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第十八願講話 慧淨法師講述

第十八願講話 慧淨法師講述

第四章 至心信樂

[日期:2012-08-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慧淨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十八願講話》
--第四章  至心信樂

第一節    三心、目標、方法

總釋三心

接下來解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至心、信樂、欲生」也叫「三心」。這「三心」跟《觀無量壽經》所講的「三心」是一樣的意思。《觀無量壽經》所講的「三心」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我們宗祖善導大師對這「三心」解釋為:「真實心、深信心、迴向發願心」,和這裏第十八願的「三心」意思是一樣的。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就是「真心、信心、願心」-- 目標、方法。

「至心」就是真心,「信樂」就是信心,「欲生」就是願生極樂世界的心。

目標、方法

「我國」就是極樂世界,是我們的目標,亦即「願生彌陀淨土」。

我們人生的目標在哪裡?極樂世界!

我們學佛的目標在哪裡?極樂世界!

我們念佛的目的、目標在哪裡?也是極樂世界。

「乃至十念」就是方法,也就是念佛,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第二節    至心之義

一、真心

「至心」就是「真心」。真心是貫串下面所講的「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也就是說:信,要真心地信;願生極樂,要真心地願;乃至十念的念佛,也要真心地念佛。

「信受彌陀救度,信有極樂世界的歸宿」,口中這麼講,可是內心卻有懷疑,那就不是真的信了。必須是心口如一,內心真的相信:「大宇宙之中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這樣的信就是真信。

願生極樂世界,不是跟隨人家念一念發願文而已,而是真的打自內心念發願文。

念佛,也是真心地在念佛,不管一天念多少,所念的佛,都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不是為了求現生的福報,或是來生能夠再度為人,能夠一聞千悟,能夠做祖師、廣度眾生。不是!都是為了真的願生極樂,而來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個至心,也就是真心。

二、誠心

「至心」也可以說是「誠心」。

《中庸》說: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也就是 說,每一個人、每一件東西,從一開始到最後,始終本末,都必須「誠」。如果不誠的話,就沒有這件東西的存在,是故君子以誠為貴。人跟人的交往,都必需具備 真誠,如果沒有真心誠意,只是虛情假意,就沒有真正交往的意義存在;做一件事,沒有真心誠意去做,也沒有做這件事的意義存在。

《大學》說:

誠於中,形於外。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內心是什麼,自自然然就會呈現什麼。有這個心,自然流露於語言、形諸於舉動。所謂「言為心聲」,聽他講這句話,就瞭解他的動機、目的,因為他所講的話,所顯現的,一定從內心自自然然流露出來。

三、凡事要真

我們的淨土宗宗風提到「凡事真心」,也就是,不管事情大小、人我對待,任何事情都要有真心。如果沒有真心,很顯然就是虛假了,我們儘量不要做虛假的人。

連世間的事都要真心了,何況往生極樂世界這麼重大的事情,豈能不真心?所以,阿彌陀佛一開始就說「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把「至心」擺在最前面,也就是說,「你信要真,你欲生我國要真,你念佛也要真」。

人坐船喻

這個「至 心」,可以就佛和就眾生兩方面來講,也就是說:佛救度眾生是毫不虛假的,如同金剛,永不改變;眾生的願生極樂世界也是不虛假的。救度的人,以及被救的人, 都要有真心。好像我們人坐在船上,這艘船是真的要讓人坐而到達彼岸,而這個人也真心誠意地依靠船、不離開船。這樣的話,船跟人、救跟被救,就一體不離,同 時能夠到達。

四、世間難真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這個時代是「末法時代」,是「五濁惡世」。

末法時代是所謂的「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修行有心無力。而五濁惡世充滿惡凡夫,自己惡,別人也惡。所以,處在五濁惡世的人,都是具足貪瞋癡的凡夫。這樣的話,怎麼能夠凡事都真心呢?不可能的。所以《無量壽經》說:

