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摘錄
師諱行策,字截流,姓蔣,宜興人。父全昌老儒也,與憨山清公為友。憨山既示寂之三年,為天啟六年。一夕,全昌夢憨山入室而生子,因名之曰夢憨。及長,父母相繼逝,發出世志。年二十三,投武林理安寺箬庵問公出家。脅不至席者五年,頓徹法源。問公化去,師住報恩寺,遇同參息庵瑛師,勸修淨業。又遇錢塘樵石法師,引閱台教,乃同入淨室,修法華三昧,宿慧頓通,窮徹教髓。康熙二年,結庵於杭州法華山西溪河渚間,專修淨業,因名所居曰蓮柎庵。九年,住虞山普仁院,倡興蓮社,學者翕然宗之。居普仁十三載,至康熙二十一年七月九曰卒,年五十五。時有孫翰者,病死一晝夜復蘇。曰:吾為冥司勾攝,繫閻羅殿下,黑暗中,忽睹光明燭天,香華布空,閻羅伏地,迎西歸大師。問:大師何人?云:截流也。吾以師光所照,遂得放還。同日,有吳氏子病死,踰夕復活,具言所見,亦如翰言。
淨空法師於一九九四年三月二十日在美國加州德安乍學院講行策大師(一六二七~一六八二)淨土警語精華,為期一週,承張德聲居士惠贈錄音帶七卷。恭聽之後,摘要筆錄,供養讀者。
諸位同修,行策大師是淨土宗第十代祖師,其傳記已於昨日簡略介紹。此項淨土警語份量雖不多,而對我們修學很有幫助。茲摘其最精要的五十六條,印成講義,供養各位。
一、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祇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
這幾句話說明修行人如不能往生,必定墮落在輪迴受苦,這個苦是指三塗苦報而言。能否離苦得樂,其關鍵即在真信。佛在華嚴經上說:信為道源功德母。說明信為入道的根源,一切功德皆由真信中生出來,有真信可將福德變成功德,若無真信雖有功德也變為福德。福是有盡的,享福即難免造業,等福享盡,其所造的罪業即陸續變成果報。現世報叫花報,如今天所見的老人晚年疾病纏身,臨終亦有很大的痛苦,如痴呆症要拖幾年,走的時候,昏迷顛倒,神智不清。所以人生大事以往生淨土為第一優先,其要件是真信真念,時時刻刻心中有佛。
二、莫輕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
大師這話實在是對我們說的,我們都是未悟,所以不要小看自己。自古以來,祖師大德開悟的秘訣就是「一念回光」。「回」是回頭,「光」是自性本有的智慧光明,如何回頭,只是一念而已。二念就不能回頭,一念即一心不亂,真正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現前,不是外來的。
三、若不專念,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
對我們提出最嚴重的警告。修行想在一生中成就,除了往生淨土之外,別無二法。行策大師之前身是憨山,憨山為明末四大師之一,修行很有成就。他是修禪的,而非修淨的,如其修淨,他就不來了。他修禪回來再修淨,可見他對於禪教都很透徹。往生西方沒有別的訣竅,就是專信專願專念就行了。如不能往生,後果即隨業流轉。業力太可怕,仔細想想,從早到晚,一年到頭,起的是什麼心,動的是什麼念,造的是什麼業。言語行為,造善業在三善道,造惡業在三惡道。絕大多數的人,一生造作,善少惡多。佛在唯識經論中告訴我們,心心所中,「惡心所」有二十六個,「善心所」只有十一個,善念連一半都不到,而且惡念的力量強過善念。再從外面境界上看,善境界少,惡境界多。不要看現前,某人權傾一時,作威作福,待一、二十年後再看其苦不堪言狀,我們見過多了。要想離苦得樂,永脫輪迴,就必須專念,求生淨土。
四、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應。
我們的心性與阿彌陀佛的心性是一不是二,從理上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及眼前環境,都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既然是自性變現的,那有不感應的道理。我們苦切的真心切願,真想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想見阿彌陀佛,我們的心能感,佛的慈悲必能應。
五、佛念眾生,如母憶子。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此是楞嚴經上的經文,說明感應道交之狀況,眾生無量無邊,佛念眾生是他的願心,幫助眾生,接引眾生到極樂世界,提供他們最好的修學環境。佛心清淨平等慈悲,眾生念佛是感應道交的作用,如不念就沒有感應。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都是佛所念的對象。佛事門中不捨一人,而眾生願不願來要看他的善根福德因緣如何。善根福德是多生劫修行累積的,因緣亦絕非偶然,學佛的人有幾個人有機會遇到淨土法門?他遇到之後真肯念佛,真肯發願想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福德。世出世間只有這一件事是真的,其餘全是假的。那些虛的假的你放在心上,到後來全是一場空,什麼都得不到。愚人痴人才把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在心上,學佛人把三乘佛法放在心上也錯了。從理上說,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的德號,純真無妄。從事上說,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無量壽無量光是性德的顯現,唯有這一項是真的。假的放在心上到臨終時一樣也帶不去,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帶得去,在臨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前來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念頭放在心上,妄念固然不好,善念也未必好到那裡,要淨念,常常想西方世界,想阿彌陀佛,想發心修行證果,廣度眾生,這叫憶佛。所以我常常勸大家,經要念得熟,若不熟,想不起來,只有打妄想。在念佛期間或在夢中見佛,皆屬感應。佛門傳記中或世間文人筆記如閱微草堂筆記,所述感應事蹟甚多。淨土聖賢錄所載修行人臨終佛來接引,腦筋清楚,有的告訴家人已經看到佛來,均係事實。
六、具足真信,雖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可回向西方,莊嚴淨土。
