦,一生不忘其德。
好像被關在監獄裏面,好不容易離開監獄了,對於以前所住的監獄,他是毫無留戀的。
三界六道就如監獄。我們如果不能體會三界六道如同監獄的話,就會留戀娑婆而不想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曉得原來是監獄,是在煎熬我們,是使我們受苦的,那我們就不會繫戀這個娑婆世界。
而 阿彌陀佛的救度就像什麼呢?就像原來我們是要受槍決的,突然間國王下了一道命令,不只赦免我們的死刑,甚至釋放我們。阿彌陀佛解決了我們六道輪迴之苦,甚 至讓我們得到成佛的自在、安樂。所以,我們對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無有限量的慈悲恩德,一輩子都不會忘記;而我們的願生心,就會成為對彌陀恩德念念不捨的稱 念佛名。
二、世間的真相
(一)一切無可樂
《無量壽經》說: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世間的恩愛再深,擁有再多的榮華富貴,也都只是一時因緣和合,不能長久保留,時間一到,都會各自離散而去。人愈是享樂,因緣離散時愈是痛苦。
所以,我們要瞭解世間本來如此,唯有極樂世界才是究竟可樂的。
(二) 身獨不相代
又說: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
人在這個 世間,因為貪圖五欲,所以都在「愛欲之中」。但其實都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這並不表示我們死的時候才是獨死、才是獨去,連我們生的時候,也是獨生獨 來。「獨生獨來」是指我們即使有六親眷屬,恩愛和合在一起,但其實也是孤獨的,因為往往我們的心事,很難有一個知交能讓我們傾訴,所以台語有一句話說「心 事誰人知」,這個大家都有同感吧!所以,即使與眾相處也是「獨」。更何況:
「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當我們臨終受果報的時候,不管是到苦的地方,還是到樂的地方,是善道還是惡道,都要自己去承擔,沒有人可以替代,即使想替代也替代不得,這就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
除非是阿彌陀佛來承擔我們罪業的重擔、救度我們免於輪迴。所以,八萬四千無量法門,除了彌陀救度的法門能夠使我們脫離生死輪迴之外,沒有一個法門、沒有一個人能夠代替我們的生死輪迴。
(三) 至親路各別
《地藏經》說:
父子至親,歧路各別;
縱然相逢,無肯代受。
「父子至 親」:父子的親情是天性,在人世間,自然會互相恩義,父慈子孝,可是一旦死了,到了地獄之後,就各走各的路,因為每個人今生三業行為都各不一樣,即使夫 妻、母女、父子,也各有不同的業,所以死的時候,就隨各自的業去受果報,不能夠相逢的,所謂「歧路各別」。即使偶然相逢了,也「無肯代受」,為什麼?地獄 的痛苦實在難以忍受,而且,自己的痛苦都忍受不了了,怎麼有能力為人代受?想要代受也絕不可能的。
(四) 萬般皆成空
人生在世,物質方面的金銀財寶會離開我們,即使恩愛的親人,也會離開我們;而且,每一個人各自受報,是不能互相代替的,也難得再度相見。所謂:
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又說:
一旦無常到,方知夢裏人;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五) 客居不可久
此亦客也,不可以久;
圖久遠者,莫如西歸。
這段話是從一個典故來的。有一對父子,他們沒有家,四處流浪,今天乞討到這個地方,明天又乞討到另一個地方。好不容易有個地方安頓下來,父親就告訴兒子:「這也不是我們的家,到了這裏還是作客,不能長久。」
當初看到這段典故時,內心有著深度的傷悲。我們在娑婆世界,是旅客而已。能夠長久的,只有極樂世界,所以「圖久遠者,莫如西歸」。
(六) 圖久當生西
世間眷屬,緣盡則離;
圖久聚者,當結佛緣,
同念彌陀,同生極樂。
這段法語 也很容易理解。世間眷屬雖然恩愛相處,但也不過是這幾十年的和合,幾十年過了,緣盡了,就彼此各自離開,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再相聚,俗語說:「父母恩深終有 別,夫妻義重也分離;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又說:「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所以人生都很可悲、很無奈。
有可能再相聚的,就是要結佛緣。結什麼佛緣?就是彼此都「專稱彌陀佛名」,彼此都「願生彌陀淨土」,這樣,不只現世六親眷屬和樂相處,未來也能再度團聚,永不相離。
修行用功,原為了生死,故凡學佛,必須先了生死;
生死不了,危險太大,輪迴未出,難免墮落,
努力今生,以了生死。
這些都是很淺顯的法語,目的是要促使我們提升強烈的願生之心。
三、釋迦勸願生
(一) 成佛目的
《小經》言: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三段文意思都一樣,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裏一而再、再而三地殷勤勸導眾生,應當發願;所發的願不是生天,或再為人,或是其他的願,而是願生極樂世界;而且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勸,表示釋迦牟尼佛一生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我們願生極樂世界。
(二) 出世本懷
勸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可說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懷。在《無量壽經》裏,釋迦牟尼佛的「本懷文」就說: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
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釋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諸佛出現於世間的目的,就是要告訴我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唯有這件事才是真實的利益。
(三) 特留念佛
《無量壽經》的最後,釋迦牟尼佛也說: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意思就是 說,將來末法時代過了,就是滅法時代(三藏十二部依次消滅,先從《楞嚴經》開始),所有經典都沒有了,也沒有三寶的名字,那時的眾生也不曉得有善惡報應、 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可是即使這樣,釋迦牟尼佛也以慈悲哀愍我們十方眾生,以祂的慈悲願力把《無量壽經》保留下來。保留《無量壽經》就等於保留念佛法門, 因為《無量壽經》在講什麼呢?在講四十八大願,四十八大願的根本願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在講什麼?講「願生極樂、稱念彌陀,就必定往生極樂」。
(四) 決定願生
為什麼這樣強調,甚至做為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最終目的,因為「願」這個字非常重要。
世 上學佛念佛的人很多,但大部分都為了求得現生的福報,或是下輩子還能夠得好人身,再度獲得人身的種種福報,如果是這種願的話,就跟阿彌陀佛相違背了。第十 八願說「欲生我國」,阿彌陀佛要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離開生死,可是我們偏偏進入生死;阿彌陀佛要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可是我們偏偏要長住娑婆,這就跟佛願相 違背。跟佛願相違背的話,就不能往生;不能往生,我們一輩子念佛就盡付東流了,因為沒有達成最終目標。
好比一塊田地,本來能夠豐收稻米,但是所種的偏偏是稗子,結果所能收穫的,只不過是稗草而已,不能得到好的收成。
所 以,念佛的人信要真信、行要真行、願也要真願,所謂「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至心」就是真心。也就是我們宗旨所講的,「信受彌陀救度」要真, 「專稱彌陀佛名」也要真,「願生彌陀淨土」也要真。盡這一輩子,決定不生天上,也不再來人間,決定要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是這樣的信受、這樣的念佛,就跟 第十八願相呼應,就一人念一人往生、十人念十人往生、百人念百人往生。
所 以,「願生彌陀淨土」,可說是我們人生的目標、學佛的目的,也是我們淨土宗的宗旨;是阿彌陀佛的本懷,也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懷,也是我們眾生的本懷。願生極 樂,毫不妥協,毫不苟且,決定願生極樂,絕不往生其他淨土,絕不貪戀娑婆世界,這樣的話,就合乎阿彌陀佛所講的「欲生我國」。
四、諸佛勸願生
《觀經疏》言:
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眾生者,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
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捨,還入三惡,長時受苦。
為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
是故今時,有緣相勸,誓生淨土,
即稱諸佛本願意也。 (《善導大師全集》一五七頁)
《觀經疏》是善導大師五部九卷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著作。《觀經疏》的教理,是我們淨土法門的標準。
(一) 不勸人天
《觀經疏》說:
「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眾生」:十方三世諸佛,悲愍十方眾生,所以出現世間,依據眾生的種種根性,隨宜方便地勸化眾生。
「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最終目的並不是想讓我們只是去惡行善、受人界或天界的福樂果報。要生而為人,必須具足五戒的功德;要轉生天道,必須具足十善的功德。即使我們能夠行十善、修五戒,但也不是以這些來求人天的果報,為什麼?
