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淨宗科學觀 淨空法師講述

淨宗科學觀 淨空法師講述

第一天

[日期:2010-08-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此講錄出自淨空法師專集文字講堂)

第一天

張司長,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諸位同修:

今天確實是非常殊勝的因緣來到台南,尤其是到台南最高的學府跟大家談談「佛法與淨宗」。民國三十八年,我記得當我從廣州到達台灣,在高雄登陸,以後就在台南住了半年多。還記得那個時候住的地方距離火車站很近,聽說可能就是現在校舍的地方。經過四十年了,台灣無論在哪一個地區,都有非常長足的進步,這是我們大家都能夠見到的。

跟著時代的進步,佛法在台灣也有非常殊勝的成就。佛法的興旺,可以說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都比不上台灣。我們自己長住在台灣,雖然感覺到佛法在形式上的確很興旺,但在實質上並不能叫我們感到很圓滿,當然缺陷的地方依然是很多。

佛法從釋迦牟尼佛創始,流傳到今天,依照中國人歷史的記載,世尊出生在周朝昭王二十四年,圓寂在周穆王五十三年。如果這個記載是確實的話,世尊滅度到今年,應該是三千零二十年。在這麼長的時間,教學的傳遞,尤其是從印度到中國,這當中經過許多的國家、許多的種族、許許多多多朝代戰爭的更替,如果要叫佛法圓圓滿滿保持著世尊當年的正確性,自然是非常非常的困難,也可以說是不可能的。這就是佛法逐漸要變質了。

這個事實世尊知道的非常清楚,所以他老人家說我們佛法的法運分為三個時期:有正法時期,有像法時期,有末法時期。「正法時期」一千年,佛滅度之後一千年;這個時間不算太長,所以還能夠保持著像世尊在世的那個模式。一千年後到二千年,這段時間長,逐漸變質了;雖然變質還像個樣子。換句話說,變質的幅度不太大,確實有變質,還不太大,所以稱為「像法」。「像」就是相似,沒有以前那麼純了,還像個樣子。

二千年以後,就進入「末法時期」了。這個時候變質的幅度就非常之大,甚至於與世尊當年在世所傳的完全相悖,面目全非。末法時期的眾生,縱然勤苦的修學,很少看到有真正的成就。

現在世尊滅度三千年了,這個末法也過了一千年了。末法有一萬年,我們現在是末法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因此,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要是從物質文明上來說,這個時代是進步了。假如從修學的成果上來講,我們這個時代比起過去確實是倒退了;不但沒進步,還倒退了。如果我們很冷靜的觀察一下,都能夠體認到這個事實。

今天這個題目雖然談的是「淨宗科學觀」,首先我們要曉得,「淨宗」從哪裡來的?淨宗是從佛教裡面來的,是佛教大乘佛法的一個宗派。因此,我們要想瞭解淨宗,一定要瞭解大乘佛法。要瞭解大乘佛法,首先要認識佛法究竟是什麼?如果不把這些根本的問題搞清楚了,我們的修學就免不了要出差錯。

我們學佛,「佛」是什麼?「佛」這個名詞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覺者」。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覺悟的人,是一個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白的人,真正圓滿覺悟的人;印度話稱這種人叫「佛陀」。所以,佛陀不是神,是一個真正得到究竟圓滿覺悟的人,我們要把它搞清楚。

佛陀的學生-凡是追求究竟圓滿覺悟的人,我們稱他作「菩薩」。「菩薩」也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覺有情」,追求覺悟的有情眾生,他也不是神。你今天發了心,發心追求圓滿的覺悟,那你就是菩薩了。就好像一個學校一樣,註冊入了學,就叫「學生」。學生有一年級的學生、二年級的學生、三年級的學生,學生的程度不相等。菩薩也跟這個相似,因此菩薩也有一年級、也有二年級、也有三年級。佛在大乘佛法裡面告訴我們,從初發心(初信位的菩薩)一直到圓滿成佛,總共有五十二個階級,一年級、二年級,到五十二個年級畢業了,那就成佛了,究竟圓滿的智慧你完全證得了。我們學佛如果不把佛法這些事實搞清楚了,那真叫「迷信」,不會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所以,一定要把佛、菩薩認清楚。

