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達居士著
曾經有一位教授告訴我:「我教書又投資生意,事業順利,經濟情況相當不錯,妻子健美賢慧,孩子又很聰明,考試成績非常優異。我好像是應有盡有了!」
我問他:「您有沒有想到生死和歸宿的問題?」
他回答:「這個問題很深,我不太瞭解,我只是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態度而已!請你直說無妨!」
我說:「在人生的旅途中,吉凶禍福,變化難測。一般人的幸福總是建立在很脆弱的基礎上,稍微遇到一點變故,幸福就崩潰瓦解了。要組成家庭的每一位成員,身心時時都保持健康,沒有發生任何意外,也沒有挫折和衝突,我們的幸福才能久遠。如果家中某一個人突然發生了變故,我們就幸福和快樂不起來。所以佛陀啟示我們不可沉緬於世俗短暫的幸福和感官的快樂,而應追求永恆的智慧和心靈的喜悅」。
「如果從世俗的成就來說,您所擁有的財物和境遇確實已經相當不錯,但如果從宗教或者較高層次的境界來說,我們擁有任何財富和成就都算不了什麼。 物質的成就和感官的享受所能達到快樂極為有限,而且相當短暫。在『諸法無常』的大前提之下,一切佔有和享受豈不是過眼雲煙,又有什麼好得意和驕傲的呢?」
「—般人以佔有為快樂,以布施為損失;善心人士則以為布施是廣積福德。佛菩薩布施時心無所得,沒有我執和掛礙。因為『心有所得』就有負擔和煩惱。在佔有之前,必須起心動念、深思熟慮、盤算策劃一番。佔有時,需要付出代價,奔波勞碌,辛苦工作。財物得到手以後,儘管我們千方百計防止遺失或毀壞,不斷患得患失,它終究還是要歸入破滅。所以古德教我們『看破!放下!自在!』」
「當我們對於人生的疾苦有所體悟、對於生死的問題有了覺醒,對於無窮的宇宙有了認識,或者對於淨土的莊嚴有深刻的瞭解,我們更會明白自己的渺小無力和淨土的迫切需要!不管我們擁有多少物質,世俗成就有多大,衰老、疾病和死亡的痛苦,總是緊逼著我們。只有當我們具有真正的智慧,不但自己身心自在,又能幫助眾生解脫苦惱時,才能說是『成就和圓滿』。」
「佛陀講了四十九年的經,告訴我們許多離苦得樂和破迷啟悟的方法,其中有一種至為簡易穩當而且實用的法門,就叫做『淨土法門』。」
「只要您相信極樂淨土的殊勝,誠懇念佛,發願往生,將來死後,就可以離開這五濁惡世,出生在那無比莊嚴的極樂世界。在淨土中,我們不斷受佛菩薩的教化和陶冶,氣質淨化、人格昇華和智慧成就以後,再來這娑婆世界救度苦難的眾生!」
「極樂世界並非是空幻的烏托邦。為了讓世人對淨土有更深入的瞭解,我將數年前在《大專佛學講座》曾經講過《淨土生活》的演講稿,增補為一本書,並且在每章末了的空白頁,加上一些描述淨土的詩偈。但願您讀了這本書以後,能像藕益大師稱讚《西齋淨土詩》所說的:
—讀二讀塵念消,
三讀四讀染情薄。
讀至十百千萬遍,
此身已向蓮華托。」
這位教授聽了我的話後,若有所思。我覺得我們大家都應該正視人生的歸宿問題,而本書的主旨就是在提供最理想的歸宿,介紹西方淨土的莊嚴和證實淨土的真實性。
宋 北山
暮鼓晨雞不住催,逡巡容貌變衰頹。
莫言白髮渾閒事,總是無常資訊來。
清 蓮隱
漸看鬢髮著霜痕,自省已非自討論。
一世竟成何事業,百年還有幾朝昏。
便須立志求安宅,休更甘心赴死門。
樂國不遠歸有路,蓮台好去覲慈尊。
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至心 頂禮
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稱三拜
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 一拜
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 一拜
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聖僧 一拜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願大力,接引導師,阿彌陀佛。十二拜或四十八拜
替父母求生淨土始言大孝
為自己多種福田方報親恩
一句彌陀萬事休 娑婆苦海莫相留
惟冀早見彌陀面 悟入無生再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