「人 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捨」:人的壽命,以目前來講,平均八十歲;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欲界天最短的是五百歲,它的一天是我們的五十年;最長 的是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四千劫,以人間來看,是很長了,但是以佛的眼光來看,還是很短,短到什麼地步?善導大師在這裏說「猶如電光」,閃電一閃,我 們來不及眨眼,它就消失了,是那麼的短暫。
「還 入三惡,長時受苦」:最後還是墮入三惡道,長時受苦。也就是說,即使天界的眾生,他下輩子還是會墮入三惡道,因為天界是受果報的地方,不是行善積德、精進 修行的地方,所以,果報一旦享盡的話,就不可能再生天界了,一定是比天界還要低,所以往往是墮落下來的,墮落下來可能是三惡道,甚至是地獄,即使是非想非 非想處天的天人,也會墮落三惡道。
佛於《涅槃經》說:
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
於《正法念處經》說:
從天生地獄,從地獄生天。
(二) 天墮事例
在這裏引 用兩段故事。《法句譬喻經》裏曾說到,有一位忉利天的天王,叫帝釋天,即將臨命終了,他曉得命終之後會墮落在畜生道,生為驢子,感到非常悲愁。本來是天 帝,突然間要生為畜生,天差地別,所以非常痛苦。他想到能救度苦厄的只有佛,就立刻來到佛的面前,向佛頂禮,至誠懇切地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 僧。」當他頂禮下去的時候,剛好命就斷了,神識立刻投胎在驢腹當中,這頭驢子在行動中,不小心踏破了陶器,這家的主人是做陶器的,主人一生氣,拿鞭子打 牠。這頭驢子被打傷了胎氣,一傷胎氣,帝釋天的靈魂立刻又回到他身上來。所以,低頭下去三皈依,舉頭起來,他又回復了帝釋身。這時候,佛陀就大為讚歎地 說:「善哉!善哉!帝釋天,你能夠在臨終的時候皈依三寶,實在是很有福報。」佛陀就為他講經說法,這位忉利天的天王當下就證得須陀洹果。
可見,忉利天的天王也會墮落到畜生道,還好,他很有福報,遇到佛陀在世,而親受佛陀說法,所以繼續帝釋天的福報。
另 有一部《折伏羅漢經》,也談到一位忉利天的天人,他也是壽命到了,只剩七天-- 天人都有神通,知道他下輩子是投生到畜生道當豬,這時候他就很憂愁、很恐懼。其他的天人就跟他說:「現在佛陀來到忉利天,為他母親說法,這正是你得救的機 會,你不妨請佛陀為你開示。」他立刻到了佛陀面前,至誠頂禮,懇切祈求救度。佛陀為他授三皈依:「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 生。」皈依之後,他在這七天當中都誦念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七天之後,他壽命盡了,投生到人間一個長者家裏,長大之後遇到了舍利弗,由舍利 弗接引,聽聞佛陀講經說法,也證到了果位。
由此可知,人、天最後只有「苦」一個字,都非究竟。
(三) 但勸淨土
「為此因 緣,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是故今時,有緣相勸,誓生淨土,即稱諸佛本願意也」:因此,佛陀出現在這個世間,為我們講經說法,並不是希望我們以所 修的善因,去追求人天果報,而是希望我們直接往生極樂世界,邁向無上菩提,成就佛果。所謂「菩提」,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也可以說,十方諸佛都是 以阿彌陀佛的本願做他們的本願,十方諸佛出現在世間勸導眾生,都是希望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十方眾生能夠隨順諸佛的勸導而往生極樂世界的話,就合乎諸佛 出世的本願。
所以,我們對往生這件事要非常重視,曉得十方諸佛都招喚我們、發遣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
五、祖師勸願生
【曇鸞大師】
(一) 人天虛偽相
《往生論註》言:
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
是故名不實功德。
「凡夫人天」:「人」是人界,「天」是天界,「人天」都包含於六道中,六道都是凡夫。
「人天諸善」:人的善就是五戒,天的善就是十善,色界天就是禪定,無色界天也是禪定。人天所有的這一些善,以及得到的這些果報,不論是他的因,或是他的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
想 不到我們所做的善事,是顛倒的、虛偽的,不是真實的!為什麼?《往生論註》是曇鸞大師所寫的,曇鸞大師在這一段文之前解釋說,因為這些善都是從我們凡夫有 漏的心所生,它是不順法性,也就是與法性不相吻合。所謂有漏心就是有貪瞋癡,因為有貪瞋癡,就有我執,因此所做的善就會著相,有差別相;隨順法性的話,是 指能夠跟緣生無生的空性相應。可是我們都有貪瞋癡,沒有證入空性,因此所做的善難免是有漏;既然有漏,不順法性,那麼就是顛倒,就是虛偽。所以釋迦牟尼佛 說,我們所做的善事都是「有漏善」;善導大師說,我們所做的善事都是「雜毒之善」。
可見我們眾生,不管是人也好、天人也好,都是不真實的眾生,都是顛倒的眾生。若以極樂世界來講,極樂世界不顛倒、不虛偽,它是清淨的、真實的、隨順法性的。
既然我們這裏是顛倒的、虛偽的,而極樂世界是真實的,我們務必要假借人身,捨假歸真,捨離這個顛倒、虛假的娑婆輪迴,而往生真實、常住的極樂世界。
(二) 三界虛偽相
三界是虛偽相、污染相、顛倒相、破壞相、輪轉相、無窮相。
三界是生死凡夫流轉之暗宅。
三界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悕出。
這三段法語都出自《往生論註》,第一段是我把《往生論註》所講的幾句話歸納在一起。
我 們三界是虛偽相,極樂世界是真實相;三界是污染,極樂世界是清淨;三界是顛倒,極樂世界不顛倒,因為它隨順法性;三界最後會破壞,因為它無常,極樂世界是 不生不滅的,它是涅槃的,是永恆常在的;娑婆是輪轉的,極樂世界不輪轉;娑婆輪轉是無窮無盡的,極樂世界是長住不變的。
(三) 久劫輪迴的故事
有關生死輪迴之無窮無盡,我來講一段《付法藏經》裏面的故事:
有一位阿羅漢,叫闍夜多尊者,一天,他帶領弟子們進城,到了城門的時候,這位尊者不覺流露出悲苦的容貌;走啊走,看到一隻烏鴉,這位尊者不禁又苦笑起來。弟子們覺得很奇怪,剛剛悲愁,現在又笑,就問尊者是何緣由。
尊 者說,當他入城的時候,在城門下看到一個鬼子(就是鬼道的小孩子),這位小孩說他的母親到城裏去為他討食物,已經五百年了,還沒出來,請尊者入城時,如果 見到他的母親,就跟她講,她的孩子餓得很苦,快要昏死了,請她趕快出來。尊者進城見到了鬼母,就轉告她兒子很饑餓、很苦的事。
這位鬼母就說:「我進城來已經五百歲了,要找一口痰都不容易,尤其我剛生產不久,身體很虛弱,即使遇到一口痰,也被其他的鬼搶走。剛才好不容易遇到一個人吐痰,我撿到這口痰,就要帶去給我的兒子一起吃,可是城門下有很多大力的鬼神,我不敢出去,請尊者帶我出去。」
於是尊者就帶這個鬼母出去,跟她的鬼子吃了這口痰。
尊者又問鬼母:「妳出生到現在多久了?」
這位鬼母回答說:「我出生到現在,已見這座城七成七壞。」也就是說,七次壞了,又七次建起來。可見她墮入鬼道時間之長久。
所以,尊者想到輪迴的苦重時長,不禁悲愁。
後 來又看到那隻烏鴉,尊者又想起了宿世因緣,「在九十一劫前,有一位佛陀出世,叫毗婆尸佛,我那時出生在一位長者之家。當我長大要出家的時候--如果那時我 能跟隨毗婆尸佛出家,是能夠證得阿羅漢的。可是我的父母阻止我出家,說我還沒有結婚,至少要娶個媳婦才讓我出家。等到結完婚了,想出家修行,父母又說還沒 幫他們生孫子;等到我的孩子已經六歲,我想出家修行,我的父母也指使孩子抱住我的大腿,告訴我說:『爸爸,如果你要捨離我去出家,不扶養我,不如把我殺死 再離開。』我被孩子所感動,產生憐惜之情,就對他說:『我不離開你了,我要扶養你,跟你在一起』。就這樣,九十一劫以來,在六道裏面輾轉輪迴,一直都沒有 見面的機緣。今天看到這隻烏鴉,原來,這是我九十一劫之前的孩子,於是憐憫他的愚癡輪迴,不知不覺就苦笑出來。」
所以,如果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就永遠在輪迴,再恩愛的親人也會離開,即使見面也不相識。這隻烏鴉也不曉得這位阿羅漢是牠以前的父親;即使這位阿羅漢父親曉得這隻烏鴉是他的孩子,也沒辦法救牠,因為業力障礙住了。
由此可知,障礙人家修行的罪業很大,會長時在惡道裏受苦,即使出生為人,恐怕也會沒有智慧。所以,如果我們遇到人家想要修行,應抱著隨喜讚歎的心來成就他們。
(四) 三界如火宅
《法華經》言: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三界」:也就是剛才所講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無安」,怎麼樣無安?