什麼是「教」?我們現在常談的「佛教」,什麼是「教」?教是教學,教是教育,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一切有情眾生的教育,或者是對一切有情眾生的教導,這是佛教。因此,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是覺悟的教育。

佛教教學的內容是什麼?我們從佛、菩薩這個名詞定義裡面,可以體會得到佛陀教育的內容。如果用經典裡面的術語,一句話就都包括盡了,就是「諸法實相」,這是佛教教育的內容。要用現代話來說,「諸法」是一切法,「實相」是真相;換句話說,佛教教學的內容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宇宙就是講的時間、空間,時空所包括的一切是我們生活的空間、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就是本人。換句話說,佛教的內容就是講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為大家講經說法,我們今天把它會集成一部《大藏經》。人家要問你們,這一部《大藏經》講的是什麼?這一句話就答覆了。這一部《大藏經》所講的是我們自己跟我們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

諸位如果明白這個事實,你想想這個教育我們要不要接受?我們要不要修學?你知道自己,知道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你就是一位覺悟的人,就叫「佛」,就叫「菩薩」。如果對自己不了解,對自己生活環境不知道,這叫「迷惑顛倒」,佛法叫凡夫、迷人。經典的內容是說的這個,沒有迷信。完全明白了,你就是一個智慧開了、智慧圓滿的人。所以,佛法的教學是智慧的教學、是智慧的教育。

佛說這種智慧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華嚴經》上說得很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因此,「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本來成佛」的意思,諸位要記住,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本來都知道;「本來成佛」就是這個意思,你本來都知道。都知道,現在變成不知道了(迷了),佛法的教學是教我們再恢復我們的智慧德能。

你真的恢復了,你有個東西得到了嗎?沒有東西。佛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為什麼無所得?所得到的都是自家本有的,本有以外,沒有一樣東西是新得的。換句話說,佛是以種種善巧的方法,幫助我們恢復自己本有的智慧德能,這叫「佛教」。可不能誤會!

如何恢復我們的智慧德能,讓我們重新真正認識宇宙人生?剛才說過了,我們必須要去追究我們為什麼把能力喪失掉,把這個原因找出來,然後把這個因素消除,我們的德能豈不是又恢復了!佛教導我們也離不開這個原則,佛把我們這個根本的因素找出來了。病根尋找出來了,病根是什麼?妄想、執著。這在《華嚴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個妄想、執著是病根。我們本來是佛,現在搞成這個樣子,病根就是妄想執著,使我們本性的德能完全喪失掉。不但這個大的改變因素是妄想執著,眼前我們生活苦樂的那個因素也是妄想執著。你為什麼過得這麼苦?你為什麼遭遇到這麼多的災難?諸位仔細想想,那個根本原因還是妄想執著。妄想執著,害人不淺!

佛法把這個根本的因素找出來了。因此,他教導我們如何恢復自性?如何破迷開悟?如何離苦得樂?他用許許多多的方法,但是這許多方法都離不開這個原理原則,那就是一定要破除妄想、執著。

妄想發展成為「所知障」,執著不斷發展變成了「煩惱障」,諸位常常讀佛經,都曉得「二障」。二障從哪裡來的?就是妄想執著加重了,變現成兩種障礙,這兩種障礙使我們永遠不能離開生死輪迴。所以,無量法門、一切經論都是給我們解釋這個問題,幫助我們突破這個問題。這是佛法真正教學的原理原則,然後我們才會有一個下手得力的處所,這是首先我們把佛教認識清楚了。

因此,佛教給我們要修行。「行」是什麼?行為。剛才講了,妄想執著是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思想見解錯誤了,我們的行為自然跟著就錯誤,必須把它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

