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光教科書第一冊 -- 佛法僧三寶

佛光教科書第一冊 -- 佛法僧三寶

第十八課 聲聞僧與菩薩僧的區別

[日期:2010-07-28] 來源:轉載  作者:佛光山宗務委員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佛門行者,已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即名為「佛」;未成正覺,皆名為「僧」。依《大智度論》卷三十四載,「僧」有「聲聞僧」與「菩薩僧」二種;《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則舉出「凡夫僧」、「聲聞僧」、「菩薩僧」三種。本課主要介紹「聲聞僧」與「菩薩僧」。
  
  狹義的聲聞僧是指佛世時的出家弟子,他們聽聞佛陀教法,了知世間幻化無常,由此而徹悟四聖諦,修小乘戒定慧,以解脫生死煩惱,進而證得阿羅漢果位,脫離三界,證入涅槃。這中間最遲須歷經六十劫,才能修行圓滿,並非一蹴可及。廣義而言,凡剃髮染衣,現出家形相,而修習小乘戒定慧三學者,都名為「聲聞僧」。
  
  菩薩僧即大乘戒定慧的修行者,他們或現在家相,或現出家相,例如文殊、普賢、觀音諸大菩薩即現在家相,彌勒、地藏則現出家相。以上二例都是「菩薩僧」。
  
  聲聞僧的風姿,是謙遜、溫和、勇敢、熱情、活潑,是積極進取的聖者風範。聲聞僧的性格,是無諍、忍讓、知足、少欲,甘於淡泊寂寞,具有養深積厚的涵養,但是卻熱心堅守於求道的立場。聲聞僧的修行,依據個人根器不同而力行實踐四聖諦、十二因緣或三十七道品;由於修行境界的不同,證得的果位有初果須沱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等四種。托缽乞食、宴坐習禪、奉持戒律,是聲聞僧每天重要的生活功課。世俗的紛爭,多為名譽、利益而爭,這是一種強烈的我執、我愛;聲聞僧的諍論,卻是為了顯揚自己所受持的佛法真理,這是因知見的不同而產生的法執。
  
  聲聞聖果需要長久修行才能完成,好比世間上完美無瑕的藝術品,要經過藝術家嘔心瀝血加以錘鍊,才能成為不朽的作品一樣。南傳的《彌蘭陀王問經》記載,人天師範的出家人,必須具備二十二種特質,諸如忍耐、柔和、慚愧、無執著、精進、正行等,這些都是聲聞聖者的修養。
  
  菩薩僧的「菩薩」一詞,並不僅僅限於聖賢菩薩,凡有心趨向覺道者,人人都可以稱為菩薩。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菩提」,意即「覺悟」,或指「正覺的智慧」;「薩埵」,意為「有情」或「眾生」。因此,將菩薩意譯為「覺有情」或「大道心眾生」。「覺有情」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能夠精進向上,追求無上菩提的「覺悟的有情」,亦即自受用、大智慧的完成,為「求道的菩薩」;一是能夠修持種種波羅蜜,普利三根,「使眾生覺悟的聖者」,亦即他受用、大慈悲的顯現,為「化身的菩薩」。菩薩一面懷抱有聲聞追求真理的出世性格,另一面也充滿佛陀悲愍眾生,救拔倒懸的入世熱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能夠自利利他的聖者。
  
  菩薩僧的性格是無我與慈悲,菩薩僧的思想是般若與空性,菩薩僧的精神是堅忍與精進,菩薩道的實踐是循序到圓滿。
  
  菩薩僧與聲聞僧同樣要修行、斷惑才能臻於解脫的境地,他與聲聞僧最大的區別在於:菩薩僧具有大慈大悲的性格,當菩薩看到眾生受苦痛煎熬時,慈悲之心油然而生,而發出拯救眾生出離三塗之苦的大願;聲聞僧看到世間的紛擾與生死輪迴的痛苦時,便生起畏懼厭離之心,只求早日出離娑婆,證入涅槃。因此,在佛教中,稱菩薩之道為「大乘」,稱聲聞之道為「小乘」。通常以大船(車)、小船(車)代表菩薩與聲聞的不同精神,也就是說菩薩以「大船」幫助眾生渡過苦海,聲聞則自乘「小船」脫離苦海,目的雖同,而精神則有分別。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課 佛的意義
第3頁:第二課 如來十號 第4頁:第三課 佛身
第5頁:第四課 佛德 第6頁:第五課 佛像的種類
第7頁:第六課 他方佛名 第8頁:第七課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第9頁:第八課 法的意義 第10頁:第九課 佛陀說法因緣
第11頁:第十課 修學佛法的次第 第12頁:第十一課 佛法的內容
第13頁:第十二課 經典的來源 第14頁:第十三課 譯經事業
第15頁:第十四課 僧的意義 第16頁:第十五課 僧團的組成
第17頁:第十六課 比丘尼教團 第18頁:第十七課 六和敬
第19頁:第十八課 聲聞僧與菩薩僧的區別 第20頁:第十九課 結夏安居
第21頁:第二十課 弘法利生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