「猶如火宅」: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就像燃燒的房子,充滿了大火。既然充滿了大火,沒有比被火燒更苦的了,所以說:
「眾苦充滿,甚可怖畏」:那是不安穩,充滿恐懼、充滿痛苦的。
人生的苦,就是眾生都具有貪瞋癡,瞋就像火,貪就像海,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三界是火宅、六道是苦海,從地獄一直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都充滿了苦海、充滿了大火,娑婆世界是眾苦充滿。
而極樂世界怎麼樣?《阿彌陀經》說:
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可見,娑 婆充滿眾苦,而極樂是無有眾苦,而且是但受諸樂,因此可知,《法華經》是在說明娑婆的實相,娑婆世界就像火在燃燒的房子;《阿彌陀經》是在說明極樂的實 相,也就是一旦往生淨土,就離開種種苦,沒有分段生死的苦,沒有變異生死的苦,只有不生不滅涅槃之樂。也可以知道,《法華經》的目的是在指向極樂世界。
(五) 淨土有蓮胎
在這裏講一段宋朝一位居士的典故:
昔有士夫吳子才,叩棺日日喚歸來;
雖然跡未離三界,已送神棲白藕胎。
宋朝有一 位吳子才,他的字叫信叟,他相當博學,有才華,在朝廷當大官,雖然當大官,可是並不貪慕榮華富貴。他當了官之後,請人預先訂作了一口棺木,每天晚上就睡在 這口棺木裏面,命令他的家僮一邊敲擊棺木、一邊唱一首歌說:「吳信叟,歸去來!三界無安不可住,西方淨土有蓮胎。歸去來!」這個吳子才一聽就起來靜坐念 佛。
有一天,他在靜坐念佛當中,請他的家人靜靜地聽,一聽之下,天樂鳴空,這時候,他就安然往生極樂世界。
這就是「三界無安不可住,西方淨土有蓮胎」,所以,我們要曉得人間、天上都充滿了不安、恐懼,不是究竟的皈依處,究竟的皈依處是極樂世界。
(六) 過火聞佛名
《無量壽經》說:
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
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滿了大火,我們也要衝過這個大火,去聽聞彌陀的救度,不怕大火的燃燒,為什麼?現在超越大火,聽聞彌陀的救度,就能夠解脫。不這樣的話,依然是無窮無盡地受三千大千世界之大火所燃燒。所以,寧可現在辛苦、痛苦,也不將來繼續受永恆無盡的三界之火的燃燒。
【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無常偈」說:
人間匆匆營眾務,不覺年命日夜去;
如燈風中滅難期,忙忙六道無定趣;
未得解脫出苦海,云何安然不驚懼;
各聞強健有力時,自策自勵求常住。
這首偈子 很令我們警醒。意思是說,我們今天忙這件事、明天忙那件事,一直到老,忙個不停。可是過了一天,壽命就減少一天,不知不覺壽命就隨著日夜而消減,好像風中 之燈,隨時都會滅掉。燈滅了,就繼續輪迴六道,永無窮盡。可是,我們卻茫茫然地、悠悠忽忽地不知害怕、不能驚覺。
今天得人身、聞佛法,就要把握現在頭腦清醒、身體健康,好好自我勉勵,追求不生不滅、不受輪迴、永恆常住的法門。
【印光大師】
(一) 世間善業仍屬惡
接下來,請看《印光大師文鈔》的法語:
世間善業,不出輪迴;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淨業,
則彼善業,仍屬惡業。
「世間善業」:所謂「世間」,三界都是世間,人的五戒、天的十善,乃至色界、無色界天的禪定,都還在六道輪迴裏面,這些就凡夫來講是善業。可是如果跟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比較的話,那麼這些善業也是惡業,不是真正的善業。
就如剛剛所講的,世間善只不過是有漏的善、雜毒的善,不是真正的善。六道當中,地獄、餓鬼、畜生是三惡道,天界、人界、阿修羅界是三善道。但是以佛的眼光來看,即使三善道也是惡道。所以《無量壽經》說:
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
也就是說,如果念佛願生極樂世界,就能夠橫超五惡道,這個五惡道,等於就是六道,六道中不只三惡道是惡道,天、人、阿修羅也是惡道。
(二) 不生人天欲生西
當須發決定心,臨終定欲往生西方。
且莫說碌碌庸人之身,不願更受,即為人天王身,及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弘法化、普利眾生之高僧身,
亦視之若毒荼罪藪,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這一段文我們看了會覺得很訝異。
「當須發決定心,臨終定欲往生西方」:也就是說我們這個法門,一定要發起決定不變的、臨終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的心,毫不妥協、毫不苟且、毫不更改、毫不動搖,決定要往生西方。
「且 莫說碌碌庸人之身」:「碌碌庸人」就是一般平凡的人,怎麼平凡呢?如果是女眾的話,往往一生守著丈夫、孩子,守住這個家庭,一生都在這個家庭的附近打轉, 很少離開。男眾的話,就是從床鋪到工作的場所,從餐桌到廁所,這幾個地方來來回回,這樣盡其一生。為什麼?從床鋪起來就忙著要到工作場所上班了,回來之後 已經疲累,看看報紙、電視,又去睡覺;從餐桌吃飽飯了,就要到廁所去,一生都是這樣。對於社會、國家,對於眾生,並沒有立德、立功、立言的貢獻,可以說是 碌碌庸人。
像這樣的人,我們下輩子不受,不想再生為這樣的人。不但這樣的不受,即使能成為人間的國王,乃至天上的天王,也不接受。
甚至下輩子能出生為高僧,什麼樣的高僧?一聞得千悟,而且「得大總持」。所謂「大總持」,就是所有的法門都能通達、都能開演,八個宗派、八萬四千法門通通瞭解,都能講解修持,教化眾生;「大弘法化」,把佛法弘遍五大洲,普遍利益眾生。像這種高僧身,也不接受。
不但不接受,而且認為是一種「毒荼」,就是毒藥;「罪藪」,就是大罪惡。
決 定不生起一念說:「我將來要得到這樣的高僧之身。」不要!為什麼?因為只有往生極樂世界是最究竟的,沒有往生極樂世界,還在六道中輪迴,這一輩子即使生而 為高僧,可是下輩子呢?下下輩子呢?能夠把握生生世世都生而為人、得聞佛法、出家學佛、普利眾生嗎?未必!《念佛感應錄》第一集裏面有一段故事,就是「曾 為高僧,再度沉淪」,可以做為例證。
所 以,三界的輪迴都是不究竟的,無論怎樣的福報,都不究竟,不值得去盼望,只有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往生極樂世界回來,照樣能夠成為高僧,能夠一聞千悟、得大 總持;從極樂世界回來,就沒有貪瞋癡,不再輪迴。可是沒有往生極樂世界,還會有貪瞋癡,還會再輪迴、再造業,現在雖然利益眾生,將來可能會傷害眾生。
所以,事有輕重緩急,現在最重要、最急迫的,就是專稱彌陀佛名,臨終往生極樂世界,這才是我們所迫切追尋的,其他的都等待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再說。
有一首偈說: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的目的,就是要我們把握今生今世就脫離六道輪迴,如果今生今世沒有把握的話,要等待什麼時候呢?「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以後的機會就很渺茫了,所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三) 努力今生了生死
修行用功,原為了生死。故凡學佛,必須先為了生死。
生死不了,危險太大,輪迴未出,難免墮落。努力今生,以了生死。
這幾句話對我們很有警惕作用,可以把它背下來。
修 行用功,宗教都是講修行的,像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他們講的是信奉基督、天主的救度。道教講行氣練丹,目的就是要打通任督二脈、奇經八脈,能夠脫胎換 骨,得到金剛不壞的身體,長命百歲,與天地同壽。低的話當個地仙、天仙;高的話當個大羅金仙,或者是所謂「拔宅飛升」,從此就「脫出三界外,不在五行 中」。這種修行往往必須遠離滾滾紅塵,隱遁深山才有所成就。所以有首偈子說:「太子去學仙,丹成上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這是很不容易的。這一 些都在說明,人世間是苦、空、無常的,都是要超越的。
以佛教來講,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所以,凡是真心學佛的人,都具有無常觀和出離心。「無常觀、出離心」是佛教所強調的,可以說是佛教之老生常談。故凡學佛,必先為了生死,其他宗教都要了生死了,何況佛教?佛教是講六道輪迴、苦、空、無常,講要發出離心。所以印光大師說:
「生死不了,危險太大,輪迴未出,難免墮落」:生死不了之所以危險,在於會墮落,所謂「一失人身,萬劫難復」,一旦墮落,等到什麼時候再得人身、再聞佛法?
《樂邦文類》這本書裏面就說:
夢幻非真,壽夭難保,呼吸之頃,即是來生,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此時不悟,佛如眾生何?願深念於無常,勿徒貽於後悔。
世間的一切榮華富貴、長壽福報,這些都是「夢幻非真」,好像作夢,又如虛幻,都不是真實的,如夢如幻。
「壽夭難保」:一個人是長壽或短命,根本都預料不到、難以把握,一口氣不來就是下輩子了,下輩子一旦失人身,就萬劫難復。所以,此時得到人身,還不覺悟,還不發出離心,不觀無常,佛也拿我們沒辦法。
因此,我們要深念無常,不要徒留後悔。
罪惡觀、救度觀
就一般法門來講,無常觀、出離心是最基本的;我們淨土法門,除了無常觀和出離心之外,還要加兩個觀,就是「罪惡觀」和「救度觀」。
以 聖道門來講,是以無常觀發出離心,然後以自己的力量去修行,期盼以自己的力量消除自己的業障,解脫生死輪迴;但是淨土法門是進一步體會到自己是罪惡生死凡 夫,所有的法門都修不成,無有出離之緣,幸好阿彌陀佛為我們這種眾生建設極樂世界,完成六字洪名,只要願生極樂世界、專稱彌陀佛名,就必定現在蒙受彌陀的 救度、臨終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我們淨土法門還要加上「罪惡觀」和「救度觀」。
有福之人
所謂「有福之人,可逢上智」,雖然想追求解脫,如果沒有這樣的福德因緣、不能遇到這個法門,也是徒然繼續輪迴,今生所學的佛法也只是結個佛緣。可見在座各位,能夠遇到彌陀的救度,我們都是有福的人。
(四) 做人比往生困難
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還難。
不生西方,將來必墮惡道。
往生所得之利益,比得道更大。
這幾句話也很令人警惕,也很令人震撼。
下輩子要當人,比臨終往生極樂世界還困難。
一般認為往生極樂世界是天下的大難事,「哪有那麼容易的?往生極樂世界就脫離了三界,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夠成佛,哪有那麼容易說往生就能往生?」一般都認為下輩子做人容易、往生極樂世界困難。但印光大師說:下輩子做人困難,往生極樂世界容易。
既然容易的話,我們就要掌握容易的。為什麼?所有法門,世間法、出世間法,聖道門來講,是自己成就,要有修行,願行圓滿,然後成佛;可是淨土法門是彌陀成就,要有信願,專念彌陀,往生成佛。
這兩門來講,聖道門如果學不成的話,豈不是墮落?但往往大多是學不成的。而淨土門是成佛!為什麼?因為是靠彌陀成就的,而彌陀成就是現成的,極樂世界已經現成,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也已經現成,在哪裡?在這句萬德洪名 --「南無阿彌陀佛」。所以,一個人即使五逆十惡,到了臨終能夠回轉,稱念彌陀、願生極樂,也能夠往生。
所以,臨終往生比來生做人還要容易,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還要困難。
(五) 不生西方,必墮惡道
印光大師說:
「不生西方,將來必墮惡道」:斬釘截鐵!不生極樂世界,就必墮惡道。
為 什麼?因為我們都有貪瞋癡,貪瞋癡就是三惡道的因,因為有貪瞋癡,所以每天所過的日子都是造罪造業的日子。不論其他,如果我們不是吃素的話,每天都在累積 罪業,因為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你今天吃一隻蝦(今生又沒有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將來有一天就要當蝦來還牠,吃魚就要當魚還牠,吃豬肉就要當豬還牠,吃鴨 肉、雞肉,將來一定要還牠。為什麼?人家是白白給你吃的嗎?所以,今天吃牠半斤,將來還牠不是八兩,而是十六兩以上,《楞嚴經》說:「汝負我命,我還汝 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所以印光大師說:「不生西方,必墮惡道」,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六) 往生比得道利益大
印光大師說:
「往生所得之利益,比得道更大」:往生極樂的利益,比我們以自己的力量在這個娑婆世界修行證果的利益,還要大得非常多。
得道就是所謂「超凡入聖」,但極樂世界是成佛的境界,是「超賢越聖」。
我 們知道,如果斷了貪瞋癡,破了見思二惑,就是七信的果位;如果進一步破除了塵沙惑,就是十信的果位;而進一步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性,就進入十住的初住, 就是三賢之一了;如果繼續破了三十一品的無明,就進入十聖的境界。三賢也好,十聖也好,階次雖然高超,但是都不如我們往生極樂世界。
往生極樂世界,比在這裏所證的三賢十聖還要高超,功德還要大。
《莊嚴經》就說,往生極樂世界: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
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
意思就是說,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外貌就和阿彌陀佛一樣,紫磨金身,內心也跟阿彌陀佛一樣,具足大慈悲、大智慧,所以說「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
《無量壽經》又說,往生極樂世界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跟阿彌陀佛一樣,說經行道都跟佛一樣,這樣豈不是生西的利益比得道利益更大!
