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願講話》
--第二章
設我得佛
第十八願含一大藏
第十八願總共有九句,每句四個字,共三十六個字。字雖三十六,卻是涵蓋整部《無量壽經》,甚至是涵蓋整個三藏十二部經;三藏十二部經的法門、功德,通通收攝在這三十六個字裏面。有句話說:
三藏十二部,六字全收。
就是這個 涵義。因為三藏十二部所講的,無非是怎樣修行、怎樣成佛。第十八願所講的,就是要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稱念這六字洪名,就具足無上的功 德,就能夠往生成佛,三明六通當下具足,三藏十二部所講的道理,就通通貫徹、通通落實。所以,字雖三十六,但是涵蓋三藏十二部。
依經解經
第十八願這三十六個字: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我們的這份講稿,都是依經解經,就是引用經文來解釋這三十六字。
第一節 彌陀救度主動、平等、無條件
條件與約定
首先第一句,「設我得佛」。
「設我得佛」是什麼意思?阿彌陀佛要成佛之前,祂是先有個條件、有個約定。跟誰約定呢?跟十方眾生約定。什麼條件呢?十方眾生能夠往生成佛,祂才能成佛;這個條件不完成,祂就不能成佛。所以,跟眾生這樣約定,而立下了這種條件,這是阿彌陀佛真正大慈大悲的地方。
大 家記得阿彌陀佛什麼時候跟我們約定嗎?不記得!阿彌陀佛跟我們約定是不經過我們同意,沒有跟我們商量,祂在兆載永劫之前就主動地跟我們眾生約定說:祂的成 佛,就是要完成我們眾生往生成佛的功德、功能,必定要讓我們眾生往生。如果祂不能達到這個效果,祂就不能成佛。這是祂主動地、平等地、沒有差別地來跟十方 眾生約定。在我們還在造罪造業、受苦受難,在六道裏面頭出頭沒地輪迴,即使生而為人,也只是積極地、天天地在追求五欲 -- 追求財、色、名、食、睡的時候,阿彌陀佛就默默地為我們發願,積極地為我們修行。
所以說,「設我得佛」是阿彌陀佛跟十方眾生的約定,主動地要救度十方眾生。
不請之友
《無量壽經》說: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這幾段經文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把它們背下來,因為這幾段經文很能貼切地、淺顯地顯示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悲心救度。
第一段說「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是主動地來當我們的朋友,不經過我們的拜訪,也沒有他人的介紹,我們跟阿彌陀佛-- 法藏菩薩素不相識,可是法藏菩薩就主動地不嫌棄我們,不嫌我們門風不相對,就來當我們的朋友。所以說「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世 俗間有真正的朋友嗎?可以說很少!因為我們的心是無常的-- 其實,這個世界上,不管精神界或者物質界,有形或者無形,都是無常的。既然是無常的話,就沒有所謂的「真」這個字,能夠稱得上「真」的,就是六字名號,就 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因為再好的朋友,也可能因意見衝突或是攸關利害而分道揚鑣。甚至,一方困苦潦倒、生意失敗、負債累累的時候,另一方就躲起來了。
能 夠跟我們永不捨離、常相廝守的,就是阿彌陀佛,祂主動而來,不嫌棄我們,不計較我們,接納我們,而且對我們極盡體貼包容(親人之間都不能體貼、不能包容, 凡事都會計較了,何況朋友呢),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真正的朋友。人生在世,都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有阿彌陀佛做我們的朋友,能夠與佛同在,這是何等的幸 福!所以,阿彌陀佛是「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荷負群生
更進一步,阿彌陀佛「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也就是,荷負群生的重擔。我們的債務,朋友都嚇得跑開,見不著影子,誰能夠幫我們承擔?我們承擔不起,又沒有人來協助我們,只有阿彌陀佛!祂說:「荷負群生,為之重擔。」祂主動而來,承擔我們生生世世所造的罪業。
我們生生世世所造的罪業,我們自己還不起,所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累生累劫以來,我們不曉得殺了多少人、欠了多少債,如果這些罪業是有形體的話,《華嚴經》裏說:
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雖然沒有形體,可是它有一股力量,時間一到,必定要受那個果報-- 我們承受不起。《地藏經》說:「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沒有人能夠互相承受得起。
這個時候,十方諸佛當中,只有阿彌陀佛主動來承擔我們的罪障,負起我們的重擔-- 這就是第十八願,也就是真正的「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不請之法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在我們不知之時,阿彌陀佛已為我們準備了;在我們乞求之前,阿彌陀佛就主動給我們了。我們不曉得要求,也不曉得追尋,阿彌陀佛主動地迴向給我們、布施給我們。
不等待我們追尋,不等待我們請求,阿彌陀佛就已經送到我們的面前來了。
純孝之子
而且,為 了將名號功德送給我們,使我們瞭解,來觸動我們的心,進一步,阿彌陀佛「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就好像心中純淨,毫不偽飾的孝子對待父母親一樣,愛之於 心,敬之於色,父母任何的言語舉動,任何的需求,孝子都欣然接受、毫無難色地去完成,這種純孝之子,在世間是很難得的。而阿彌陀佛是佛,祂把我們十方眾生 都看成祂的父母,而祂自視為純孝的兒子,來孝敬十方眾生。
視若自己
進一步,阿彌陀佛把我們看成祂自己,所謂:
「於 諸眾生,視若自己」:既然我們是祂,祂也是我們,那麼,我們這罪惡眾生所受的六道輪迴之苦,以及在六道輪迴當中所負的債務,豈不是阿彌陀佛都有責任替我們 償還呢?我們是償還不起的,但如果有阿彌陀佛,那就毫無問題。我們再大的業障,在阿彌陀佛的大功德寶海裏面,就如同滄海之一滴而已。
所以,我們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斷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也就是說,整個生死輪迴的大罪,在這稱念名號的當下,就完全斷除了。
原因是什麼?因為這六字佛號是「萬德洪名」,是袪除所有業障的功德寶海,使得罪業再深的眾生,只要依靠這句名號的救度,都能被救,往生成佛。
這幾段經文,很能貼切地、徹底地流露出阿彌陀佛的悲願。
「設」三義
「設我得佛」這個「設」,在其他譯本翻為「若」,也就是「如果」的意思;也可以延伸為「設計」、「設定」。
「我」是指法藏菩薩本人,不是指其他的菩薩,是獨一無二的法藏菩薩。
「得佛」就是成佛的意思,是因中說果,還沒有成佛,可是在因地就向著成佛的境界前進。
如果
「如果」 也就是有前提的、有目的性的。也就是說,祂的成佛不是為自己的成佛而成佛,祂有個目的,就是為眾生而成佛。祂的成佛,是完完全全站在為了救度眾生而成佛 的,如果不是為了救度眾生,祂未必要成為這樣的一尊佛。所以,這個「設」就有個前提條件,必須要達到祂所設定的目的,沒有達到這個目的之前,祂就不成佛。
在《無量壽經》〈讚佛偈〉裏面也說: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吾」是指法藏菩薩本身,祂還沒有成佛,可是誓必成佛,不達到成佛,誓不終止,所以說「吾誓得佛」。「吾誓得佛」的目的是為了「普行此願」,為了完成祂的四十八大願,尤其是第十八願,使一切懷有恐懼的眾生徹底消除恐懼,得到大安心、大滿足。
這個「設」看起來有消極的意味,但背後卻有積極的動機,所謂背後,就是後面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設計
「設」也可以引申為「設計」。法藏菩薩設計了四十八大願的藍圖,歸納為三種:一種是就佛身來講,一種是就國土來講,一種是就救度眾生來講。
就「佛身」來講,阿彌陀佛如果四十八願完成的話,祂要成為怎樣的一尊佛?也就是成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
同時,使無量諸佛來讚歎祂的名號,來稱念祂的名號,使眾生啟信,作眾生模範,要成為這樣的一尊佛。
就「國土」來講,祂成佛的國土是涅槃的國土,《無量壽經》裏說是「國如泥洹,而無等雙」,善導大師解釋說「極樂無為涅槃界」,不但祂自己受用,而且也能夠讓往生淨土的眾生同樣受用祂成佛的果報,通通能夠證悟涅槃。
就「眾生」來講,設計成怎樣救度眾生呢?可以說是平等、沒有差別、沒有任何條件地救度眾生。
