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是徹悟宇宙人生真理的覺者,超越了煩惱痛苦的束縛,達到身心自在解脫。
◎學佛真正的目的,是以佛菩薩為榜樣,淨化心靈,祛除煩惱。
◎誦經,是誦念佛陀的教誨,進一步,將經典的教導,加以落實到日常生活中,以求身心的改變與淨化。
◎慎守口業逢凶化吉;棄惡修善消災免難;早晚定課自我教育;修學佛法落實生活。
◎修行的動機是基於人生的需要,做定課的目的為圓滿的自我教育。
◎佛陀雖然能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卻無法改變世間已有的狀態。
◎能修行佛法,以智慧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理;內心清淨,沒有煩惱,名「出世間」。
◎學佛,具體而言,乃是學習「如何使心靈超越痛苦的智慧。」
◎「認識痛苦」--「遍知一切苦,永斷生死流。」
◎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往往跟你最親密的人,卻常常讓你痛苦、掛懷;反倒是一些忤逆你的人事,卻成了砥礪的利器。問題全在於你用那種心態面對。
◎佛說:「沒有人能束縛我們,只有自己束縛自己。」
◎「世間為我所用,非我所有。」有那樣東西是你的?!
◎追求心靈的超越,就是要破除「我相」,摧毀「自我意識」的空間。心一旦沒有執著(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就可以包容一切事物。
◎不執著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能真正擁有一切,整個宇宙都是他的財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佛法修持的總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
◎修學智慧的次第是:聽聞佛法,審慎思惟,實踐履行。(聞思修)
◎龍樹菩薩說:「雖空,幻相法爾可聞可見。」(體、相、用)
◎肯定因果,空性解脫。了知一切順逆無非空幻不可得的緣生緣滅;當下不執著一切諸法,平靜接受,如如不動,自性解脫。
◎經云:「文殊遇緣則有師。」文殊菩薩就是以因緣為老師。
◎菩薩的大悲心就是平等心。「願將佛手雙垂下,摸得人心一樣平。」
◎忍耐是天地間最寬大的包容能量。
◎〈增阿含經〉:「小兒以啼哭為力,女人以嬌媚為力,比丘以忍辱為力,國王以威勢為力,羅漢以少欲為力,菩薩以慈悲為力。」
◎無常無我是自然界的現象,緣起性空是自然界的理則,地水火風是自然界的元素,真如自性是自然界的本體。
◎六波羅蜜經:「大悲心為父,菩提心為母,善法為知識,能救護眾生。」
◎「佛法在眾生中求。」菩提心以中道實相為體,以四弘誓願為相,以自利利他的菩薩行為用。
◎「我皈依佛陀,佛法與僧團。為我真正之福利,我受持戒律。」
◎「智者失去財富,尚能繼續生存;富者缺乏智慧,生不如死。」
◎「過著不貪婪的生活,讓你的心充滿仁慈,保持正念,專注一處,及內在平穩、集中。」
◎「削瘦身體、節制食量、少欲知足,及泰然自若,驅走奢望與不再執求,如此,無所求者,證得涅槃。」
◎「充滿著精力與毅力,常積極實踐所學的,但智者不應過於自信,直至痛苦已全消失。」
◎「貪愛友伴和睡眠、鬆懈怠惰、輕易動怒,這是痛苦之源。」
◎「唯當你能做到你所教導別人的,那麼你抑制了自己,你便能抑制他人。的確,抑制自己是艱難的。」
◎「你自己一定要監視自己,你自己一定要審察自己,守護自己,保持正念啊!行者,你將活在快樂中。」
◎「平心靜氣,心神集中,純淨及不受污染,仁慈對待所有眾生,這是達到最高境界之道。」
◎「你應該發展對敵友一致的愛心,當愛心發展到完美時,你會證得正覺。」
◎「我對無腳的有愛心,我對有雙腳的亦有愛心,對那些四隻腳及多隻腳的,我也有愛心。」
◎「一切眾生,一切生物,願大家都有好運,不遭受任何傷害。」
◎「經常快樂的是智者,他內心完全自由,不為感官之欲染污,他平靜,並且不執著。」
◎「擺脫貪欲、超越所有感官之欲,是世間之樂。但棄除自負的『我是』,為至上之樂。」
◎「空的東西才發出聲音,盈滿的常常平靜無聲。愚者有如半滿之壼,智者則像又深又靜之池。」
◎「保持身體寂靜、言語寂靜、心念寂靜及毫無污點,賢者從寂靜中受惠,真正地洗掉罪惡。」
◎「和平、沈默與自制、靜默少言,不傲慢自負--這人除去所有罪惡,有如風刮盡樹的葉子。」
◎「佛陀在這世間出世,在這世間成長與居住,但不為塵世所污染,好比蓮花不為濁水所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