心口各異,言念無實。

我們眾生 往往都「心口各異」,也就是口中所講的,並不是心中所想的;所謂「言念無實」,人生處在這個世界、在這個環境當中,總有無可奈何的時候,應該不打妄語,可 是往往不得不說一些客套話,如果把真心所想的講出來,恐怕會破壞氣氛、破壞關係,所以,人總有無奈在。也因為這樣,學佛的人反省檢討,對自己有所要求的 話,就會有一種慚愧的心、懺悔的心。

宗祖善導大師說:

念念稱名常懺悔。

我們凡夫處在這個五濁惡世,面對五濁惡人,不能彼此坦誠,所以只好念佛,念念之中,就具足慚愧、懺悔、滅罪的功能。

五、願生必真

既然我們的心往往是多虛少實-- 多份虛假、少份真實,那怎麼能往生?照樣往生!這叫做「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我們處在娑婆世界,不能真心誠意地面對自己、面對別人,才讓我們更感覺娑婆世界是污濁的,彼此造罪造業,彼此無窮盡地輪轉,所以才要欣求極樂。

儘管我們對人對事有時候難以真心實意,可是對往生極樂世界,卻可以真心實意,可以至誠懇切。所以,這裏的「至心」,也可以說是對往生極樂世界的至誠懇切的心。對於世間的人、事、物,未必能夠完全做到真心誠意,但是對於往生極樂世界卻必須是真心誠意的、至誠懇切的。

第三節    信樂之義

一、信與樂

信樂-- 信者不疑。罪機得救,稱名必生,信而有樂。

接下來,解釋「信樂」。

所 謂「信」,就是不懷疑,不懷疑就是信。有了信,自然就會有好樂、喜樂。這個「樂」,有「好樂」的意思,也有「喜樂」的意思。在第十八願的成就文解釋為「信 心歡喜」,如果就歡喜來講,這個字就讀作喜樂的「樂」。為什麼會有樂?因為我們這種造罪造業的人,居然由於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名號,就 能夠往生彌陀淨土,不但離開六道輪迴,而且能夠往生成佛,自然就有喜樂之心,所以叫「信樂」。

二、信之功德

「信」對學佛來講,是很重要的,不管是聖道門,還是淨土門。《華嚴經》有一首偈說: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這兩句話是釋迦牟尼佛讚歎「信」的功德。

「信為道源」:信是入道的根源。

「功德母」:信能出生功德。

「長養一切諸善根」:所有的善法也必須靠信來長養。

初入門到成菩提都要信,成始成終。

意思是說,一切的功德跟善法,都是由信所生、由信所長,也由信所滋養。一開始歸依佛門,信佛、學佛也好,或是在這個過程當中,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累積六度萬行,積聚福德跟智慧,都必須要有「信」。所以,信是從最初入門,到最後成就菩提的一種成始成終的要件。

三、信之定義

佛門所講 的「信」,跟一般世俗所講的「五常」有所不同。「仁義禮智信」的「信」是一種信用、信實,也就是信用不虛假。跟人家約定時間,幾點到就幾點到,譬如晚上七 點半開始,就晚上七點半開始,這就是信;跟人家借東西、借錢,說什麼時候還就什麼時候還,這也是一種信,所謂「有約必踐,信守不二」,這是一般的信。

可是,佛法裏面的「信」卻不是這個樣子。

玄奘大師《唯識論》對佛法的「信」有簡潔扼要的說明。《唯識論》說:

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

這樣大家聽起來可能不大瞭解,不過並不難瞭解,我稍微解釋一下。

「於實德能」:對於真實的、功德的、功能的。

「深忍樂欲」:「深忍」就是深深地肯定,也就是「深信」的意思;「樂欲」就是喜好。對於真實的、有功德的、能夠離苦得樂的功能深深地相信,而且喜好它,進一步去追求。

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有功德的,什麼是離苦得樂的呢?