設定:生佛一體 功德之源
「設」也可以說是「設定」。
「設 我得佛」本身涵蓋佛,也涵蓋眾生。生、佛雙雙涵蓋,生、佛一體設定。也就是,如果祂成佛的話,必須同時完成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所以,阿彌陀佛的 成佛,等於成就了我們眾生的往生,成就了我們眾生往生的歸宿。所以,這個「設」是雙雙設定,阿彌陀佛本身,以及眾生本身。
因設果定
阿彌陀佛的「設」也可以說是「因設果定」。也就是因地上設定的話,到達祂成佛-- 因圓果滿的時候,這個果就順著這個因而自然地定下來,永遠不改變。也就是說,因果相順、因果自然,所謂「如是因,如是果」,有什麼因,必然通達什麼果。
阿彌陀佛如果成佛的話,祂所成的是「無量光佛」,是「無量壽佛」,所以,在時間上是貫徹三世-- 過去、現在、未來;在空間上是遍滿十方法界、遍滿大宇宙,可說是豎窮橫遍,不能更改,不能更動。
就好像火的本性是向上的,水的本性是向下的;阿彌陀佛如果成佛的話,凡是念佛的眾生,就必定蒙受無量光明的攝取不捨;也必定自自然然地往生極樂、快速成佛,這個叫做「因設果定」。
三種自然
不必假藉人為的、人為不能改變的,叫做「自然」。有三種自然:
「業力自然」:眾生自身的因果,是「業力自然」,也就是眾生所作的業,如果他因地行善業的話,就自自然然的,將來會得到善的果報;如果他因地為惡的話,也必定地、自然地,將來會受痛苦的惡果,這個是不能更改的,所以叫做「業力自然」,這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
「願力自然」:念佛往生成佛是「願力自然」。也就是阿彌陀佛為我們發下了「使念佛的眾生往生成佛」的四十八大願,這四十八大願已經成就,我們只要依循祂的願,就自自然然地順著祂願力的自然性,而得到往生成佛的結果,這是「他因自果、他作自受」。
「無 為自然」:極樂世界是「無為自然的涅槃境界」,一旦往生,不須假藉有為地造作、功用,而自然地證悟涅槃。猶如生為天人,不須假藉學習的造作功用,自然具足 五種神通;生為飛禽,也不須假藉學習的造作功用,自然能夠展翅高飛;生為水族,亦不須假藉學習的造作功用,自然能夠悠游深海。
「我」二義
「設我得佛」是一切功德的來源,貫徹整個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每一願的開頭都說「設我得佛」。
如果從第十八願來講,所有經文都在「設我得佛」的貫徹之下。因為有「設我得佛」,所以才有十方眾生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一開始是「設我得佛」的發願,最終圓滿結束也是「設我得佛」的完成。
唯一救主
「設我得佛」的「我」顯示唯一性,不是其他任何佛菩薩,唯是法藏菩薩,是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菩薩的時候,唯一地、獨自地、主動地為我們十方眾生發願,為我們十方眾生承擔。
法 藏菩薩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說出「設我得佛」而發了超越十方三世諸佛的大願的呢?《無量壽經》在說法藏菩薩發願之前,先說「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 劫,錠光如來興出於世,教化度脫無量眾生,皆令得道」,然後一直列了五十三位佛的名字,最後總結說:「如此諸佛,皆悉已過。」為什麼要說這五十三佛呢?五 十三佛不僅僅是五十三位佛,而是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以來所有一切的佛,這過去久遠以來的每一尊佛出世,都會教化度脫無量眾生,善根成熟的眾 生也都得到解脫,但像我們這樣罪業深重的眾生,卻一次又一次地漏於諸佛救度之外,如果沒有法藏菩薩站出來為我們發願,以我們這樣的劣根種性,未來無量大劫 又要像過去一樣漏於諸佛救度,永無出頭之日。
法藏菩薩正是看到這種情況,主動站出來為我們發願,說:「設我得佛,罪業深重、漏於一切諸佛救度的眾生,我必救度。如果我不能完成一切諸佛未能完成的大願,誓不成佛!」
《悲華經》卷六言:「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所謂眾生厚重煩惱。專行惡業,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如是眾生,斷諸善根,離善知識,常懷瞋恚,皆悉充滿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以重業故。」
被所有諸佛所摒棄的眾生,唯有阿彌陀佛一佛為我們發下了「必定救度,不能救度,誓不成佛」的大願。在《無量壽經》裏,法藏菩薩自己表明說「我建超世願」,而釋迦牟尼佛《彌陀偈經》裏說「發願逾諸佛」。所以,法藏菩薩 -- 阿彌陀佛,是我們眾生唯一的救主。
主動、平等、無條件
「設我得佛」的「我」,顯示法藏菩薩是主動地、積極地、平等地、沒有差別地救度十方眾生。所謂主動,就是不因乞求拜託,不問對象,不講條件,與智慧無關,與學問無關,與善惡無關,與修行無關。
就像父母養育兒女,是充滿了歡喜的、主動地來扶養、教育兒女,為兒女做一生的規劃,而付出他們一生的心血,並不因為兒女的乞求拜託。
阿彌陀佛在兆載永劫之前,以悲憫十方眾生之心,主動地為十方眾生發下四十八大願,並不是因為我們十方眾生向祂乞求拜託。
同時,法藏菩薩救度十方眾生是不問任何對象,將救度的功德、成佛的功德,白白地送給每一位願意接受的眾生,所以是不講任何條件。
因此,信受彌陀救度,跟自己有智慧、沒智慧沒有關係,有學問、沒學問也沒有關係,有修行沒修行也沒有關係,甚至跟善惡也沒有關係。只要我們「信受彌陀救度」,信受彌陀第十八願所講的「乃至十念」 -- 也就是從此「專稱彌陀佛名」,心心念念憶佛念佛的話,那麼救度的本身已當下完成。
所以,「設我得佛」有主動、積極、平等無別的含義。
「得佛」:惠以真實之利
進一步,「設我得佛」的「得佛」就是「惠以真實之利」-- 惠施給我們十方眾生真實的利益。
所 謂「真實」,就不是「虛假」;「真實」就是絕對性的,不是相對的;是圓滿的,沒有缺陷的,也就是成佛。法藏菩薩發願以祂自己成佛的利益來救度我們、利益我 們,也就是說,祂給我們的,不但不問對象、不講條件,而且必定能讓我們離開三界六道輪迴,必定能讓我們往生成佛,這個叫「惠以真實之利」。
阿 彌陀佛主動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所以,阿彌陀佛的願等同我們的願,阿彌陀佛的行等同我們的行。要我們發四十八大願,我們發不起來;要我們以兆載永劫的 時間來積植四十八大願的無量德行,我們是不可能。因此,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修行,目的既然是要惠施給我們,所以時時刻刻在呼喚我們,希望我們能夠聽到,進 一步能夠信受。
可以說,彌陀的呼喚是通徹法界的,淨土的法音是響流十方的。《無量壽經》中說: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阿彌陀佛不成佛則已,一旦成佛的話,是要使得這句萬德洪名,所謂「上通天堂,下徹地府」-- 還不夠!是要響流十方,遍滿整個法界。
自從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修行以來,就一直在呼喚我們,點點滴滴的功德都在迴向給我們,希望我們來接受。
光攝念佛
「設我得佛」,是要成為怎樣的一尊佛呢?要成為「光明攝取」的佛。
《觀無量壽經》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法藏菩薩一旦成佛的話,只要念祂的名號的人,就自自然然地在祂的佛光攝取之中。
攝取不捨有什麼利益呢?念佛人在佛光的攝取當中,能夠消業障,增福慧;時刻受彌陀的保護,以及十方諸佛的護念,現生消災免難、增福延壽,臨終阿彌陀佛來迎接、安然往生。所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佛聖既然現前來迎,目的就是保護我們,消除我們的冤障,使得我們沒有障礙,順利、安然地往生成佛。
所以「設我得佛」就是要給予眾生往生成佛的真實利益。
他作自受
「設我得佛」的本身也顯現淨土法門是「他作自受」的法門。
如 果從因果的道理來講,所謂「善因善果,惡因惡果,自因自果」,也就是說,自己所作的善,自己承受將來的樂果;自己所作的惡,自己承受將來的苦果,是沒有人 可以替代的。這是一般的因果必然的道理,這個叫做「自作自受」。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用功,自己成績好;他人喝酒他人醉,他人努力他人得。都是各自接受 各自的果報,所謂「要怎麼收穫,就怎麼耕耘」,也唯有流汗耕耘之後,才有歡喜踴躍的收穫。
這是一般因果的道理,可是唯有阿彌陀佛卻是超越一般因果的道理,這個叫做「他作自受」。
阿彌陀佛修行,願行圓滿所得的果,卻是我們來接受、來享受。