佛門各宗各派無量法門,在回向時均念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現代人雖念而心並不向淨土,有口無心,得益無多。所行善事與所修福德,雖然很小,若心真實、願真實,亦有莫大功德,皆可回向西方莊嚴淨土。淨土是法性土,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是法相土。西方四土皆為法性土,法性土是真的。佛法講真假,其標準是:真的永遠不變,凡是會變的不是永遠存在,都是假的。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地球有成住壞空。西方人無生老病死,西方的植物永無凋謝,所以稱無量壽無量光。從每一位希求往生的人,真信真願真行裡面變現出來的,一切都要真。所以我們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一切都要真切至誠。有些同修初聽到這些道理,對於以至誠待人,尚有躊躇。尤以現今社會,虛偽者多,我若以真心待人,要處處吃虧,太不合算了。要知真實與虛妄不能相應,不會起感應道交作用。我們過去生生世世修淨業未能往生的原因,就是因為有這個錯誤觀念所障礙。人對我們是假的,我對他要真誠。如果他來騙我,我就叫他騙,我心裡明白,願意叫他騙。到臨命終時,他搞他的輪迴,我生我的淨土。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還怕什麼?這樣修持,就是佛法所講的生死自在。隨心所欲,喜歡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
七、修行別無要術,但真信願生,一向專念,則一切行履,無煩改轍。
修淨土法門即信願行三資糧,只有這三個條件。真正念佛人,隨緣度日就好了。「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如仍有錯誤的想法看法皆屬新殃,這個身體無量劫皆在六道輪迴,而今生是最後身,生活愈簡單愈好,能吃得飽,穿得暖,有小房子住可以遮避風雨,夠了。身心皆無事,最好;不必去找事,工作亦不必去攀高職位。美國生活比台灣好過,生活簡單,自然就少造罪業。吃齋念佛對身體健康有莫大好處,現在是五濁惡世,惡是惡見,濁是污染,世間已達到嚴重的污染,貪瞋痴慢、殺盜淫妄,瀰漫於社會。至於環境方面更令人擔心,第一個水污染,幾乎不忍卒飲。空氣方面,在台北幾乎看不見藍天。家畜非自然生長,用化學加肥飼料以及注射種種藥針。我想現在菜場上的肉類做出菜來,也都變得不是味道了。多年前在台灣有一天我拜訪方東美夫人,我問她:您年輕時吃的雞蛋和雞肉與現在的味道一樣嗎?她想了半天說,不一樣。現在養雞場把雞一生下來就關在籠子裡養,如坐牢一輩子,最後被殺,牠的情緒能好嗎?牠的肉還會好吃嗎?印光大師在文鈔中曾提到,母親餵小孩母奶時,如母親發脾氣,其奶即產生毒素,小孩吃後會死,大師見過兩個例子,所以他勸世人,如母親生氣時不要餵小孩母奶,過兩小時以後再餵。可見情緒不好會影響身體,發生毒素,殺生食肉,必然有礙衛生。不但如此,現在連蔬菜都噴灑農藥,也都污染,實在可怕。
八、名心永盡,素願攸同,時節因緣,幸常集會,庶他生為親近之津梁,此世為助發之資具,願交勉焉。
這是大師建念佛道場,集大家於一堂共修時,對大家勉勵的話。「名心」是求名之心,永遠斷掉,利心更不必說。世間凡夫都把名利放在心上,只要有名利心,決定出不了三界。名利是三惡道的鎖鍊,所以一定要斷。念佛堂同修們目標相同,都希望生淨土,建此蓮社共修,乃非常難得的殊勝因緣,利用這個環境成就自己的道業,來生親近阿彌陀佛,現在這個道場就是將來西方過渡的津梁。我們利用這個環境設備作為我們認真修學的增上緣。
九、真歇和尚云:佛佛授手,祖祖相傳,惟此一事,更無餘事。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獨於淨土之教,諄諄讚說,是為超凡入聖之捷徑乎。
真歇大師是禪宗大德,大徹大悟之後,到了晚年,專修淨土,求生西方,他有語錄留於後世。他說:一切諸佛教的與祖師大德傳的就是這一件事。在通途上說,即是生死大事,這個生死大事,惟有念佛生淨土才能解決。如果細讀淨土五經,他說的這些話並不過份。佛專說淨土,有三經,其中無量壽經,根據古人考據,皆認為佛講無量壽經不只一次。世尊講經每部經從未講過兩次。仔細研究無量壽經五種譯本經文,至少是三次所說。中國從後漢到趙宋,前後八百年,無量壽經有十二種翻譯本。古時均手抄,經本失傳了七種。現在流傳下來的只有五種,如不失傳,還可能發現不只講了三次。在其他法會中附帶說淨土者有二百餘部,所以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獨於淨土之教,諄諄讚說,如果不是超凡入聖之捷徑,為什麼一再的宣說?
十、苟得往生,則橫截五道,頓超不退。倘若娑婆事業,在在縈懷,一暴十塞,心不專篤,遇五欲時,如膠如漆。遭逢逆境,結怨銜恨,而欲命終彼佛接引,豈非難事。由此觀之淨土法門,藥也。娑婆貪愛,忌也。服其藥,復飽食其忌,可乎?
這一生如真能往生淨土,則此生即永脫輪迴,橫超六道。說五道不包括阿修羅。不但往生西方圓證三不退,如一心專念,真心切願,現前即得三不退。娑婆事業放不下,常常放在心裡,即不能往生。若是口中有佛而心中無佛,亦無法成就。所謂「放下」是放下心,不是放下日常的正當工作。世間俗務若放在心上,心即不能清淨,遇到五欲就黏著了。遇到逆境,怨天尤人,這樣想在臨命終時佛來接引就難了。要常自反醒,如仍有這些毛病,應深自警惕。如同吃藥,也有些忌食的東西,與藥性衝突,若服藥同時又吃禁食之物,病怎能好呢?
十一、凡我同倫,宜各痛念娑婆險惡,早求出離六道,捨穢取淨,毋驚虛名,毋執空見,毋愛高帽禪和口頭三昧惑亂,毋求旦夕速效,動諸魔事,恆以念佛為正行,勉修眾善為助行,淨念相繼,願行相資,自然千穩百當。
這段開示,非常重要,同倫即同修,每人均須對於娑婆世界有徹底的了解,才能想辦法出離。世人因為迷惑,往往為名利所誘,不知娑婆之險惡,浮沉六道,每況愈下,這一生中千萬不要錯過。真想出離六道,只有念佛。達拉斯有一位老同修廖元德居士,過去我講經,他負責錄音錄影。去年年底打佛七時,他來參加,每天忙著錄音。佛七過後,我們離開達拉斯。不知道什麼原因,有人拉他學密。昨天早晨賴居士打電話告訴我,廖居士現在病得很重。今年在達拉斯時,我們想去看他,他的家人拒絕,不希望任何人去看他打擾。賴居士又說,前天他替學生改作業時,忽然看見廖居士坐在旁邊,到上課時又看見廖居士坐在課室第一排。賴居士覺得情況不對,幸徵得廖太太同意前去探病,見面之後就問他:「你是否找我?」廖居士點頭,並伸出一個指頭,賴居士說:「你現在是否一心念佛啦?」廖居士又點頭,然後又伸出兩個手指,賴居士不知何意,想了半天又問他:「是否還有兩天?」廖居士點點頭。今天下午二時往生了,往生時瑞相很好。被人拉跑,到臨終時又能回頭念佛,實有莫大的善根福德。今天達拉斯同修為其助念者甚多,法緣殊勝。人生極為短暫,一定要早求出離,捨穢取淨。
念佛不能往生的障礙,第一是名,名利是假的。我平常勸勉初階同學,未學佛之前,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因緣果報是真的,命運也是真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裡有的,自然會來,命裡沒有的,求也求不到。凡夫很難超越命運安排,好的環境中也有窮途潦倒者,壞的環境中也有發財的,各人命運不同。如不了解此中真相,勞碌奔波,徒勞無功。又有一部份修行人執持空見,甚至落入惡取空。修行人不求速效,不可求神通,亦不求感應,以防招魔。善事隨緣隨份去作,只可作為助行,以念佛為第一正行。在諸善行中,以勸人念佛為第一大善。如勸人念佛,他肯接受,到最後真能往生,就是助其成佛,他會時時刻刻來加持。能勸十幾個人念佛往生,此人就是菩薩,縱然他不念佛,臨終時也會有佛來接引。
十二、一心念佛,以求速生安養。然後乘本願輪,運大慈悲,分身散影於十方剎土。尋聲救苦如觀世音,誓空地獄如地藏王,找一切眾生苦,與一切眾生樂,攝一切眾生,同覲彌陀,究竟安穩,方是丈夫,望諸上善友,幸審擇之。