總括釋迦牟尼佛一代的教誨,在中國把它歸納起來加以分類,就分為「經律論」三藏,這個三藏就是佛教的教科書。經藏跟論藏是教我們修正思想見解的觀念,戒律是我們的生活規範,依照這個規範修正身體、言語的行為,所以三藏經典是我們修行的標準。

因此,經不是念念就有功德。念念沒有功德,要懂得經典裡面所講的意義,依照這個教訓去做,那就有功德了。「功」是什麼?功是功夫,你真正依照這個去修行,這是功夫。行為都修到盡善盡美,那就是你所得的,這個功德是你真正有修行的功夫,你才成就一個完美的實質,這個叫做修行。

前面主要的就是說明佛法,使我們有一個正確的看法,真實的認識。明白以後,我們就可以看這個講演大綱。前面有一段引子,首先說明一般對佛教的誤會。

【一般誤會:宗門-離言慮直指心性(士夫所宗)。教下-多說理少說事(士夫所宗)。淨土-多說事少說理(老太婆教)。未解:事理不二、法門應機、萬法一如】

在中國,佛教大分為宗門、教下,這是講佛教教學。在教學的方式上,在佛家講教學的儀式上,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教學法,教學方法上分為兩大類。第一個是「禪宗」,禪宗的教學非常特殊,完全不用教科書。從哪裡下手?從禪定下手,首先叫你把心定下來,用這個方法。心定下來以後,再給你研究討論,它是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心真的定下來之後,這個研究討論產生的效果,真是不可思議。為什麼?定能夠生慧,佛法是「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所以,定心開真正的智慧,這是禪宗教學的方式。除禪宗之外是教下,教下教學的方式就不一樣了,是依照教科書按步就班的來修學。就好像學校讀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由淺而深,逐漸逐漸的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它用這個方法。

所以,宗門教下教學的方式不相同。當然學生天賦就不一樣,在佛法裡面講根性不相同。利根的人,修學禪宗,進步很快,能夠快速的成就。但是中下根性的人不行,他得不到利益。中下根性的人學教很適合,按步就班,由淺而深,他能夠得到真正的好處。這是兩種教學法不相同的地方。

所以『宗門-離言慮直指心性』。自從達摩祖師將禪宗傳到中國來之後,到六祖(就是惠能大師),由於他修學的成就,教學的善巧,使禪宗在中國發揚光大。影響的深遠,一直到今天,許許多多修學的原則,都不能超越他的範圍,宗門盛極一時。教下也是從隋唐時代,大乘八個宗幾乎都在那個時代先後創建,成為中國佛法的特色。

尤其是馬祖、百丈大師,這兩位大師的創建,作了一個劃時代的改革,從以往個人獨自的修學,提倡為大家集體在一塊共修,就是建立了叢林的制度。這個劃時代的改革,也就像我們現在的教育相似,從私塾一變為學校。在叢林制度以前,佛法承傳教學是私塾教學的方式。變成叢林,這就變成學校了,就有組織了。那個時候的組織跟現在學校很接近,換句話說,就是佛教大學。它的特色是佛教的專科大學,因此成就的人才就非常非常的殊勝,高僧大德代代輩出,這都得力於叢林的制度。

叢林的住持相當於校長,維那相當於訓導長,首座和尚相當於教務長,監院(我們叫當家師)相當於總務長,這是叢林三大綱領執事。在佛教裡面的名字叫首座、維那、監院,要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教務、訓導、總務。他們的職責跟現在學校完全相同,只是名稱不一樣而已。我們才真正認識,原來叢林就是佛教的學校,這是正式辦學校。從前搞私塾,現在正式辦學校了,把佛教教學制度化了,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是中國佛教在世界佛教上偉大的一個創舉。

早年在台灣,我常親近方東美教授。他老人家常常跟我說:「中國佛教要復興,一定要復興叢林制度。沒有叢林,佛教決定不能夠發揚光大。」這個觀念是正確的,不過現在要做,時節因緣還沒有成熟。我們要問,時節因緣何以不成熟?實在是佛教被社會誤會成為一個宗教,把佛陀教育的本質遺忘了,這是叢林久久不能恢復真正的原因。