好像父母辛勤所累積的財富,卻是兒女來繼承、來受用。儘管兒女並沒有父母的才智和努力,卻能夠擁有父母才智努力的結果,這個叫做「他作自受」。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卷下就說: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
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顯示不僅現在要往生的眾生,是靠彌陀的本願力;即使往生到了極樂世界,將來成佛,廣度眾生,也是由於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所成就的,也就是「往還皆由本願力」。這個充分顯示「他作自受」,超越尋常因果道理。
這種「他作自受」的道理,在《無量壽經》有非常充分的顯示。譬如說: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又說:
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又說: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又說: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又說: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這些經文都顯示:淨土法門是阿彌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門,是「他作自受」的法門,是賜給我們能夠成佛的真實之利的法門。
果地法門
「設我得佛」顯示這就是果地的法門。
有句話說: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以果地 覺,為因地心」:菩薩修行,如果願行不圓滿,就不能達到這個果地。現在阿彌陀佛以願行圓滿的果地,來送給我們還在因地、還沒有成就的眾生,使我們因地的眾 生在因地就擁有了果地覺,擁有了果地的圓滿功德。等於阿彌陀佛的願是我們的願、阿彌陀佛的行是我們的行。我們即使沒發大願、沒修大行,但卻有了大願,有了 大行,不修而有大願大行,這就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因該果海」:眾生因地所接受的,全部是果地廣大無邊的功德。
「果徹因源」:阿彌陀佛所成就的,全部要給因地的眾生。
從果向因
果地法門,是「從果向因」,非從因向果。也就是說,直接由佛來賜給因地的眾生,這個就是從果向因;而不是眾生從因地發願起修,然後一級一級地往佛的境界前進。
以階位來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就是要經過四十一階位,從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後十地和等覺,經過了三大阿僧祇劫,經過了這些階位,才能夠進入妙覺,也就是成佛的境界。
但是,淨土法門是果地法門,在因地就能夠橫超到果地,不必經過這些階位。
好像臺北一○一大樓,從第一層要到最高的一○一層,如果坐電梯的話,一下子就到了,如果不是坐電梯,一階一階地爬,時間要很久,力量不足的話,還爬不到,殘障的話,更不能爬。可是如果乘坐電梯的話,有力量沒力量,有殘障沒殘障,都同樣快速地到達一○一層。
所以,果地法門就是「橫超」的法門,這個都是由於法藏菩薩「設我得佛」的發願。
有關「設我得佛」,就概略地提出這幾點。
第二節 彌陀久已成佛
《阿彌陀經》說:
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也就是說,祂在十劫以前,還沒有成佛,還在修成為阿彌陀佛的菩薩無量德行,一直到了距今十劫之時,才成就,才圓滿,而成為南無阿彌陀佛。
非過現未來
但是,如果就《無量壽經》的另一種譯本 --《莊嚴經》來看,其實法藏菩薩(阿彌陀佛)是古佛的示現。
彌陀久已成佛,故《莊嚴經》言:
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
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
這段經文可說淺顯易懂,說明阿彌陀佛其實早已成佛,但是為了度化眾生,所以才又顯現在西方極樂世界。
「彼 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我們所謂的「來」,必定是有從一個方向而來的,比如說從高雄來到臺北,或者從臺灣到美國去,有一個方位,有一個過程,可是 如果成佛的話,是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的。為什麼呢?對我們凡夫來講,有空間、有方位,但是對佛來講,無所謂空間,沒有所謂東西南北上下空間的存在,可以說 盡虛空都在佛的身心裏面,所以,佛是無所不在的,沒有所謂的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所以說來無所來、去無所去。也是無生無滅,並不像我們凡夫,有生有死,有 六道三途輪迴,因此就有現在、過去、未來的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因此說「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
法性法身
這是指什麼?指法身而言的,法身原來存在、永恆存在、普遍存在、永不變異,當然超越時間、空間,而且,沒有所謂的生,沒有所謂的滅。既然超越時間,就沒有所謂的過去、現在、未來。
方便法身
同時,法 身不是我們凡夫所能夠看得到、聽得到、嗅得到,能夠觸摸、能夠形容、能夠想像的,法身離開凡夫的一切思惟境界。但,如果佛永遠都在法身當中,如何能救度眾 生呢?不可能救度眾生!必須要從法身而出,示現一個方便,才能讓我們看得到、聽得到,能夠讓我們來讚歎、來稱念,能夠讓我們來憶佛、念佛,所以,必須要示 現一個方便的法身。
因此,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裏就說,阿彌陀佛是什麼?是:
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
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
這兩句比 較深奧,就是說,阿彌陀佛原來是「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的佛,這是法性法身,但為了救度眾生,祂示現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法身 來講,是方便法身,祂也是法身,但是這種法身就稱為救度眾生的方便法身。也由於有這個方便法身,才能顯示出祂本身的法性法身。所以說:「由法性法身,生方 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
冰水喻
曇鸞大師進一步又說:
此二法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
這兩種法 身,就是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雖然不同,但同是一個法身,所以「異而不可分」,不可分就是一體的;可是又「一而不可同」,雖然是一體,但法性是法性,方便 是方便。法性的話,跟眾生沒有緣,不能救度眾生;方便的話,跟眾生有緣,能夠救度眾生。所以,這兩個是一而二,二而一。
就好像冰跟水,由水結成冰,冰跟水雖然不同,但是一體不可分,冰仍然是水,因為它們是同一個本質、同一個內容、同一個成分。但,水跟冰的作用,各不一樣。
禮佛當作真佛
曇鸞大師又說:
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
無相故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
也就是 說,法身是寂滅性的,不是我們眾生能夠看、能夠聽、能夠想像的,所以是無相;但雖然無相,也由於是無相,沒有一個固定形象,不被一個形象所拘束、束縛,所 以才能夠無所不相,要顯現什麼相,就能顯現什麼相,而所顯現的相,仍然不離法身,與法身一體不二。所以,曇鸞大師才說:「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
從 這一點來講,我們所膜拜的佛像,不管是雕刻的也好、手繪的也好,它跟法身,你說是同還是不同?如果從這一點來講,相好莊嚴就是法身,是「異而不可分、一而 不可同」的。因此,我們供養佛像、頂禮佛像,就要把它視為真佛,這樣的話,我們一合掌、一頂禮,當下就跟佛相感通。所以,善導大師說:
眾生起行,身常禮佛,佛即見之。
第三節 何故示現法藏
佛意幽深
然何故又示現法藏菩薩,重新為眾生發願修行?
佛意幽深,凡愚叵測,試述四義。
意思就是說:固然「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可是如果以方便法身示現在西方也可以,為什麼要再度示現為一位國王之身,然後再經過五劫的時間發四十八大願,再經過兆載永劫的時間積植菩薩無量德行?為什麼要經過那麼樣繁瑣、冗長的過程呢?
