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老師父示寂於民國四十三年農曆四月初四日。日月如梭,光陰似箭,不覺快到一週年了!世人睹琴書而黯然傷神,親手澤而潸焉出涕。凡未證無生法忍者,亦何能例外。況我所住與慈老關房同在一室,行住坐臥,儼然在目,誠所謂櫥內衣缽依然,而慈悲音容已杳;遺稿手澤猶新,而疇昔謦欬安在?睹物思人,欲哭無淚,徒呼負負而已!
日前主編《佛教青年》季刊的自立同學,以老師逝世第一週年快到,敦囑作文登刊紀念。我應命之後,略加構思,百感交集,唯覺悲痛與慚愧,湧上心來,真不知從何處說起。無已,祇好將師父的臨終遺訓,和身後事業,從頭加一檢討,究竟做到了幾分?痛自懺悔與奮勉,並望同門大德惠予指教。
一、慈航遺訓刻碑留念(慈師親書)
(一)「奉勸一切徒眾,時時反省為要,每日動念行為,檢點功過多少。」這四句話,是教我們每日做反省的工夫。賢如曾參,每日尚三省吾身。我們曾否做過反省的工夫?究竟每日功過各有多少?要坦白,要悔改,切勿自欺。
(二)「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這四句話是教我們隨時隨地度化眾生。究竟我們救度眾生的工作,怎樣去實行?是否盡到最大的努力?
(三)「空花水月道場,處處時時建好,望爾廣結佛緣,自度度他宜早。」這四句話,是教我們建道場,結佛緣,及早自度度人。我們究竟曾建幾處道場?度化若干人?不可不徹底檢討。
二、要怎樣做一個今後中國佛教的僧青年
這篇遺著,是慈師圓寂不久以前抱病而作的,登在《佛青》的創刊號,今日重讀,想見老人悲心流露,可泣可歌,提要檢討,慚愧無地。
(一)先要立志;是教我們效法歷代祖師和一切大善知識,各發大願,如何弘法利生,如何成佛作祖,語重心長,何啻耳提面命。究竟我們曾否以至誠接受遺訓,懇切發過何等大願?
(二)以行填願:是教我們潛修密證「行持、苦行、慈悲」,三大要素,不可偏重文字和語言。在練習「口頭和文字」之餘,應研究如何修戒、修定、修慧的三無漏學,這才是擔當佛教大事業者。這段話真是僧青年金科玉律。我們平日究竟如何修行,可以與慈訓對照一下,就可恍然明白了。
(三)自利利人:這一段話是老人以旁邊觀察青年人,偏重於兩點:一是偏重於文藝,忽略了佛學;二是偏重於學問,忽略了行持。都是佛教不好的現象。歷舉許多以才學自命的僧人,終歸墮落還俗。我常覺得出家人若專以文學問世,真是捨其所長而用其所短了。
(四)福慧雙修:這一段話是老人教我們雙修福慧。怎樣修福呢?每日禮佛,念佛菩薩聖號,持咒,受持一種經每日誦念。怎樣修慧呢?閱藏經,或專門研究那一種經論註疏,看到歡喜的,寫成短篇散文,投登佛教各刊,結結法緣。再加之事事自己多吃一點苦,多給人家一點快樂,最要緊的就是:「心地要慈悲,思想要真正,志願要堅固。」這真是老人家苦口婆心,為我們立下了鐵的教條。古人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上來教訓,何啻釋尊雙樹下的《遺教經》。我們究竟實行了幾分,個人須得以至誠去檢討和懺悔。
三、慈師身後事業籌辦的經過和進度
慈老人示寂後,由生前好友及皈依弟子,發起組織「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本會中心工作,為修建塔墓、紀念堂、編印遺著、維護學僧等,但塔墓已於奉安前建妥,紀念堂因款巨難籌,公議暫行緩辦。內院現有學僧,遵照遺囑照常安住,由靜修院及護法會維持。惟編印遺著工作,關係慈老一生弘法利生上甚為重要。且搜集遺稿,編輯審查,以及籌集資金,訂購紙張,在在均須慎重辦理。茲將進度情形,分述如左:
(一)蘇屯圃居士志報師恩,犧牲一切,獨力苦幹。現已編輯《慈航法師全集》,共五編,十四冊。計如下:第一編《相宗十講》,全裝一冊;第二編《大乘起信論講話》一冊;第三編《十二門論講話》一冊;第四編《成唯識論講話》分裝五冊;第五編《菩提心影》分裝六冊。以上各編,復經白聖、道源、南亭、道安諸大法師,趙夷午、鍾槐村諸大居士,分別審查完竣,隨時可以付印。
(二)籌集款項,由本會財務組負責,除由紀念堂項下接收壹萬餘元外,大部份皆由南洋信徒分批捐匯,及臺灣信徒會費零星彙集,統由自立法師掣給收據,分別登記。上列各款,歷由財務組按期列表,詳報在案。本年一月,經常會決議,定購印書紙一百五十令,共用臺幣二萬六千餘元。又經趙夷午老居士斡旋,復蒙臺灣紙業公司捐贈八令,共計印書紙一百五十八令,均存該公司倉庫,本會收執提貨單,隨時可以提用。惟現款僅存臺幣四千餘元,須待香港優曇法師經手所印《菩提心影釋疑編》寄到,作流通資本,方可輾轉付印其他各編。
四、結論
嗚呼!綠莪廢讀,同感孝思之深;峴山墮淚,方知慈悲之大。況慈老恩師,獎掖我出家,玉成我閉關,講授諸大乘經典,尤其鼓勵我一心專門念佛,此恩此德,過彼天地父母,奚啻百千萬倍。縱粉身碎骨,曷能報答於萬一,區區上述各節,又何足云乎哉!
——本文曾刊於《佛教青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