比 如釋迦牟尼佛一開始所說的「四諦」法門--「苦集滅道」:「苦」就是六道輪迴,是果報;這種苦的果報,是有原因的,叫做「集」,也就是說,它是由貪瞋癡所 聚集的,才會形成苦的果報;「滅」就是苦的熄滅,不再輪迴,達到涅槃;要達到離苦得樂的涅槃境界,就必須修「八正道」 --「道」。

「苦集滅道」是真理,要相信;它能夠生出離苦得樂的功德,要相信;它有離苦得樂的功能存在,要相信。

所以,佛法所講的「信」,是信四諦、十二因緣,是信六度萬行,依照這個去做,能夠讓我們超越輪迴、離苦得樂,甚至能夠證得菩提,也就是成佛,所以說「於實德能,深忍樂欲」,「深忍」就是深信不疑。

「心淨為性」:佛法的信,它有一個本質,就是心淨,也就是心向著解脫的方面去喜好、盼望,而修四諦、十二因緣、六度、八正道,不是為了五欲的,也不是希望下輩子享受人天果報,如果是這樣的話,這種信就有污染了,所以叫「心淨為性」。

因此,佛法所講的信,也叫「淨信」-- 清淨的信心,所信的對象是真實的,有功德的,能夠拔苦與樂,能夠離苦得樂,能夠成就菩提。

這是佛教通途教理對「信」的定義。

四、淨土門之信

(一) 信受彌陀救度

彌陀唯,彌陀萬,念佛生。

我們淨土宗對「信」的定義是什麼呢?是「信受彌陀救度」。

因為彌陀的本身是「實」,是真實;彌陀的本身是「德」,具足萬行、萬德;彌陀的本身是「能」,能夠讓我們離開娑婆、往生淨土成佛。

所謂的真,以聖道門來講,是「苦集滅道」四聖諦,是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到了淨土法門,就獨有彌陀才是真。也就是說「世間虛假,唯佛是真」。

淨土宗的「苦集滅道」

以「苦集 滅道」來講,我們淨土宗說六道輪迴是苦,這就是「苦」;我們之所以輪迴六道,是因為有無明、有貪瞋癡煩惱,這就是「集」;而極樂世界是無為的涅槃境界,往 生極樂則諸苦熄滅,所以是「滅」;要往生極樂世界,就要「專稱彌陀佛名」,也就是「道」。因為這六字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八道船」。龍樹菩薩的《易行 品》主要在解釋「易行道」,而以阿彌陀佛的救度法門做為易行道的本體,說:

乘彼八道船,能度難度海。

就是說,我們依靠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的「八正道」之船,就能夠度脫難以度脫的六道生死苦海。

所 以,淨土宗的信,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唯有彌陀是真實的;唯有彌陀的六字洪名,真的是萬德萬行的結晶;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就能夠往生涅槃的彌陀淨 土。這句六字洪名,是「依正一如」,依報的極樂世界、正報的阿彌陀佛本身,都不離這六字洪名,只要我們稱念,就能夠到達涅槃的極樂世界。

(二) 信法藏成佛的事實

信--以法藏成佛事實為信之內容。信必依他,非他不信,信已經存在的。

這個「信」,是以法藏成佛的事實,做為我們信心的內容。因為「信」不是我們內心自行產生的,必須要依靠外在,也就是以外在客觀的事實,做為我們內在的信心。

譬如說,象山社區有個「淨宗書院」,是因為淨宗書院是一個已經客觀存在的事實,所以自自然然就成為我們的信,我們不必假借任何的方法、任何的造作來產生這個信,我們如實地去領納、去肯定它,它就成為我們的信。

信心來源--「設我得佛」。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如實肯定彌陀的成佛,這就是信,彌陀成佛就是我們信心的來源。也可以說,是阿彌陀佛發下了「設我得佛」的四十八大願,這四十八大願成就了,祂所成就的,就成為我們的信,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以阿彌陀佛果地成就的功德,做為我們因地的信心。

(三) 信稱名必生

信何事?即下:「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必得往生」。

再來,我們信是信什麼呢?也就是底下所講的「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必生我國」。也就是相信「願生彌陀淨土,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這是我們要信的對象、內涵。

(四) 信極樂世界是我的

進一步講,我們信什麼?