「佛意幽深」:佛的境界是非常幽玄、非常深奧的。
「凡愚叵測」:「叵」是不可能。也就是說,佛的境界不是凡夫能夠思惟、能夠瞭解的。《無量壽經》說:
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惟佛獨明了。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悲願,阿彌陀佛的智慧,深度跟廣度是沒有一個底、沒有一個邊,也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大宇宙有多大,阿彌陀佛的誓願之海就有多深、多廣、多大,這個不是羅漢、菩薩所能夠思惟而來,是只有佛跟佛才能夠瞭解的。在《無量壽經》裏面,釋迦牟尼就形容說:
我說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未能盡。
意思就是說,以釋迦牟尼佛這樣的成佛之身,要來述說形容無量壽佛的光明威神,夜以繼日、相續不斷地來讚歎、來宣說,以一劫的時間,也不能說盡、讚歎盡阿彌陀佛的威神光明(這個「劫」,是多長的時間呢?等一下我們會解釋到)。連佛都這樣了,何況是我們凡夫呢?
試述四義
底下這四點,是我個人的見解,我想對阿彌陀佛的闡揚,應該是會有幫助的。
一、為啟眾生信心。
二、為顯超世大願。
三、為成諸佛之王。
四、為使諸佛稱揚。
一、為啟眾生信心
第一,為啟眾生信心。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本來已經成佛,為什麼又要示現法藏菩薩,在世自在王佛之前,發下四十八大願,又要經過兆載永劫來積植無量德行呢?為什麼要這樣?第一就是為了啟發十方眾生的信心,為了消除十方眾生的疑慮。
法藏出家
《無量壽經》如是言:
超發無上殊勝之願:
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法藏菩薩 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祂在還沒有出家、成為法藏菩薩之前,是一個國王,祂的出家、發願修行的經過,在《無量壽經》卷上都有介紹。概略地說,這位國王很有智 慧,很有愛心,又很果敢,精進勇猛。祂遇到一位佛,叫做世自在王佛,聽了世自在王佛說法之後,由於祂很有智慧,又很果敢,就曉得,即使當國王為百姓服務, 總不如出家修行、傳播佛法、救度十方眾生來得尊貴有價值,因此祂捨棄了祂的王位,捨棄了祂的皇后、妃子,捨棄了祂的財、名,因為既然是出家人,就不蓄錢 財,不用華貴的衣飾,而且是所謂的「一缽三衣」,當然這是形容出家人捨離五欲,心中純淨安寧,生活簡單樸實。從國王到一位如同乞丐的比丘,那真的是天差地 別,祂能夠放得下,難捨能捨,難行能行,正顯示祂的智慧與果敢。
法藏第一
《莊嚴經》言:
法藏比丘,信解、明記、修行、精進、智慧、大乘,皆第一。
《無量壽 經》另外一種譯本《莊嚴經》,裏面就形容法藏菩薩「信解第一」,法藏菩薩對於世自在王佛所說的法能夠相信,能夠瞭解,在當時是屬於第一的;而且「明記第 一」,也就是記性也是第一的,既是「一聞千悟」,而且一聞就永遠不會忘記,同時「修行第一、精進第一、智慧第一、大乘第一……」什麼都是第一的。
十地菩薩
法藏菩薩在為我們眾生發這四十八願的時候,是在什麼果位所發的呢?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說是「聖種性」,聖種性是八地菩薩到十地菩薩之間的階位。可知那時候的法藏菩薩是大菩薩。
五劫思惟
法藏菩薩聽聞了世自在王佛的說法,發心出家,而且起了大悲憫心,為了救度十方眾生,發下四十八大願。
那 麼,這四十八大願是從哪裡來呢?一方面是祂的師父世自在王佛,將這個大宇宙之中,二百一十億的世界,顯現給法藏菩薩參考選擇,法藏菩薩一方面依據這二百一 十億的國土作為參考,選擇其中善的、微細的、殊勝高妙的;捨去垢的、粗劣的、低質的,又加上祂個人的願在裏面,這樣足足經過五劫的時間。
劫
劫-無法計算之時間度
芥子劫--四十里城,百年取一,芥盡劫未盡。
磐石劫--四十里方石,天衣拂盡。
兆載--中國二十三數之「一、二……百千萬億兆(十五)……載(二十三)」
兆載永劫-無量無限之長遠時間。
「劫」是印度用來形容最長時間的單位,不可計算的長時間,印度都用「劫」來計算。劫是超越我們想像的時間,可以說是比天文數字還要天文數字。
在經典中有兩種譬喻,來形容這個「劫」是多麼的漫長,一種譬喻叫「磐石劫」,一種叫「芥子劫」。
磐石劫
「磐 石劫」就是有一塊大石頭,高是四十公里,長也四十公里,寬也四十公里,也就是一塊四十公里正方的石頭,每一百年有長壽天人用很輕柔、很細的天衣,輕輕地在 它上面劃一遍,每一百年劃一遍,一直劃到這塊石頭都沒有了,這個劫還沒有完。你看劫就這麼漫長,想起來就讓我們驚心動魄。
芥子劫
「芥子劫」就是有一座大城,同樣是長四十公里、寬四十公里、高四十公里,這座大城裏面滿滿的都是芥子,每一百年拿出一粒,一直到大城的芥子通通都拿完了,這個劫還沒有完。
可知劫的時間是多麼漫長。而且,劫還有「小劫」,有「中劫」,有「大劫」,這只不過是「小劫」,還不是「大劫」。
清淨之行
清淨之行:無三途六道、四苦八苦、五陰熾盛、分段生死、變異生死等苦。
經過五倍的劫,去思惟極樂世界的藍圖。
法 藏菩薩建設極樂世界,是為祂自己所建設的嗎?不是,是為我們十方眾生所建設的。就好像爸媽蓋華宅,是為了他們夫妻的享受嗎?不是!是為了兒子。為了這個兒 子而經過五劫的時間思惟出極樂世界的藍圖,無非是要讓我們到那裏沒有三界六道種種的苦,到了那裏就能夠享受法性無為的樂,而快速成佛,這個就是「清淨之 行」。
娑婆無清淨
我們娑婆世界,沒有所謂的清淨,因為我們有三惡道,有六道輪迴,有生老病死,有四苦、八苦,如果有這些的話,就談不上清淨。
極樂無諸苦
極樂世界沒有六道輪迴,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沒有生老病死。不會死,生命是永恆存在而又自在無礙的。
如 果只是生命長久,但是會老,或是會病的話,這生命也沒有意思,即使活到一百二十歲,生命很長,被頒獎為長壽老人,但是如果天天包尿布,會有意義嗎?或是生 病躺在床上,要請人來照顧、餵食,所謂久病無孝子,因為兒子一方面要為三餐上班去,回來又忙照顧孩子、整理家庭,久而久之,對躺在病床的親人,就覺得如果 能夠早一天解脫的話,那麼彼此都能解脫。然而到了極樂世界不但不會死,生命長存,而且是沒有老、沒有病的。
但 若沒有老病、生命長存,可是跟恩愛的人兩地相思,不能相見,好像織女、牛郎每年七夕之夜才能見一次面,如果烏雲遮住,還要再等一年,那也是苦。可是到了極 樂世界,是沒有愛別離苦的,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是諸上善人!如果不想見面的人卻要天天在同一個屋簷下,彼此一見面就眼紅,也就是「怨憎會」,那也是 苦,在極樂世界沒有所謂的「怨憎會苦」。
可是即使生命長存,一切都好,但沒得吃、沒得穿,也不可貴,那也不快樂。可是,極樂世界是如意的境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只要起心動念,什麼東西都會當下出現的。
無量久遠
要完成這樣的世界,才必須經過那麼漫長-- 具足五劫的時間去思惟、去選擇。「攝取」也是選擇的意思。
所謂「有願無行是空願」,接著,法藏菩薩又經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去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兆」、「載」都是數目的單位,我們從個、十、百、千、萬一直數,「億」再上去就是「兆」,一直數到最後第二十三位,就是載。兆、載還可以用數目來表示,可以用我們凡夫的頭腦去計算,可是這個劫就是天文數字了,何況上面還有一個「永」 --「永劫」,「永」是永恆的意思,也是超越時間性的。一般成佛只要三大阿僧祇劫,而要成為阿彌陀佛這樣一尊佛,卻要經過兆載永劫,在這麼無量久遠、不可算計、不可思議長的時間,勇猛精進地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為了廣度眾生,才五劫思惟、永劫修行
法藏菩薩 為了成為阿彌陀佛,為了讓十方眾生能夠離開六道輪迴、到極樂世界成佛,是經過這麼長的時間為我們修行。如果沒有經過這麼長的時間,就可能十方眾生中有某些 眾生可以往生,但是另一些眾生就不能往生,因為要平等地使所有眾生都能夠往生,阿彌陀佛才要經過那麼長的時間,去圓滿無量的德行。
