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問趙州:「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語言是揀擇。既然這樣,你如何來教導學僧們呢?」
趙州說:「你為什麼不把那段話全部引述出來?」
僧云:「我只念到這裡。」
趙州說:「這就是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趙州平常示眾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裡。」這個和尚便鑽他空子,問他既然一有語言就是揀擇,那麼你教示僧眾說的話不也是揀擇了麼?這樣一來,你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若是別人就難以對付這僧的挑戰了,怎奈趙州是個能手,便道:「你為何不把那段話全部引述出來?」這也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手法:你要是把那段話全部引述出來,那麼就是有語言,就是有揀擇了。言外之意是,語言畢竟還是需要的,關鍵是不是膠著於它。那僧倒也會轉身吐氣,便說:「我只念到這裡。」趙州隨聲即答:「這就是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趙州答話時,處於無心無念狀態,沒有任何計較,不知不覺換卻了這個和尚的眼睛,卻不犯鋒芒,自自然然,恰到好處。你喚作有句也不行,喚作無句也不行,喚作不有不無句也不行。離四句,絕百非。為什麼呢?趙州的答語,如擊石火,似閃電光,不帶有任何揀擇的意識才能看得透。如果殫費心神來思考個什麼道理,不免喪身失命。
雪竇頌云:
水灑不著,風吹不入。虎步龍行,鬼號神泣。頭長三尺知是誰,相對無言獨足立。
趙州的答語大似龍馳虎驟,這僧只落個自討沒趣。不獨這個和尚,直教鬼神也號泣。後兩句用的是過去某個宗師的故事。
僧問:「如何是佛?」
宗師說:「頭長三尺,頸長三寸。」
雪竇引用這話,一時活靈活現地描畫出了趙州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