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光教科書第八冊 -- 佛教與世學

佛光教科書第八冊 -- 佛教與世學

第三課 佛教與神通

[日期:2010-07-29] 來源:轉載  作者:佛光山宗務委員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神通是修習禪定與智慧而得的一種超乎常識、體能的不可思議的力量。佛教言神通有六種: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神足通;五、宿命通;六、漏盡通;這是行者修持佛道自然而獲得的。六神通以慧為本,五神通(沒有漏盡通)係依修習四禪而得,外道亦可得五通,但漏盡通唯佛教聖者可得。神通還有種種層次,《大乘義章》將神通分為報通、藥通、咒通、修通四種;《宗鏡錄》則將神通分為道通、神通、依通、報通、妖通五種。
  
  神通的層次複雜,種類不一,並非人生究竟解脫之道,然而神通卻比平實的佛法更能滿足一般人的好奇心理,因此菩薩有時以神通作為弘化度生的方便法門,如佛教初傳中國時,迦葉摩騰、竺法蘭和道士較量,顯神通以破邪術;有時以神通為苦難的眾生帶來希望,如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解救眾生苦難;有時用神通在亂世裡救民於倒懸,如佛圖澄為救蒼生,剖心、生蓮感化殘暴嗜殺的石勒、石虎,使他們放下屠刀。
  
  雖然如此,神通畢竟只是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中的一種,是一時的方便,並非究竟佛法,像佛世弟子賓頭盧頗羅墮尊者以神通譁眾取寵,反而障道,不得涅槃,即是一例。神通也不是萬能的,有時候神通敵不過業力,業力才是世間最大的力量,因為神通是不能違背因果的,所以即使是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他個人也無法拯救母親脫離地獄之苦。
  
  因此,欲求證神通,必須具備四個條件,才不致走入神通的歧途:
  
  一、安於慈悲:《大智度論》云:「菩薩離五欲,得諸禪,有慈悲故,為眾生取神通,現諸希有奇特之事,令眾生心清淨。」一切修持一旦離開慈悲,即為魔藪,缺乏慈悲心的神通,如虎狼毒蛇。
  
  二、住於淨戒:有了持戒的修養,以戒律約束自己的身心,便不會依仗神通而胡作非為,因為在淨戒裡才知道取捨。
  
  三、行於忍耐:若無忍耐的功力,動輒展現神通,導致傷人害己。
  
  四、用於智慧:神通不能袪除根本煩惱繫縛,如無智慧,有了神通反而徒增煩惱,所以能在平常生活中體會佛法的真諦,淨化三業,一切以道德行事,才是真正的神通。
  
  佛法的流傳依靠真理,不在神通。佛陀住世時,一切生活並無異於常人,《金剛經》卷首即詳載佛陀的日常生活。佛陀以慈悲、智慧、道德、人格來化導眾生,不用神通惑眾。提婆達多常請求佛陀教他神通,佛陀卻叫他觀「苦、空、無常、無我」,學習神通不見得就能通達佛法,具有神通,固然能懲奸濟弱,但使用不當,則足以危害世間。
  
  其實神通並不一定指神奇變化的法術,日常周遭的一切,像四時運轉、晝夜遞嬗、花開花謝、月盈月虧,乃至於動植物所呈現的奇妙世界,都非常神奇,吃茶解渴、吃飯當飽、善於游泳者浮於水面、善騎單車者行走自如,可說這都是神通。神通是人類經驗的累積,是智慧的表徵,是能力的超常運用,因此,當知修行不在乎有無神通,在於道德人格的培養,在於證悟般若空理的智慧。人間佛教倡導守五戒,行十善,能嚴謹持戒即是培養甚深禪定的基礎,有了禪定功夫,般若智慧得以顯發,才會明白道德是無盡的寶藏,道德不能圓滿,神通亦不能成就,可以說德化的人生比神通更為重要。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課 佛教與宇宙
第3頁:第二課 佛教與命運 第4頁:第三課 佛教與神通
第5頁:第四課 佛教與法律 第6頁:第五課 佛教與哲學
第7頁:第六課 佛教與教育 第8頁:第七課 佛教與管理
第9頁:第八課 佛教與科學 第10頁:第九課 佛教與醫學
第11頁:第十課 佛教與會議 第12頁:第十一課 佛教與觀光
第13頁:第十二課 佛教與環保 第14頁:第十三課 佛教與農林
第15頁:第十四課 佛教與藝術 第16頁:第十五課 佛教與文學
第17頁:第十六課 佛教與建築 第18頁:第十七課 佛教與音樂
第19頁:第十七課 佛教與音樂 第20頁:第十九課 佛教與禮俗規範
第21頁:第二十課 佛教與地理風水 第22頁:第二十一課 佛教與公益事業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