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本空,五蘊非有」,這是佛陀成道後,對宇宙世間諸法萬象的說明。
所謂「四大」,是指結合物體的四種元素:地、水、火、風。地以堅硬為性,水以潮濕為性,火以溫暖為性,風以流動為性。宇宙世間的山河大地、房屋器皿、花草樹木等森羅萬象,無一不是仰賴這四種元素組合而成,乃至我人的色身,也是四大假合而成。人體的毛、髮、爪、齒、皮、骨、筋、肉是堅硬性的地大;涕、唾、膿、血、痰、淚、津、便是潮濕性的水大;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人所以能生存,就是因為四大和合,若是四大不調,就會呈現病相,甚至四大分散,人就會死亡。
四大假合的色身,是一種物質的現象,而人之所以稱為「有情眾生」,除了具有物理機能外,還有憂、悲、苦、惱、喜、怒、哀、樂等精神狀態。人是由物質和精神聚集的和合體,所謂物質,就是父母所生的四大假合之身,佛法名之曰「色」;所謂精神,就是佛法所說的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五者,是構成我人身心的五個條件,稱為「五蘊」;五蘊就是「我」的代名詞。
五蘊又稱五陰。《大乘廣五蘊論》說:「蘊者,積聚義。」《摩訶止觀》卷五說:「陰者,陰蓋善法。」意指眾生是由色、受、想、行、識等五法「積聚」而成;此五法能蓋覆、遮蔽眾生本來的真如佛性,因而起「惑」造「業」,受無量劫生死輪迴之「苦」。因此,五蘊也可解釋為五蘊魔、五陰魔。
五蘊是佛法對於有情生命個體的分析,五蘊是因緣所生,而非實有。《維摩經》說:「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色,從四大和合而有;受、想、行、識,由妄想分別而生,究竟皆無實體。佛陀為了明示五蘊虛幻不實,曾舉五喻說明,所謂「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燄、行如芭蕉、識如幻事」,以此曉諭眾生:五陰之我,不過是五法積聚,暫時的和合,唯有假名,沒有實體。「五蘊非有」,實乃佛教「無我觀」最具體的詮釋。
然而,凡夫眾生無明,往往執著五蘊假合之相為「我」,有「我」就會與「人」爭執,我是他非,由此而造業,引生煩惱痛苦。因此《大智度論》說:我是一切諸煩惱根本,先著五眾為我,然後著外物為我所。《原人論》也說:「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覺,執之為我。寶此我故,即起貪、瞋、癡等三毒。三毒繫意,發動身口,造一切業。」
佛陀為了破除凡夫「執我為有」的愚迷,故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的真理,希望眾生都能「照見五蘊皆空」,獲得般若空慧。般若為三世諸佛之母,般若根源於空,經過了空的體證,般若才能顯現,從而證得正覺。所以,由「無我」而進入「空」,是修行到達解脫所必經的路徑。
哲學家老聃曾說:「人之大患,在吾有身。」我人的身體實乃眾苦積聚而成,心理上有貪、瞋、癡煩惱的痛苦,身體上有老、病、死的痛苦,家庭裡有愁衣愁食及恩愛別離的痛苦,社會上有是非鬥爭,怨憎相會的痛苦,世間上有風、水、火、震、兵災等痛苦。苦,緊緊的跟隨我們,糾纏我們,學佛應該要先認識「苦」;知「苦」,才知道求「解脫」。要知苦,先要能正確認識五蘊緣生之法皆是無常,以無常故有苦,為解脫苦故,須知無我。能夠觀此五蘊身心皆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才能無我;無我即能遠離顛倒執著,無我才能解脫。所以《八大人覺經》說:「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這正是佛陀宣說「五蘊非有」的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