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指菩薩普度眾生所應具備的四種精神;以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以無量的與樂心、拔苦心、歡喜心和包容心來廣度一切有情。
◎「自有一雙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樣平。」
◎大乘的修行基本上最主要的是悲心!對他人的愛心,對他人痛苦的關心,以及自私心的減退。
◎你若能奉獻自己,儘可能為他人服務,則你就有了大乘之源。對他人的真正悲心與愛心,全發自這種捨己為人的態度。
◎你若日常過著善良的生活,誠實、有愛心、有悲心、自私心少,那麼這種生活就會自動導致涅槃。
◎發展愛心與悲心是根本之道。愛心是最主要的動機,悲心是宗教的真髓。善良的生活須有善良的動機,我們必須分擔他人的痛苦。
◎動機非常重要!單純的宗教觀是愛心,尊重他人和誠實,這不僅限於宗教,也包括政治、經濟、商業、科學、法律、醫學等各行各界。動機純正,各行各業都能利益人群;動機不正,則反之。
◎心存狡詐,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正義與誠實。內心自私還要利他,也是辦不到的事。
◎內心的轉化雖不易完成,但絕對值得一試。我們應試圖以愛心──真正的愛心──和較少的私心為基礎,建立一個較佳的人類社會。
◎一切全靠善意來成就!
◎唯一真正的控制力在於內心,那是對自己未來的關心和責任感,以及對他人福祉的關懷。
◎悲心與利他的心態,就是當你面臨必須在自己與他人的福祉之間作一抉擇時,你把他人福祉放在自己福祉之上的那種感覺。
◎佛教為發此利他之心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名為自他平等易位法,另一種名為因果七要義。
◎一般人心中主要是將他人分為三類:友、敵、非友非敵。對此三類,我們所持的態度是:貪、瞋、漠不關心。一有此三種態度,利他之心就無從生起。因此,消除貪、瞋與冷漠,實屬重要。
◎因果七要義:(1)承認一切眾生為母親(知恩)(2)思維一切有情眾生的恩德(念恩)(3)觀修回報眾生的恩德(報恩)(4)觀修慈心(發愛心)(5)觀修悲心(6)發殊勝的利他心(7)發為利他而成正覺的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