《無量壽經》說:
昇道無窮極。
往生極樂世界所成就的果報是最高的,所以說「無窮極」。
善導大師幾句法語,念起來讓人倍覺羡慕極樂世界。善導大師說:
自然即是彌陀國,無漏無生還即真;
行來進止常隨佛,證得無為法性身。
又說:
四種威儀常見佛,行來進止駕神通;
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又說:
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
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
又說:
一入彌陀涅槃國,即得不退證無生。
一到彌陀安樂國,畢竟逍遙即涅槃。
這幾首偈子,都是在說明極樂世界的殊勝,所以念起來讓我們十分嚮往極樂世界。
(七) 利他先須能自利
欲利他,先須能自利。
若非自己能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眾生?
自己在苦海中未能出,何能遍救苦海之人?
想要利益別人,必須先能利益自己,自己都沒有,怎麼能夠給人家?自己如果是個乞丐的話,那必須要人家援助,哪能布施別人?
「若 非自己能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眾生」:「先出生死」,也就是說,自己先要能斷除自己的貪瞋癡,如果自己的三毒不能斷,還在三界火宅、六道苦海當中,怎麼 能讓人家斷除貪瞋癡、出離三界六道?自己不能自利,跟人講經說法,也不能讓人家得到利益。好比這條路我們都未走過,怎麼能當領航員帶領別人走過這條路?
「自己在苦海中未能出,何能遍救苦海之人」:要到海中去救難,必須先成為救生人員,也就是要很會游泳,且受過訓練。當一般的救生人員容易,要成為六道苦海的救生人員,幾乎是不可能的。
可是只要我們念佛、願生極樂世界,同時也勸別人念佛、願生極樂世界,就是自己修持淨土法門,也能夠弘揚淨土法門,不僅是自利,同時能夠利他,彼此都能出離生死苦海。
如果不是淨土法門的話,等於是自己仍在苦海之中,都沒有力量出離了,怎能普遍救度苦海中的眾生?
(八) 往生才能利眾生
求生西方,方能弘法利生,任運度眾,自在無礙。
只怕不成佛,不愁佛不會說法度眾生。
如神龍一滴水,遍灑天下,不是真龍不入海。
「求生西方,方能弘法利生」:也唯有求生西方才能弘法利生。
求 生西方的目的,不是為了自私自利,也不是為了逃避,或是到那裏去享樂,而是為了斷除自己的煩惱,證悟三明六通,以便將來任運、自在、無礙地廣度眾生。唯有 往生極樂世界,才能夠分身千百億,廣度諸眾生,所謂「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應現佛身、菩薩身、羅漢身、天身、人身、飛禽走獸身,或山河大 地、草木房屋,就能夠自由自在地變化來度化他們。
如果不是往生極樂世界,我們都還會造罪造業,還會傷害眾生,還需要人家來救度,哪能救度人家呢?
所以,唯有求生西方,方能弘法利生,任運度眾,自在無礙。
就好像要當醫生,必須先在大學七年的努力,才能醫術高明,對症下藥,藥到病除,起死回生。
「只怕不成佛,不愁佛不會說法度眾生」:是啊!我們只怕不成佛,哪有成了佛而不會說法度眾生的?
可以說,只怕不往生,不怕不成佛。因為只要能往生,就能成佛,成佛就必定度眾生。所以,信受彌陀救度,就能完成了往生成佛、度化眾生的功德資糧。
「如神龍一滴水,遍灑天下」:神龍一滴水就能夠興雲作雨、遍灑天下。如果不是真正的龍,再多的水也沒有用。反而一入了水,泥龍就化掉了,不但不能度人,反而被對方度去了。
(九) 成佛度生之極則
印光大師說:
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
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也就是 說,九界的眾生,如果離開「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的這個淨土法門的話,就不能圓滿地成就佛果;十方諸佛也是一樣,離開了「信受彌陀 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的這個法門,十方諸佛也不能普遍地救度十方眾生。可見,這個法門多麼廣大與殊勝!
第三節 生佛相念
一、佛念眾生
彌陀--如母憶子,付出生命,為母則強。
(一) 如母憶子
阿彌陀佛就像慈母對嬰兒。慈母對嬰兒,時間到了就換尿布,時間到了就餵奶,不管是白天還是夜晚,因為愛心所驅使,會自自然然這樣。同時,這個孩子離開得越遠,想念得越深;離開得越久,想念得越多。
(二) 長劫呼喚
阿彌陀佛不只是如母憶子,而且是犧牲祂的生命來為十方眾生。阿彌陀佛毫不勉強十方眾生能夠做什麼,只有長劫的呼喚,希望十方眾生「欲生我國」。
(三) 無私付出
阿彌陀佛只有無私地付給我們眾生往生成佛的功德,所謂「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四) 不捨關懷
阿彌陀佛只有永遠不捨地在關懷、在保護我們十方眾生,所謂「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五) 原樣救度
我們眾生是什麼樣子,阿彌陀佛就怎麼樣救度我們,對我們沒有任何條件、任何要求。
有一句話說:「鶴腳長、鴨腳短,就那樣地救度。」鶴的腳天生是長的,要牠短才能夠往生,那不可能;鴨子的腳天生是短的,要牠長才能夠往生,也不可能。所以,白鶴就以白鶴長腳的樣子來往生,鴨子就以牠天生腳短的樣子來往生。
意 思是說,眾生是善人,就善人的模樣念佛往生,惡人就惡人的模樣念佛往生;男人就男人的樣子,女人就女人的樣子;在家就以在家的身份,出家就以出家的身份。 任何人,阿彌陀佛都對他慈悲救度。他能改變就改變,不能的話,就他的原樣來救度他,只要他迴心念佛。沒有任何的條件要求,沒有任何限制。如果有條件、有要 求,那阿彌陀佛的慈悲就有限度,而我們十方眾生就可能不得往生。
二、眾生念佛
眾生--如子憶母,如戀情人。
(一) 如子憶母
孟子曰:「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
孩子憶念母親是什麼樣子?小孩子早上一睡醒,就要找媽媽;一放學回來,就要找媽媽。這是人的天性。
阿彌陀佛如母憶子,眾生如子憶母,這樣,眾生跟佛就心心相印感應道交了。就好像我們願生極樂、繫念極樂、懷想極樂,憶佛、念佛的心情,就如同子憶慈母。
(二) 如戀情人
也像懷念 情人。懷念情人是什麼樣子?我當兵的時候,班裏有一個阿兵哥是原住民,他文化程度不高,人也很老實淳樸,晚上睡覺看他翻來覆去,問他:「你怎麼不睡,在想 什麼?」他說,在想他的女朋友。工作的時候也心不在焉,問他有什麼心事,他說在想他的女朋友。可見他的心心念念都在掛念他的女朋友。
我們願生極樂,心心念念不忘往生極樂,也像這樣,掛念著對方。也就是說,我們的愛在哪裡,身也會在哪裡;即使身不能在那裏,心也會在那裏。
(三) 兩情相悅
就如同「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這是從兩情相悅來講的。如果是一廂情願,就不通了。
而阿彌陀佛和我們是兩情相悅的,因為阿彌陀佛發願要救度我們,而且長劫以來都在呼喚我們,我們也是從現在開始憶佛、念佛,願生極樂世界,這種願心是永遠都不會淡忘的,所以,我們跟阿彌陀佛是「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四) 機法一體
因為念佛的人,阿彌陀佛的功德在我們心中,我們身心在阿彌陀佛的光明中,豈不是跟阿彌陀佛是「機法一體」?
