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101~150

[日期:2010-08-1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圓因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101.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102.因果分明

專談道理失人情,顧了人情無理評;

情理從來難兩顧,唯將因果論分明。

103.念佛為正功夫

念佛是開顯本性,為正功夫。諸位修此法門不成功,則可斷言修其餘法門,皆不能成就。若離此法門,汝等能成就,吾即為大妄語,即入地獄。

《李老全集》 

104.等覺猶懺

懺即是懺悔,無論修學何法,不懺,必無可成之理,等覺猶懺,遑論凡夫。

105.造寺不如救命

正念法經云:

造一所寺,不如救一人命。

106.聰明不能敵業

古德云: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迴。生死到來一無所靠,唯念阿彌佛陀,能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而真信實念者,更少也。

107.淨宗之妙

唐.海東大師云:

「四十八願先為凡夫,兼為三乘聖人」可見淨土宗之妙,首為凡夫得度也。

108.智者慎勿造因

害人之術,適以自害,智者慎勿造因。

《印光大師》 

109.得意莫忘失意時

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

110.出世間大孝

出世間大孝~

奉告諸人,父母在堂,早勸念佛,父母亡日,課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週歲,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報劬之恩,不可不知此。

《竹窗隨筆》 

111.三世諸佛之略戒經

諸惡莫作二句,乃三世諸佛之略戒經,切勿淺視,當從舉心動念處審察,若能推致其極,尚可以上成佛道,況其餘福慧果位乎哉!

《印祖嘉言錄133頁》 

112.弄巧成拙

印光大師云:修觀想實想,或致著魔,弄巧成拙,求昇反墮,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113.李炳南老居土說放生

李炳南老居士說:

放生,並非誰倡誰效,善道自然同耳。兩教放生之經典各有記載,多不勝舉,查書當知。

114.依法不依人

佛開示弟子依法不依人,無論何人名氣多大,學問多高,如其所說,不合佛法真理,即同魔說,不可聽信。

115.無人識本真

世人都笑我,我笑世間人;

如意摩尼現,無人識本真。

《五燈全書》 

116.一句佛號能消一切業障

慈雲大師說: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消一切經咒消不了的業障,這話不是隨便說,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可以在大經上得到證明。

《認識佛教157頁》 

117.戒律的定義

戒律的定義,是制心守身的規範,沒有嚴持戒律的佛教行人,如談到高深定力與大智大慧,那便是一片謊言。佛言:「佛滅度後,以戒為師」是千古不移的真理。

《弘天師傳空門(一)213頁》 

118.形骸為桎梏情識是戈矛

雲煙影裏現真身,始悟形骸為桎梏,

群鳥聲中聞自性,方知情識是戈矛。

119.淨心念佛

念佛人,要心淨。淨心念佛淨心聽,

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無非心淨定。

120.愛因斯坦說

愛因斯坦,為美國傑出物理學家,發明相對論,並有「原子彈之父」之尊稱。他曾表示「我深信現今時尚以科學理論來解釋人類生命的所謂公理,則不單只是完全的錯誤,而且這種看法,應該受到指謫。」

《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 

121.貪求安養厭娑婆

韶華須惜莫空過,三界橫超念彌陀,

要證菩提無別法,貪求安養厭娑婆。

122.凡心應勤掃

心淨何勞掃,凡心應勤掃,

掃盡心地塵,疾得成佛道。

123.參禪非現今人宜學

印光大師云:

參禪一法非現今人宜學,縱學亦只成文字知見,決不能頓明自心親見自性。何以故?一則無善知識提持決擇,二則學者不知禪之所以,名為參禪,實為誤會。

124.放生為眾善之先

不殺為諸戒之首,放生為眾善之先。

《諦閑大師》 

125.聰明與智慧之界限

聰明與智慧之界限~

耳聽能察而不謬,謂之聰。

眼看能察而不錯,謂之明。

通達有為之事相,能以決斷謂之智。

通達無為之空理,安忍於法謂之慧。

126.邪魔外道

若有暗地裏口傳心受之妙訣,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

《印光大師嘉言錄》 

127.弘一大師論念佛法門

弘一大師對「念佛法門」只強調幾句話:念佛,是佛學裏最切實,最簡單,最生動的門徑。可是卻為了他的簡單,切實,沒有深奧的玄理,使知識份子懷疑。對這門行徑,用直覺比理解更重要,你先不要問「極樂莊嚴世界在何處」。你要先肯定是否能虛心接收這項法門。當你走進這個門裏才感覺這個世界不是單純,而是深奧、華麗。」

