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光教科書第二冊 -- 佛教的真理

佛光教科書第二冊 -- 佛教的真理

第九課 十二因緣

[日期:2010-07-28] 來源:轉載  作者:佛光山宗務委員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生與死是人生的兩大課題: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生死的由來,佛教說為「十二緣起」,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循環相續的結果。也就是說,有情眾生由於一念「無明」,因而造作各種「行」為,因此產生業「識」,隨著業識投胎而有「名色」,繼而「六入」成形,藉著六入接「觸」外境而產生感「受」,而後生起「愛」染欲望,進而有了執「取」的行動,結果造下業「有」,「生」命的個體就此形成;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於是就在「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的循環之下,有情眾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轉不已;構成有情生死的這十二個條件互為因緣,因此稱為「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顯示的是有情生命流轉的因果關係,當中「無明」和「行」是過去世的因,依此二因而生出「識」、「名色」、「六入」、「觸」、「受」等現在世的果;再由現在世的「愛」、「取」、「有」再次種下未來世「生」、「老死」的果,由此產生三世之間「惑、業、苦」的因果輪迴關係,稱為「三世二重因果」。列表如下:

  
  
  從上表可知,十二因緣就像一條鏈子,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生命緊緊串連在一起;又像一座城牆,人為城牆所困,雖然有門,但是門口站有許多衛兵,不容易出去。人本來可以跳出十二因緣的束縛,但是由於貪、瞋、癡煩惱的牽引,所以不容易出離十二因緣的流轉。因此,若欲脫離三世輪迴,得到解脫之道,只有泯滅生死根本的「無明煩惱」,唯有「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此才能究竟解脫。以上的流程稱之為「還滅緣起」,反之,稱為「流轉緣起」。十法界當中的緣覺聖者雖然生不逢佛世,但能夠從十二緣起的流轉、還滅現象了悟「非生非滅」的真理,因此稱為「緣覺」。
  
  《增一阿含經》記載,佛陀因為思惟十二因緣的真理而開悟證果,而後因為悲憫眾生「不解十二因緣法,流轉生死,無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識行本,於今世至後世,從後世至今世,永在五惱之中,求出甚難」,故以方便宣說此甚深難解之法,令眾生共趨於正覺解脫。這段話說明:唯有認識十二因緣法,才能了解生命流轉的實相,進而永除諸暗,離苦得樂。
  
  十二因緣是有情眾生生死流轉的根源。一般的生命起源說法是直線的,依佛教的因緣法來看,生命是「無始無終」,是圓形的。一個人除非能夠證悟解脫,否則一期生命結束,死亡的只是肉體,生命將隨著業識繼續流轉,就像果樹的種子,永遠相續相生;又像薪盡火傳,賡續不斷;也像水和冰一樣,互相溶合,互為冰水。所以,在三世相續的生命中,儘管我們的身體有五趣六道之別,生命主體卻是一個。有些不明生命現象的人認為「死亡就是消滅」,這就是不明因果的「斷滅論」。
  
  《中阿含經》卷十〈習相應品〉說,了解十二因緣流轉帶給生命的諸多苦惱,便能有信;習信,便有正思惟;習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習正念正智,便有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習解脫,便得涅槃。這段話可說是道盡了「十二因緣」法的價值所在。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課 佛教的真理
第3頁:第二課 經藏 第4頁:第三課 律藏
第5頁:第四課 論藏 第6頁:第五課 戒律
第7頁:第六課 禪學 第8頁:第七課 般若
第9頁:第八課 四聖諦 第10頁:第九課 十二因緣
第11頁:第十課 五蘊 第12頁:第十一課 業力
第13頁:第十二課 八正道 第14頁:第十三課 因緣果報
第15頁:第十四課 三法印 第16頁:第十五課 緣起
第17頁:第十六課 空有 第18頁:第十七課 中道
第19頁:第十八課 無常 第20頁:第十九課 涅槃
第21頁:第二十課 煩惱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