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綱
一、緒言 二、宗旨 三、名稱 四、組織
五、工作 六、連絡團結 七、集會追遠 八、遵行遺囑
九、紹隆法道 十、三大希望 十一、展望當來 十二、結論
附 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章程
一、緒言
慈老師父捨壽以後,各界人士無不同聲哀悼和歎惜,以為殞了一位熱心弘法的人材,是佛教一個大損失,也是眾生一個大不幸。尤其親授皈依的弟子們,哀感戀慕的情懷,更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了!但人們的哀戀,是一時感情的衝動,不能持久的,日久自然漸漸會沖淡的。況且僅僅哀感戀慕,也不足紀念慈老弘法利生的精神。例如釋尊將要涅槃,阿難忍痛請訓,方為後來結集大藏的南針。因此彌勒內院護法會同人,和本山兩院同學,共同發起「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其意義甚深而希望也甚大,擬分十段,列述梗概。
二、宗旨
本會示旨載在章程,其主旨為紹隆慈老弘法利生的精神,自度度他,上報佛恩,下報師恩,可謂一個佛化學術團體,絕不含絲毫政治或其他的意味。因為慈老一生上弘下化為法忘身,種種行持,真實值得永久紀念。若把這種精神發揚光大起來,於國家社會乃至全世界人類,均有極大利益,決不是為少數人的情感而發起的。
三、名稱
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每一個團體的名稱,是應當慎重研究。本會定名為「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者,以慈老克己喜捨的道德、誨人不倦的精神、物我平等的修養,一切行持言論,統統值得我們紀念,並且值得永久紀念。要知紀念者不是僅僅紀念不忘而已,必須在身心上,切實效法,身體力行,並發揚光大,使慈老的精神永垂不朽。每一個會員都能顧名思義,發生偉大的作用,方不負本會命名的意義。
四、組織
現在最流行的一句話:「組織就是力量」。所以本會的組織以慈老的學生、皈依弟子、法徒為基本會員,或素具信仰而未得皈依的佛教徒,亦得方便皈依為會員。或有私淑慈師之友好,亦得自動加入為本會會員。慈老在南洋弘法十七年,皈依弟子,為數甚多。來臺七年,學生和皈依弟子,數亦不少,刻正分地調查彙集登記。由如是眾多會員,推選代表為委員,再由委員推選常務委員,再由常務委員推選主任委員。設置總務、工程、研究、出版、連絡等組。聘任總幹事,及各組組長,執行一切業務。換言之,本會為民主集權制,主任委員對外代表全會,對內督導業務。總幹事稟承主任委員、委員會指示,處理並督導各組工作,使本會一切業務靈活進行,杜絕遲滯或遺誤之弊。
五、工作
本會工作大別為「中心工作」和「經常工作」兩種。「中心工作」又分修建墓塔、創辦圖書館、紀念堂,及編輯遺著、維護學僧。「經常工作」為編印刊物、招待會員、培植陵山風景、守護墓塔安全。務期慈老上弘下化的嘉言懿行,仍舊流注於四眾弟子的八識田中,發芽長養,蔚成風氣。凡有工作,均腳踏實地切實辦理,決不虛耗財力。
六、連絡團結
現在一般人批評佛教徒如一盤散沙,毫無團結力量,是佛教衰弱的重要原因。我們撫心自問,實無詞辯護。況同在一師之門,彼此互不相識,安望團結?但團結不是一句空話所能奏效的,本會成立之後,即著實調查會員,編輯會員通訊錄,務使皈依慈老的同學們姓名、年齡、籍貫、性別、住址等,一目了然。每一會員都得一本,將使人人每到一地,都可按表訪問同學,彼此通訊尤為方便,此團結最好工具,必能發生絕大的效率。
七、集會追遠
中國舊倫理,子女對於父母,應該慎終追遠。師徒如父子,況慧命重於色身,豈可不永久紀念嗎?本會章程內,定於慈師誕辰及逝世忌日,均召集會員開會追悼,或親臨致祭,或公推代表,務令師徒情感,愈久愈密。只要本會存在一天,決不會時久勢遷,漸致遺忘。
八、遵行遺囑