所以,我們讀到阿彌陀佛這「五劫思惟」、這「兆載永劫」,我們真的會感動得趴在地上痛哭流涕的。古人有一看到這兩段經文就含淚悲痛的,這是因為法藏菩薩的悲心願行深徹廣大,無涯無底,不只驚天地、動鬼神,而是超出時空,震動法界。
我們讀誦這四十八願的願文,只不過幾分鐘就完了,阿彌陀佛卻是以五劫的時間才思考出四十八願這麼殊勝的內容。
為什麼要經過那麼長久呢?因為是要以最方便、最容易的方法,來救十方所有一切苦難眾生,讓他們一旦到了極樂世界,就能夠當下進入涅槃境界,跟阿彌陀佛相同的境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阿彌陀佛才要經過那麼長的時間,超發四十八大願。
五種超發
超發之「超」,大意有五。
「超發」有幾種「超」呢?我簡單舉出五種:願超諸佛願、國超諸佛國、佛成諸佛王、法是最上法、機是最下機。
第一,「願超諸佛願」
願超諸佛願:也就是說,阿彌陀佛這四十八願是超越十方三世諸佛的願。請看講義: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這一段是在《無量壽經》。
「我建超世願」:這個「我」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法藏菩薩,祂說祂所建的願是超越十方三世的。
《彌陀偈經》發願逾諸佛
超越哪些人呢?《彌陀偈經》就說:
發願逾諸佛。
就是說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是超越十方三世諸佛的。
凡是要成佛,必須「願」跟「行」兩種都圓滿,首先要發的是總願,也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此外還要發「別願」,別願就各各不同了。不管十方諸佛總願也好、別願也好,都不及阿彌陀佛的願。
所以,這裏「超發無上殊勝之願」,第一就是「願超諸佛願」。
第二,「國超諸佛國」
國超諸佛國: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超越十方三世諸佛的淨土。
《無量壽經》說: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國如泥洹,而無等雙。
這是在法藏菩薩還沒有成佛的時候,祂的志願是這樣的宏偉。祂說:如果祂成佛的話,祂的佛國是十方諸佛中第一,同時,祂的極樂世界就是涅槃的境界,是十方世界沒辦法跟祂等同、並論的,所以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
「泥洹」就是「涅槃」。極樂世界有依報跟正報,所謂「依報」就是極樂世界的環境,「正報」就是阿彌陀佛本身,以及往生極樂世界的菩薩。因為一旦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話,通通成為菩薩。
其實,往生極樂世界是通通成佛,只是一個國土只能有一位佛,其他即使有佛的功能,也下降一級成為菩薩,名稱雖然不同,可是內涵都是一樣的。
所以善導大師說,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界」,不管依報環境,還是正報的阿彌陀佛,以及所有菩薩同伴,都是同樣一類,也就是同樣一個涅槃境界。
所以說:「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國如泥洹,而無等雙」。
超逾十方
《無量壽經》又說:
其佛國土,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這是法藏菩薩願行達成之後,釋迦牟尼佛在讚歎、介紹極樂世界的內容,說:極樂世界之清淨莊嚴,是超越十方一切世界的。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讚歎的。
涅槃界
同時,釋迦牟尼佛又說:
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泥洹無為之道。
唯有佛的境界才是清淨,如果還沒到達佛的境界,即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就不能算是清淨。
「微 妙快樂」:「微」,就是雖然有形,但沒有質。我們世間都是有形體,眼睛看得到,手摸得到。「微」已經是看不到、摸不到了。而「妙」就是很難想像,超越我們 的境界。極樂世界就是「微妙」的境界,充滿安寧快樂,沒有憂悲苦惱,所以說「清淨安穩,微妙快樂」;當然更沒有生老病死,所以說「次於泥洹無為之道」。 「無為」就是不生不滅。
從這幾段經文來看,阿彌陀佛所超發的願、所成就的國,超越十方諸佛的淨土。
第三,「佛成諸佛王」
佛成諸佛王:也就是阿彌陀佛成為諸佛之王。
諸佛之王,光明極尊
這在《大阿彌陀經》裏面就很直截了當地說,阿彌陀佛是:
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
也就是說,十方三世都有佛,而在這十方三世諸佛中,阿彌陀佛是王。王是跟部下、百姓相對待的,一個國家只有一個國王,除了這個國王以外,都是臣下、都是百姓。所以,在此可以理解到,阿彌陀佛是那樣的超越;而我們稱念阿彌陀佛的眾生,又是多麼的具足善根福德。
《大阿彌陀經》又說:
「光明中之極尊也」:十方諸佛都有光明,菩薩有光明,天人有光明,我們人間的善人、惡人,也都有各自相應的光;甚至畜生有畜生的光明,花草樹木也有光明。在一切光明中,只有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極尊的。這光明的尊貴性到達極點,根本不是我們能想像的。
經典上又形容阿彌陀佛的光明是: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也就是說,是十方諸佛的光明所望塵莫及,達不到的。
阿彌陀佛的光明有一個很殊勝的作用,那就是追尋、跟蹤、保護、救度念佛的人。
談到光明,往往我們會聯想到太陽光,或者是電燈的光亮,但這只是我們肉眼可見的物質現象,而光明在佛法當中,更是指無形的佛的智慧、佛的悲心、佛的願力、佛的大念力。
佛的大念力
佛的大念力,遍佈宇宙法界,能夠即時給陷在黑暗苦難中的人光明喜樂,給孤獨無助的人溫暖安慰,它的速度和功能只能用「光明」來形容,所以就稱為光明。
阿彌陀佛的光明,當然,它的速度以及功能可說是諸佛菩薩中最尊第一的。單單這樣講,我們很難貼切地去理解,所以,我想借用一則事例來說明。
意念照相
當年在日 本的時候,我很少看電視,若看只看那種比較奇特性的節目,也就是所謂的「超能力」,也叫特異功能。有一次表演的是「意念照相」:心中專注所想的東西,可以 用一種特殊的照相機拍攝下來。也就是這個人專心一意地想著某個東西,瞬間,他所想的東西就映現在照相機的膠片上。準不準?他們倒是有一個試驗的標準。就是 他們擺了一些東西,在那些東西裏面,你選其中一個去專一想像,這樣的話,所映現出來的能確定是不是你所想的。只要對方專心一意地想著某個東西,那個東西, 都能夠被拍出來。
念佛佛住頂,念佛放佛光
由這一 點,我們可以知道,經典上所謂「念佛佛住頂,念佛放佛光」--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安住在我們的頭頂上。如果以剛剛所講的事例,就是專心一意地想,膠片上就能夠浮現出我們所想的來做為證明,那就很貼切 了。因為它照片所拍出來的是人腦的地方,印堂就浮現出他所想的影像,可以說就是在他的頂上了。經典上說,我們念佛,佛就安住在我們頂上,佛經所講的沒有 錯。在古代沒有這種照相機,根本就無從印證。現在科學愈發達,愈能印證佛言不虛。因此就更肯定我們念佛的人,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是佛教徒、非佛教徒, 是善人、是惡人,只要想佛、念佛,阿彌陀佛就住在他的頂上。所以,這個可以用超能力的照相機印證出來。
同 時,所謂陰陽眼,或是超能力的眼睛,也可以看出對方是一個念佛人。只要大家專一地念佛,自自然然對方能夠看到你的頭上有阿彌陀佛。不止我這樣,大家也都一 樣。因為臺灣宗教很盛行,不管是佛教或民間信仰,有這種能力的人蠻多的。當然,有沒有正知正見是另一回事,但是他們確實感受得出來。
凡夫的念力作用
光明就是佛的念力。佛有念力,我們凡夫有沒有念力?凡夫也有念力,當然跟佛不能比。
譬如說念力強的人,在路上走,他如果專心一意地呼喚前面的某某人回頭過來,對方就不知不覺地回頭過來。這就是念力很強。
