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他以為別人和他沒什麼兩樣,但當他開始闡述自己的內心世界時,換來的只是同學異樣的眼光,他開始想,也許藉由閱讀書籍可以治癒自己怪異的毛病,這麼一想,他開始學一些拉丁文和當代評論慣用的希臘文。
二十幾歲的他隻身前往倫敦。為了隱藏自己無名小卒的事實,他很有技巧的將自己改造成另一個身分。
他在命運的安排下進入戲劇世界,成為男主角。站在舞台上,他扮演的是別人的角色。在寫劇本時,不同的角色扮演帶給他無比快樂,也許剛開始時他明白自己在做什麼,但一旦說完最後一句台詞、拉下簾幕時,莫名的空虛和厭棄的感覺卻襲上心頭。他不是菲力士或湯姆伯連,他恢復到無名氏的身分。
世上沒有一個人像他扮演這麼多角色,猶如希臘神話的海神能隨心所欲、變化自如。偶爾,他在入戲時會不經意的留下旁白,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人能解讀他的意思;莎士比亞為了展現自己是一個可以扮演多重角色的演員,說了一句令人聽起來有點奇怪的話:「我已不是現在的我。」
生存、夢想和演戲,都是鼓勵他繼續創作出更多人生故事的動力。
二十年來,他堅持活在自己強烈的夢想世界中。
有一天,他突然決定賣掉劇院。在結束這一切的一星期前,他回到從小生長的村莊,感受這兒的一花一木,猶如回到年幼時的心境。那個喜愛希臘神話隱喻和拉丁文冥想的他,已不復見。
他必須有自己的真實身分,他即將成為退休的舞台經營者,將財富投資在借貸、訴訟和放小額高利貸,似乎是一種娛樂的方式。
在倫敦的朋友,曾經來到他退隱的故鄉探望。在朋友的鼓舞下,他著手展開詩的創作。
去世後,當他和上帝面對面時,對上帝說:「枉費我一生都在扮演別人,如今我想扮演的是—自己。」
上帝回答他說:「我也是,沒有自己。我胸懷世界,猶你為自己的工作牽腸掛肚。我的莎士比亞,你就存在我夢想的形體中,就像我扮演很多人卻從來無我。」
—喬治.露易絲,伯吉司
◎生活如果無我,生活的本身便是愛與美。
◎悲心與利他的心態,就是當你面臨必須在自己與他人的福祉之間作一抉擇時,你把他人的福祉放在自己福祉之上的那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