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乘本願輪再回來是倒駕慈航,分身回來,而其本身仍在西方與阿彌陀佛同在。一到西方即有此能力,可以分身十方剎土。一般講證得四果羅漢即有此能力,至少要三果斯陀含。生到西方之後,縱然下下品往生,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又得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於是他的神通道力幾乎與佛相似,有能力分身盡虛空,遍法界,到十方世界度化眾生,與觀音菩薩一樣,千處企求千處應,與十方世界有緣眾生感應道交。我們為什麼要早生安養,理由在此。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種悲願就是地藏王菩薩。集觀音地藏諸大菩薩之弘願於一身,拔一切眾生苦,與一切眾生樂,苦由迷而來,樂由悟而來。佛菩薩只能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使其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後依教奉行,靠個人的精進修持,才能離苦得樂。離苦要離得乾淨俐落,得樂也要得的究竟。三界內之福不究竟,羅漢菩薩離苦亦非究竟,故須攝受一切眾生同生極樂,才是大丈夫的事業。在佛經中稱「大丈夫」是對佛的尊稱。
十三、華嚴末後處,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惟令生安養世界,惟願見阿彌陀佛,其專切勸發,反復叮嚀,具在行願品中。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的總結與歸宿。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導華藏世界全體菩薩四十一位(此四十一位即四十一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共四十一類,每類菩薩無量無邊。)法身大士,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的教主是毘盧遮那佛,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是毘盧遮那佛的兩位助手。此二位助手勸說毘盧遮那佛的弟子往生極樂世界,而未見毘盧遮那佛不高興,反而認為文殊普賢作的對,此值得深思。一切諸佛對阿彌陀佛齊口讚歎,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中讚歎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可說讚歎到極點。所以佛勸導自己的弟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中說:一尊佛的讚歎就是一切佛的讚歎。諸佛看到有人生到西方淨土,沒有一位不歡喜的。生到極樂世界,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十四、善男子善女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以諸善根,回向發願,決走得生。永不退轉,親近彌陀。
我們在一生中想獲得大圓滿功德,就是專念西方阿彌陀佛。前面說過,專信專願專念,此三者後後勝前前。專信不見得能專願,而專願的人,一定專信。同理,專願的人未必專行,而專行的人,必定專願,所以說專念為得生之秘訣。從前弘法推薦念佛,尚有實際上的困難,現在科技發達,這個顧慮沒有了。譬如經書重在流通,古人寫經功德很大,但速度太慢。現在印刷事業進步,可以在短期中印幾千幾萬冊,況且家庭電腦很普遍,可將經文輸入電腦,隨時可印出與人結緣。不要顧慮人家看不看,一過目,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隨時隨地可以弘法。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凡生到西方,不管什麼品位,縱然是下下品,都能圓證三不退。佛在大乘經中說,八地以上菩薩才能圓證三不退。八地接近圓而非真圓,九地十地等覺才真圓。念佛往生者皆得圓證三不退,實在不可思議,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給他的,不是他自己的修行功夫,此之謂「勝異法門」。一直等到他自己在西方與諸上善人繼續修學,將見思煩惱塵沙無明斷盡,其能力智慧神通與已經證得的人沒有兩樣。其他一切諸佛世界均無此例,諸佛之所以勸人往生淨土的道理即在此。親近彌陀永不會離開,而能分身到十方世界度眾生,是化身去的,本身在西方未動。
十五、阿彌陀佛即法界藏身。極樂世界即蓮華藏海,見一佛即是見無量佛,生一剎即是生無量剎,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為一切佛所護念,以法身不二故,生佛不二故,能念所念不二故也。
佛在經中說,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無量壽、無量光」,兩者合起來即法界藏身。壽是指的過去現在未來,是時間;光是指的空間,光明遍照。時空合起來就是法界,阿彌陀佛就是盡虛空遍法界。藏是寶藏,無量無邊無盡的寶藏。這是從理上說,事實上亦不例外。佛有三身,法界藏身即法身,彌陀的應身無處不在,隨時隨地感應道交。蓮花是比喻,一絲毫污染皆無。蓮花生在淤泥之中,淤泥比作六道,水比作四聖,蓮花開在水面之上,超越十法界。染淨對稱是六凡四聖,染是六凡,淨是四聖,此對比之淨而非純淨。蓮花超越四聖六凡乃是真淨。極樂世界為蓮花藏海,廣大無邊,即法界之義。佛的身土不二,乃真清淨。一切諸佛皆是由法界藏身變現出來的,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也是由蓮華藏海變現出來的。諸佛是能變,諸佛剎土是所變,能變的得到了,所變的還有什麼問題。所以華嚴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個「一」是「任一」,不是「專一」,在任一中,諸佛為我們特別介紹阿彌陀佛,由任一中介紹一個專一。此有兩個理由:一、諸佛與阿彌陀佛的緣特別深。二、一切諸佛唯有阿彌陀佛之願最為廣大真切,勸我們求生極樂世界,到西方後可以隨意分身供養一切佛,故見一佛即見一切佛。
彌陀經中六方佛讚,特別說得詳細,說阿彌陀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念阿彌陀佛即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釋迦佛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此乃蕅益大師所發明,在彌陀經中為我們指示出來。釋迦如是,佛佛道同。阿彌陀佛久遠以前就成佛了,並不是只有十劫。梵網經中說,釋迦牟尼佛在此娑婆世界成佛乃是第八千次。所有一切諸佛皆為一個共同法身。華嚴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動物、植物、礦物、六道眾生、聲聞、緣覺、菩薩、以及一切諸佛皆同一個法身,故曰法身不二。佛法稱之為法身,哲學家稱之為宇宙本體。生佛不二,皆由本體變化的,體同,相不同。佛家講平等,這是真平等,所以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
十六、吾觀今之富貴利達者,或貪粗敝聲色,不知苦本,若著蝸角虛名,不悟虛幻。或復愛殖貨利,會計經營,現在碌碌一生,將來隨業流轉。彼佛剎中,依正莊嚴,無量勝妙樂事,不聞不知,從生至死,未會發一念向往之心。反不如窮愚困厄之夫,多能念佛,從冥入明,轉生勝處也。