在 古時候,春秋時代孔子的一個弟子,就是孝順第一的曾子。有一天,曾子去砍柴,他的母親在家裏,親戚朋友來了,曾子的母親不知道怎樣招待才好,而且也急切地 盼望曾子這時候趕快回來,這種盼望之心不知不覺就咬食指頭了。這食指頭一咬,母子連心,就讓在山上砍柴的兒子感受到這個迫切心,想著「在家裏的老母親可能 有要事要找我」,所以連忙趕回家去。這也是念力的作用。
還有一種使用念力的方法,就是拇指捏住食指,向他所想念的人的方向去呼喚他的名字,專心一意地呼喚。若只是短短地呼喚一兩分鐘,不一定有效果,要持續十幾分鐘,不知不覺,十幾分鐘後,對方打電話過來了。
我 也參觀過超能力表演,以念力折斷湯匙,或是把小小的東西移開。在台中有一位石朝霖教授,他也有某種超能力,能夠用念力讓鐘錶的秒針短時間停住不動。有一次 他到美國一個賭城,什麼玩法我不會說,就是有珠子在滾動,他可以用念力讓珠子隨他的念力走動,所以贏了很多錢。結果引來賭場老闆的注意,覺得不尋常,立刻 出來將他好言勸離,認為這不是以正當方法在玩,所賺的錢就帶回去,但是下次請不要再來了。當然石教授不是以這賭錢,而是被好奇而又想試驗的好友所慫恿的。
蘇聯有一個女孩子更厲害,她可以用念力使人的心臟停止。這個如果用在戰場上的話將很可怕,可以使飛機的駕駛員心臟停止。
這些都還只是凡夫的念力。凡夫都已經能夠有這些念力了,何況諸佛之王、光中之尊的阿彌陀佛!
六字名號就是光明
所以,我 們要相信:只要念佛,佛就住在我們的頂上。同時,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就是光明,而且是光中之極尊,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所以,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我 們身上就會放出阿彌陀佛之光,這個是自自然然的,不管你知不知、求不求,都自然會有的。這是第三點「佛成諸佛之王」。
第四,「法是無上法」
第十八願及成就文、流通文言:
乃至十念、一念,即得往生。
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法是無上法: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是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無量法門當中最上的,最殊勝的。
怎麼講呢?第十八願說:「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現在阿彌陀佛已經成正覺了,可見「乃至十念」的眾生,願生極樂世界就必定往生。因此,成就文說:「乃至一念,即得往生。」
乃至釋
不過,這句「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很多人都錯誤地解釋。現在我們必須要專注地聽解「乃至十念」、「乃至一念」的意思。因為它上面有「乃至」,而不是說「只要十念」或「只要一念」。
臨終之機
乃至長到盡一輩子,乃至短到這個人臨終了、剩十口氣而已,這時候才接觸到這個法門,才念十念而已,甚至,才念一念而已,他也能夠往生成佛。可知,一念、十念是指臨命終的人。
乃至一生
以「臨終一念、十念」也能往生,來顯明「乃至一輩子」的念佛必定往生,而不是說只要一念、只要十念-- 不是這樣的!
也就是說,如果壽命延長的話,他就會延長為乃至二十念、乃至一百念,乃至一日、乃至七日、乃至八日,乃至盡一輩子的念佛。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他就不是真的有信、有願、有行。
乃至十念善導釋
善導大師的著作對第十八願的解釋非常多,其中對「乃至十念」有很簡明扼要的解釋,略舉一段: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
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可知「乃至十念」或「乃至一念」是就臨終之機而言的,若是平生之機,則上盡一形的念佛。因此,若完整的說,即是「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一念」之念佛。
無上大利-- 真實之利
《無量壽經》說:
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可知,念佛法門是無上法門。「無上大利」就是成佛的利益,也就是《無量壽經》開頭所說的「惠以真實之利」。
世上有真實的利益可言嗎?世上沒有一件事情是真實的,都是虛妄的,為什麼呢?因為它無常,只是一時因緣和合而有、而存在,時間一到就渙散而歸滅了。
只有阿彌陀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名號是不生不滅、永恆存在的。所以說,歡喜踴躍、乃至一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話,這個人應該知道他已經獲得成佛的大利。
「則是具足無上功德」:這個人已經擁有無上的功德了,無上的功德和他合為一體、永不分開,叫做「具足無上功德」。
所以從法上來講,阿彌陀佛所超發的這個法是無上之法。
第五,「機是最下機」
機是最下機(極惡最下之機)
第十八願所言「十方眾生」,乃包含「五逆謗法」之「地獄眾生」。
機是最下機:從救度的根機來講,機是「最下機」,沒有比這個更下了。
最上法、最下機
什麼是最下機呢?是十方眾生,而十方眾生涵蓋阿鼻地獄的眾生。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對象,我們不用去尋找其他的批註,也不必問別人,我們問問自己-- 自己是什麼東西,就可以知道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對象是怎麼樣的對象。
有一句話說「事非經過不知難」,經過幾年、幾十年,有心修行,才會發現,每過一年,更看清自己不但不會修行,而且真的很卑劣,真的是卑下根機。
那也顯示,阿彌陀佛超發的大願,是以極善最上的法,來救度極惡最下的根機。
法為無上法,
機是最下機。
豈不是很殊勝?既然是無上法的話,必定能夠救度最下極惡的根機;同時,最下極惡的根機,也唯有這個無上之法,才能夠救度他。
阿伽陀藥喻
例如,一個人已經病入膏肓了,一般的藥怎麼醫治得了呢?必須是「阿伽陀藥」。「阿伽陀藥」就是任何疑難雜症、大小病症都能夠醫治的,叫做「阿伽陀藥」。
阿鼻眾生,其惡最重,其罪最深;但,只要念佛,阿彌陀佛也能救他,因此,彌陀佛名,被讚為「阿伽陀藥」。阿鼻眾生,若非彌陀佛名的阿伽陀藥,則永無可救。故知念佛一法,無一人不堪修,無一人不能修。
強緣-- 環境塑造人
極樂無為涅槃界-- 依正主伴,同一涅槃,妙境界相。
我們這些最下之機,一旦往生的話,就會成為怎麼樣的眾生呢?
環境會塑造一個人,人往往受著環境的影響。阿彌陀佛所成就的國土善導大師說是「極樂無為涅槃界」,既是無為涅槃的境界,則不管我們是怎麼樣的極惡卑劣的博地凡夫,一旦往生,則主、伴、依、正都同一涅槃。
依正主伴,同一涅槃
《無量壽經》又說,往生淨土的人是:
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
也就是說,內心的智慧以及神通都是一樣的,同時,外表形相也沒有不同。
佛相佛心
第二十一願就說:凡是往生的人,當下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在形容佛的相貌,也等於說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都成佛,外貌既然是佛的容貌、形相,當然內心就是佛心的內容。《莊嚴經》就說: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
外在的色身妙相,內在大慈大悲,還有救度眾生的能力,都跟佛一樣。
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無量壽經》又說往生的人都是:
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是在形容涅槃的境界,那是超越時間、空間的境界。我們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就能證入涅槃,獲得虛無無極之身,超越時空,永無生滅。
強緣助因成果
往生極樂世界是這麼殊勝,這不是我們的才能,不是我們很有智慧、很精進、很有德行、很有善根福德,不是!是因為阿彌陀佛超發無上殊勝之願的緣故。
但是,一般就會質疑說,那種境界是十地菩薩的境界,凡夫怎麼也能夠進入呢?