《阿彌陀經》講: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所以,我們是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

不過,這樣的信還不夠,還不是淨土法門的信,應該要進一步信極樂世界是我們的,也就是說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完成的,極樂世界完成之後,它的「所有權」是誰的?是十方眾生的,而十方眾生是誰?是我本人,所以要「信極樂世界是我的」。

(五) 信彌陀是我的救主

再進一步是信阿彌陀佛的存在,並不是高高在上、讓我們在這裏膜拜而已,而是信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救主,祂的存在就是要救度我,可以說跟我們有絕對的關係,就如「你跟我,我跟你」 -- 缺少了我,你不能存在;缺少了你,我也不能活著。這才是真正的「你跟我」。阿彌陀佛和我們的關係就是真正的「你跟我」。所以,進一步相信,阿彌陀佛的存在就是為了救度我,而且主動地、平等地、積極地救度我。

(六) 信之得與疑之失

不信彌陀救度,是所有惡中之惡;
信受彌陀救度,是所有善中之善。

惡,有大惡,有小惡,可以說罪惡無邊。可是在所有罪惡當中,不相信彌陀的救度是最大的惡。

為 什麼這麼講?我們信了彌陀的救度,就能夠離開輪迴、往生成佛,將來廣度眾生。由於不信彌陀救度,就繼續六道輪迴,一旦輪迴六道,不但自己將來墮落三惡道受 苦,即使離開三惡道,到了人間,也會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無惡不作,無作不惡。那豈不是說,眾生之所以繼續輪迴、造惡無邊,是因為不信彌陀的救度。

信 受彌陀救度,是所有善中之善。六度萬行之善,都不如信受彌陀救度之善,因為我們修六度萬行,由於根機不堪,所修的其實都是有為有漏的,所以,不能算為真正 純淨的善;而信受彌陀救度,卻能夠往生成佛。佛本身是福德智慧兩相具足的,所謂「兩足尊」,往生成佛的話,不但自己不會去造罪業、危害眾生,反而能夠廣泛 救度眾生,使眾生離苦得樂。

所以,從這一點來講,「不信彌陀救度,是所有惡中之惡;信受彌陀救度,是所有善中之善!」

五逆十惡固然極惡,但信彌陀者終必得救;
五戒十善固然大善,但疑彌陀者難免墮落。

五逆十惡可以說是惡中之惡,可是他最後能夠信受彌陀救度的話,他當下也能被救,不至於繼續墮落輪迴。

五戒十善固然是大善,可是懷疑彌陀救度的話,照樣會墮落輪迴。所以說「五逆十惡固然極惡,但信彌陀則得救;五戒十善固然大善,但疑彌陀者墮落。」

善莫大焉,惡不能障

無善能勝彌陀救度之善,
無罪能礙彌陀救度之罪。

我們再怎麼樣地行善積德,其實都是少善根少福德,跟阿彌陀佛的功德相比,猶如滄海之一滴,一點都不能比。所以,我們所修的善,沒有能夠勝過彌陀救度的善。

我 們從出生到現在,甚至生生世世以來,都造了殺生的罪、偷盜的罪、邪淫的罪、妄語的罪,這一些罪業,就像《華嚴經》所講的,如果有形體的話,盡虛空不能容 納。儘管有盡虛空不能容納的這些罪業,但也不能障礙阿彌陀佛的救度。所以,從這幾點可以知道,阿彌陀佛救度的這個法門,是多麼的難能可貴,是多麼的殊勝稀 有。

萬行妙體、功德結晶

六字萬德洪名,是六度萬行之妙體;
稱念彌陀名號,是恒沙功德的結晶。

我們說六字「南無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既然是萬德的話,就表示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恒沙的功德,通通在這六字名號裏面了,所以說「六字萬德洪名,是六度萬行的妙體」。