觀察現在的社會,一些有財富有地位的人,貪圖名利五欲六塵的享受,不知道這些名聞利養均是苦本。只求一些虛名,如同蝸牛角上的一點虛名,言其極為短暫,如夢幻泡影,虛幻不實。有人對財富看得很重,想盡方法賺錢,一生在忙,很多大富人有億萬財產而過份吝嗇,碌碌一生,我想他雖然無大罪惡,而貪心太重,將來恐墮入餓鬼道。富貴人家不足羨慕,是世間最可憐之人。眼前富貴如過眼雲煙,只供人看看而已,來生三途有份。人命無常,來生轉眼就到,真正妙法與諸佛剎土依正莊嚴,他聽也沒聽過,更不必說念佛求生淨土啦!貧窮患難中人反而能念佛求生,從冥入明。我們今天能遇到這個法門,實為生平之大幸,萬勿錯過。
十七、具真實願,發忻厭心,視三界如牢獄,視家園如桎梏,視聲色如鴆毒,視名利如韁鎖,視數十年窮通際邁如同昨夢,視娑婆一期報命如在逆旅,信宿捨離,惟以一心念佛,願共同生淨土。
學佛一定要有真信切願之心,表現在事項上就是忻厭,才顯示真實的願望。三界實在像一個牢獄,不過範圍大一點而已,從無始以來沒有辦法超越,沒有自由,不得解脫。叫我們把家庭看作枷鎖,也確是事實。至於物質享受,一定勾起貪瞋痴的三毒煩惱,所以佛教誡弟子以苦為師。清苦容易提高警覺,如為富有,貪圖享受,可能覺得這個世界也還不錯,吃喝玩樂,捨不得離開。
唐朝龐居士,家庭富有,學佛開悟以後,把家中財寶裝在船上,駛至江心,沉於江底,而自己的生活靠編草鞋為生,過的相當自在,六道眾生無法出輪迴,即被名利所害,如同韁鎖。人生幾十年窮通,到後來都是一場空。這一生如同住旅館一樣,旅館內的設備用品沒有一樣是自己的,雖然暫時使用,而一樣也得不到。不但身外之物得不到,就是身體也得不到,一口氣不來就是隔世,自己作不了主。佛說眾生愚痴,顛倒妄想,把虛妄的當作真實的,又把真實的當作虛妄的,是非、利害,真妄都把它顛倒。
十八、念佛令功行不虛者,勤策身心,寸陰是惜,況命在呼吸,豈能長久,如囚赴市,步步近死,直需孜孜晝夜,矻矻暑寒。一句洪名,無時間歇,淨土決定可生,慎勿銳始怠終。
念佛一定要工夫落實,「功」是功夫,「行」是動詞,即用功修持。勤是勤奮,要勉勵自己,認真努力,寸陰是惜,把寶貴光陰用在道上。惟有念佛真實,其他均非究竟。大勢至菩薩叫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看往生傳、淨土聖賢錄可以看出,一般大約三年功行即可圓滿。有人問我,往生傳
旨中那些人三年往生是否都是念三年佛,他的壽命就到了?我的答覆是:並不是念佛三年壽命就完了,若有真信切願,念三年,工夫就能成就,想去就去。念佛人如工夫圓滿,那有不願意去的道理,還有誰肯再留在這個苦惱世界多待些日子呢?如果還想在這個世界多住幾年,他是要再度些有緣的人,否則隨時可以往生。他如果再來,就不是業報身。人生呼吸間,一般人並不覺察,人一生下來,一分一秒的走向死亡,如死囚之赴刑場。如何解決此一嚴肅問題?只靠一句洪名,念不絕口,心中有佛,沒有其他任何雜念,淨土決定得生,千萬不要有始無終。
十九、專求出離,不求世間福報,亦不求功德智慧辯才悟解,與夫世世為僧,興顯佛法等願。惟願命終得生彼國,脫生死苦,此願直須刻刻現前,專念彌陀,自然得生。所貴諦信力行,惟專惟一,始克有濟。
許多有才氣的人,對佛法理解很深,而依然不能脫離輪迴,毛病就出在對世間功名利祿放不下,不肯一心一意求成佛。六祖壇經上說,惠能赴黃梅求法,五祖問他:你來作什麼?他說:我來作佛。有這麼大的口氣,我只見六祖一人。今天學佛人很多,大概都是求世間福報,或功德智慧辯才悟解,並未發決定心要作佛。世間福報是過去生中所修,今生得到果報。過去修財布施,今生得財富。過去生中修法布施,今生得聰明才智。過去生中修無畏布施,今生得健康長壽。過去未修,今生想也想不到。因緣果報,絲毫不爽,自作自受,絕不可怨天尤人。
學佛的人如有福報,要把福報捨掉,捨福不要享福。不必學龐居士的作法,把財寶沉在江裡。有人對他說:你既然這些財寶不要了,為什麼不作些好事?他說:「好事不如無事。」留此一句話給世人,值得警覺,行策大師這一段意思亦如是,他說「不求功德智慧辯才悟解,與夫世世為僧。」在台灣有一位很有名氣的法師,他告訴大家,他不到西方世界,將來世世作法師,弘法利生。弘法利生是好事,興隆佛法,顯揚聖教是好事,但不能有這個願,有這個願即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無份。今生出家勤苦修行,修的很好,來生再作出家人,能否保持不退,殊無把握。古時有一個例,慈悲三昧水懺悟達國師,十世為高僧,第十世為國師,作皇帝的老師。皇帝送他一個沉香寶座,他接受之後,頗為得意,心生憍慢。此一念傲慢心起,護法神離開,冤家債主找上門來,生了一個人面瘡,幾乎送命。三昧水懺有詳細記載,各位可以參考。我們此時此刻不能發此世世度生弘願,因為貪瞋痴慢與生俱來。你看悟達國師世世為高僧,降伏煩惱已降伏了九次,第十次坐了沉香座降不住了。應知弘法利生興隆道場的事,自有大菩薩來負責,我們凡夫不是菩薩,先要求生西方,到了西方之後再回來,發這個心,可以。未到西方,不先度自己,無有是處。
二十、共住同行,宜防身護口,謙恭隨順,互相砥礪,互為標榜。每日恆課,不得懈怠廢缺。行住坐臥,不忘念佛。恆課外,勿放身心空過,不得閒談雜話,放逸戲笑,誤己妨人。不得披覽外書,吟詠詩偈,非唯唐喪光陰,亦乃孤負檀越,應當自嚴自重,努力精進。
大師創辦蓮社,建念佛堂,集志同道合者一齊共修。道場中的規矩一律平等,雖為住持當家,亦應共同遵守。最易犯的過失為口過,所以要護持身口,二六時中只有一句佛號,對人要謙虛恭敬,隨順大眾。恆課即早晚課,不可廢缺。在家人如工作太忙,採用十念法。慈雲灌頂法師教的十念法,盡一口氣為一念,時間很短,再忙的人早晚各作一次應無問題。只要一生中不缺,一樣可以成就。我建議大家的十念法更容易作,一句佛號為一念,十句
念中沒有一個妄想,即符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一天至少念九次:早晨起來念一次,吃早飯時念一次,以念佛號代替供養咒,上午上班工作前念一次,下班時念一次,午飯時念一次,下午上下班各念一次,晚飯時念一次,睡覺前念一次,共九次。
恆課之外,在念佛堂中,心中要念佛號,不必與人閒話家常。言多語失,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往往產生不愉快情事。經典以外的書籍不必去看,以免妨害道業。把精神浪費在世間俗事嗜好,於生死毫不相干。出家人的生活是由在家人供養,他們希望出家人早日成佛,而出家人把自己修行放在一邊,一天到晚搞世間的詩詞歌賦,甚至放逸閒談,如何對得起施主。佛門中常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將來要還債的,應當警策自己,努力精進。
二一、持名貴在一心不亂,無間無雜,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也。但不緩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號歷歷分明。著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不斷,如是持名,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矣。
念佛目的即在一心不亂,不夾雜是淨念,不間斷是相繼。不必以快以多為勝,要不緩不急,念得心裡很清淨舒服,綿綿密密,行住坐臥,佛號不斷。在工作岡位不要想念佛,專心作事,工作完畢後,把佛號提起。