「機」是念佛、願生極樂世界的眾生,「法」是救度眾生的阿彌陀佛。
一個願生極樂的人,願生是真的願生,不會現在願生、未來不願生;而且專稱彌陀名號,他的念佛也不是為了人天福報,那就跟阿彌陀佛是一體的,所以稱作「機法一體」。
(五) 倩女離魂的故事
「機法一體」如果用一段故事來形容就很貼切,這段故事叫「倩女離魂」:
在 唐朝時代,清河縣的地方,有個人叫張鎰,他有個女兒叫倩娘,許配給一個青年,叫王宙。這個倩娘跟王宙也是兩情相悅,想要白頭偕老。但後來張鎰反悔,把倩娘 許配給一個當官的,倩娘知道後心中很悲傷,王宙也很痛苦,但沒有辦法,只有離開了。王宙是個作生意的人,坐船離開,船行走了幾公里,晚上靠岸的時候,聽到 岸上有人在喊他的名字,一聽,原來是倩娘,她捨不得離開王宙,要來跟王宙終身廝守,所以他們兩人就到了四川共同生活,生了兩個孩子。經過五年的時間,倩娘 離開娘家五年,難免懷念父母,夫妻就一起回娘家探望。船靠上岸,倩娘就暫時留在船上,由王宙回娘家去稟報。到了娘家,見了張鎰,王宙就抱歉地說明這幾年倩 娘是跟他在一起,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也為兩位老人家生了兩個外孫。張鎰一聽,認為他胡說八道,為什麼?他的女兒倩娘五年前就一病不起,躺在閨房裏,哪有 可能跟他共同生活,又生了孩子呢?王宙說,不然可以派人到船上看看。張鎰就派人去看,果然,倩娘是在船上。那人趕緊回報張鎰,這時屋內生病的倩娘一聽,就 很歡喜地出來,而且來到岸邊;同時,船上的倩娘也離開了船,踏上了岸,兩個倩娘一見面,就合為一體了,這叫做「倩女離魂」。就是說,她的身體躺在床鋪上, 可是她的靈魂卻化成另外一個身體。
當然,這個故事是真是假我們不知道,但這是可能的,也就是說,兩個身體卻是一個靈魂;好比我們凡夫一個身體、阿彌陀佛一個身體,但其實,兩者是一體的,因為阿彌陀佛思念我們、我們也思念阿彌陀佛。
是有可能性的,而且也確實有這樣的事實,這個真實的故事比較長,在我的記憶中也逐漸淡忘了。
我 曾看過一些日文資料,那是明治時代,大約距離現在一百多年,在日本四國的地方,有一個年輕人經常到京都經商,並和老闆的女兒相愛,女方的家長也有意讓他們 共締良緣,而因此就有了孩子。後來,這個年輕人因為在四國很忙,想再過兩個月之後到京都跟她完婚。有一天,這個女孩背了一個嬰兒前來交給他之後,就當場消 失了。大家不禁覺得奇怪,且議論紛紛,因為嬰兒是真實的,可是,大人剛剛明明出現,突然間卻消失了,覺得很不尋常。年輕人趕到京都去,詢問之下,才曉得老 闆的女兒已經去世了,把她的墳墓打開,就看到屍體有生產的跡象,表示她的靈魂帶著孩子來歸還他的爸爸。她能夠抱這個孩子,而且遠涉海陸三十幾公里,顯現出 這個身體,跟一般人是一樣的,如果她不消失,而繼續住下去的話,豈不是跟倩女離魂一樣?那為什麼不住下去?因為倩女離魂的這個倩娘還沒有死,但這個老闆的 女兒已經死了。
(六) 與佛同在
見堯於牆,睹堯於羹。
堯讓位給舜,舜也很仰慕堯的德行,堯去世後,舜常常思念他,獨坐的時候看到堯在牆上,吃飯的時候看到堯在羹中。
我們念佛人也是一樣,把家裏最重要的地方作為佛堂來供奉佛像,早晚燒香禮拜;或者,自己書桌或書房也供奉佛像,就是希望在行住坐臥中都能與佛同在、跟佛相處。
這是一種自然的流露,就好像情人之間,會在桌上放置著所愛的人的相片。
(七) 如切事繫心
生死心切,欣厭情深,自能忙裏偷閒、鬧中取靜,
憶佛念佛,念念不捨,猶如切事繫心,動靜不忘。
「生死心 切,欣厭情深」:這個很重要。一個人無論怎樣忙碌,可是只要他痛感無常、願生極樂的話,不論是在苦樂順逆的境界,不論是在吵鬧安靜的地方;是清閒的時候, 還是繁忙的時候;處理公事也好、私事也好,即使迎賓待客、萬緣交雜、八面應酬,都跟念佛不相妨礙。因為忙是身體在忙,憶佛念佛是心在憶佛念佛,口在憶佛念 佛。所以,只怕他沒有真願往生的心,如果真願往生極樂,隨時隨地都可以念佛;任何工作,只要不動腦筋的時候,都可以念佛,即使上班忙碌八個鐘頭,也可以忙 裏偷閒、鬧中取靜來念佛。就像文書組,打字工作五十分鐘以後,就把燈都熄掉,靜下來念十分鐘的「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忙裏偷閒,鬧中取靜,憶佛念佛, 念念不捨」。
「猶 如切事繫心,動靜不忘」:什麼叫「切事繫心」呢?這個可以用一個譬喻來說明。如同一個媽媽,在一天當中某個時段一定要看某個深所喜愛的連續劇,看連續劇的 時候,也一定電話切掉、大門深鎖,深怕被干擾。突然間,來了一個緊急通知說:「某某人,妳的兒子剛剛發生車禍,現在在加護病房,好像很嚴重,醫生要請家屬 立即過去。」乍聽之下,猶如晴天霹靂,被雷一擊,這個母親怎麼樣?立刻電視關掉,沒有心思看了,平常出門的話,都要化妝好幾十分鐘,挑選衣服好久,這時 候,也沒有想到化妝,衣服一披,鞋子一套,就趕快搭出租車奔馳而去。一路上憂心如焚,無心欣賞街景,司機跟她談什麼話,她也想理不理的,她的心中只有一件 事:「我這個寶貝心肝到底怎麼樣了?有沒有危險?萬一……將怎麼辦!」她此時的心中只有這焦急的一個念頭,這叫「切事繫心」。
我們的寶貝兒子是誰?是我們念佛願生之心,往生極樂世界這件事是我們一生之中最大的事。所以,真的願生心切,欣厭情深,則憶佛念佛就會念念不捨,而念佛之心是動靜不忘,而且不妨礙任何工作的,所謂
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
第四節 古德願生偈
「欲生我國」是阿彌陀佛從不遠的西方淨土,傳來的呼喚之音;也是我們在東方的娑婆世界回應「願生彼國」的懇切之心。前面已經討論,這裏再引用祖師大德的詩偈做為「欲生我國」的結論。
這些偈語是我二十幾年前所收集的,無非是將娑婆世界的苦、空、無常和極樂世界的安樂、自在、永恆性做一個對比,目的是讓我們能徹徹底底認清娑婆世界的環境,認清人生的實相,而由衷地發出厭離娑婆、願生極樂之心。
一、不念彌陀更念誰
第一首:
日落西山暮鼓催,娑婆苦趣實堪悲;
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看了這首偈語,可以說是驚心動魄!
「日 落西山」就是太陽下山,譬喻人生由青年、中年而進入老年,猶如日落西山。所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過去的苦日子已經過去,現在苦盡甘來,應該安享 晚年了,可是卻無常逼近。無常,不論是年輕也好、年老也好,是不選擇對象的,並不是病了才會死,或是老了才會死,無常一到,人就會死。所以有一首偈語說: 「莫待老年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雖然這樣講,可是如果是年輕人,他還可以夢想長壽,還可以夢想將來前途無量,來日方長。但如果是老年人,他畢竟光陰 不多,像我的年齡都比各位年長,甚至年長一、二十歲,可以說是典型的「日落西山」。
「暮 鼓催」:佛門都有晨鐘暮鼓,這個鼓開始是緩慢地敲,然後愈敲愈快,在催迫著我們。所以,一個進入暮景、光陰無多的人,就應該對世間的事情,譬如家業,要有 一番處置,該交代的交代,該傳承的傳承,該放下的放下;這樣的話,不管無常是早上來還是晚上來,自己已經有了準備(也就是「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 名」),所以,無常一到,就可以撒手而行,了無繫累。在二十幾年前,我對「日落西山暮鼓催」這首偈子就感觸很深。
「娑 婆苦趣實堪悲」:「娑婆」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可以說是純粹的苦,純粹而巨大的苦。「趣」就是六道,三惡道固然是苦,但 阿修羅、人道、天道,也同樣是苦。當然,如果在三惡道,純粹是苦,在天堂純粹是樂,而人間是苦樂參半,但是推論起來,最後都是苦。
佛陀開示說,人的感受有三種:一種是苦受,一種是樂受,一種是不苦不樂受。
「苦受」亦名「苦苦」,就是他所面對的境界本身就是苦的。墮落三惡道的眾生,完全是苦而無樂,而且苦重時長,苦不堪言。而人生譬如身體病痛、感情不和、事業不順,受人家冤枉謾罵,乃至生離死別,亦是痛苦無邊,所以叫「苦苦」。
「樂受」亦名「壞苦」。樂受怎麼說是「壞苦」呢?現在我們身體健康、家庭美滿、事業順利,感覺人生真是幸福,但是最後一定是生離死別,所以一生的幸福快樂,最後一定是「從前恩愛,至此成空;昔日榮華,而今不再」,到那時候也是一大痛苦。
「不苦不樂受」亦名「行苦」,就是感覺到沒有苦的境界,身體健康,沒有挫折、逆境,也沒有特別痛苦與快樂的地方,不苦不樂,但內心有一種孤獨、寂寞、無聊、莫名其妙的不安,那叫「行苦」。「行」就是「念念遷流」,念念遷流也是苦。
這樣推究起來的話,人生的結局都是苦,所以「娑婆苦趣實堪悲」,這個苦就是人生的實相。人生的實相是什麼?就是「苦」一個字。
「世出世間思惟遍」:第一個「世」就是「世間法」,再來就是「出世間法」;「世間法」就是五戒、十善,「出世間法」就是四諦、十二因緣、三學、六度,也就是整個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世出世間法」。詳細地分別、甄選這所有的法,結果怎麼樣?
「不念彌陀更念誰」:不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往生極樂世界,那麼我們還學什麼法、還念哪一尊佛、還持什麼咒呢?