我們要去實踐六度萬行,是有心無力、做不到,可是只要我們稱念彌陀名號,就擁有了恒沙功德,因為這句彌陀名號就是恒沙功德的結晶。所以說「六字萬德洪名,是六度萬行之妙體;稱念彌陀名號,是恒沙功德的結晶」。

信者得救

信者得救,念佛容易故,念佛殊勝故,順彌陀佛願故。

我們只要信受阿彌陀佛,就能夠當下被救度,因為念佛很容易,只怕不相信,一相信都可以稱念,名號功德就是我們的。如果它很困難,儘管我們怎樣相信,可是做不到,那還是得不到利益。

同時,它又很殊勝。雖然容易,可是不能離開六道、不能往生成佛,那再怎麼容易也沒有意義。但念佛本身既容易、又殊勝,為什麼?因為背後有彌陀的願力。

所以蓮池大師說:

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

一千個人相信,一千個人往生;一萬個人相信,一萬個人往生。

只要你相信,相信就是你的。

只怕你不信,不怕你相信。

五、善導大師的解釋

(一) 機法二種深信

現在以善導大師的一段法語,做為「信樂」的結論。

善導大師「機法二種深信」之文(《善導大師全集》二四四頁):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
              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
              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這段文叫做「機法二種深信」之文,是出自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散善義」中。

一個信心,圓具捨自與歸他

雖言信機、信法,並非信心有兩種,是一個深信從機、法兩方面來說明。
信機即「捨自」,信法即「歸他」。一個信心之中圓具捨自與歸他,此是淨土門他力之信相。
聖道門高談生佛一如,而欲自力取證,但難如登天;
淨土門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則易如反掌。

機法二種 深信,第一種是信機,第二種是信法;雖有一者二者,但並不是說信心有兩種,只不過是從機、法兩方面來說明。「機」是指我們十方眾生,也就是信受彌陀救度的 眾生,都稱為機;「法」就是指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救度。信機,就能夠捨掉自力,信法就能夠完全歸順他力。所以,這個信心儼然具足「捨自力,歸他力」這二種 內涵,這也是淨土法門所謂「信」的內容、信的相貌,和聖道門不一樣。

聖道門所講的是「生佛一如」,凡夫跟佛,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凡夫本性都具有佛的內涵,所以他們是想以自己的力量,去證悟自己的佛性而成佛,但難如登天,所謂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

淨土法門完全不一樣,淨土法門曉得眾生雖有佛性,但以我們的力量證悟不到,所以完全依靠彌陀救度,則易如反掌,所謂萬修萬人去。

淨土宗是救度的法門

淨土宗是救度的法門,能救者彌陀,所救者眾生;彌陀是法,眾生是機;法者救機,機者信法;深信機無出離之緣,深信法救如此之機;法不離機,機不離法;機法一體,生佛不離。若無機深信,則無法深信;若無機法深信,則非真實信心,也非真佛弟子。

二種深信歸一向專稱

顯現機法深信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大師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心有執著,不能與佛性相應

學佛的人 都曉得,南北朝時代有一位梁武帝,梁武帝雖然身為皇帝,但是他的生活,卻有如出家人的生活,他發心蓋了四百八十座寺廟,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 雨中」,也度了很多人出家,甚至自己也曾三次到寺院出家,做佛的奴僕,可說功德是很大的。但是他遇到了達摩祖師,問達摩祖師說:「我發心建寺度僧,而且為 佛教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業,像這樣的功德有多少?」

達摩祖師跟他講:「毫無功德!」

就像《金剛經》所講的:「所謂功德,即非功德,是名功德。」由於他只是以凡夫的分別觀念來說功德,如果還執著這種觀念,就不合乎無為的本性,所以只要執著功德,就不是真正的功德。

但是,眾生在貪瞋癡還沒有斷除、降伏之下,永遠都是有執著的。心若有執著,要和沒有執著的佛性相應,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所以,以自己的力量要達到成佛,那真的是比登天還難。但如果有外力-- 也就是佛的力量,讓我們做為階梯,那我們成佛就非常容易。