慈老示寂後,開讀遺囑,四眾弟子個個悲淚交流,痛惜過去天天在一位大菩薩面前,竟交臂相失,真令人痛悔無已。現在痛定思痛,深加尋思,方知慈師行持,確是一位大菩薩的境界。惟教人方法,大別為自度度人兩途:在自度方面,雖然十宗並弘,平視等觀,毫無軒輊,但開始學佛,親受度厄老法師的薰陶,曾專修淨土法門。至於各處講經開示,雖然觀機逗教,而歸總勸人念佛,多多培福,求生極樂世界。惟自己悲心特切,甘願在娑婆世界多吃幾回苦,圓滿度生大願。我們人人撫心自問,如已到了慈師境界,不妨效法慈師的志願,若未做到慈師絕無積蓄,誨人不倦,物我平等的行持,還是遵照慈師所教「每人須抱定一個救生圈,早早脫離生死苦海,乘願再來度人。」弱羽不能高飛,自渡方能渡人,這才真是善體師意仰符佛旨呀!至於遺囑上字字句句,都從老人般若海中流出來的,我們要切實遵行,不可徒作文字看。
九、紹隆法道
慈老座右銘:「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所以他一生最大的抱負,在革新僧制,推行佛法,務使佛教做到大眾化和平民化。寺院的佛教推到家庭裡;山林的佛教搬到社會上;深奧的文句演成通俗白話。認定今天弘揚佛法的三個救生圈:是教育、文化、慈善。若不把三個救生圈緊緊常握著,決不能起死回生,達到佛教大眾化和平民化的目的。上來是老人一生最中心的主張,我們應當怎樣紹隆他的法道,完成他的未完工作,是每一個同學都應刻骨銘心的去研究和實踐。
十、三大希望
古人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本會的宗旨、組織、工作、一切辦法,雖然明訂章程,復經縝密研討,及慎重通過。而真正推行順利,發生效用,仍在慈老的四眾弟子,同心協力,各盡其應盡的責任。吾本哀痛互勉的大義,分別貢獻三大希望:
第一希望在家同學:慈老遺囑第一條:「慈航身無半文,身後一切歸靜修院住持料理,眾信徒幫助」云云。將來修墓、建塔及紀念堂,圖書館,編印遺著,維護學僧,在在需款。所以希望在家弟子隨分籌集,量力樂助。詳繹師意,良以一木難支,而眾舉耳。
第二希望出家同學:慈老遺囑第三條:「在未回大陸以前,彌勒內院所有學僧,照常安住,由靜修院及護法會維持」云云。蓋培植青年僧材,為慈老平生最大的志願,可以說內院是為青年僧而成立;護法會是為青年僧而組織。今日慈老捨壽而去,最放心不下的,仍是留院青年僧。靜修院住持和護法會同人,都是慈老最忠實的信徒,當然一本培育僧材續佛慧命的宿願,維持到收復大陸,各奔前程,弘揚佛法。但在未回大陸以前,希望內院同學,仰體遺囑,照常安居。師意:就是同學們,仍舊照著老師在世一樣,平平安安住下去,每天吃飯,睡覺,用功,一切行住坐臥各隨其便,但望自治自勉,互不妨得,庶乎可以上慰師靈了!
第三希望會中擔任職務同學:本會同人,是純盡義務,毫無權利。今既被推選,無論擔任甚麼職務,都須認為報師恩的絕好機會,任勞任怨,不恤身命,表現佛教徒的無為而有為真精神。大家果能永久自強不息,就是慈老為法忘身的精神永垂不朽。
十一、展望當來
古人云:「莫為之先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勝弗傳。」孔子沒後,七十二賢,纂述微言,而聖道大行;釋尊涅槃,五百羅漢,結集三藏,而佛法大昌。其他耶穌基督、摩罕默德等諸大宗教家,生前皆迭經厄難,漠漠無聞;死後經門徒四出傳播,名始大彰。慈老秉承太虛大師的遺志,力倡革新僧制,重編三藏,培育僧青年,犖犖諸大端,雖未竟全功而願力甚宏。後賢果能繼其遺志,傳其法道,則安知不能廣播大法於瀛寰,永作青年之導師耶?我輩或親灸門牆,或私淑德範,悉應直下承當老人家業,莫視為難而輒生退屈;莫視為易而掉以輕心。本會既釐定計劃,自應按步進行,三人同心,其利斷金。況慈老弟子數超巨萬,前途遠大,詎可測度嗎?
十二、結論
嗚呼!釋尊雙樹示寂之夜,唯等覺菩薩,了知法身常住,不大悲戚,其餘聲聞弟子,皆泣不可仰。況律航具縛凡夫,怎能不哀毀欲絕,又有何心論列事理呢?惟因永久紀念,關係甚大,不得不忍痛節哀,代為同門兄弟姊妹,詮表其意義。希望協力同心,奠定大會的基礎。但自愧才疏學淺,又兼語無倫次,尚乞諸山長老,各界大德,不吝指導,佛法幸甚。
——本文曾刊於《佛教青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