但是佛法在過去,宗門教下都為知識分子所肯定。佛教在台灣,從民國五十一年,台大「晨曦社」成立了,使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能夠接受到佛法,以後逐漸在台灣大專院校都有「佛學社」的組織,使佛教在台灣有今天的成就。這個功勞,我們不能忘記周宣德老居士,大專佛教運動是他老人家發起的。接著以後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在「慈光」創辦大專佛學講座,對於台灣的正法影響非常之深,這是知識分子肯定了佛教的教學。

但是提到「淨土宗」就很難叫人相信,為什麼?『淨土-多說事少說理』,不深入探究理論,一天到晚叫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阿彌陀佛在什麼地方?誰見過了?於是很不容易使人接受。說實在話,這些鄉下老太婆容易接受,知識分子不容易接受,很難相信。

在台灣這個還比較好一點,在國外是非常非常之明顯。尤其是在十年前(一九八二年),我初到美國的時候,美國許多同修告訴我:「法師,你到美國來,可不能講淨土,沒有人相信,這裡排斥的人很多。」美國人喜歡什麼?美國人喜歡禪、喜歡密,喜歡這些東西。禪是受日本人的影響,密是受西藏一些喇嘛的影響,還有日本的密宗在美國很流行,他們去的時間很久,根基已經打下去了。佛教裡面成見很深,對於淨土不容易接受,我也用了差不多三年的口舌跟他們辯論,才讓他們對於淨土宗,縱然心裡不高興,嘴裡不反對了。相當困難!

因為那個時候到美國去之後,我正好把《彌陀經疏鈔》第二遍講圓滿,一部《阿彌陀經》總共講了三百三十五次,錄音帶有三百三十五個。這些搬到美國去給他們一看,大家不敢講話了。原來認為這一部《阿彌陀經》沒有東西,《阿彌陀經》還能講嗎?半個小時不就講完了。一看,三百三十五個錄音帶擺在那裡。這一擺,不再說話了,對於淨土宗心裡不高興,嘴裡不敢說了。這些年來我們到處宣揚,逐漸逐漸接受的人多了,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得好處的人也多了。所以,從前認為這是老太婆教,這個原因是沒有理解。

『事理不二,法門應機,萬法一如』,這是佛法教學的原理原則。佛法的經典(也就是教科書)有偏重在理論上的,事講的少。譬如,在台灣流行很普遍的《金剛般若》,大家念《金剛經》的人很多,《金剛經》偏重理論,事說的很少,這種經典很容易受知識分子的歡迎,非常的愛好。如果《金剛經》這些理論、方法不能應用在生活當中,那個沒有用處的,那就白學了。談玄說妙,無濟於事,並不能夠改善我們的生活幸福,不能斷除我們的憂慮。這是說理的。

像《地藏經》,像《阿彌陀經》,展開經文完全講的是事,沒有講理論。這個事,像神話、像小說,很難叫人相信。可是諸位要曉得,講事的經典背後是理論;沒有理,事從哪來?因此,古大德為我們介紹經典,凡是講理的經一定多說事,我們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怎麼作法;凡是多講事的經要多說理,讓人家對這個事能接受、能相信。理事圓融,理事不二,能體會到這個事實,自然就容易接受了,就能生信心。特別是淨宗,必須要有真實透徹的認識,我們的信心才真正能夠生的起來,才會有懇切的願心,那個真實的利益這一生決定就得到了。

事非常微妙,理甚深,實在講不是我們短時間能夠真正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我自己是一個過來人,我感覺我非常的幸運,我二十六歲接觸佛法,開始學佛,四十年了,才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我感覺得很幸運。花了這麼長的時間,探究了許許多多大乘經論,才對於念佛法門肯定了,不再懷疑。我最初學佛也是喜歡談玄說妙,喜歡理論,對於淨土宗是極力排斥,不能相信,跟現在一般年輕的知識分子沒有兩樣。假如不能透徹大乘經,不能肯定這個法門,換句話說,我們這一生的學佛免不了要空過,那是非常非常的可惜。