二二、體究萬法皆如,無有二相,所謂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因果不二,依正不二,淨穢不二,苦樂不二,欣厭不二,取捨不二,菩提煩惱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是諸二法,皆同一相。一道清淨,體究之極,與自本心,忽然契含,方知著衣吃飯,總是三昧。嬉笑怒罵,無非佛事,一心亂心,終成戲論。二六時中,覓毫髮許異相不可得。如是了達,方是真正學道,一心精進持名也。此兩種一心,皆是凡夫邊事,凡有心者,皆可修學。
體是體會,究是世人所說研究,研究是意識心,有分別執著。佛法說究是參究,離心意識,即禪宗說的參。萬法皆如,「如」是「真如」,萬法皆是真如本性。禪宗有不少公案,祖師大德測驗一個初開悟的人,隨拈一法,無不是心性。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為性,器為相,性相一如,理事不二,一切法是一相,無有二相,一切萬法從體性上看是一個。行策大師這一段話,我們在大師傳記中曾經詳細談過,不再敘述。所說的境界與心經上所說,「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一樣的意思。這一段道理,如果真正明瞭,心就定了。
二三、念佛一門,藉彼佛勝願力故,不論有智無智,上中下根,但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七日乃至一日,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即蒙彌陀聖眾接引,即為十方一切諸佛護念,是為不思議異方便,惟其異故勝也。
此段大意是說,念佛法門仰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同時又得到十方一切諸佛的護念,與其他法門比較,確實不一樣,所以無論有智無智,上中下根,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造作極重罪業地獄眾生,只要回心,真信真願執持名號,一心至誠,一日至七日均能成功。昨天向大家提到的廖居士,臨命終時回頭,遇到善知識賴居士的指點,得以安祥往生。這是最近幾天的真實感應事。廖居士真幸運,生到西方就是菩薩而不是凡夫。
二四、凡聖同居土,權實聖賢,與博地凡夫共居。惟此淨土,仗諸佛攝受力故,不須斷惑,帶業往生。上智即能頓淨四土,下愚亦可三界橫超,無煩九次第修,不俟三僧祇證,是為不思議異方便,故勝也。
十方世界皆有凡聖同居土,一切同居土以西方同居土最為殊勝。娑婆世界也是凡聖同居,但凡聖之間有隔閡,很難相見。西方凡聖同居土,聖人與凡夫天天在一齊,時刻不相離。凡夫仗諸佛攝受,不須斷惑可以帶業往生。所謂上智者係指一般凡夫真信真願,想生淨土。下愚是指無量壽經上講的邊地疑城眾生,他們對佛圓滿的智慧懷疑,對自己的善根亦不敢相信。雖然不信而仍肯念佛,遂生到邊地。邊地是有期限的,其時間為五百年,五百年後仍能懺悔覺悟,依舊可以入品。此五百年如善導大師所說,是此世界的五百年,不必修九次第定,也不必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法門。
二五、如此最勝獨異法門,釋迦殷勤示勸,恆沙如來,廣舌讚揚,豈欺我哉。
彌陀經與無量壽經都說,十方世界恆河沙數諸佛如來出廣長舌相,一體讚歎此念佛法門。可見此法門是第一殊勝,真實不虛。我們能信能願,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即不辜負諸佛的期望。
二六、佛法有無量門,有難有易,欲易行疾至,應當念佛,稱阿彌陀佛名號,疾得無上菩提。
佛法有無量法門,難易懸殊,想找一個快速成就的法門,只有念佛,可以很快得到無上菩提。念佛法門確實如古德所說,最簡單、最容易、最快速、最穩當,所以諸大菩薩都選擇這個法門。
二七、五濁惡世,求阿鞞跋致(不退轉)甚難。若信念佛三昧,乘彼佛願力,攝持接引,決定往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生生不退,佛階可期。
現在這個世界可以說濁惡到了極點。濁是污染,惡是惡念惡行,尤其今天大家所崇尚的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濁惡情況更嚴重。我記得三十年前在方東美家中,正好他家有客人,有人問他:美國將來亡國第一個因素是什麼?他停了一兩分鐘,很嚴肅的說:「電視,電視將來毀滅了美國。」三十年後的今天,美國世風日下,一年不如一年,很可能不幸為方教授所言中。電視播放的完全是殺盜婬妄、貪瞋痴慢,在此環境中要求阿鞞跋致,精進不退太難了。七地以上才能不退心,八地菩薩稱為「不動地」。佛在大經上說,成佛須無量劫,一般人進的少退的多,所以需要這麼長時間。觀無量壽經上說,下下品往生者即不退轉,只要十幾劫就成就了。下中品往生者六劫即花開見佛悟無生,證到八地菩薩果位。上中輩往生者,以我們娑婆世界時間計算,三五年就成佛。知道這些事實,方肯專心念佛。若信念佛三昧,乘彼佛願力,攝受接引,決定往生。「三昧」是印語,意為「正受」,把念佛當作一種享受,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不必假借其他任何法門幫助,只要一門深入,即可念得心開。「心開」即禪宗之「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生生不退,成佛可以預期。
二八、淨土廣攝諸根,咸登不退,大本三輩,上品以解悟為本,中品以戒善為本,下品純惡無善,惟臨終遇善友,一念信心,滅罪往生。
淨土廣攝諸根,咸登不退。此「根」字係指「上中下三根」而言,若解釋為都攝六根,亦未嘗不可。「大本」是無量壽經,講三輩往生。觀經說九品,三輩九品不過開合不同。上品以解悟為本,對宇宙人生真相有幾分了解,真明瞭就會真發心。中品往生的人皆持戒修善者,中品下生是世間善人。下品純惡無善,下上品是小惡之人,下中品是破戒之人,下下品是五逆十惡之人。下品臨終遇善友規勸,肯悔過念佛,懺罪往生,絕非偶然,還是他過去生中累集的善根福德,相當不容易。
二九、悟後求生者,藉極樂境緣,結習易斷,三昧易修,速成忍力,度諸眾生也。未悟求生者,為親近彌陀,易於見性,永明所謂,但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也。
悟後求生屬上三品,讀經念佛,了知西方極樂依正莊嚴境界,工夫久了,其煩惱習氣自然易斷,不起現行,念佛能念到事一心。俟見思煩惱斷盡,無明也破了幾分,得理一心,念佛三昧容易修成。「忍力」為六波羅密中之忍辱
波羅密。修行人對理事都清楚,有能力自度度他。其有未開悟者亦能求生,因其老實念佛,生到極樂亦能開悟。永明大師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念佛人不要希求開悟,生到西方自然就開悟了。
三十、禪淨二門,各宜專務,不必兼修。但彼此相非,深昧佛旨。經云:不謗大乘,則謗者不生可知也。
有人說禪淨雙修、淨密雙修,還有說禪淨密三修,都不是好辦法。修行貴專,雙修三修就分心了。永明大師所說禪淨雙修不是對我們說的,是專對參禪人說的。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看到當時一窩風參禪,不但不能開悟,連禪定都得不到。勸他們念佛,他們貢高我慢,不甘心接受,所以永明示現參禪的,在禪教裡大徹大悟,回過頭來,專念佛求生淨土,度化他們回頭念佛。禪淨二宗均是佛說,皆大乘法,絕不可互相誹謗,否則即是誹謗大乘。
