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目錄】 |
第1頁:(01)《瑜伽師地論》是全面地、深入地開示了什麼是禪, ...
|
第2頁:(02)學習教義遇見了難關怎麼辦? ...
|
第3頁:(03)佛法裏面所有的修行就是內心的止觀 ...
|
第4頁:(04)我們所學習的佛法談到第一義諦、也談到世俗諦 ...
|
第5頁:(05)佛、菩薩、阿羅漢聖人所講說的就是正法 ...
|
第6頁:(06)佛法說生信,這個信是建立在智慧上面的 ...
|
第7頁:(07)《攝大乘論》是「唯識無義」的法門,「於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 ...
|
第8頁:(08)怎麼樣學習佛法呢? ...
|
第9頁:(09)修行的事,說了一千、說了一萬 ...
|
第10頁:(10)按佛法說,無漏的戒定慧是名為道德 ...
|
第11頁:(11)因緣生法自性空、唯識無義都是般若 ...
|
第12頁:(12)人生活在世間,就是小時候憑父母的照顧,然後到學校讀書 ...
|
第13頁:(13)戒能增上定,定能增上慧,只有聞思的智慧,而沒有定的幫助 ...
|
第14頁:(14)愛惜光陰、愛惜止觀,愛惜修止觀的方法 ...
|
第15頁:(15)天臺智者大師說:「眾生意鈍,玄覽則難;眼依色入,假文則易」 ...
|
第16頁:(16)靜坐時內心也是有文字的,但與直看文字略有不同 ...
|
第17頁:(17)止觀這兩個法門,「止」比較容易學習,可是不容易修 ...
|
第18頁:(18)只修止,不願意修觀 ...
|
第19頁:(19)都是凡夫在修行,誰也不要恥笑誰 ...
|
第20頁:(20)「解脫」的反面就是繫縛,把這繫縛解開了,就解脫了 ...
|
第21頁:(21)當我們靜坐的時候,有可能心裡會想 ...
|
第22頁:(22)什麼是「執實」?就是看見醜陋,認為真實是醜陋的 ...
|
第23頁:(23)「夢」這個字應該怎麼解釋呢 ...
|
第24頁:(24)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裡面有無漏的戒定慧 ...
|
第25頁:(25)我們佛教徒要用佛法的標準來看自己,不能用社會的標準 ...
|
第26頁:(26)幾時能夠不受一切法 ...
|
第27頁:(27)什麼是信心? ...
|
第28頁:(28)有信心與沒有信心,有什麼不同? ...
|
第29頁:(29)在平常生活中,如果你發很大的貪心、瞋心 ...
|
第30頁:(30)若能不忘失出離心、菩提心 ...
|
第31頁:(31)常常如理作意就不會忘失出離心、菩提心 ...
|
第32頁:(32)什麼叫做佛法衰微?什麼叫做佛法興盛? ...
|
第33頁:(33)不是到臨命終的時候一心不亂,不是到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 ...
|
第34頁:(34)如果你真能夠修四念處──也就是修止觀,使令自己的煩惱逐漸地輕微 ...
|
第35頁:(35)對於淨土法門有一點信心,能念阿彌陀佛 ...
|
第36頁:(36)我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
|
第37頁:(37)在最短的時間達到最高的效果的方法 ...
|
第38頁:(38)家是煩惱繫縛的處所。出了家,離開了家到寺院裡面來 ...
|
第39頁:(39)《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 ...
|
第40頁:(40)中觀說:「一切法自性空」,一切法是因緣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