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完全的智慧,即是空之智慧--一切皆無本質的智慧。
◎精神的清明化(正定),是透過道德的自我訓練而來的。
◎貫徹著八正道的基本精神,則是中道精神。
◎執著並不在對象中,而在各人的心中。對象本來離執著、離分別,是清淨的。由此可見,愛執的對象,原本是覺悟的對象。
◎事物自身若遠離思惟所區別出來的本體,即是空。倘若我們對事物不起區別,而就其本質來理解它的空性,則所有的東西,就其空性而言,都是平等的、一體的。
◎維摩詰經中「天女散花」,不黏菩薩,卻黏著在聲聞身上。舍利弗尊者不以為然。天女勸告舍利弗說:「天花是合乎佛法的,沒有勉強震落它的必要。天花不起思考,不起區別,只有你舍利弗才一意地去思考去區別,去執著哩!」
◎信仰的主體性並非在客觀的對象,而是主觀的內心,故首先應以信仰己身之心理為基礎。佛教的本流是「法」,是在主觀心性上體會出真理,而不是客觀的對象問題。因此,禮拜的對象基本上必須看作是禮拜眾生的己心。
佛教本來是建立在以內心的修鍊改造轉苦惱而得安樂之上的。「以般若真智故得無畏。」換言之,觀音自在的神通性乃是眾生主觀的忌的靈性,眾生至心唱念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當中,已醞育了自我的菩薩性,一念三昧中已發酵出本性中的光輝。
◎「念與聲合為一體」、「一心稱名」乃是「稱名觀心」、「稱名三昧」。「入我我入」,進展為三昧時,三昧成為自內證的表現,得以解脫煩惱苦悶。
◎為何觀世音菩薩立足於無差別平等的大慈悲,具有廣大靈感呢?即因其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證得絕對空性的解脫涅槃之故。
◎觀音是般若的證悟者,以真空為家宅,乃是毫無罣礙,普門示現神通的菩薩。
◎瞻仰觀音其聖潔慈顏溫容,不僅內心感覺充裕;唱念名號時,血液循環暢順,身體健康,因而自然保持長壽。朝夕一心稱名後,己心充滿觀音之迴音,不知不覺己身便會柔和而慈祥,成為風範高潔的擁有者,世上人們愛慕他,世間福樂亦隨緣而得。
因此對觀世音菩薩念念不疑,一心一意地信其實在,全身心地誦念大慈大悲者,任何人都能獲得珍貴難忘的親證體驗。
◎信仰觀音菩薩的人們自體入於稱念三昧,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不知不覺成為觀世音菩薩,在現實社會中應現自在的活動,發出久遠以來永恆之光。
◎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養如來。
◎菩薩具足八法,能自他利。
一者,壽命長遠。--慈心不殺故。
二者,具上妙色。--常施衣燈故。
三者,身具大力。--常施飲食故。
四者,具好種姓。--常壞憍慢故。
五者,多饒財寶。--常樂說法故。
六者,具男子身。--訶責女身故。
七者,言語辯憭。--至心持戒故。
八者,無大眾畏。--供養三寶故。
◎從情感中解脫出來是生活的大目標。
◎「一心念道,愛欲自滅。」
◎基本法教:對他人仁慈,減少自私、分擔他人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