三一、經云:娑婆世界修行一晝夜,勝於極樂世界行善百歲。蓋以此土難於進修,彼土易為功力故也。例此而言,則風塵世路中修行一日,勝於深山淨剎修行百千日無疑矣。是故帝鄉可遊也,紅塵可入也,所謂淨願不可忘也,淨行不可缺也。嗟乎、風塵亦何能染人,第恐人自染風塵耳。
有人讀到這段文字,認為在娑婆世界修行勝過極樂,又何必到西方呢?此乃斷章取義,修行人離開都市跑到深山裡修行,固然很好,而修行幾十年,自以為身心清淨,道行不錯,一旦回到花花世界,往往被名聞利養所迷,以致貪瞋痴慢的念頭又起來了。
帝鄉是首都,皇帝所住的地方。真心覺悟的修行人雖然在繁華都市而不染紅塵,淨願不忘,淨行不缺,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對世間毫無貪念,因其願心堅固。在享福的時候沒有不造業的,福享完了,苦報就來了。修行人享的是清福,身心清淨不造業。心中無妄想、無分別、無恐怖、無牽掛、無憂慮、無煩惱,雖然生活清苦而清淨自在。外面再繁華、再熱鬧,也沾染不上,所以說風塵何能染人。
三二、心作南車,願為先導。處處道場,時時佛事,淨願淨行,常得現前。自然達清泰之上邦,面無量之壽聖。
「南車」是指南針。修行要在心地上用功,一切時一切處,願生西方,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一絲毫不牽掛。日常生活不求享受,生活愈簡單愈好,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壽聖」即阿彌陀佛,「清泰」即安養。
三三、當念流光如駛,衰老日侵。勿虛渡好時節,定課外有餘暇,但只加持佛號。若楞嚴咒大悲咒等,客路俱不必也。
在中國一般寺院道場早課即念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大師告訴我們這些都可以不必要了。我們現在是在娑婆世界作客,要把大好時間念佛,不要把這些不相應的方法繼續下去。光陰過的很快,人天天衰老,定課之外還有多餘時間就念佛,一切經咒均可免,心才能專一。
三四、暇莫暇於不失時,富莫富於常知足,強莫強於勤精進。
閒暇不要把光陰漏失,念佛實在太方便,對日常生活絕無妨礙,隨時隨處均可念,時間不要空過。佛說知足最富,家財萬貫而不知足,乃是窮人、可憐人。強人是能了生死出輪迴之人,世間名利場中的顯達者並非強人,因其依舊搞六道輪迴。
三五、今時淨業人,終日念佛懺罪發願,而西方尚遙,往生弗保者無他,情與愛猶未拔除故也。若能將娑婆恩愛,視同嚼蜡,不管忙閒動靜,苦樂憂喜,靠著一句佛號。一切境緣,無能動搖,煩惱魔軍,無始情識,銷鑠無餘,此人雖現處五濁之鄉,已渾身坐在蓮華國裡。又何待彌陀授手,觀音勸駕,而始信其往生哉。
念佛求往生沒有把握,毛病就發生在情愛未斷,念的再好,情愛不斷,也不能往生。現在擺在眼前有兩條路:一個是情愛不斷,必在六道輪迴;一個是情愛永斷,往生極樂世界。願去那條路由自己選。如將世間恩愛視同嚼蜡,無論什麼時候、什麼境界,只靠一句佛號,阿彌陀佛是我的歸依處。一切物質生活享受統統放下,心中清淨,此人雖在娑婆而心已在極樂,有把握往生,不必等彌陀來接,已是西方世界的人。
三六、古云:愛不重不生娑婆。又云:道念若同情念,則成佛多時。聖果以還,鮮有不被其繫累者。煩惱無盡,而生死根本,則唯貪愛能漂溺行人,障往生法。但情愛一分疏淡,則淨業一分成熟。勉之。
世人情念很重,如果把這個念頭換成阿彌陀佛一句佛號,早就成佛了。無始劫來的習氣,加以現在社會種種誘惑,一個普通人不可能不動搖。小乘聖者,阿羅漢以下三果以上,大乘聖者法身大士以及權教菩薩,也保不住,很少不被其累。情愛是生死根本。有一年我在大專講座教課,有人提出問題,她說:「如果沒有情愛,作人還有什麼意思?」我說:「那很好呀!高雄有個愛河,你可以跳進去,永浴愛河。」可惜一般人不知道它的厲害,生生世世被它整慘了,今生如再不覺悟,來生可能更苦。情與愛如能斷掉,生到極樂上輩往生。上上品往生,生到西方即花開見佛,等於親證八地菩薩。上中品往生者,七天即花開見佛,等於在一生中超過至少兩個阿僧祇劫。平時對情愛看得淡,臨終時就放得下。否則臨終一點把握沒有,有人助念也靠不住。
三七、末法澆漓,人趨詐偽,唯以淨業棲心,則慧芽增長,道種成熟,異日佛前,蓮華化生,便是上上根人也。
人心虛偽,不誠實,實在是自己騙自己。我們處在這個社會,應當一心一意修淨土,念念把心住在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常常讀誦三經,思維經中境界;自然煩惱減輕,智慧增長,現在這樣做就是上上根人。
三八、經云: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只此數語,便是念佛三昧秘要,一切觀門,無不從玆流出。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此語是佛四十九年說法之精要語。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我們心想生的,六道以及三惡道都是我們心想生的。我們心裡如常常懷恨在心,即地獄境界現前;常想貪得無厭,就墮餓鬼道;是非邪正利害不明,必墮畜生道;常存五戒十善之心,來生不會失人身;上上十善再加「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可生天堂;常存四諦「苦集滅道」之心,是聲聞;十二因緣是緣覺;六度是菩薩;慈悲平等是佛。存什麼心就變什麼境界。
淨土三經中無量壽經是淨宗之基本,把西方世界圓滿介紹出來。觀無量壽經說明西方依正莊嚴之理論、修行方法、九品因果,所以觀經是無量壽經之理論說明。小本阿彌陀經勸我們求生極樂世界。淨宗修行離不了從心想生這個原則。所有一切法門均依此理而建立,佛法如此,世法亦不例外,一切世間法亦從心想生。
三九、大集經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
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念佛無異於參禪,而且是「無上深妙禪」。要注意「但」字,即只有阿彌陀佛,沒有其他夾雜。有人勸我學禪,我也不動心,因為我這個禪比你的高明,我這是無上深妙禪。有人勸我學密,我這個佛號就是一句密咒,比你的殊勝多了。
凡夫無始劫來,妄想習氣很重,一天到晚胡思亂想,為什麼不想佛呢?如果什麼都不想也不行,來生一定生無想天,那是外道。要想佛的相好,想佛的功德,想佛的發心、學道、修行、成就,以及大願普度眾生,想這些就是想不生不滅法。禪宗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妄想起來要轉的快。
四十、智覺禪師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智覺禪師即永明延壽大師,他說這兩句話,關鍵在「相應」。中國字是很有意義,如想字,心上有一個相,就是心裡在想。在六書中應屬於會意。又如念字,上邊是今,下邊是心,就是現在的心。心裡有才相應,心裡沒有就不相應,念阿彌陀佛,心上真有阿彌陀佛就叫相應。「真有」即「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念相應一念佛,一念時間很短,貴在能持久。念念相繼,所以大勢至菩薩叫我們「淨念相繼」。「一念相應一念佛」就是「淨念」,「念念相應念念佛」就是「相繼」。能這樣作就不必注意六根,六根早已都攝在其中了。如會用這個秘訣,必然工夫得力,法喜充滿。
四一、佛是本覺之理,念即始覺之智,故知正念佛時,始本會合,理智冥契。能所俱忘,自他不二。無念外之佛為念所念,無佛外之念能念於佛。超情越見,離句絕非,直捷圓頓,無過此者。除卻念佛外,豈有別有妙觀可成耶?
