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法演說:
人之性命事,第一須是○。
欲得成此○,先須防于○。
若是真○人,○○。
○,是空的形象表述。
人要求得安身立命之處,第一步就是○。
世尊因黑氏梵志運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歡、梧桐花兩株來供養佛,佛召:「仙人!」
梵志應諾。
佛說:「放下它。」
梵志便放下左手一株花。
佛又說:「放下它。」
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
佛仍說:「放下它。」
梵志說:「世尊,我已兩手皆空,更教放下個什麽?」
佛說:「我不是教你放下這兩株花,而是教你放捨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捨卻,無可捨處,就可超離死生了。」
梵志於言下悟無生忍。
外六塵指眼、耳、鼻、舌、身、意所感覺認識的六種境界,即色、香、味、觸、法(法包括人的一切認識對象)。此六境像塵埃一樣能污染人的情識,故名六塵;內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其有能取相應的六境、生長相應之六識的六種功能;內六識是指依據六根對於六境起見、聞、嗅、味、能、思慮等作用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內六根與外六塵相接觸,就會產生虛妄的六識,引起許多煩惱勞作,這就是所謂「塵勞」。因此佛陀說法,第一步就是要求人們將六根、六塵、六識統統「放下」。當智通景深往寶峰處求入室時,寶峰開示他:
直須斷起滅念,向空劫已前掃除玄路,不涉正偏,盡卻今時,全身放下,放盡還放,方有自由分。
但是,「放下」、「空」並不意味著封閉自己,而是顯示出開放的特性,對外物有不失本性的感應。「空」並不否定存在的種種假相。所以,「欲得成此○,先須防於○。」這兩個○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前一個○,是生機洋溢的澄明寧靜的心境,是真空、妙有;後一個○,則是枯木死灰,窒息生命的頑空。
達到了○境之後,又必須連○也○掉。
有位修行的嚴尊者問趙州說:「我已拋棄一切,兩手空空了,還應干些什麼?」
趙州說:「放下吧。」
嚴尊者又問:「你要我拋棄一切?我已經把什麼都放下了,還要放下個什麼?」
趙州說:「那麼,把一切都挑起來吧。」
嚴尊者豁然開悟。
標榜自己○而露出狐狸尾巴的大有人在。
雪峰曾問溫州尼玄機叫什麼名字,尼說:「玄機」。雪峰遂說:「既是玄妙之機,每天能織多少?」
玄機自負地答:「寸絲不掛!」答罷就轉身得意地走了。
雪峰目送她的背影,突然叫聲:「袈裟角拖地了!」
玄機慌忙回頭察看,雪峰道:「好一個寸絲不掛!」
另一次,大夫陸亙對南泉普願禪師說:「我也多少懂得點佛法的妙義了。」
南泉問:「大夫十二時中幹些什麼事呢?」
陸亙誘:「寸絲不掛。」
南泉說:「猶是階下漢。」
宋代的張九成造訪喜禪師時,喜禪師問:「你來這裏為的何故?」
張九成說:「打死心頭火,特來參喜禪。」
喜禪師聽了,就知他尚未悟道,故意試探說:「緣何起得早,妻被別人眠?」
張九成一聽禪師平白無故地說自己老婆和別人睡覺,心中無明火起,氣憤地說:「無明真禿子,焉敢發此言?」
喜禪師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說:「輕輕一撲扇,爐內又起煙。」
九成聽了,慚愧不已,更加誠篤地皈依佛門。
日本的山岡鐵舟和尚也有類似的遭遇。
鐵舟到處參訪名師,一天,他見到了相國寺的獨園和尚。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頗為得意地對獨園說道:「心、佛以及眾生,三者皆空。現象的真性是空,無悟無迷,無聖無凡,無施無受。」
當時獨園正在抽姻,未曾答腔。但他突然舉起煙管將山岡打了一下,使這位青年禪者大為惱怒,吼道:「您打我幹嘛?」
獨園反問道:「一切皆空,哪兒來的這麼大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