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安樂集白話 凡夫居士譯

安樂集白話 凡夫居士譯

(1)第四大門

[日期:2010-12-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凡夫居士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2卷下

1)第四大門

第四大門本文:

第四大門中,有三番料簡。第一、依中國三藏法師,并此土大德等,皆共詳審聖教,歎歸淨土,今以勸依。第二、據此經宗及餘大乘諸部,凡聖修入,多明念佛三昧以為要門。第三、問答解釋,顯念佛者得種種功能利益,不可思議。

第一、依中國及以此土大德所行者。余五翳面牆,豈寧自輒?但以遊歷披勘,敬有師承,何者?謂中國大乘法師流支三藏。次有大德,呵避名利,則有慧寵法師。

次有大德,尋常敷演,每感聖僧來聽,則有道場法師。

次有大德,和光孤栖,二國慕仰,則有曇鸞法師。

次有大德,禪觀獨秀,則有大海禪師。

次有大德,聰慧守戒,則有齊朝上統。

然前六大德,立是二諦神鏡,斯乃佛法綱維,志行殊倫,古今實希,皆共詳審大乘,歎歸淨土,乃是無上要門也。問曰:既云歎歸淨土,乃是要門者,未知此等諸德,臨終時皆有靈驗已不?答曰:皆有不虛,如曇鸞法師,康存之日,常修淨土。亦每有世俗君子,來呵法師曰:「十方佛國皆為淨土,法師何乃獨意注西,豈非偏見生也?」法師對曰:「吾既凡夫,智慧淺短,未入地位,念力須均。如似置草引牛,恆須繫心槽櫪。豈得縱放,全無所歸?」

雖復難者紛紜,而法師獨決,是以無問一切道俗,但與法師一面相遇者,若未生正信,勸令生信。若已生正信者,皆勸歸淨國。是故法師臨命終時,寺傍左右道俗,皆見旛花映院,盡聞異香,音樂迎接,遂往生也。

餘之大德,臨命終時,皆有徵祥。若欲具談往生之相,立不可思議也。

第二、明此彼諸經,多明念佛三昧為宗者。就中有八番,初二明一相三昧,後六就緣依相,明念佛三昧。

第一、依花首經,佛告堅意菩薩:「三昧有二種,一者、有一相三昧。二者、有眾相三昧。一相三昧者,有菩薩聞其世界,有其如來,現在說法。菩薩取是佛相,以現在前,若坐道場,若轉法輪,大眾圍繞。

「取如是相,收攝諸根,心不馳散,專念一佛,不捨是緣。如是菩薩,於如來相,及世界相,了達無相。常如是觀,如是行,不離是緣,是時佛像即現在前,而為說法。「菩薩爾時,深生恭敬,聽受是法,若深若淺,轉加尊重。菩薩住是三昧,聞說諸法皆可壞相,聞已受持,從三昧起,能為四眾,演說是法。」

佛告堅意:「是名菩薩入一相三昧門。」

第二、依文殊般若,明一行三昧者。

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一行三昧?」

佛言:「一行三昧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應在空閒處,捨諸亂意,隨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念無休息。即是念中,能見過現未來三世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即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是名菩薩一行三昧。」第三、依涅槃經,佛言:「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十方諸佛,恆見此人,如現在前。」

是故涅槃經云,佛告迦葉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專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晝若夜,若坐若臥。諸佛世尊,常見此人,如現目前,恆與此人,而住受施。」

第四、依觀經及餘諸部,所修萬行,但能迴願,莫不皆生。然念佛一行,將為要路,何者?審量聖教,有始終兩益。若欲生善起行,則普該諸度。若滅惡消災,則總治諸障。

故下經云:「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壽盡必生。」此名始益。言終益者,依觀音授記經云,阿彌陀佛住世長久,兆載永劫,亦有滅度。般涅槃時,唯有觀音勢至,住持安樂,接引十方。其佛滅度,亦與住世時節等同。然彼國眾生,一切無有睹見佛者,唯有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往生者,常見彌陀,現在不滅,此即是其終時益也。所修餘行,迴向皆生。世尊滅度,有睹不睹。勸後代審量,使沾遠益也。

第五、依般舟經云,時有跋陀和菩薩,於此國土,聞有阿彌陀佛,數數係念,因是念故,見阿彌陀佛。既見佛已,即從啟問:「當行何法,得生彼國?」

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土。當念佛身三十二相,悉皆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第六、依大智度論,有三番解釋。

第一、佛是無上法王,菩薩為法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應當常念佛也。

第二、有諸菩薩自云:「我從曠劫以來,得蒙世尊長養我等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禪定、智慧、無量行願,由佛得成。為報恩故,常願近佛。亦如大臣蒙王恩寵,常念其主。」

第三、有諸菩薩復作是言:「我於因地遇惡知識,誹謗般若,墮於惡道經無量劫。雖修餘行,未能得出。後於一時依善知識邊,教我行念佛三昧,其時即能併遣諸障,方得解脫。有斯大益,故願不離佛。」

第七、依華嚴經云:「寧於無量劫,具受一切苦,終不遠如來,不睹自在力。」又云:「念佛三昧必見佛,命終之後生佛前。見彼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

又善財童子求善知識,詣功德雲比丘所,白言:「大師云何修菩薩道,歸普賢行也?」是時比丘告善財曰:「我於世尊智慧海中,唯知一法,謂念佛三昧門。何者?於此三昧門中,悉能睹見一切諸佛,及其眷屬、嚴淨佛剎,能令眾生遠離顛倒。念佛三昧門者,於微細境界中,見一切佛自在境界,得諸劫不顛倒。念佛三昧門者,能起一切佛剎,無能壞者,普見諸佛,得三世不顛倒。」