世間法不能解脫,出世間法我們學不成,這樣我們豈不是永無出離之緣嗎?這個道理如果從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第一章所引用道綽大師的法語,就能更清晰地理解。
道 綽大師的那段法語說,如果念大乘的「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我們根本都想像不到,「曾未措心」,想都不用想。那麼,退而求其次,小乘阿羅漢的境界,不管是 出家人、在家人,都沒有份。再退而求其次,天乘、人乘,也都是成就了五戒、十善才能得到的果報,但是,能夠成就五戒、十善的,卻又非常少。這樣的話,會有 什麼結果?道綽大師說:
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駛雨?
也就是說,五戒、十善我們做得到的很少,如果論我們造罪造惡的話,就如刮大風、下大雨那樣猛烈。我們本身仔細檢討自己,正是如此。何況五戒、十善即使圓滿成就了,仍然是輪迴的凡夫,不是超凡入聖的解脫的聖者。
所 以,無論出家眾、在家眾,一定要有這種自覺。世間法我們都不能圓滿了,何況世間法即使圓滿,也不能解脫。既然世間法都不能修成了,更何況出世間法呢?這樣 可以說,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法能夠救度我們,最後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的救度的話,我們修行人不管出家在家,到最後都是極度的痛苦,都是一片黑暗,沒有希 望。
可以想像,我們都是必墮地獄、常在輪迴、無力解脫。而彌陀願力無窮,毫無條件地救度我們。諸佛、諸法中,唯獨彌陀一佛、念佛一法能救我們!彌陀是我們的無量生命、無量光明。
在世上有苦難,在佛裏有平安。在彌陀懷抱中,我們舊事已過,重獲新生;黑暗永離,光明常照。
二、不如西方歸去來
請看第二首:
六欲諸天現五衰,三禪猶患有風災;
縱饒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
「六欲諸 天現五衰」:「六欲諸天」就是天界。天界有欲界天、色界天和無色界天。欲界天有六個層次,叫「六欲天」,六欲天最低的是四天王天,再來就是忉利天,再來就 是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要生天不容易,而且一層比一層高,也就一層比一層更不容易,我們要出生為人都很難了,何況生天?即使生天了,這裏 說「六欲諸天現五衰」。
「五 衰」就是天人的福報盡了、壽命到了,要墮落下來時,首先會有五種身上衰敗的現象,一種是所謂的「天冠花萎」-- 天人所戴的帽子、所裝飾的花,逐漸逐漸凋零枯萎;接著是「腋下流汗」,也就是雙腋會流汗;再來是「天衣垢穢」,光潔常鮮的天衣已經褪色骯髒了;然後是「身 體臭穢」,香潔自然的身體發出臭味;最後就是「不樂本座」,他感覺到他的位置不安穩了,坐立不安,這叫「天人五衰」。就像人總有死的一天,所以即使生天也 有死。
欲界天是這樣,那麼「色界天」,也就是「四禪天」又是怎麼樣?
「三 禪猶患有風災」:風災就是所謂「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也就是這個娑婆世界會經歷「成、住、壞、空」四個過程,現在是「住劫」,是成就安住的階 段,但安住不是固定不變,它是無常的,逐漸逐漸在變壞;到達壞劫的時候,有「水、火、風」三種劫災,火燒到初禪天,水淹到二禪天,風吹到三禪天,所以,即 使是色界禪天,還是有水、火、風的災難。
「縱饒修到非非想」:就算功行非常高,修到了非想非非想天,就是最高的「無色界天」的第四天。
「不如西方歸去來」:還不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非想非非想天」的壽命是八萬四千劫,非常漫長,可是,只要是有時間性的話,都是短命,因為壽終的這一天一定會來到。而且,我們雖覺得它長,但都是一眨眼之間。
至於天界,欲界天也好,色界天也好,無色界天也好,他們壽終之後到哪裡去呢?佛陀在《正法念處經》裏說:
從天生地獄,從地獄生天。
又於《涅槃經》說:
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
雖為四王,乃至他化自在天身,命終生於畜生道中,或為獅子、虎豹豺狼、象馬牛驢。
又說:
轉輪聖王之身,統四天下,豪貴自在;福盡貧困,衣食不供。
這幾段經 文就是說明,天界壽命盡了,還會墮落到三惡道中,有的當牛,有的當馬,有的當象,這是就畜生道來講;有的更是墮入餓鬼、墮入地獄,因為他過去世的業報、業 緣、罪業無量無邊,千差萬別。因此,在這個雜散的娑婆世界,自自然然就有可能墮入三惡道的各種眾生當中。而即使離開了三惡道出生為人,也可能是貧困衣食不 供的,所以說「不如西方歸去來」。
為什麼?因為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就像《觀無量壽經》所講的:
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
也就是說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充滿了地獄、餓鬼、畜生,充滿了惡人、惡事,很少有善人、善知識,所以說「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
那麼,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世界?《阿彌陀經》說:
彼佛國土,無三惡道。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不但沒有三惡道,而且也沒有三惡道的名稱,這是極樂世界的依報。
那麼,極樂世界的正報是怎麼樣的呢?《阿彌陀經》說:
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又說:
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
而且,往生極樂的人,也就是包括已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以及現在還在這裏、可是將來必定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都已經得到無量壽了。
《阿彌陀經》說: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極樂世界的眾生超越時間、超越生死,所以,即使修到非想非非想天,都遠遠不如往生極樂世界。
前 面《阿彌陀經》說「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眾苦」歸納有二:即六道凡夫的「分段生死苦」與三乘聖人的「變異生死苦」。「無有眾苦」即無此二種分段、變異 生死之苦,既無此苦,即已成佛。又,「但受諸樂」,「諸樂」中最大的樂即是涅槃大樂,涅槃大樂唯佛得之,既受此樂,即已成佛。故往生極樂,即證佛果,以 「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
三、寧可九蓮居下品
人間四相難逃死,天上何曾免五衰;
寧可九蓮居下品,不來塵世受胞胎。
「人間四相難逃死」:人間四相,就是人生有生、住、異、滅,有生、老、病、死。整個過程的終結就是「死」一個字,所以說「人間四相難逃死」。
「天上何曾免五衰」:即使上生天界,最後也沒辦法免除五衰,也就是「死」。
「寧可九蓮居下品」:即使往生極樂世界九品蓮花的最下品。
「不來塵世受胞胎」:也不願意在這個娑婆世界受胞胎。胞胎就是當人,或是出牛胎、入馬腹。為什麼?出生在人間會死,出生在天上也會死。長生不死的、安樂自在的,只有往生極樂世界。再受胞胎,那豈不是又繼續輪迴六道,輪迴六道就有可能墮落三惡道,那就「苦海無邊」了。
第三世怨
淨土宗有一位祖師,就是明朝末年的蓮池大師,他有一段話很簡短,但很能發人深省。蓮池大師說:
今生持戒修福之僧,若心地未明,願力輕微,又不求淨土,
是人來生多感富貴之報,亦多為富貴所迷,或至造業墮落者。
這段話出 自《竹窗隨筆》。意思是說,今生今世持戒精嚴、廣修福德的出家眾,他如果沒有明心見性,願力也不殷重,又不求生極樂世界,這種人下輩子往往獲得富貴的果 報,富貴就是生而為人大富大貴;不過,他也往往在富貴的環境當中迷失,不曉得繼續修行,甚至在富貴當中造罪造業,而墮落三惡道。所以說,一旦來塵世受胞 胎,就有這個危險。
就像上次引用印光大師所講的:我們修行本來就是為了了生死,生死不了,危險太大,輪迴未出,難免墮落。就是會墮落三惡道。
淨土宗的另一位祖師,清朝的截流大師,他也有幾句簡短而發人深省的話:
修行之人,若無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諸善,
名為「第三世怨」者,此之謂也。
修行人不管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如果沒有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的話,那麼,隨緣雜善地累積其他善事福德,這叫「第三世怨」。也就是說,下輩子一定大富大貴;但下下輩子,難免出牛胎、入馬腹,甚至墮地獄 -- 就是這樣的危險、這樣的恐怖!
修行首先要發願往生
如果能夠 生生世世都生而為人,而且得遇佛法、不失菩提之心、經過三大阿僧祇劫而成佛的話,這種眾生才可以繼續留在娑婆世界。否則,既然有淨土法門,而淨土法門是易 行道,往生極樂世界當下了斷生死,而且,極樂世界不是說從出生然後逐漸長大,在那裏逐漸學習、慢慢成佛,不是這樣的,到極樂世界是當下成就的。何況到極樂 世界,得到脫離輪迴的保證,可以發願回到娑婆世界(或是他方世界,乃至十方世界)廣度眾生。所以,修行首先就是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有一句話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學佛的人常常聽到這句話,可是如果僅僅聽入耳中,沒有深刻映入腦中的話,也等於聽而不聞。「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失去了人身,萬劫不能再得人身,這是非常恐怖的!