《弘大師傳》 

128.學道如鑽火

學道如鑽火,逢煙未可休,

直待金星現,歸家始到頭。

129.柏拉圖說

柏拉圖為古代希臘著名學者,世人常譽之為「哲學之父」。他曾表示:「凡人在世間有一罪者,在死後當受十倍的懲罰」。「凡人在世有公道而勇敢者,在死後每一項亦受十倍的報酬。」因此主張有因果和輪迴的現象。

《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 

130.信願行

借問往生何計策,須憑信願行俱全;

信根先向心田種,行足還加願力堅。

131.明理性不廢事修

明理性不廢事修,則為正知;

執理性而棄事修,則成邪見。

毫釐之差,佛獄立判。

132.實踐

聞法不修行,如聾作音樂。

133.捨本逐末

印光大師云:持咒誦經,以之植福慧,消罪業,則可以,若妄意欲求神通,則所謂捨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結,又復理路不清,戒力不堅,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偏熾,則著魔發狂,尚有日在。

134.弘一大師論放生

《弘一大師在泉州開元寺演講》 

先問諸君:

(一)欲延壽否。(二)欲愈病否。

(三)欲免難否。(四)欲得子否。

(五)欲往生否。

倘願者,今一最簡易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

135.人能退步便無憂

此身壽命若浮漚,祇好捱排過了休。

事欲稱心常不足,人能退步便無憂。

136.深信因果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兼哲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他說如果有人堅持不承認因果的可能性,將來不僅自己要吃虧,我們的社會也不知道要繼續吃多大的虧。

137.華嚴海眾咸求往生

華嚴一經,王於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華嚴海眾,悉證法身,咸求往生,企圓佛果,吾何人斯敢不景從。

《嘉言錄》 

138.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印光大師說:一句南無阿彌佛,只要念得熟,成佛有餘,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139.地獄深根

個個戀色貪財,盡是失人身捷徑。

日日飲酒食肉,無非種地獄深根。

140.勸持佛名

須知如來欲令一切眾生速證法身,及與寂光,所以特勸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

《印光大師嘉言錄》 

141.凡聖良莠一念分

疑心淨盡見真心,凡聖良莠一念分。

全在功夫綿密處,非關慧解與多聞。

142.不可執理廢事

印光大師說:須知見理縱能與佛齊,修持當尊普通事相,庶不致執理廢事,落豁達空,撥無因果之無底深坑耳。

143.信願持名

世間萬事,甘讓人先,

信願持名,決不落後。

144.身心閑淡

古德云:

佛法不誤人,但看自己功夫何如耳。功夫非至身心閑淡處,不得謂之入門。

145.八苦為八師

蕅益大師云:

三界之中,無非牢獄,暫時快樂,終歸無常,眾生燕雀處堂,罕思出離,惟逆境當前,庶幾生遠離之心。故佛稱八苦為八師,非虛語也。

146.老實者,精誠之捷徑

老實者,精誠之捷徑。

狐疑者,精誠之大敵。

信心銘云:

狐疑淨盡,正信調直。

147.徒自疲勞

修行人,若無觀智制伏五欲,而漫談空理,放縱五欲,將受極苦,徒自疲勞。

《止觀輔行》 

148.勝負之念不可太盛

勝負之念不可太盛,恩怨之見不可太明。

149.毗廬遮那

雲霞山色盡顯毗盧遮那,三千世界即空即假即中。

150.真修行人

被境所轉,係操持力淺,則喜怒動於中,好惡形於面矣。操持者,即涵養之謂也。若正念重,則餘一切皆輕矣。是以真修行人,於塵勞中煉磨,煩惱、習氣必使漸漸消滅,方為實在工夫。

《印祖嘉言錄》

【書籍目錄】
第1頁:序—師父的四個法寶 第2頁:1~50
第3頁:51~100 第4頁:101~150
第5頁:151~172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