時功德雲比丘,告善財言:「佛法深海,廣大無邊,我所知者,唯得此一念佛三昧門。餘妙境界,出過數量,我所未知也。」第八、依海龍王經,時海龍王白佛言:「世尊,弟子求生阿彌陀佛國,當修何行,得生彼土?」

佛告龍王:「若欲生彼國者,當行八法,何等為八?一者、常念諸佛。二者、供養如來。三者、咨嗟世尊。四者、作佛形像,修諸功德。五者、迴願往生。六者、心不怯弱。七者、一心精進。八者、求佛正慧。」佛告龍王:「一切眾生,具斯八法,常不離佛也。」問曰:不具八法,得生佛前,不離佛不?答曰:得生不疑,何以得知?如佛說寶雲經時,亦明十行具足,得生淨土,常不離佛。時有除蓋障菩薩白佛:「不具十行,得生已不?」佛言:「得生,但能十行之中,一行具足無闕,餘之九行,悉名清淨,勿致疑也。」

又大樹緊那羅王經云,菩薩行四種法,常不離佛前,何等為四?一者、自修善法,兼勸眾生皆作往生見如來意。二者、自勸勸他,樂聞正法。三者、自勸勸他,發菩提心。四者、一向專志,行念佛三昧。具此四行,一切生處,常在佛前,不離諸佛。又經云,佛說菩薩行法有三十二器,何者?布施是大富器,忍辱是端正器,持戒是聖身器,五逆不孝是刀山劍樹鑊湯器,發菩提心是成佛器,常能念佛往生淨土是見佛器。略舉六門,餘者不述。聖教既爾,行者願生,何不常念佛也?

又依月燈三昧經云,念佛相好及德行,能使諸根不亂動,心無迷惑與法合,得聞得智如大海。智者住於是三昧,攝念行於經行所,能見千億諸如來,亦值無量恆沙佛。第三、問答解釋,顯念佛三昧有種種利益,有其五番。

第一問曰:今云常修念佛三昧,仍不行餘三昧者?

答曰:今言常念,亦不言不行餘三昧。但行念佛三昧多故,故言常念,非謂全不行餘三昧也。第二問曰:若勸常修念佛三昧,與餘三昧能有階降以不?

答曰:念佛三昧勝相不可思議,此云何知?如摩訶衍中說云,諸餘三昧非不三昧,何以故?或有三昧,但能除貪,不能除瞋癡。或有三昧,但能除瞋,不能除癡貪。或有三昧,但能除癡,不能除貪瞋。或有三昧,但能除現在障,不能除過去、未來一切諸障。若能常修念佛三昧,無問現在、過去、未來,一切諸障悉皆除也。

第三問曰:念佛三昧既能除障,得福功力大者,未審亦能資益行者,使延年益壽以不?

答曰:必得,何者?如惟無三昧經云,有兄弟二人,兄信因果,弟無信心,而能善解相法。因其鏡中,自見面上死相已現,不過七日。時有智者,教往問佛。佛時報言:「七日不虛,若能一心念佛修戒,或得度難。」

尋即依教繫念,時至六日,即有二鬼來,耳聞其念佛之聲,竟無能前進。還告閻羅王,閻羅王索符,已注云:「由持戒念佛功德,生第三炎天。」

又譬喻經中,有一長者,不信罪福,年已五十,忽夜夢見剎鬼索符來欲取之,不過十日。其人眠覺,惶怖非常。至明求覓相師占夢,師作卦兆云:「有剎鬼必欲相害,不過十日。」

其人惶怖倍常,詣佛求請,佛時報云:「若欲攘此,從今已去,專意念佛,持戒燒香,然燈懸繒旛蓋,信向三寶,可免此死。」

即依此法,專心信向,剎鬼到門,見修功德,遂不能害,鬼即走去。其人緣斯功德,壽滿百年,死得生天。

復有一長者,名曰執持,退戒還佛,現被惡鬼打之。第四問曰:此念佛三昧,但能對治諸障,唯招世報,亦能遠感出世無上菩提以不?答曰得,何者?如華嚴經十地品云:「始從初地,乃至十地,於一一地中,皆說入地加行道。」地滿功德利己不住道,訖即皆結云:「是諸菩薩,雖修餘行,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上妙樂具,供養三寶。」以斯文證得知,諸菩薩等,乃至上地,常學念佛、念法、念僧,方能成就無量行願,滿功德海,何況二乘凡夫,求生淨土,不學念佛也。何以故?此念佛三昧,即具一切四攝六度,通行通伴故。

【書籍目錄】
第1頁:緣起 第2頁:前言
第3頁:復鄧伯誠居是書一本文 第4頁:復鄧伯誠居是書一譯
第5頁:復鄧伯誠居是書二本文 第6頁:復鄧伯誠居是書二譯
第7頁:(1)第一大門 第8頁:第一大門譯
第9頁:(2)第二大門 第10頁:第二大門譯
第11頁:(3)第三大門 第12頁:第三大門譯
第13頁:(1)第四大門 第14頁:第四大門譯
第15頁:(2)第五大門 第16頁:第五大門譯
第17頁:(3)第六大門 第18頁:第六大門譯
第19頁:(4)第七大門 第20頁:第七大門譯
第21頁:(5)第八大門 第22頁:第八大門譯
第23頁:(6)第九大門 第24頁:第九大門譯
第25頁:(7)第十大門 第26頁:第十大門譯
第27頁:第十一大門本文 第28頁:第十一大門譯
第29頁:(9)第十二大門 第30頁:第十二大門譯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