想 當年,須達長者發心為釋迦牟尼佛建造祇園精舍,在丈量地基的時候,舍利弗看到地上的螞蟻,當下利用機會對須達長者說:這些螞蟻從七佛以來都一直當螞蟻—— 「七佛以來,猶為蟻子」。一尊佛出世要經過多少時間,甚至多少劫?何況「七佛以來」,時間那麼漫長,都是當螞蟻。而第八位佛就是彌勒佛,祂還要再經五十六 億七千萬年才到這個世間成佛,龍華三會,那個時候,這些螞蟻,是不是已經離開了螞蟻之身呢?縱使離開了螞蟻之身,能夠得到人身嗎?所以說「一失人身,萬劫 不復」。
又有一句話說:「八萬劫後,未脫鴿身。」就是:
七佛以來,猶為蟻子;
八萬劫後,未脫鴿身。
有一天, 釋迦牟尼佛看到一隻鴿子,當下對舍利弗說:「這隻鴿子的罪業,即使八萬劫後,仍然是鴿子。」即使八萬大劫都還是鴿子,到底什麼時候才能獲得人身?得到人身 後,又是什麼時候才能遇到佛法呢?所以,我們既然生而為人、得聞佛法,尤其是聽聞到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淨土法門,就必須當下掌握,誓必今生今世求生淨土,無 有退轉。正所謂: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四、神棲佛國永無生
人間苦樂事縱橫,達者須尋徑路行;
福報天宮猶有死,神棲佛國永無生。
「人間苦 樂事縱橫」:人間之苦,有所謂四苦、八苦;「四苦」就是生、老、病、死苦。我們要不老、不病、不死是不可能的,我們既然生了,就是會老、病、死。除此之 外,還有愛別離苦,恩愛的人不可能不分開;還有求不得苦,當我們追求的時候,患得患失,即使求到了,最後還是保不住。小時候為求學而苦,長大了,為求偶而 苦。獨身,覺得孤獨,很想有個伴,所以沒有結婚的想結婚。有了伴侶,不能恩愛,不能和諧、融洽,所以結了婚想離婚也是苦。此外,兒女不成就是苦,家庭不美 滿是苦,事業不順利是苦,人事不和諧是苦,是非得失、恩愛情仇是苦,天氣太熱、太冷是苦;尤其現在天災地變,有地震、海嘯、風災、水災、火災、交通事故, 甚至人世間的詐騙、搶劫、放火、綁票、殺人,還有最近的SARS、禽流感等等,這些天災人禍充滿人間。再者我們本身,煩惱熾盛很苦,業障深重很苦,妄想紛 飛很苦,念頭繁雜很苦。所以說「人生世上苦縱橫」。「縱」就是直線,「橫」就是橫線,縱橫就像一張網一樣,這個苦是錯綜複雜,很多很多。又,「縱」是時 間,「橫」是空間,也就是說,人生世上,無論何時、何處,都是苦。由於人生的本質是苦,與苦同在,所以釋迦牟尼佛一開始講經說法,就說「苦、集、滅、 道」,而不是說「樂、集、滅、道」。
當 然,人間之苦有一個根本的苦,其他的苦都是枝末的,根本的苦是什麼呢?簡單講就是「無明」。無明就是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不知將來會如何,這就是「無 明」。無明就是正體,這個正體我們現在看不到,什麼時候才看得到?在臨終的時候。臨終時,我們阿賴藏識裏的業浮現了,阿賴藏識裏面含藏了無量無邊的罪惡, 黑暗、無明、不安,臨終的時候整個黑暗現前,而且充滿罪業,成為火團,墮落地獄,那就是無明的正體。我們平常孤獨的時候,不苦也不樂,但是莫名其妙地有一 種無聊、寂寞、略微不安的感覺,那就是無明正體所顯現的影子;我們看到的只是影子,正體在臨終時才會浮現,那就是根本的苦。
「人 間苦樂事縱橫,達者須尋徑路行」:「達者」就是通達的人,通達什麼?通達宇宙人生的實相。當然,這個「達」以人間來講就是聰明智慧。聰明,可以說有兩種層 次,簡單講,就是我們的宗風 -- 真諦和俗諦。對真諦瞭解,對俗諦瞭解,才是真正的聰明,不然談不上聰明。一個人,相信有善惡報應、有三世因果、有六道輪迴、有佛菩薩的感應現象,而且,對 這些現象很有興趣、很歡喜,這種人叫「達者」,這種人才會進入宗教、尋求真理,走向解脫之道。所以,往往這種人比較有佛緣,就會來學佛;進一步,八萬四千 法門當中,如果他選擇淨土法門的話,這種人才是真正的達者,所以,通達的人就必須「尋徑路行」。「徑路」就是容易的、快捷的、安穩的,叫徑路。
有一首偈子也說:
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
路頭若識得,生死一齊休。
修行,不是隨隨便便講修行就修行的,所以「修行無別修」。
「只要識路頭」:只要找到解脫的法門。
「路頭若識得,生死一齊休」:只要能夠找到這個法門的話,生跟死當下都能一齊了斷的-- 這個法門就是淨土法門。
所以,我們修行不是難行苦行,也不是做大通家,也不是迷於感應,也不是追求玄妙,只要有一個適合自己,而當生能解脫生死的法,即使很平淡無奇,這個法就超越任何法,所謂「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
這個法就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最平淡無奇,只要願生極樂、專稱彌陀,誓畢此生,永不改變,這個人往生決定,這個人成佛決定,將來對眾生也是度生決定。所以,「達者須尋徑路行」。
「福報天宮猶有死」:有福報轉生天宮,還有天人五衰的現象。
「神棲佛國永無生」:到了極樂世界,就永遠離開了生死輪迴,可以說永遠超越人間的苦,證悟不生不滅的成佛涅槃之樂,從苦入樂,轉苦為樂。不然,人生是苦,死了又入三惡道,從苦入苦,從一個黑暗進入另一個黑暗。
五、千生萬劫常安泰
千生萬劫常安泰,五趣三途盡罷休;
縱使身沾下下品,也勝豪貴在閻浮。
「千生萬劫常安泰」:「千生萬劫」並不是指一個數目「千萬劫」,而是永恆性的、超越時間的。往生極樂世界,是永恆的,身心都在安泰當中。「安」是安心、不恐懼。我們最大的恐懼就是輪迴,所以,「安」就是沒有輪迴的恐懼。「泰」就是身心自在。
「五 趣三途盡罷休」:「五趣」就是五道輪迴,有時候說五道輪迴,有時候說六道輪迴。五趣也好,六道也好,以淨土法門來講都是惡道。所以《無量壽經》說:「必得 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我們淨土法門是橫超的法門,怎麼橫超呢?橫超五戒的人、十善的天、四果的阿羅漢,還有,三學六度的菩薩階 位,橫超四十一品的階位,所謂「五趣三途盡罷休」。
「縱使身沾下下品,也勝豪貴在閻浮」:極樂世界下品下生,也勝過娑婆世界的國王,或是轉輪聖王。為什麼?因為往生極樂世界就超越六道輪迴,何況我們如果是「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的話,往生都是直入報土,不在九品當中。
下品下生的折與攝
當然,《觀無量壽經》說九品往生,下品下生是十二大劫才花開見佛。就有人懷疑:下品下生是念佛的,怎麼他們沒有在上品上生,而在下品下生?同時又是十二大劫?
其實,這有「折」跟「攝」的含義。
也就是說,下品下生-- 五逆十惡的眾生,是任何法門都不能救度、當下就要墮入阿鼻地獄的;只是念著幾句佛號,不僅脫離阿鼻地獄、脫離六道輪迴,而且得以往生,這就是「攝」,也就是「救度」。
「折」,就是從降伏的立場來講。人生在世,不要造五逆十惡,為什麼?會有十二大劫在蓮花當中,以此來警誡我們,這就是「折」。這是釋尊為了讓我們眾生不造五逆謗法之罪而方便解說的。
就好像爸爸警告兒子「不可以這樣做、不可以那樣做,如果這樣做、那樣做,我就把你關起來!」但兒子如果真的這樣做時,爸爸會真的把他關起來嗎?他只會把兒子帶回家,教訓一頓,然後繼續撫養他。
不過,這樣的說法比較微細,必須引用其他經論,在這裏先略過不談。
六、但得蓮中托化來
但得蓮中托化來,縱教經劫未華開;
華中快樂同忉利,不比人間父母胎。
這幾首都是把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做對比,來顯現極樂世界的殊勝。
「但得蓮花托化來,縱教經劫未華開」:只要阿彌陀佛帶著蓮花來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即使經過幾劫花都還沒開,也沒關係。
「華 中快樂同忉利,不比人間父母胎」:在蓮花當中,是跟忉利天一樣快樂,這和我們人類十月懷胎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雖然在九品的蓮花裏面,蓮花開的時間不一 樣,但即使待的時間再長,可是在裏面還是身心自在的,總比在地獄、餓鬼、畜生道受苦要殊勝得多,這種快樂就好像忉利天的快樂一樣。
其實經典上講,往生極樂世界,在蓮花當中,他的快樂是勝過第三禪天的--人天的任何快樂,都不如第三禪,第三禪的身心踴躍之樂,是世間最快樂的,但即使這樣的快樂,還不如極樂世界在蓮花當中的菩薩。這樣對比之下,我們當然要求生極樂世界了。
我們在這裏念佛,極樂世界就會有我們的蓮花,只要我們的願生之心不變、念佛之行不變,這朵蓮花永遠都安住在極樂世界,不會凋萎。等到我們臨命終之時,阿彌陀佛就會帶著我們這朵蓮花來到我們面前,就像《阿彌陀經》所講的: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我們在這裏念佛,極樂世界就有我們的蓮花,這個是很奇妙、很不可思議的。可見,我們念佛,每一句每一句都功不唐捐,每一句每一句都使得我們那朵蓮花在繁茂、在燦爛。
七、投胎一錯悔時難
未歸極樂尚閻浮,漂泊紅塵更幾秋?