大師在這段文中將念佛成佛的道理說出來,如對道理不明,於修學信心很難建立。學佛人往往學了幾年,很容易被其他法門或言辭所動搖而改學其他或退轉,此皆不明念佛成佛之理所致。本覺之理即真如本性,阿彌陀佛的名號即真如本性的名號,念佛即恢復本性最好的方法。大乘佛法無量法門最後的目標即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方法有許多,在眾多修行方法中,念佛法門為一切諸佛所稱道。
智是能入能證,理是所入所證,能所是一不是二,只要能作到淨念相繼,就是修圓滿成佛的方法。正念佛時,能證的般若智慧—始覺智,與所證的真如本性—本覺理,融成一體。始本會合,理智冥契。念佛是大智慧,文殊普賢諸大菩薩才是真念。能念的是智,所念的是理。阿彌陀佛是理,自他不二,我與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與佛立刻感應道交。能念所念是一,此一即本性。前面說過,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是真如自性,想是八識。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均由此而來,根源是一個,盡虛空遍法界本來是一體。
歐陽竟無大師說:佛法不是哲學。哲學中有能所,佛法雖說能所,而能就是所,所就是能,能所是一不是二。情是情識,見是見解。出世聖人如諸大菩薩,世間聖人如孔孟,他們雖然為大智大聖,而情見仍所不免。佛則無情見,即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完全融化於真如自性之中。舉個例,百川之水,未入海前,皆有分別,如長江黃河。俟入海後,即融成一片,入了法性大海。只要有情有見即入不了大海。
「離句絕非」,即「離四句絕百非」。「四句」是「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此四句是根本,再展開即變成百句,這些全是情見,真如自性中沒有這些東西。能說得出的都不出這四句範圍,全不是真實的,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佛所說一切法都是方便法,不是真實,真實的說不出來,不但說不出也想不出,一想就錯了,一想就落到第六意識,一想就是無明。楞嚴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所以念佛在理論上與禪宗完全相同,而方法比禪宗容易多了。禪宗用觀心參話頭,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念佛簡單容易,效果比禪要殊勝。道理不懂,只要老實念佛一樣成功。修大乘法成佛不是直接,念佛是直接成佛,沒有五十一個階級。同時也是圓頓法門,念佛如坐電梯,其他法門如爬樓梯。華嚴會上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圓頓證入,他們的圓證如果是究竟圓滿,為什麼還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呢?所以華藏世界的圓證即不如西方世界的圓證。如果一樣,文殊普賢沒有理由求生極樂世界,所以說超過華藏即是超過禪與密,如果知道這個道理,就死心蹋地的修念佛法門吧!
四二、餘光有幾,至穩至易之途,僅以六字真言勸勉,此是海上奇方,能療急病,標本齊治,緩急咸宜,貴在深信力行專持耳。
餘光有幾,來日無多,中年以上定有感觸。最穩當容易成佛之道,只要六字真言,即大神咒,如神奇妙方,可以醫治急症。此指生死大事,標本兼治,「本」是永脫輪迴,「標」是現前得到清淨自在。念佛快慢大小聲或默念均無不可,貴在深信專持。
四三、若其心念念厭離五欲,繫想阿彌陀佛,願樂親近,如子憶母,不為業境之所牽,不為他歧之所惑,決之西方,定於極樂世界,蓮華化生,見佛受記。
念佛人的心要捨離五欲六塵,心裡只掛念阿彌陀佛,喜歡親近阿彌陀佛,如小孩依靠母親,時時刻刻念著母親,不受環境或其他法門所動搖,決定會生西方,蓮花化生,見阿彌陀佛,蒙佛授記作佛。
四四、必不雜人天渴愛,不混凡夫之濁,不沾魔外之惡,不墮二乘,不同權教,決擇善法,修習令滿,止於至善。
不能把人間的情與愛夾雜在念佛之間,更不可被邪門外道所誘惑,墮其術中,仍存貪瞋痴慢之念。佛在世時,魔外常來擾亂。魔王波旬有一天對佛說:我將來一定要破壞你的佛法。佛說:佛法是正法,無任何力量可以破壞。魔說:到你末法時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孫統統出家,穿你的袈裟,破壞你的佛法。佛聽了之後,落淚無語。
末法時期,佛門弟子中混雜了許多魔王子孫,披上袈裟,把眾生誤導到歧路,非常難以分辨。當今之世,修福都不容易,你要到魔王子孫處修福就壞了。我曾講過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這段經文非常重要,必須熟讀之後可以辨別邪正,如照妖鏡。你認識他,你就不會上當,他也不會來纏繞你。將來滅法時期,楞嚴經先滅,楞嚴滅後,妖魔鬼怪無人認識,都把他當佛菩薩看待,就會上當了。小乘人只是自利不肯利他,權教不是圓頓法,均非究竟。至善即念佛法門。
四五、眼常瞻佛相,耳常聞佛教,鼻常觸佛香,舌常稱佛號,身常禮佛像,意常緣佛法,六根所注,無非佛境,如是相繼,無間無雜。
此條即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註解。眼看佛像,耳常聽經,鼻聞壇香,口稱佛號,身禮佛像,心中常想佛的相好以及經典中之教訓,這就是「都攝六根」,不夾雜就是「淨念」,不間斷就是「相繼」。
四六、了知生佛一如,心土不二,託彼依正,顯我心性。既不迷性外有佛,亦不執彼土非心,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最勝極異方便,普攝行人,歸於淨土。
「生佛一如,心土不二」,是理。「託彼依正,顯我心性」,是事。用此法顯現自己的真如本性,如以為心外有佛,為我所念就錯了。雖然錯了,若真肯念心外之佛,依舊可以往生,不過品位不高。不假任何方法來幫助,老老實實一句佛號念到底,乃是最殊勝、最不可思議的法門,普被三根,利鈍全收。
四七、為末世對治重障,以煩惱雖多,惟婬欲為生死根本,最能障往生法。故令行人觀凡夫身內婬火,即如來藏性空真火,循業發現,深觀得悟成智慧光,非唯不障往生,且能將送行人托上上品。所以淨名讚婬怒痴,以其體即藏性,而染淨功用,在反掌間耳。
末法時期,煩惱最重,念佛人多,往生者少。為何不能往生,就是婬念未放下,婬欲是六道生死輪迴之根本。下面所說是很高的境界,我們可以聽而決定作不到。如果你真能作到,你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的法身大士,不是凡夫。這是見性以後的境界。「令行人觀凡夫身內婬火,即如來藏性空真火,循業發現。」這幾句話若是講,兩小時也講不完,諸位可以看圓瑛法師的楞嚴經講義,深入淺出,說的很清楚。「深觀得悟成智慧光,非唯不障往生,且能托上上品。」
楞嚴經將這個道理說的很明白,亦即華嚴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很多同修也曾聽到過,密宗有修雙身法者,如果不是這個境界修雙身法,果報在阿鼻地獄,那才可憐,所以密宗學不得。我們將來成佛修不修密宗呢?修。等我們將來修到八地菩薩再修。八地如同博士班,我們現在幼稚園一年級還不夠資格。淨土宗修行遠離婬欲,遠離貪瞋痴。密宗是在貪瞋痴婬欲中修真清淨心,那是八地菩薩以上的修行,我們開什麼玩笑。
黃念祖居士是密宗金剛上師,他到晚年勸人念佛。說密宗修行,在中國大陸十億人口四十年中學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念佛往生者不計其數。密宗在一切污染中修清淨心,淨宗是離開染污修清淨心,難易之別在此。密也不貪財,金銀財寶愈多愈好,他不動心。我們不行,我們佩服他,但不敢領教,一沾邊必墮落。