因此,在整個佛法裡面來講,首先對於世尊的教學要認識。認清楚之後,我們對它產生信心,有了信心你才會有興趣去研究、去深入。只要真正有興趣,能夠深入,這個淨宗第一殊勝的法門,暫時不信沒有關係,慢慢以後你就會相信了。為什麼暫時你不相信?你在這個理論還沒有探討到那個境界,你所解的理論,你所修行的功夫,還達不到它的標準。等到你透徹理解了,你才會恍然大悟,那個時候的修學速度非常之快,不會落在別人後面。

【信教。〈一〉信:性、情、事、理。〈1〉智:明心心性、統系學問。〈2〉迷:未究其理、偏見陋執。(昔尊聖賢,今尚科學)〈二〉教:大智正覺教育、超凡入聖軌範。〈1〉經(宇宙人生真相的說明)〈2〉律(真善美慧圓滿之典範)〈3〉論(宇宙人生真相之說明)】

這裡講要『信教』,對這個教學要真正建立信心,知道佛法是世出世間最完備的教學。第一段講到要信教。「信」不是普通的信,至少裡面包括四條—『性、情、事、理』。這裡第一個字「性」很難講,要用現代哲學的名詞,這第一個字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現在科學家在研究、在探索,宇宙從哪裡來的?太空當中這麼多的星球、這麼多的星系,從什麼地方發生?怎麼形成的?生物從哪裡來的?人從哪裡來的?佛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這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佛家講的「性」、講的「心」,真心本性,或者講的真如,都是說宇宙萬有的本體、宇宙萬有的根源,這是「理」。我們雖然還沒有明瞭,我們對於佛菩薩他們的智慧德能,他們親證的境界,我們能接受、能夠相信而不懷疑。

「情」就是識,佛經典裡面所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心理的作用。

「事」是講的事相,指世出世間萬事萬物。

「理」是道理。這些萬物怎麼生出來的,有個道理;如何發展的,它有個過程,也是個道理。這個可以代表佛法整個內容,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都能夠明白、都能夠明瞭,禪家講『明心見性』,現在講『統系的學問』。「統系」就是我們講的科學,系統的學問,有條不紊。

如果是迷,迷是凡夫。智是佛菩薩。迷是凡夫,凡夫『未究其理』。這個理,就是前面四種,它的事實真相,我們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於是執著自己的成見,想錯了,看錯了,還死不承認,這就是『偏見陋執』,這就是凡夫的知見、錯誤的知見。

因此,我們一定要知道求學,一定要明瞭為什麼要修行,把我們的過失認真的修改過來,從迷到悟。在修行過程當中,關鍵最大的是老師、同學,一定要有好的老師指導,要有好的同學互相切磋琢磨,我們的成就自然就能夠快速圓滿。

師與友的恩德非常大。佛在經中常常教導我們,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父母之恩太大了,佛教我們要孝順父母。我們的智慧是得力於老師的教導,我們才開悟的,佛在經上講「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師,老師的恩德跟父母一樣大。

所以佛教給我們修學的起步,修行從哪裡做起?佛教給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從這裡做起,這就是最基本的修行。你每天接近父母、師長,有沒有孝順父母?有沒有尊師重道?所以,佛法修學、佛法教育的起步是從「孝親尊師」開始。佛教裡面有一本經典-《地藏菩薩本願經》,那是佛門入門的教科書。換句話說,學佛從這一個課本學起,這個很有道理!