善導大師回答說,如果論我們眾生有污垢的貪瞋癡,會障礙我們出離六道生死輪迴,更何況得以往生極樂世界呢?所以說:
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
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託佛願以作強緣」:就是以阿彌陀佛所超發的無上殊勝之願,做為我們的強緣。強緣就是百分之百、必定能夠助因成果的,叫做「強緣」。所謂「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五乘齊入
「五乘」是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不論高低,只要有阿彌陀佛的強緣,就平等地進入極樂世界成佛,無關於這個人有沒有智慧、學問,或德行,乃至善如何、惡如何,所以說「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到彼無殊
善導大師又說: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人也好,天也好,人跟天都還是凡夫,凡夫不是善就是惡,念佛都能夠往生。
「到彼無殊」:在這三界六道,有人天善惡之高低不同,到極樂世界就沒有不一樣了。
「齊同不退」:通通進入不退轉,而且必達涅槃的境界。
自然證悟
善導大師解釋說:
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也就是說,我們不到極樂世界則已,一旦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六根門頭,任運自然接觸極樂世界的六塵境界,只要一看到、一聽到、一聞到,不假功用,自然大徹大悟,不必假藉我們在那裏參禪打坐。這就是環境能夠塑造一個人。
他受用身
由於四十八願圓滿成就才有極樂世界,眾生才能夠往生,所以四十八願本身就是阿彌陀佛,本身就是極樂世界,就是救度我們眾生的功能。救度眾生之外,就沒有阿彌陀佛的存在,所以曇鸞大師說阿彌陀佛:
是實相身,是為物身。
就是說, 阿彌陀佛不止證悟了實相而成為自利的「實相身」,自利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徹底地利他,故阿彌陀佛也成為救度十方眾生的「為物身」。因此阿彌陀佛全部都是利益 眾生之身,這個叫做「他受用身」,不止是成佛的功德阿彌陀佛受用,也是要給十方眾生受用的。等於是說,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的願、所修的行、所圓滿的果報, 就是我們眾生的願、眾生的行、眾生的果報(就好像父母的財寶,就是兒子的財寶)。我們之所以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是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無上殊勝之願;而阿彌陀 佛無上殊勝之願之所以能夠圓滿達成,是因為完成了救度我們十方眾生的往生,所以,這個超發無上殊勝之願的意義,是這樣的深廣。
當然,佛的境界,只有佛才能互相理解的,我們所解釋的,是連大海之一滴都還不夠,但多多少少能體會到阿彌陀佛無上殊勝之願的偉大、難能、可貴。
各位同修,可貴不可貴?(眾答:可貴!)
難能不難能?(眾答:難能!)
南無阿彌陀佛!(上人朗聲帶領大眾念佛三次)
大家頭頂上有沒有看到阿彌陀佛?身上有沒有放光?-- 煩惱障眼雖不能見,大悲無倦常照我身!
兆載永劫
我們再看下一行:
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前面那段經文是說阿彌陀佛所發的願,願是一種目標、一種理想、一種願望,但若願望不腳踏實地去實踐的話,畢竟還是空願,沒有具體的能量出來。現在,阿彌陀佛以五劫的時間,超發了無上殊勝之願之後,更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劫」, 剛剛講就是漫長的時間,沒辦法去計算、想像。劫已經那麼長了,何況是「兆載永劫」?「兆」、「載」兩個字,是我們中國用來計算數目的大的單位,億上是 「兆」,而「載」在最後一位,第二十三位。以我們可以算出來最高的單位來說明它的劫,還不夠,還再加一個「永」字,那就顯得更長了,長到我們連「想像」兩 個字都講不出來。
「兆載永劫」這四個字,如果以另一部經叫《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也是《無量壽經》的同本異譯),它所翻譯的是怎樣?
經於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億那由他百千劫。
「那由他」-- 不能想像之大數目。我想這個不用解釋,總之,它比五劫還要長上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百千萬億倍。
為什麼要經過那麼久?同樣的,為了要使我們這種極惡最下的博地卑劣凡夫,都能夠離開六道,而且往生成佛,阿彌陀佛不但要經過五劫時間去超發四十八大願,還要經過兆載永劫去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圓滿這四十八大願。
那麼,這菩薩無量德行內容是什麼呢?《無量壽經》(《淨土三經讀本》三四頁)說,阿彌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薩的時候:
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
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這是祂內心的境界。另外說:
和顏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倦。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
這是祂外在的行持。以上二段屬「勝因段」,然後「勝果段」。這一些我就不多講了,大家可以利用時間去看。
清白之法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阿彌陀佛為了圓滿極樂世界,為了成就佛身救度我們,祂所求的是清白之法。
我們世間所賺的錢、所做的事情,都不是清白的,都是有漏的、有貪瞋癡的、污染的、有毒素的。
阿彌陀佛既然沒有「欲覺、瞋覺、害覺」,而且「住空、無相、無願之法」,也就是沒有貪瞋癡,沒有無明執著,當然所求的法都是清白之法,清白之法都不是為了祂自身,自利是為了利他,所以說「以惠利群生」。
六度萬行的結晶就是這句名號
阿彌陀佛 把清白之法送給我們,那「清白之法」在哪裡呢?就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當中。如果說「令諸眾生,功德成就」,那麼阿彌陀佛讓我們成就往生極樂世界的 功德在哪裡?當然也就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使得我們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的資糧功德就具足了,六度萬行就具足圓滿了,所以,六度萬行的結 晶就是這句名號。
如果要我們具足六度萬行的話,那是不可能的,不要說六度萬行,就說五戒,五戒即使圓滿了,也只能保持人身。要生天的話,必須要十善。我們臺北市學佛人何其多,但再怎麼樣修行,下輩子能夠保住人身就很不錯了,要成佛則不可能。連五戒清淨都不容易了,何況其他呢?
