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光教科書第一冊 -- 佛法僧三寶

佛光教科書第一冊 -- 佛法僧三寶

第十四課 僧的意義

[日期:2010-07-28] 來源:轉載  作者:佛光山宗務委員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僧依戒住,僧住則法住」。「僧」是梵語「僧伽」的簡稱,意譯為「和合眾」,即指信奉佛陀教義,修行佛陀教法的出家人;亦指奉行「六和敬」,「和合共住」的僧團。
  
  在佛教尚未興起以前,「僧伽」一詞早在古印度的社會中普遍使用。當時由於工商業的蓬勃發展,富人們於是依職業性質組織許多不同的團體,如同現代的「同業工會」,這樣的團體,即名為「僧伽」;乃至當時所有的政治體制,也都稱為「僧伽」。這些在社會上通用的名稱,後來被宗教團體吸收、引用。及至佛陀證悟之後,不忘出家的本懷,隨即展開弘法度眾的工作,至鹿野苑度化憍陳如等五人出家修行,佛教僧團(僧伽)於焉成立。
  
  由此可知,「僧」含有「群眾」或「聚」的意思。如《中阿含‧教化病經》載:「有若干姓異名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從佛學道,是名為眾。」另《大智度論》卷三載:「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為林,一一樹不名為林,除一一樹亦無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為僧,除一一比丘亦無僧,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因此,在佛教中以四位以上的出家人在一起辦道,而且是有組織、有系統、有紀律的修行團體,則稱為「僧伽」。
  
  僧伽又名「僧侶」或「海眾」等。《帝釋所問經》說:「若人一念誠心皈依僧伽,彼人得大安穩。僧伽威德,無晝無夜,保護眾生也。」僧的定義不論是指「僧人」或「僧團」,總之,「僧」是三寶之一,是在家佛弟子的指導者,是佛法住世的象徵,是割愛辭親,捨離世樂,信受佛陀教法,依教奉行而入聖證果的人。「僧」是續佛慧命,傳揚佛法,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聖弟子。唐太宗說:「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諸德福田經》亦列舉出家僧眾具有五種淨德。出家能長養善法,滅除惡法;出家能捨權位,能耐飢苦,有十八種難行能行的功德。因此,《大寶積經》說:
  
  「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鵠能高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深。」
  
  「僧」有廣義僧、狹義僧、勝義僧、現前僧等不同的定義。根據《大莊嚴法門經》說:「出家非外相出家,乃內心的發心。」因此,菩薩出家的真義在於:
  
  1.發精進心斷除煩惱,並非「剃髮」即能代表出家。
  
  2.為斷三毒,勤修三學,並非披上染衣即能示現出家。
  
  3.非自持戒行,乃令所有眾生毀戒、受戒者皆住淨戒中。
  
  4.非獨住阿蘭若處獨修,乃能於生死流轉中令眾生智慧解脫。
  
  5.非自身守護律儀,乃能廣起四無量心安住眾生。
  
  6.非自身修行聖法,乃令眾生增益善根。
  
  7.非自身得入涅槃,乃令眾生亦得入涅槃。
  
  8.非自身除煩惱,乃能護一切眾生不起惱害心。
  
  9.非自解身心束縛,乃令眾生束縛解除。
  
  10.非自解脫生死怖畏,乃能解除眾生生死怖畏。
  
  又出家也有四種不同:
  
  1.身心俱出家:於諸欲境,心無眷戀的比丘。
  
  2.身在家心出家:受用五欲,心不耽染的居士。
  
  3.身出家心不出家:身著僧裝,心猶戀俗的僧樣。
  
  4.身心俱不出家:受用五欲,深生耽染的俗人。
  
  《八大人覺經》說:「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亦即開示在家信眾,身雖未能出家,心要常常慕念出家僧眾的清淨生活,要能有一部分過出家僧眾的持戒生活,以保持人格的清淨。
  
  初期原始佛教時代,所謂僧伽乃專指出家眾而言,尚不包含在家信徒。從廣義來說,「僧伽」,則是指佛教全體的教團。佛法的弘傳,人人有責,但是在家信眾畢竟有眷屬親人的牽絆,不易脫離親眷束縛,所以佛陀把正法久住世間的責任託付給和樂清淨的僧團。僧團畢竟是修身養性,陶鑄聖賢的大冶洪爐,是住持正法,度化眾生的集體力量。僧團的重要,由此可知。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課 佛的意義
第3頁:第二課 如來十號 第4頁:第三課 佛身
第5頁:第四課 佛德 第6頁:第五課 佛像的種類
第7頁:第六課 他方佛名 第8頁:第七課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第9頁:第八課 法的意義 第10頁:第九課 佛陀說法因緣
第11頁:第十課 修學佛法的次第 第12頁:第十一課 佛法的內容
第13頁:第十二課 經典的來源 第14頁:第十三課 譯經事業
第15頁:第十四課 僧的意義 第16頁:第十五課 僧團的組成
第17頁:第十六課 比丘尼教團 第18頁:第十七課 六和敬
第19頁:第十八課 聲聞僧與菩薩僧的區別 第20頁:第十九課 結夏安居
第21頁:第二十課 弘法利生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