佛教沒有到中國來之前,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學的宗旨也是「孝敬」,用這兩個字作為教學宗旨。佛教傳到中國來,也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跟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的見解完全相同。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立刻就被中國朝野所接受,跟中國固有的文化融合成一體,發揚光大。它這個教育中心的思想、教育哲學完全相同。

『昔尊聖賢』,從前因為受這個良好的教育,知道孝親,知道尊師,所以對於聖賢人說的話,我們不懷疑,依教奉行。『今尚科學』,現在我們接受西洋的文化,很不幸的把自己固有的東西捨棄掉了,我們今天遭了大難,吃了大苦,現在還不覺悟。現在講科學,把古聖先賢的教誨都打上問號,不相信了。不相信,你真正有科學精神,那也不錯。科學精神是什麼?求證。古人講的:「我要把它證明。」那也不錯!現在你把它否認掉了,又不求證,你說這不是糟糕了!實在講,我們是口頭上崇尚科學,並沒有真正做到。我們現前遭這個災難的因素,確確實實是在此地。

這個地方講「信」,無論是信古聖先賢,或者信科學,要從這個地方建立真實的信心。我們信的對象是佛陀的教育,『大智正覺的教育,超凡入聖的軌範』。它的內容是『經、律、論』,我們稱為三藏。「經」,這一部分多半是佛親證的境界,他說出來給我們聽,讓我們了解事實的真相,偏重在理論上。「律」,這一部分是生活行為,我們一個人不能離開社會單獨生活,我們每天面對著許多人、許多事、許多物,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跟外界交往?佛給我們制定了生活的規範,這個就是屬於律部。「律」是我們生活的規範,它是以佛菩薩的標準來制定的,如果我們遵守,漸漸學習,也能入聖者的生活了。這個生活方式逐漸跟他們相同,在佛法講「入聖者之流」。流是流類,入他們這一類。「論」,裡面多分是對於這些事理真相,佛與學生們研究討論,學生們互相的研究討論;藉著研究討論,對這個事理愈看愈清楚,愈來愈瞭解,這是屬於論藏。所以「經」跟「論」是『宇宙人生真相之說明』,「戒律」是『真善美慧圓滿之典範』。我們想過一個非常美滿幸福的生活,應該如何才能得到?這個「戒律」裡面可以得到。

這兩句話把《大藏經》的內容說出來了,諸位看到之後一定非常歡喜。去翻翻《大藏經》,跟這兩句話講的又不一樣,會大失所望。你不要懷疑,以為我的話說錯了。我的話沒有說錯,為什麼你展開經典會感到失望?那是因為經典是用古時候的語言文字寫的,我們現在看不懂,障礙在這個地方。

尤其是關於「戒律」這一部分,它記載的是生活。世尊所講的是三千年前當時印度社會的生活方式,當然跟我們現在不一樣。因此,我們要學習的是學習它的精神,學習它的原理原則,不是學它的戒條,那些戒條到現在不適用了。像國家的法律一樣,那個條文過幾年要修改一次,要修訂一次。佛訂的這個東西是三千年前的,你不修改怎麼會適用?所以,一定要修改,但是決定不能違背它的精神,不能違背它的理論,那就對了。

剛才說過,戒律在中國有一次很大的修訂。這個修訂在唐朝,就是百丈大師為叢林制定規矩,制定一套法律,就是根據戒律來寫的。換句話說,就是戒律的現代化。我說「現代化」是唐朝時候,戒律的本土化,「本土化」是唐朝。唐朝那個時候,那個時代的人,在唐朝這個地區就非常適用,是把戒律條文重新修訂。所以,在中國,在過去大陸每一個省,中國的幅員很大,南方跟北方氣候不一樣,生活方式不一樣。因此,每一個寺廟再依據清規做小幅度的修改,適應我這個道場,適應我現代的生活方式,但是精神決定不能夠違背。所以,這個戒律是要因時因地去修改的才能適用,這些都必須要懂的。佛法是圓融自在,不是死板的,活活潑潑。我們無論在哪個時代,無論生在哪個地區,接觸到佛法,你都真正會得到一生的幸福快樂圓滿,這是佛教給我們的,也是我們非常樂意去接受的。

