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燃臂焚軀(大志禪師、思悟法師、慧舟法師)

燃臂焚軀(大志禪師、思悟法師、慧舟法師)

[日期:2012-04-20] 來源:網友上載  作者:佚名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隋大業六年(六一○年)正月的一天淩晨,京師建國門突然出現了數十位身穿素衣、焚香持花,作僧侶打扮的人。他們口宣佛號,將要進城。
  
  那時隋煬帝楊廣崇奉佛教,僧人的地位在國中極高。守門將吏見有僧人到來,皆稽首施禮,不敢怠慢。哪知,幾十人卻藉守門將吏施禮之機,突然一哄而上,搶奪兵器,將要謀反作亂。正好齊王楊(日+柬)領兵經過,遂盡殺這幾十人。此事上奏楊廣,楊廣大怒,便欲毀壞佛教。詔令一下,立即便有幾千人被株連,鋃鐺入獄。
  
  這可急壞了廬山福林寺的大志禪師,他身著素服,於佛像前痛哭三日,發誓要捨身護教,拯救僧徒於水火。遂往京都洛陽,上表楊廣說:「願陛下興隆之寶,貧道當燃臂報國。」楊廣本來對佛教便崇信萬分,因一時氣憤而毀壞佛法,心中已經後悔。這時看到大志出面相求,便答應了他。於是,大志絕糧三日,搭起大棚,以布纏臂,又灌蠟使成蠟燭,點火燃燒。那時,大志已召集法會,前來大棚聽法者極眾。大志一邊燃其臂膀,一邊為眾說經說法,神色不變,而聽眾卻已淚流滿面,失聲痛哭。經是沒法講了,大志便在眾人的痛哭聲中端坐不動,直待臂膀被燒完,才起身出棚而去。七日之後,大志去世。他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挽救了佛教將要面臨的一場劫難。及其死後,廬山諸寺弟子連夜集會,誦其臨終時所撰的七十頁願文,莫不悲痛萬分,淚水傾盆。
  
  然而,在中國佛教史上,以身殉教者絕非僅大志一人。宋仁宗天聖三年(公元一○二五年),天台慈雲欲以智顗大師的論著填入大藏之內,上疏申奏朝廷。慈雲弟子思悟對自己說:「這可不是平常小事,我應助以一臂之力。」怎樣才能助以一臂之力呢?他於是繪了一幅千手大悲菩薩像,誦咒而誓曰:「事如遂願,當焚軀為報。」自此之後,思悟便每日念咒怯精勤不怠。第二年,朝廷降旨,同意以智顗的論著入藏。思悟大喜過望,便堆積木柴,以木柴搭起一座小樓。然後向慈雲求火種,慈雲遂向爐中取出紅炭一塊。思悟伸手接過,不畏燒傷,轉身登上薪樓。隨後,思悟便以紅炭點燃薪柴,把自己活活燒死了。那時,他年僅卅歲。據說,當薪樓火熄之後,思悟的遺體仍然袈裟遮覆,與活人無異。慈雲誦咒,重加香木焚燒,屍體才隨焰而化,碎為五色舍利無數。慈雲感嘆萬分,遂賦詞刻石贊曰:悟也吾徒,荷法捐軀;其焰赫赫,其樂愉愉。逮火將滅,儼如加跌;逮骨後碎:燦如圓珠。信古應有,今也則無;芳年三十,真哉丈夫。
  
  還有一位慧舟法師,也是佛教中以身殉教的人物。慧舟是四明山法智的徒弟,父母死後出家。法智曾對他說過:「佛道難行,舉步維艱。要想學通佛法,必當有以身殉教的大勇精神。」這句話被慧舟一直記在心裡。宋仁宗天聖初年,慧舟與同學十人行大悲行法,前後三年。後又與十四人行普賢行法,又是三年。當他開始修法時,曾於佛像前立誓說:「如所修有成,當於像前焚身供養。」及其修行完畢,慧舟可能已心有所悔,不想焚身了,便去找神照求教。不想神照卻鼓勵他了結宿願,還說:「一身焚盡之灰燼,便是禪定之真蘊。」慧舟無可奈何,只好聚積香木,自焚於薪火之中。
  
  在佛教史上,以身殉教者當然不止上述三人,但舉出這三位便已足夠說明問題。
  
  佛教為了自身的發展,自然需要提倡以身殉教的精神。所以,在佛教文獻中,我們便經常可以看到燃指供養、燃臂供養,乃至焚身供養的故事,這實為佛教發展出來的一大弊端。但事情也需從具體的情況進行思考。
  
  若以上述三人而論,那位大志禪師為救佛教命運於水火,自燃雙臂以求隋煬帝對佛教加以寬恕,確是一種自我犧牲的勇敢精神,是難能而可貴的。那位思悟為使祖師的論著能夠入藏而焚身自盡則大可不必,既然事情需由朝廷裁決,與他焚身與否又有多大的關係呢?但他認為自己的誓願與神咒為事情的如願以償盡了力,因而言必信、行必果,自焚以報,雖精神可嘉,卻是受了佛教迷信的毒害。至於慧舟為他人慫恿而自焚,便難以令人同情了。佛教相信,人們所發的誓願必須遵守,否則便會墮入拔舌地獄,永世不得超生。這種迷信坑壞了許多人,思悟便是其一。所以,對那些自焚殉教的人,我們大體可分成三類,一類是大志那樣的英雄,一類是思悟那樣的受害者,另一類則是慧舟那樣的可憐蟲了。
  
  在日本,像大志那樣的禪師也不乏其人。十六世紀之時,日本四分五裂,戰火連天。一次,織田信長打敗了鄰近的武田一家,武田一家中有一人逃到禪寺尋求保護。織田的軍隊來要人,住持不肯,說:「我是佛陀的信徒,講求捨己救人,我不能把他放下不顧。」軍隊首領威脅說,如不放人,便連人帶寺一起燒毀。住持仍不肯屈服,於是被趕到佛塔的第二層,被放火焚燒起來。在塔裡,有幾個願意與住持一同犧牲的和尚,住持便要他們把死前所想的說出來。最後輪到住持,他盤腿就坐,只是平靜地誦出了一首小詩:「為了平心靜思,不須山中隱退;自淨諸般情慾,火焰亦足清心。」然後,便與他的追隨者們一起被燒死了。這種捨己救人的自我犧牲精神正是佛教所提倡的,與大志禪師捨身護教的行為如出一轍。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