機法二種深信,正是這個說明。

(二) 信機

「一者決定深信」:這個「決定」就是決定性,不是不定性或或然性。

「決定深信」:毫無懷疑地相信。

相信什麼?不是相信自己是善人、會修行、能夠以自己的智慧力量來脫離輪迴、來成佛,不是!而是相信自己根本沒有力量脫離輪迴,自己只有造罪造業的力量,沒有解脫的力量。

如善導大師所說:「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善導大師說他就是這樣一個眾生,同時也要我們體悟到,其實每個人都是跟他一樣的。

「現是罪惡生死凡夫」:這是指現在世而言。

「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這是指過去世而言。

「無有出離之緣」:這是指未來世而言。

世間法不能解脫,出世間法我們修不來,所以我們永在輪迴,常沒常流轉,永無出期。

所以,這三句話是指現在、過去、未來,都是罪惡生死凡夫,都一直在輪迴,永無出離的因緣。

無明煩惱未斷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的罪惡是什麼?我們都有無明,都有貪瞋癡。在無明、貪瞋癡沒有降伏之下,我們的起心動念,都是從貪瞋癡所延伸出來的。既然這樣的話,再怎麼行善積德,都還是有無明、有貪瞋癡摻雜在裏面。

尤其是我們這些出生在這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眾生,貪瞋癡三毒很強盛,煩惱業障很深重,善心微微,而造惡卻如狂風暴雨那麼強烈。

學佛的人,首先要去惡行善。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它的標準是:能夠行五戒、行十善就是善;而犯五戒、犯十惡就是惡。

以 五戒十善為標準來衡量我們的身口意時,就會發現:我們都是在犯五戒,都是在犯十惡業。從形象上來看,我們是學佛人,所說的都是一些佛法的言語,所做的也是 佛門中事,可是我們內心的貪瞋癡,所謂「五蘊」很熾盛,在那裏翻滾,有意無意之中,都會爆發出貪欲心、瞋恨心,無明、計較、嫉妒之心。

所以,《地藏經》說:

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淨度菩薩經》上也說:

一人一日中,八億四千念,
念念之所為,無非三途業。

用法鏡觀照自己

其實佛法就像一面鏡子-- 我們在鏡子面前才知道自己容貌的美醜。如果到了鏡子面前,沒有發現自己的美醜,就等於沒有照到鏡子。同樣的,我們通過學習佛法,才瞭解自己的本來面目。學佛而不瞭解自己原來是罪惡生死凡夫,那就是沒有以佛法印心,沒有用佛法這面鏡子來觀照自己。

無有出離之緣的悲痛

「自身現 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我們不只今生今世才是罪惡生死凡夫,在漫長的曠劫時間當中,我們也都是常沒常流轉的。「劫」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長的時間。「曠」做為劫的形容詞,就更加顯示「劫」的漫長。若將六道輪迴譬喻為大海的話,六道輪迴裏面的眾生,出生在天道、阿修羅道、人道這三善道,就是 「出」,好像在大海裏短暫地探出頭來;輪迴到地獄、餓鬼、畜生則叫「沒」,沉溺下去了。善導大師說「常沒」,就是說我們曠劫以來,常常在三惡道裏面輪迴, 而不是在六道輪迴。因為六道輪迴就有可能是在人道、在天道,但是生於人道、天道都很難。釋迦牟尼佛說「人身難得」,得人身就好像「盲龜浮木」,既然如此, 當然都是在三惡道輪迴。最可悲的是「無有出離之緣」,如果過去沒有機會,現在也沒有機會,可是未來有機會的話,那還有一線希望;但如果都沒有出離之緣,豈 不是永恆地、盡未來際、從始到終都要在三惡道輪轉了!