不向此生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
這四句偈子,前兩句跟後兩句是不同首,所以無法押韻。雖然沒有押韻,我覺得意義可以互相啟發,所以把它們結合在一起。
「未歸極樂尚閻浮」:還沒有到極樂世界,肯定是在娑婆六道裏面,娑婆是永無窮盡的輪迴,所以說:「漂泊紅塵更幾秋」。
就本地來講,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已經很久了,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也已經很久了。受著阿彌陀佛的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受著釋迦牟尼佛的度化而遠離六道成佛的眾生,不曉得有多少。
《法 華經》有一段很驚人、很難以想像的譬喻,來間接顯明阿彌陀佛成佛以來的長久,這就是「五百塵點劫」。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成佛,是五百塵點劫以來已經成佛 了,而我們五百塵點劫以來,還漂泊在這紅塵之中。那麼,五百塵點劫到底有多長呢?難以想像!《法華經》怎麼說明呢?「有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的世界, 這樣多的世界,已經是無法形容了,那麼,把這麼多的世界磨為微塵,我們算算看,這些微塵有多少?無法計算!這些微塵,每經過一個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世 界,就放一粒微塵,再經過一個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世界,又放一粒微塵,直到這些微塵都放完了,你看這些世界有多少?想像起來會讓人暈眩。好,把這些世 界又通通都磨為微塵,一粒微塵算是一劫,這些劫就沒辦法形容了,這叫「五百塵點劫」。
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有這麼長久的時間了,而這麼長的時間,我們都還沒有往生極樂,也還沒有出離三界,可見輪迴之難以解脫。
而 難以解脫,是因為我們都靠自己的力量來修行,靠自己的力量降伏煩惱、償還業債。可是,我們畢竟沒有什麼力量,我們只有造業的力量,沒有修行的力量,所以, 靠自力就註定永遠漂泊在六道苦海當中;靠他力的話,他力是現成的,所以,「不向此生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印光大師形容得很好,「來生做人,比臨終往 生還難」,因為臨終往生是現成的,只要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往生即已決定;來生想要再做人,要五戒具足,老實講,我們本身五戒大多是不清淨的。
八、彌陀發願之本意
彌陀發願之本意,為救罪惡深重人;
我身本有無量罪,慶哉彌陀救贖我。
善導大師有一句話說:「彌陀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也就是說,會游泳的人,不需要救生人員救護;溺水的人,才需要救生人員救護。救生人員一旦跳入水中,不是去救會游泳的人,而是去救不會游泳的人。
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生病的人才需要醫生;醫生來,不是要醫治無病的人,而是要醫治有病的人。
無罪的人,不需要阿彌陀佛救度;有罪的人,才需要阿彌陀佛救度。阿彌陀佛發願的本意,不是要救無罪的人,而是要救有罪的人,尤其是罪惡深重的人!所以說「彌陀發願之本意,為救罪惡深重人」。
「我 身本有無量罪」:「我」是指機深信的念佛人,有句話說:「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二年,佛在大殿;出家三年,佛在西天。」一開始發心學佛、發心出家,是 很勇猛的,所謂「出家如初,成佛有餘」,時間一久,那種勇猛心就逐漸逐漸鬆弛了。而且,出家越久,才越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才測量出自己到底是有力量還是 沒有力量。所以,「我身本有無量罪」,念佛人應有「現是罪惡生死凡夫」的「機深信」,深感自己是一個罪人,而且是罪中的罪魁;自己是一個惡人,而且是惡中 的惡首。何故?見思二惑,未伏未斷故。
「慶 哉彌陀救贖我」:慶哉!喜哉!彌陀救贖了我。為什麼?彌陀五劫的思惟、兆載永劫的苦行,就像剛剛所說的,不是為了無罪的人,而是為了有罪的人;不是為了會 修行的人,而是為了不會修行的人。所以,彌陀五劫的思惟、永劫的修行、建設的極樂、圓滿的功德,都是為了我慧淨一人,「慶哉彌陀救贖我」!
凡夫罪重,較之佛力,猶如大海一滴。石頭量重,投入大海必沉,投入大船必浮;凡夫罪重,投入六道必墮,投入願船必度。
救 度的法門是不論善惡的,救度的法門是超越的,救度的法門是救度無力自救的人。我們不能明心見性、不能降伏煩惱、不能自淨其意,反而煩惱強盛、罪業深重,福 慧如紙之薄,業障如天之高。但是慶哉!喜哉!我們不但慶幸遇到佛法,更慶幸遇到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聽聞到阿彌陀佛從淨土傳來「欲生我國」的救度法音。這 法音頓然劃破了我們緊閉的心窗,驚醒了我們幽暗的夢魂,使我們發起願生彼國的懇切之心,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彌陀呼喚,我們回應,呼應一體函蓋相合,感應道 交永遠不離。此後,專稱彌陀佛名!
第五節 願生的功德
一、勝世間善
雖是惡人,若念彌陀,願生淨土,亦勝世間大善人。
其實,我們本身就是惡人,並非故意起惡造罪才是惡人。因為,《阿彌陀經》就已經點出來了,這個世間就是五濁惡世,五濁惡世的人哪可能是善人呢?《觀無量壽經》說:「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所以,我們都是「濁惡不善,五苦所逼」、可悲可憐的眾生。
不管自認為是惡人,還是不知道自己是惡人,他如果專念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遠勝過世間的大善人。世間的大善人-- 十善成就的,才堪稱大善人,即使如此,我們也勝過他們,我們有心行善卻無力行善,但只要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也勝過他們。
從前面的詩偈,就可以作個對比。因為,他不願生極樂,還在世間,即使修到非想非非想天,經八萬四千大劫之後,還是有可能墮落三惡道。何況,一般所修的頂多轉生欲界天而已,世間的善都是有漏之善、雜毒之善,不是究竟解脫的法門。
二、勝二乘善
這句話主要是強調淨土法門的殊勝。即使我們無力修行,也沒有大善,但卻超勝他們,甚至超越聲聞、緣覺、菩薩。印光大師說得很好,印光大師說:
能於此法,深生正信,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墮地,貴壓群臣。
對於這個 法門能夠深信不疑,他的種性,他的身份、資格,已經超越二乘,也就是羅漢跟菩薩,為什麼?因為往生就可成佛,好像太子墮地,將來要當國王的,宰相以下,都 要向他磕頭。所以,我們雖是惡人,但勝過大善人,勝過二乘。沒有修行,而有大行,為什麼?背後有彌陀的救度、彌陀的功德。
不過,這不是鼓勵我們去做一個惡人,我們學佛的人,學淨土的人,當然會體會彌陀的善,然後就隨我們的緣,隨份隨力去行這些善,不可能說背後有彌陀的依靠之後,就放縱我們的習性,故意為非作歹,慚愧自己是個惡人都來不及了,何況故意為非呢?
三、必得成佛
願生稱名,不但不輪迴,反得成佛。
淨土宗的宗旨是什麼?就是「願生稱名」,當下往生決定。不必再談什麼玄妙的、高深的、奇特的。淨土法門是易行道,很平常、平淡、平凡,但是平淡當中有無窮的法味,平凡當中有不平凡的成就。如果喜歡玄巧奇妙,好樂別人所沒有的,那一定偏離這個法門,一定繼續墮落輪迴。
我出家近三十年,修學這個法門很久了,我看得很多,如果好樂奇特的、不平常的,將來就有不平常的後果等在後頭。
願生稱名不但不輪迴,反得成佛!
四、具足三心
法然上人說:
雖言三心,總而言之,唯一願生心,
願心不偽,真欲往生,自然三心具足。
這在《法然上人全集》三○八頁。
第 十八願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也叫「三心」:「至心」的心、「信樂」的心、「欲生我國」的心。雖然有「三心」,總而言之只有一個心,什麼心?「願生 心」,就這樣而已。為什麼?「至心」,那是最根本的,貫徹信心跟願生心。願心不偽、願心不虛假,真的嚮往,自自然然,不假造作,就會三心具足。這樣講起 來,「至心、信樂、欲生」是只要我們存著一顆願生極樂之心,誓畢此生,永不退轉,這樣的話,至心在裏面了,信樂的功能也在裏面了。法然上人這一段解釋,可 以說非常簡明扼要,非常明朗,不會讓我們走歧路。
五、結勸願生
最後用印光大師的一首偈子,做為阿彌陀佛呼喚我們「欲生我國」、而我們回應「願生彼國」的結論。印光大師說:
應當發願願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戀;
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
「應當發 願願往生」:就是《阿彌陀經》所講的,釋迦牟尼佛一而再、再而三地殷勤勸導我們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可見,釋迦牟尼佛一輩子所期盼的、所要求我們的,都是要我們願生彼國,而且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地鼓勵我們、督促 我們。所以印光大師說「應當發願願往生」。
「客 路溪山任彼戀」:這個六道輪迴是旅途、客舍,不是我們的故鄉,若是故鄉的話,回鄉安居,多麼自在?而旅途總是有缺陷、有不如意的地方,何況這個旅途是什麼 旅途?是三界六道,是恐怖的、痛苦的、造罪造業的旅途。如果有人不專稱彌陀佛名,不願生彌陀淨土,想學其他法門,想求人天福報,或想再度為僧一聞千悟,印 光大師無奈地說只好「任彼戀」。「客路溪山」有的看似美好,但仍然辛苦、痛苦,並非究竟。
「自 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回到自己的家,往生極樂世界。家是自己的,除非不想回家,否則,隨時要回家便能回家,阿彌陀佛永遠張開雙臂迎接我們,不 用考試,不會有人跟我們搶,也沒有資格條件的限制,更不需申請簽證、經過關卡。要到美國去,不但要申請護照,還要過海關,通過種種檢驗。而要去極樂世界, 不必經過這些,況且,阿彌陀佛親自來迎接我們。你到美國去,布希總統都沒有來迎接你啊!
不但「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無人爭」,而且故鄉老爸-- 阿彌陀佛「金臂遙伸垂念切,欲接眾生早歸來」。可知:往生極樂,乃一切眾生分內之事。
不要好樂奇特
所以,我 們不要去好樂高深的、玄奧的、奇特的,當我們「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應知已經往生決定了,信的內涵是信這個,「信」本來就是以客觀的事實做為我 們的信啊!不是我們用力、賣力去信,也不是我們用智慧去信,也不是用體會去信。本來,客觀事實的本身就是「信」,所以,每一部經開頭就說「如是我聞」,或 是「我聞如是」,而「如是」的本身就是我們的信,如果還要去另外找一個「信」,或是以我們的體驗當「信」,那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甚至南轅北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