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光教科書第六冊 -- 實用佛教

佛光教科書第六冊 -- 實用佛教

第十二課 佛教的事親之道

[日期:2010-07-28] 來源:轉載  作者:佛光山宗務委員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花草樹木,扎根於厚實的土地;溪流江河,溯源於雪嶺山脈的蘊藏。烏鴉孝親反哺,羔羊感恩跪乳,動物尚且懂得回報親恩;萬物之靈的人類,也從「上代而來,從己而出」的血緣關係中,延續世代相傳的倫理之情,穩固了人類綱常秩序。
  
  中國是一個重視孝道的民族,「父子」被列為五倫之首;青年守則中有「孝順為齊家之本」;《孝經》中說:「孝是德之本,依教而生。」顯示中國人以「孝」為人格養成,也是倫理道德實踐的根源。
  
  佛教初傳中國,曾受到儒家學者的非難。他們常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來攻擊佛教僧侶剃髮出家乃不孝之舉。事實上,佛教是一個重視孝道的宗教,例如:《父母恩重難報經》以母親懷胎生產的艱難、危險以及養兒育女的艱辛,而說:「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遶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足見佛教對孝道的重視。
  
  儒家的曾子說:如果沒有特殊緣故,而輕易殺害一隻昆蟲螞蟻,就是不孝;沒有特殊緣故,隨意摘取一花一草,就是不孝。曾子把孝道的層次提昇到對動物、植物的愛護,乃至對一切眾生的愛心,這種無私廣被的慈悲仁愛,就是孝順。曾子能將孝順詮釋得如此周全,無怪乎日後能成為孔子門人中弘揚《孝經》的傳人。中國傳統社會主張三綱五常,主要以孝為中心,擴而充之,對國家的孝順就是忠,對兄弟的孝順就是悌,對朋友的孝順就是義,乃至對眾生的孝順就是仁。佛教更將人性的真愛與善美發揮到極致,推及對一切眾生的悲愍,是一種發自至真情感的流露,心甘情願的付出。《大無量壽經》云:「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菩薩的慈悲是願承擔眾生的苦難,不捨棄一切眾生,猶如孝子對父母的愛敬表現。佛門中的孝親事蹟不勝枚舉,如佛陀為父擔棺、為母說法,克盡人子之道;目犍連尊者救母於幽冥之苦,而「盂蘭盆」勝會也從此流傳於千年;舍利弗入滅前,特地返回故鄉,向母辭別,以報親恩;明朝蕅益大師四度割臂,為病危的母親求壽;民國的虛雲和尚,三年朝禮五台山,為報父母深恩。綜觀佛門的事親之道,除了一般世間的甘旨奉養和功成名就的光宗耀祖外,更進一步的引導父母趨向正信,遠離煩惱惡道,了生脫死,令先遠宗親得度,永斷三途輾轉之苦,是乃上上之大孝。
  
  佛教認為克盡孝道應該注意下面三點:
  
  一、孝順必須是長期的,而不是一時的
  
  孝順父母應該長期不斷的奉養,使其無缺,而不是一時的情緒喜惡。《長阿含經》說,子女應以五事敬順父母:1.供奉能使無乏;2.凡有所為,先白父母;3.父母所為,恭順不逆;4.父母正令,不敢違背;5.不斷父母所為正業。《心地觀經》也說:「孝養父母之福與供佛同等,應當孝敬恆在心。」佛教不僅報現世恩,甚至普及七世父母、累劫父母,以表示對父母的追思與感恩。因為父母的生養,我們才得以世世「借假修真」,聽聞佛法,圓滿菩提。《分別經》提到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父母世世放捨,使其學道,累劫精進,今得成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學道,不可不精進孝順」。所以盡孝如同學佛一般,不能間斷。
  
  二、孝順必須有實質的,而不是表面的
  
  除了物質生活不虞匱乏,給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安樂,也是孝順的表現。《父母恩重難報經》載:「若父母無信,教令信;無戒,與戒教授;不聞,使聞教授;慳貪,教令好施。」《本事經》及《孝子經》說:「能開化其親,才是真實報父母恩。」《五分律》中,佛陀囑咐比丘應「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賢愚經》、《睒子經》謂「佛陀是因仁孝故,成三界之尊」。由此可知,無論在家或出家,實質上能解決父母的需要,且能導其正道,這是無比的重要。
  
  三、孝順必須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順應該從自己的親人做起,漸而擴充至社會大眾,乃至一切無量無邊的眾生,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佛教中,廣義的父母恩還包括「師長恩」,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中也說:「父母雖能生育我身,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更進一步來說,佛教講:「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四重恩」之一便是「報父母恩」;修行者以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利利他的菩薩道,最為上行。《梵網經》說:「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如果一個人懂得孝道,敬愛父母,必然能持戒;能以善法制止身心惡行,就不會侵犯他人,進而尊重萬物,更能了解同體共生。所以太虛大師將孝道擴大為「孝順父母、孝順師長、孝順業因、孝順聖教、孝順法性、孝順佛心」。佛教不僅是重視孝道,更將孝道的積極意義與精神發揚光大。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課 佛教的道德標準
第3頁:第二課 佛教的倫理觀 第4頁:第三課 般若的妙用
第5頁:第四課 佛教對經濟的看法 第6頁:第五課 佛教的戰鬥觀
第7頁:第六課 佛教對教育的看法 第8頁:第七課 佛教的政治觀
第9頁:第八課 佛教的參禪須知 第10頁:第九課 持戒與犯戒
第11頁:第十課 佛教的師弟之道 第12頁:第十一課 佛教的家庭觀
第13頁:第十二課 佛教的事親之道 第14頁:第十三課 佛教對感情的處理
第15頁:第十四課 佛教徒的生活禮儀 第16頁:第十五課 佛教徒的一日行
第17頁:第十六課 密行百事 第18頁:第十七課 佛教徒的生涯規劃
第19頁:第十八課 佛教對生老病死的看法 第20頁:第十九課 探病須知
第21頁:第二十課 臨終關懷應有的認識 第22頁:第二十一課 佛教徒應讀專書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