當我們深深地觸到「無有出離之緣」的悲和痛,那超越了世間任何的痛苦,即使匍伏在地上哀嚎,都沒法顯露那種無有出離之緣的悲痛,那種悲痛是無法形容的,是達到頂點的。

一個學佛者,如果無法體會到本身沒有出離之緣、沒有解脫希望的話,那麼他很難依靠彌陀救度的法門。

捨自力、歸佛力

無有出離之緣的眾生,才是彌陀發願所要救度的眾生,所以,阿彌陀佛的願力讓無有出離之緣的眾生有了出離的增上緣、救度的增上緣。善導大師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沒有出離 之緣的眾生,只有信受彌陀的救度。所以,首先要深信自己是毫無力量脫離三界六道,甚至毫無力量出生為人,只能永遠在三惡道輪迴的這種卑劣的、卑賤的、可憐 憫的眾生,從而捨掉自己妄自以為可以行善積德、精進修行,將來大概有機會得道證果,要完全捨掉這種觀念,也就是完全捨掉自力觀念,而徹底信受彌陀救度,這 就是第二種深信。

(三) 信法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
              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阿彌陀佛 發下的四十八大願,願願都是為了攝受眾生。「攝受」,用白話來講就是救度,每一願每一願都是為了救度眾生而建立的。所以,阿彌陀佛是救度眾生的佛。阿彌陀 佛已經成佛了,成佛的話,就表示祂的願已經完成;願完成了 --就是有力量滿足祂的願,也就是滿足救度眾生。阿彌陀佛成佛了,祂的願是金剛不變的,所以我們無疑無慮,隨順佛所說,不加懷疑;心中沒有懷疑,當然也就 沒有種種「可能或不可能」的憂慮、顧慮,所謂「無疑無慮,乘彼願力」,依靠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尤其是第十八願,那就「定得往生」。

這是決定性,不是或然率或不定性的,而是百分之百的。只要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十個人十個往生,百個人百個往生,不管出家眾、在家眾,善人、惡人,都能夠往生。

阿彌陀佛的願力,也就是四十八願當中第十八願的力量,顯現在哪裡?在「乃至十念」的念佛。第十八願說:「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已經取正覺,所以,只要是「乃至十念」的念佛眾生,就必定往生,因為他隨順了彌陀第十八願的力量。

(四)信「專稱彌陀佛名」

「乃至十 念」即是「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念」的念佛,因此,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至心信樂」四個字,不作複雜玄奧的任何種種解釋,只直接了當地解 釋為「稱我名號」四個字,並斷言「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因為「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大師這種解釋非常巧妙,直截根源,斬釘截鐵,簡明扼要,斷盡 凡夫所有疑義。又對淨土宗乃至釋尊一代教法,下了一個石破天驚的總結論說:「雖說定散兩門(一代教法)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乃 至十念」的念佛)。」因此,「專稱彌陀佛名」即是整個淨土宗的旗幟,以「專稱彌陀佛名」來「信受彌陀救度」而「往生彌陀淨土」;也以此顯示淨土宗信願行的 內容,及淨土宗易行道的原因。

「至心信樂」這個「信」,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這兩種深信,以這兩種深信導歸「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至心

前面曾經提到,所謂的「至心」,就是真心,也就是誠心。世上凡事,若無真誠,這事就是虛假的,何況往生極樂世界這麼重要的事!若不真心信受彌陀救度、若不真心願生彌陀淨土、若不真心專稱彌陀佛名,那怎麼能往生?所以「至心」擺在第一位。

而「至心」的內涵是什麼?就是真正地信受彌陀救度,真正地願生彌陀淨土,真正地專稱彌陀佛名,所以說「至心信樂」。

【書籍目錄】
第1頁:前 言 第2頁:全書目錄
第3頁:第一章 第十八願的殊勝重要 第4頁:第二章 設我得佛
第5頁:第三章 十方眾生 第6頁:第四章 至心信樂
第7頁:第五章 欲生我國 第8頁:第六章 乃至十念
第9頁:第七章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第10頁:第八章 唯除五逆 誹謗正法
第11頁:第九章 成就文及付囑文 第12頁:第十章 淨土宗祖師解釋本願
第13頁:附錄一 第14頁:附錄二
第15頁:名相索引 第16頁:故事索引.比喻索引
第17頁:法語索引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