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與觀音菩薩,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兩者是不能分的。我希望,各位善知識能夠誠心誦持《大悲咒》,必然能夠消災息難。
342.
佛、魔都是一念之間。佛有慈悲心;魔有勝負心。
343.
天地是從中道生出來的,諸佛菩薩、羅漢也都是從中道中生出來。中道是諸佛眾聖一個母體,不落空,不落有,綿綿密密,修中道法。參禪習坐就是修中道法。中道按形相來講是一,無形來說是○。○是中道了義。
344.
修行是平平靜靜,無煩惱,無貢高我慢。
345.
學佛的人,應該令佛教一天比一天發揚光大。怎樣令佛教發揚光大?首先要敦品勵德,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346.
為什麼說你心裏沒有鬼,外邊的鬼就沒有法子呢?外邊的鬼,是因為你裏邊有鬼,外邊才有鬼;你裏邊沒有鬼,外邊鬼進不來的。裏邊這個鬼,就是這五鬼:貪、瞋、癡、慢、疑;也就是恨、怨、惱、怒、煩。
347.
我們沒有把本有的智慧現出來,天天以無明煩惱,作為我們的能力,動不動就發起火來,脾氣也就來了。所謂「無明火,老虎神」,這就是前生的罪孽根,如果沒有罪孽,就沒有無明火。無明火一發,貪瞋癡就來了。你們可以迴光返照,看看自己是否如此。
348.
無明有兩個幫凶,兩個夥計「黨」,究竟是什麼呢?就是食與色。一個食欲,一個色欲,這兩個幫著無明做種種壞事。
349.
所謂「到無求處便無憂,知事少時煩惱少。」
350.
無論任何境界來臨,總是抱著有若無,實若虛的態度,切勿得少為足,認假作真。
351.
食就是幫助慾,慾就是幫助無明。
352.
菩薩畏因不畏果,凡夫畏果不畏因。菩薩在因地上非常小心,絲毫不謬,到受果報時,便不害怕。可是凡夫愚癡,平常不怕因,殺盜婬妄,飲酒賭錢,吃麻醉藥,敢做敢為,到受果報時,卻叫苦連天。
353.
人在世間,無論吃飯、穿衣、睡覺,都是佛法的表現,可惜我們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體會佛法,還要到外面找去。什麼是外道?無非心外求法。
354.
大家切不可自暴自棄,自甘墮落呀!
355.
無論是身體上犯的殺、盜、婬三業也好,還是語言上所犯的妄語、綺語、惡口、兩舌也好,或者是在意念上所犯的貪、瞋、癡也好,我們都要懇切地懺悔,否則會如入泥沼,愈陷愈深,罪業愈來愈重,把我們壓得喘不過氣,無能自拔。
356.
各位要知道,我們活在世界上,好像少水的魚,沒有多久時間,便嗚呼哀哉!我們從無量劫以來,一直到現在,還不知修行,生了又死,死了又生,這是很值得我們痛心。為什麼到了現在,還要等待,不去修行?
357.
愛欲就是生死,生死就是愛欲,愛欲就是生死之根。若是不破愛欲無明,終不能離開生死大愛海。
358.
為何不吉祥?就是心裏不吉祥,種下惡因當然有惡報,若能改過從善,便可趨吉避凶。由此觀之,命運可以改造,操之在自己的手中,所謂「大善大惡,超出數外。」
359.
既不斷婬,又想成佛,那是絕不可能的事,天下間無此道理。今人多數貪僥倖、貪捷徑,一聽到什麼玄妙法,便被迷惑而陷入魔網,到死時,還是密!密!密!密到地獄裏去了。
360.
修行要修到如混沌赤子之心,心無一物,就像小孩似的,返老還童。但返老還童並非叫你等著吃奶,而是教你的貪瞋癡慢疑心都沒有,這時叫返本還原,和小孩子的知見差不多,很天真無邪,一點也沒有懶惰懈怠心,也沒有佔便宜心,或人我是非的心,這時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