所 以,阿彌陀佛都知道,我們連五戒都難以修成的人,哪談得上清白之法、談得上往生的善根福德的資糧、談得上六度萬行?但是阿彌陀佛把自己所修的清白之法,容 納在六字名號當中,來送給我們。祂所求的清白之法,就是六度萬行的結晶,使得我們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臨終之人乃至十念、一念,都能當下蓮花現前,往 生極樂;閻羅王都來向他合掌作揖,恭敬相送。這就顯示:念「南無阿彌陀佛」,具足六度萬行的功能。
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我們常常談到的「捨身餵虎」、「割肉餵鷹」,這一些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阿彌陀佛因地之時都不計其數的為我們做過了。
「捨身餵虎」:同情一隻母老虎,肚子餓了,餓到要吃牠的幼子,行菩薩道的行者看到了,心生悲憫之心,就從樹上跳下來,讓母老虎吃,使牠不致於去吃牠的兒子,這是「捨身餵虎」。
「割肉餵鷹」:一隻老鷹肚子餓了,要去吃小鳥,行者看到了,心生悲憫,寧可犧牲自己的肉,也不忍這隻小鳥被吃掉,所以「割肉餵鷹」。
「雪山半偈」:就是雪山上有一位修行的童子,為了尋求半首開悟的偈子,寧可以身來求法,也就從雪山上跳下來,阿修羅才為他宣說。這個都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
「積植菩薩無量德行」:無量就非常廣了。身、口、意所行的六度萬行,無量無邊,這就是「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我們五戒一戒一行都修不圓滿了,何況無量德行呢?所以,法藏菩薩經過不可思議的兆載永劫的時間,來替我們累積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往生成佛的功德資糧。
這是第一「為啟眾生信心」,我們舉出這兩段經文,來作為說明。
二、為顯超世大願
第二,「為顯超世大願」。
阿彌陀佛雖然久已成佛,為什麼還要顯現法藏菩薩發願修行,經過這一些過程呢?就是為了顯現祂所發的願是超世大願。
重誓偈、三誓偈
經中說: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
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這在剛剛 解釋過,這首偈子是在四十八大願的後面。這首偈子的用意在哪裡?阿彌陀佛發下四十八大願之後,又再度用偈頌的方式發下了幾個誓,來涵蓋、統攝這四十八大 願,同時也請求天地現瑞,以證明祂所發的四十八大願悲願真切、誠諦不虛,所以,這些偈子叫做「重誓偈」。重誓偈總共十一首,每首四句,每句五字;而前面三 首偈統攝四十八願的綱要,也叫做「三誓偈」。
超世大願
「重誓偈」有三目的:
一、為顯示「超世大願」。
二、為顯示「他力迴向」。
三、為請求「現瑞證誠」。
法藏菩薩又建立這重誓偈,除了涵蓋統攝四十八願之外,也有三種目的:
一、為顯示「超世大願」。
因 為前面四十八願雖然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所發的願,但並沒有明白地說是超世無上的弘願。三誓偈說:「我建超世願」,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說明,這四十八大願是 超越諸佛的誓願,雖然諸佛的別願當中,也有四十八大願裏面某一些願的內容,但卻是不同的,阿彌陀佛之願的內容是超越的,是與其他諸佛所不共的。
他力迴向
二、為顯示「他力迴向」。
因為如果從四十八願來講,並不能明顯地顯現出「他力迴向」的含義,所以在這個偈子裏面說: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
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同時又說: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這就顯示,我們這個念佛往生的法門,是阿彌陀佛為我們所完成的「法藏」,這個法藏就是六字名號。
同時,也是阿彌陀佛以「大施主」的身份來布施給我們的,使我們離開六道輪迴之「苦」,離開不能成佛之「貧」。顯示往生彌陀淨土之因,完全都是阿彌陀佛他力迴向給我們的。
現瑞證誠
三、為請求「現瑞證誠」。
四 十八願當中,每一願的最後都有「不取正覺」四個字的誓言,它的用意是為了消除我們眾生的疑慮。可是眾生的疑慮畢竟很深,只是以四十八願恐怕還不能滿足我們 的心、消除我們的懷疑,所以在四十八願之後,又再說「三誓偈」、「重誓偈」,來請求天地顯現神奇的瑞應,證明阿彌陀佛所發的誓言是真實不虛的。這一些經文 在《無量壽經》(《淨土三經讀本》第三一頁)。
三、為成諸佛之王
第三,為成諸佛之王。這剛已經解釋過了。
佛王光尊
《無量壽經》如是言:
無量壽佛,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又《大阿彌陀經》如是言:
阿彌陀佛光明,最尊、第一、無比,
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
又說:
諸佛中之王也,
光明中之極尊也。
阿彌陀佛既然有那種光明,就能夠使我們對阿彌陀佛有信心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光號攝化
所以善導大師說:
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
但使信心求念。
又說:
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故名阿彌陀。
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以這個光明的名號,來啟發我們對阿彌陀佛救度的信心,而念佛求生極樂,甚至,人世間要祈求什麼,也以信心來求念。
善導大師說:阿彌陀佛的光明,遍滿十方世界,無有障礙,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也就是說,遍滿十方世界的無礙的光明,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在尋找、觀看念佛的眾生,只要這個眾生在念佛,阿彌陀佛就以光明:平生保護他,臨終接引他,一直不捨離他,這就是攝取不捨。
色心功德,機法一體
這樣豈不是阿彌陀佛在日夜尋找--「十方世界有哪一個眾生在念我啊?」在四方傾聽--「十方世界有哪一個眾生在稱我的名號啊?」所以,「專稱彌陀佛名」的人,日夜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當中。
同時,這句名號,既然不離阿彌陀佛的本身、阿彌陀佛的生命、阿彌陀佛的全部功德,而我們念這句名號,豈不是阿彌陀佛的生命、功德都在我們的心中!
所以,一個念佛人,一方面在阿彌陀佛的光明當中;同時,阿彌陀佛生命在這個念佛人的心中,這個就是「色心功德,機法一體」的道理。「色」就是指身體,「心」是指內心,「功德」是指阿彌陀佛的功德、功能。念佛人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和念佛人是色心功德交融為一體的。
能夠瞭解這個道理的話,就會信心歡喜而純一不雜地專稱彌陀佛名,除了念佛以外,不會再去學其他法門。
四、為使諸佛稱揚
第四,為使諸佛稱揚。
《無量壽經》第十七願如是言: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為什麼要讓十方諸佛來稱揚、讚歎祂呢?這個顯示,阿彌陀佛的悲願深廣無邊,要度盡十方眾生。為了救度盡十方遍法界的眾生,必須使大宇宙的十方諸佛通通來讚歎、稱揚、傳播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救度法門,使這個正覺大音,響流十方,使淨土之音的六字洪名聞遍整個大宇宙。
所以,在《無量壽經》一開頭釋迦牟尼佛就說: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
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這也表明釋迦牟尼佛以大慈大悲哀憫我們三界眾生,所以才出現在這個世界,祂講經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目的就是要宣揚第十八願,來救度所有的眾生,給眾生真實的利益。
第十七願成就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阿彌陀佛的關係,阿彌陀佛有第十七願,說:「如果我成佛的話,必須使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來宣揚我的名號,使淨土妙音遍滿大法界。」祂這個願成就了,所以《無量壽經》第十七願成就文說:
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既然這樣,釋迦牟尼佛也是十方恒沙諸佛之一,祂出現在這世間,一定要宣說阿彌陀佛的救度法門。
所以,三藏十二部經很多,可是有一句話說:
諸經所讚,多在彌陀。
也就是說,十方諸佛縱然多如恒沙,但經典之中所讚歎的,大多是在推崇、讚揚阿彌陀佛,所以,單單有關於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的經典,就有二百多部。而關於其他的佛、其他的淨土則非常的少。
還有,當釋迦牟尼佛宣說《阿彌陀經》的時候,十方諸佛都同時歡喜主動地讚歎,異口同聲來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真實不虛,祂所說的等同十方諸佛所要說的,這也就是第十七願的成就的顯示。
發起信心
所以,阿彌陀佛本身已經是佛了,為什麼還要由菩薩再度發願、修行,然後才顯現佛身?以上列出四點,但還可以再列,譬如說「為了顯示無上的大法」、「為了顯示救度最下的根機」。
雖 然說有四點,但主要歸於第一點:「為啟眾生信心」。比如第二「為顯超世大願」,既然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大願是超越十方三世諸佛的大願,那就能給我們信 心,讓我們這些漏於十方諸佛救度的人心有指望;第三「為成諸佛之王」,不僅阿彌陀佛因地發的願超越諸佛,而且果上成佛也是諸佛之王,既然如此,我們這些諸 佛救不了的罪惡眾生,靠阿彌陀佛就能救得了;第四「為使諸佛稱揚」,連十方諸佛都異口同音稱揚讚歎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可見阿彌陀佛功德之巍巍,是 被十方諸佛讚歎的,是堪為諸佛之王;而《阿彌陀經》裏更說我們念阿彌陀佛的人,十方諸佛都一齊來護念。這樣的話,我們念阿彌陀佛一佛豈不是被一切諸佛共同 保護,這樣,我們再怎樣下劣,也能生起得救的信心。阿彌陀佛如果不再度示現為法藏菩薩,為我們五劫思惟發超世願、永劫修行無量功德,我們這些最下劣的凡夫 怎麼有得救之道呢?正因如此,阿彌陀佛(雖然久已是佛)才一次一次地重複發願,顯示這些來使我們相信自己可以被救。
像我們這樣的人,只要依靠這個法,就能被救,否則的話,就永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