說到現代化與本土化,諸位要記住,這是大教育家永遠不變的原則。《觀世音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菩薩身而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我們要問:「佛怎樣度那些基督教徒?」應以基督身得度者,即現基督身而為說法,你看圓融不圓融!自在不自在!你要問:「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無有一法不是佛法。你明白了、覺悟了,統統是的。你要不明白、不覺悟,「哪一法是佛法?」沒有一法是佛法,你全迷了。一迷全迷,一悟一切悟,佛教我們破迷開悟。

如果不能做到本土化跟現代化,佛就不能教化眾生。我們今天佛教沒有方法推廣,沒有方法被這個社會普遍來接受,原因在哪裡?今天佛教一直保守在過去那個時代,所以現在社會上看到那些學佛人都怪怪的,用一種非常不正常的眼光看你,「這是個怪人,這是十八世紀的人,不是現代人」,你說糟不糟糕!現代人他怎麼肯接受?

確實我們建一個道場等於我們建了一個學校,學校的校舍要蓋什麼形式的?都蓋成十八世紀以前的樣子,人家一看這不是現代人。特別是跑到外國,在美國也建成中國宮殿式的。這個意思,就是我們在美國弘揚佛法,叫你美國人要做中國人,還得做中國十八世紀的人。這美國人怎麼能受得了?受不了!他怎麼肯來接受,決定不能入門的。看到你建得富麗堂皇,大家觀光觀光,參觀轉一圈就溜走了,再也不來了。這就是不知道佛法教學是要應機的。

所以,經叫作契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這個不會變的;「下契眾生可度之機」。你要記住,契機,現代名詞就是現代化、本地化,這叫契機。這個才能讓他歡歡喜喜自自然然走進來,進來還捨不得走,那你就成功了。

我在美國建了一個小道場,建在德州達拉斯,這個道場的形式是美國人的建築。大家都曉得,美國建一個教堂,建一個道場,一定要得到鄰居的同意,要開多少次的聽證會,要跟他們解釋很久。我這個教堂沒有開過聽證會,沒有一個人反對,因為他一看到我那個圖(美國式的),他就生歡喜心。假如我要畫個宮殿式的,恐怕要跟他們談判好幾年,他們才能同意,他不容易接受。

所以,我們造的佛像應當造美國人的面孔,他一看到佛菩薩還是美國人,很親切,他就不會走了。然後你才曉得,我這個地方所講的是真的。我告訴他:「佛教是什麼?是佛陀的教育。佛教又是什麼?說明我自己跟我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他一聽就明白,「這個我要學,我要知道」。想要知道,就來學了。他們都是基督徒,基督徒不要緊,星期天上教堂,星期六到佛堂裡來,沒有衝突!這樣就都來了,非常歡喜變成一家人。我們是教育,不是宗教,教育不排斥任何宗教,任何宗教徒都歡迎來接受佛法圓滿智慧的教育。他高興了,我們也歡喜。

千萬不要「我是佛教,你是基督教」,這是對立的,那還得了!這一對立,世界上就有戰爭,那人民就要痛苦,社會怎麼能得到祥和?怎麼能得到「真善美慧」圓滿的生活?我們首先要把佛教的本質認識清楚,然後才能夠幫助世間人,真正解決他們的問題。

所以,這些外國人跟我接觸之後,很感歎的跟我說:「我們都是虔誠的基督徒,每次有許多苦悶的事情,星期天到教堂,見到牧師提出來,牧師就一句話:『上帝的安排』。」他說:「我們聽了心裡很不服,上帝安排得很不公平,說不出道理來。」所以,我就找他來,星期六到我這兒來,我這個地方給你解釋,會叫你圓圓滿滿的心開意解,破除疑惑,真正得到自在。所以,一定要讓他曉得這是教育,不是宗教,宗教徒就不反對了,宗教徒可以接受教育,這是事實。他們在教堂裡耶穌是主,是他的主,天上的父,到佛堂來是老師、學生,哪有衝突!你在家有父母,到學校有老師,一點衝突都沒有,必須把它認清楚。

