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光教科書第七冊 -- 佛教常識

佛光教科書第七冊 -- 佛教常識

第八課 衣單僧物

[日期:2010-07-28] 來源:轉載  作者:佛光山宗務委員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古代叢林,僧眾出外雲遊參訪,必須具備衣單和戒牒才能到寺院掛單。因此,《敕修百丈清規》云:「將入叢林,先辦道具。」道具即衣單僧物,是資生辦道之具,包括三衣一缽等頭陀十八物。其中三衣即九條衣、七條衣、五條衣等三種袈裟,又稱「福田衣」、「百衲衣」,代表著出家僧侶的功德、精神,也是出家人的形象特徵。
  
  佛教傳入中國後,由於習俗與氣候的關係,三衣只在法會佛事時穿著,平時則穿短褂、中褂、長褂或大袍。
  
  三衣與一缽是出家僧眾所有物當中最為重要者。缽是出家人的食器,又名「應量器」,出家人托缽乞食,堪受人天供養,故代表「福田」。三衣缽具是受戒時不可少的僧物,順治皇帝讚僧詩云:「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無論是三衣或缽,都代表清淨的僧團,象徵修道者的人格。禪宗所謂傳法就是傳其衣缽給弟子,稱為「傳衣缽」,因此又引申為師者將佛法大意傳授予後繼者。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一記載,摩訶迦葉將入涅槃時,入雞足山敷草而坐,捧著佛陀所授的衣缽,等候彌勒菩薩降生成佛,再把佛陀的衣缽轉給當來下生的彌勒菩薩。我國禪宗初祖達摩由印度東來時,也將衣缽傳給二祖慧可,以為法脈相傳的證物。
  
  此外,頭陀十八物尚有:楊柳枝、澡豆、水瓶、坐具、錫杖、香爐、奩、濾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像等,除此別無他物。所謂「衣單兩斤半,隨身十八物」,出家人生活簡樸,不受物役,不為物累,就像行雲流水一樣雲遊四海,處處為家,所以出家人又稱為雲水僧。
  
  頭陀十八物都是增長善法之具,各有其用途、意義。例如,錫杖:錫者,輕也,依倚是杖,除煩惱,出三界故;錫者,明也,得智明故;錫者,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結究故;錫者,疏也,持者與五欲疏斷故。因此錫杖又名智杖、德杖,彰顯智行功德本故。佛制持杖,一來用以防身,再者於白衣舍前振錫可令施主出應,同時還可提攜行李,協助老瘦無力、病苦嬰身者行走,尤其行腳雲遊時,若於路上看到動物的死屍,可利用禪杖就地掩埋,這也是慈悲的體現。
  
  濾水囊是用於飲水時過濾水中微生物之用,為器雖小,其功甚大,為護生命故。坐具是用於禮佛拜僧之用,同時可敷設於地,避免坐臥時污損三衣。
  
  臥具、衣服與醫藥、飲食合稱「四事供養」,是信眾對僧眾的供養物。在原始佛教的戒律中,經常討論有關衣食的問題,例如佛陀制戒規定,每一個出家人只能擁有「三衣一缽」,超過此數就是犯戒,即使是佛陀本身,也堅守此戒。因此,當佛陀的姨母供養佛陀兩件親手縫製的金縷袈裟時,佛陀則將其中一件轉贈他人。這是說明出家人澹泊物欲,生活力求簡單,不在衣著上費心,而以修行、道德、慈悲來莊嚴自己,因此能開闊無限寬廣的世界。
  
  不過,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歷經各個朝代的發展,由於文化習俗不同,以及受到政治等因素的影響,僧服的樣式和顏色由來紛雜不一。民國初年,太虛大師極力倡導僧服統一,佛光山多年來也力行實踐,從短褂、羅漢褂、長衫到袈裟,完全由常住統一製作,因此,樣式、顏色都能整齊劃一。因為僧服的統一,也是復興佛教,重整僧伽制度的重要一環,故希望由佛光山做起,進而推及整個佛教界。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課 叢林寺院
第3頁:第二課 寺院建築 第4頁:第三課 道場行事
第5頁:第四課 寺政外事 第6頁:第五課 寺院清規
第7頁:第六課 宗教法令 第8頁:第七課 法器法物
第9頁:第八課 衣單僧物 第10頁:第九課 各種稱謂
第11頁:第十課 學佛行儀 第12頁:第十一課 叢林漫談
第13頁:第十二課 法事介紹 第14頁:第十三課 婚喪喜慶
第15頁:第十四課 佛教節日 第16頁:第十五課 民俗神祇
第17頁:第十六課 佛語典故 第18頁:第十七課 生活法相
第19頁:第十八課 修持常識 第20頁:第十九課 佛教的法數
第21頁:第二十課 佛教的第一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