「淨名」即維摩經,維摩居士是在家佛,釋迦是出家佛,同時在世間有兩尊佛。他說「婬怒痴即戒定慧,以其體即藏性。」今天密宗說,不必斷婬即可成佛,所以很多人相信。凡以此法接引眾生皆為妖魔鬼怪。章嘉大師,密宗活佛,是好老師,他教我由戒學起,對我說了許多密宗事,但不教我學密。
四八、諸經廣讚淨土。曰:不可思議功德。曰:世間難信之法。曰:一切佛護念。曰:無上深妙禪。曰:勝異方便。曰:三昧中王等。奈末世眾生,偏於念佛法門,好起疑惑,乃至破他淨信,障他善行,薄福少智人,往往習氣如是。
佛講經附帶讚歎淨土的經典有二百六七十部,時時提倡淨土。在無量壽經中讚歎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佛如此讚歎,也就代表一切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讚歎。淨土法門雖然諸經讚為不可思議難信之法,無上深妙禪,勝異方便,三昧中王,如此許多好的評價,而末法時期一般眾生並不十分相信,而且還破壞他人念佛,這是沒有福報善根智慧,其罪過深矣。
四九、蕭然若寄,長齋事佛,淡泊無欲,操修問道。
「蕭然若寄」即一切放下之意。蕭然是冷落的樣子,我們在此娑婆世界,如同暫時寄居於逆旅,幾天就要離開,這裡什麼東西都不是我們的,要把世間事一切看淡。「長齋事佛」,事佛是要依教奉行,對人對事對物,統統都能依照佛的教訓做到。長齋是指吃長素,與一切有情眾生不再結惡緣,此乃粗淺之義,深一層講,齋是齋心,心要清淨,素食而心不清淨,只能叫吃素而不能叫吃齋。佛門中日中一食亦為吃齋,謂之「持午」。日中一食每天都有時差,應照天文日曆,每天日中是幾分幾秒。如無天文日曆,最好每天上午十一點吃飯即不會過午。午後可飲糖水蜜水等無沉澱物。
「淡泊無欲」是隨緣而不攀緣,作好事作功德亦不攀緣,隨緣隨力,決不強求。「操修問道」是自己修行,若想度眾生,最低限度小乘要到四果羅漢。大乘圓初住,明心見性以後,才有資格度人。未證果者,先度自己,不要發心度人。若自以為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我們不是菩薩,真菩薩是離四相破四見的菩薩,可以先度眾生。他可在六道中自由往來,生死自在。我們沒有這個本事,一定要先度自己,度眾生隨緣隨份,絕不攀緣。至少要到圓初住菩薩的地位,有能力不退轉,自己成佛晚一點沒關係。如果想度眾生而不先度自己,將來可能要墮三途的。
五十、往生證悟之後,又當睠此娑婆,再來僑寓。將護眾伴,誘掖群迷,更於異域,殊方分身,應跡往來三界,終不疲厭。
生西見佛即是往生證悟,可以先度眾生,這是菩薩發心。見佛智慧開,倒駕慈航,回入娑婆,幫助根熟的眾生圓成佛道。所謂根熟者是對於念佛法門,理解相信,又肯發願念佛,乃助其一生成就。其次對於不相信者,給他種因,留待將來得度。同時亦有能力分身其他諸佛世界度化眾生。想到有這麼大的能力弘法利生,嚮往西方世界之心一定非常懇切,會下決心儘快往生。生西以後才有這種能力,如靠我們自己修行達到這種地步,至少要經過兩個阿僧祇劫。諸佛之所以疾欲我們生西,也就是要我們縮短成佛的時間。
五一、明則不昏,靜則不散。明靜是止觀之效,定慧之體,亦即心之本體。止觀是功夫,定慧是因行,明靜是功效。明靜之極,頓合本體。若至果上,即成福智二嚴。
明是覺,明則不昏,亦即覺而不迷,日常生活,處世待人接物,都要明。靜則不散是講心,散亂現象是妄念紛飛。靜是定,精神意志集中,可以養身,身心健康,辦事有充沛的精神。明靜是止觀之效果,也是心之本體,真心是明的也是靜的,止是止息妄念,觀是觀照真心,對萬事萬物清清楚楚。念一句阿彌陀佛,不但是禪,不但是咒,也是教下的止觀。專念一句佛號,其他妄念沒有了,就是止觀雙運,定慧等學。定慧是因行,明靜是功效,明靜達到極處即頓合本體。「頓合」是明心見性,「本體」即心性。就果上講即成佛。念三歸依時,有歸依佛二足尊,足是圓滿意,二足即福慧。
五二、身心寂定,止也。觀佛毫相,觀也。毫相歷然,明也。堅住不動,靜也。所謂托彼身相,熏我心性,觀智若成,自然顯現。
「身心寂定,止也。」最重要是心定,心定身即定,不是每天打坐。身定是身體裡面一切細胞正常化,身體就最健康。所以念佛可以癒病,就是這個道理。一切法從心想生,最重要的是不可想老,想老必日漸衰老。平常妄念紛飛,想止也止不住。用觀,只想一個,觀佛相好,然而我們心太粗,對佛三十二相不相應,只能想佛的白毫。佛眉間有兩根白毫,捲起來好像一顆珠子,屬於三十二相之一。用此觀法,思想比較集中,不夾雜其他念頭,即是靜。依靠觀佛的相好,修我們自己的清淨心。這種觀法若修成功,也可以變為三十二相,想像的力量不可思議。
五三、修觀須了萬法唯心。經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故知彌陀相好,自是我心本具,定中所現,亦我心造出。是心作相好,是心是相好,不從他得,不向外來,如是了達,方名如法修觀也。
「萬法唯心」,萬法是一切法,所有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心會現相,識會變化。心是體,識是用,想什麼就變什麼。歷史上有一個實例,宋朝末年,趙子昂善畫馬,常想馬的動作。有一天中午他在家裡睡午覺,他太太不知道因為什麼事情到他房裡,一掀帳簾,看見一匹馬,這一嚇,也把他嚇醒了。他如果想佛,豈不變成佛了嗎?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無論任何山川人物,心想什麼就能畫出什麼。四聖六凡,世出世間,均為心識所變。佛說阿彌陀佛的報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我們心緣不到,但是佛的相好也是我們心中本來具足,將來到了西方見佛也是我們心中自性所變。「是心作相好,是心是相好。」此二語可以應用到一切處,與觀經中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同樣意味。如法修觀,總攝一切法門,為佛說修行的總綱。
五四、古德頌云: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亡即是中,亡照何曾有前後,一心融絕了無蹤。境觀圓融妙理,四句總攝無遺,透此妙偈,勝讀台宗數百卷書。
境為十法界依正莊嚴,假非真,妙非有,如果萬法是真的,它就應當永遠存在。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妙假,明白此理即無得失之念,無得失即無煩惱,心地清涼自在。觀是念頭也不是真實的。「境觀雙亡即是中」,觀是能觀屬智,境是所觀屬境界。心經到最後講「無智亦無得」,即此義。無智是無能觀,無得是無所觀,能觀所觀都沒有了,即謂之中道,中道也不能執著。「亡照何曾有前後」,亡是境界沒有了,照是能觀之智,無智無得沒有前後,一心圓融在一齊,找能觀之智與所觀之境都沒有了,就是自性、真如本性。一切修行法門都不超過這四句話,真能了解,則天台宗所依靠的幾百卷經論統統明瞭了。
五五、淨業行人,一心持名,往生可保。兼修妙觀,託品必高。
理能統統明瞭,保證你不退轉,一生圓滿成佛。如不明瞭,這一生只要一心持名,可以保證往生。西方是平等法界,我們去了,煩惱未斷,有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我們的智慧德能與大菩薩平等。譬如我們生在富貴家庭,幼年享受與父母一樣,是父母給我們的,所以到了西方之後與諸大菩薩完全一樣。
五六、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絕於心口耳間,使雜妄無間可乘,眾魔無路可入。神意怡悅,一塵不染,信願已堅,勝緣欣遇。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相續不斷,乃是念佛的密訣,若不出聲,心中默念,也是一樣,使雜念妄想無隙可乘,功夫純熟,邪魔無法干擾。楞嚴經說,有五十種陰魔。此五十種配於五陰,色受想行識,每陰有十種,其能力雖強,但念佛人信願堅固,邪魔無法侵擾。我們今天有如此的殊勝因緣遇到佛法,實為生平之大幸。
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日草於美國西雅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