【修學:〈一〉願行:〈1〉慧解:破迷起悟志取大道。〈2〉踐願:師法諸佛自覺覺他。〈二〉態度:至誠感通、事師親友。〈1〉聞:多聞闕疑。〈2〉思:明理除疑。〈3〉修:實證斷疑。(科學方法)】

修學最要緊的是『願行』。「願」是志願。志願每個人不相同,因此佛陀教學裡面的科系就非常複雜,所謂「無量法門」。為什麼說這麼多法門?應各種不同的根機,也就是要適應各種不同人的願望,你喜歡學什麼,佛就教你什麼,由這個方法達到成就戒定慧,成就圓滿的智慧。所以,它的目標方向是相同的,它的手段方式是千變萬化的。

「願行」裡面,『慧解-破迷啟悟志取大道』,這是說一個原則,這是總綱領。至於用什麼方法來破迷,用什麼方法開悟,各宗各派手段都不相同,但是都能夠幫助你達到目的。

學佛一定要立大志。這個大志就要像佛陀一樣,「我一定要恢復圓滿的智慧,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徹底明瞭,再也不迷惑了」,要有這樣的志趣,有這樣的道心。

然後要跟佛學,這是『踐願-師法諸佛自覺覺他』。佛是我們的老師,佛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跟他學。但是佛現在不在世間,那我們找誰?佛雖然不在世間,佛的遺教還在世間,遺教就是經典,我們依據經典來學習,就跟佛陀在世沒有兩樣。

中國自古以來用這種方式修學成就的人很多,歷史上所記載的,第一位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孟子。孟子是學孔子,以孔子為老師。那個時候孔子已經不在世了,但是孔老夫子的著作留在世間,念孔子公的書,學孔老夫子的為人,有不明瞭的地方,去請教孔老夫子的學生;孔老夫子的學生還在,去請教他。孟子居然學成功了,學得很像孔老夫子。所以,今天我們說到孔子會連著「孔孟」,孟子學得非常像。孟子能學的像,為什麼後人學就學不像?諸位要曉得,不是後人學不像,是後人沒有認真的學;要認真的學,哪一個學不像!

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已經過世了,不在世間了,他老人家的這個教訓留在世間,我們依據他老人家的教誨,認真的去修學,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必定也會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那你就成佛了!或者你要問:「為什麼這麼多年來,沒有人跟他學得一模一樣?」還是剛才那一句話,沒有認真學,沒有百分之百的去學。學個一半,學個六成七成,這是菩薩、祖師大德;學個一成兩成,也是世間的賢君子,絕對不是壞人,絕對是有利益的。所以,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一定要發心認真努力去學習,這就對了。

至於學習成功失敗的關鍵,在『態度』,這是成敗關鍵。在過去,很早了,我記得有一年是過年的時候,我在左營興隆寺住了三天,天乙法師招待我(天乙法師在的時候)。我常在外面講經,他特別問我講經說法的方法,我就老實告訴他,我說:「你講的好,講的不好,關鍵百分之九十在態度,方法頂多只佔百分之十。」所以,我勸他方法不重要,態度重要。

換句話說,你是存什麼心說法?真正利益眾生的心說法,必定有感應。如果存心說法的目的在貪圖名聞利養,自自然然就不相應。所以,態度要真要誠,一切要為他著想,不要為自己想,你有這樣良好的態度,縱然不懂方法,你說出來也能動人。如果你心不誠,方法再巧妙,可以騙一時,當時聽了很歡喜、很高興,出了門之後都忘掉了,就沒有了,那是沒有誠意。方法技巧這個效果並不大,最重要的是真誠。『至誠感通,事師親友』,這是我們自己修學以及傳播佛法,成敗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特別是出家的佛弟子,出家的佛弟子、佛的學生,負責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也就是負責要把佛的教育介紹給一切大眾,他有這個責任,所以修學的態度格外的要講求。在家同修他是修自己,一生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就可以了。出家是佛的學生,除了自己修學之外,還要把佛法介紹給大眾,他有這一層重責在肩膀上,所以對這個不能不講求、不能不認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天 第2頁:第二天
第3頁:第三天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