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三藏精要 楊秀鶴居士編選

三藏精要 楊秀鶴居士編選

序篇

[日期:2010-12-1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楊秀鶴居士編選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佛言:

善男子!是經能令菩薩未發心者發菩提心。

無慈仁者,起於慈心。好殺戮者,起大悲心。

生嫉妒者,起隨喜心。有愛著者,起能捨心。

諸慳貪者,起布施心。多憍慢者,起持戒心。

瞋恚盛者,起忍耐心。生懈怠者,起精進心。

諸散亂者,起禪定心。於愚痴者,起智慧心。

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行十惡者,起十善心。

樂有為者,志無為心。有退心者,作不退心。

為有漏者,起無漏心。多煩惱者,在除滅心。《無量義經》

吾愍汝等、天人之類、苦心誨諭、教令修善。

隨器開導、授與經法、承用之者、任意所願、

皆令得道。佛所遊履:國邑丘聚、靡不蒙化;

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

國豐民安、兵弋不用、德崇仁與、務修禮讓。《無量壽經》

序篇 

編著者 楊秀鶴 

助編 黃孟林 

◎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法華經》

◎佛言:我之出現於世,猶如大雲,能潤一切;為欲令使枯渴眾生,皆離苦惱,得安穩樂。安穩眾生,世間無能及我者;為大眾,說如露之淨法,其法一昧,惟有解脫涅槃。我以一音,演唱斯義,常為大眾,作因緣。我觀一切,普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之心,無貪著,無障礙,恆為一切,說平等法。無一人多人之別,常演說法,曾無他事,去來坐立之間,亦終無厭。於貴賤、上下、持戒者、破戒者、有禮容者、及無者、正見者、邪見者、利根及鈍根等,等雨法雨而無倦。一切眾生,聞我法者,應其能力,各進上位。《法華經》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涅槃經》

◎無怨恨之教,是為佛教;無諍訟之教,是為佛教;無誹謗之教,是為佛教。《寶藏經》

◎無執自他之法,是名佛教;無譏諷之法,是名佛教;善教善導,隨宜之法,是名佛教。《寶筐經》

◎諸佛惟有此事,曰:為利一切世間,淨世間眼,斷一切非道而出現也。《大法炬陀羅尼經》

◎佛言:我之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之念子。我今於此世間作佛,降化五惡,消除五痛,絕滅五燒,以善攻惡,拔生死苦,令獲五德,昇無為安。《無量壽經》

◎多疑者,一切世間出世間事,皆不能成。疑法,不能學得;疑師,不能敬順之;疑自,則非學時;生此三疑,是障道之根本也。起泱定心而學者,不可有此三事。《成實論》

◎佛言:夫為道者,猶如水中之木,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所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亂,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若樂聞法而不厭足者,悟不可思議法。《華嚴經》

◎從他聞時,具十六事:一者以時聽,二者樂聽,三者至心聽,四者恭敬聽,五者不求過聽,六者不為議論聽,七者不為勝聽,八者聽時不輕說者,九者聽時不輕法,十者聽時終不自輕,十一者聽時遠離五蓋,十二者聽時為受持讀誦,十三者聽時為除五欲,十四者聽時為具信心,十五者聽時為調眾生,十六者聽時為斷闇根。《優婆塞戒經》

◎聞法者,對說法人,作醫王想,作拔苦想,作說法甘露想,作醍醐想。說法者對聽眾,作勝解增長想,作癒病想。若說者與聽者,能如是用意,皆堪紹隆佛位,常生佛前。《大集經》

◎有人渴欲水,覓之至大澤 既至,對視而不飲。傍人語之曰:汝渴於水而求水,辛苦至此,今覓得水,不飲之何故?答曰:若飲得盡則飲之,然此水極多,而不能盡,是故我不飲也。眾人聞之,大嗤。人見佛教,為不能盡解之,遂不聞之,不思之,不修之,亦如是也。《百喻經》

◎於三學中,不能善學,但以多聞因緣,輕視他人者,是人則為障礙善法。《佛藏經》

◎但以多聞,不能入如來法。如為人設美饌,自餓不能食;畫與人藥,自疾不能疾;數他寶,自無半文分;亦如生於王宮,而受凍餒;聾者奏琶樂,悅他而不自聞;盲人繢象,示他而不自見;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華嚴經》

◎若聞佛語,即能自解。如丈夫能服苦藥,小兒則和以蜜。《十住毗婆娑論》

◎佛法貴行,不貴不行。但能勤行,縱寡聞,亦先入道。《智度論》

◎寧當少聞,能解義昧,不願多聞,不了於義;願作心之師,不以心作師。《涅槃經》

◎雖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楞嚴經》

◎持法者,不必多誦習,若少有所聞,具足法身行,是謂持法人,以法自將養。雖多誦習義,放逸不從正,如牧數他牛,非沙門正道。《出曜經》

◎佛言:夫行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雖極疲勞,不敢顧左右;離出淤泥,乃得蘇息。人之情慾,甚於淤泥,故以直心念道,庶免於眾苦。《四十二章經》

◎聽法功德,出生死中,最為第一。《正法念處經》

◎佛正法大乘,不住一切法,是故名為佛。《華嚴經》

◎自從如來得道已來,四十餘年,常為眾生演說諸法四相之義;苦義,空義,無常,無我,無大無小,無生無滅,一相無相,法性法相,本來空寂,不來不去,不出不沒。《無量義經》

【書籍目錄】
第1頁:序篇 第2頁:第一篇 歸依 第一章 信仰
第3頁:第一篇 歸依 第二章 念佛 第4頁:第一篇 歸依 第三章 懺悔
第5頁:第二篇 修善破惡 第一章 修善破惡 第6頁:第二篇 修善破惡 第二章 自利
第7頁:第二篇 修善破惡 第三章 利他 第8頁:第四章 三寶 第一節 佛寶
第9頁:第三篇 因果 第一章 宇宙萬有 第10頁:第三篇 因果 第二章 眾生
第11頁:第三篇 因果 第三章 佛陀 第12頁:附錄一 亞洲民族的精神遺產
第13頁:附錄二 我們急切需要一部彿教聖經—《三藏精要》 第14頁:佛教聖經—《三藏精要》起源及偉大的特點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