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天華 馮馮居士

天華 馮馮居士

昂首前進! 出家的知識青年們!

[日期:2011-02-1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馮馮居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迷失在未來 / 謄錄

看到加拿大報紙刊出香港某報轉載臺北某報的新聞報導,茲抄錄如下:(引號內是港報新聞原文)

“據 臺北報紙報導:最近有為數不少的大學畢業女生,離開校門未投入社會工作,反而落髮為尼,由於這些女大學生行蹤不明,引起家人關切。家長在四處查訪後,意外 地發現:部分寺廟的尼姑中,有相當多人是過去大專院校畢業離家的女子,位於嘉義縣一處相當隱密的山上寺廟,據查有六十多名尼姑,大部分是年輕人,而其中三 分之二是大專畢業生。

報紙分析大學畢業生削髮為尼的原因是:

一、社會發展引起的價值觀念的變化。

二、宗教的學術化,促使青年去探討。

三、社會變化產生的新問題、新困惑,促使青年人對人生意義的新尋求。

四、愛情、婚姻的挫折,而尋求宗教的慰藉與解脫等等。

報紙報導,由於家長們都不願意此事曝光,因此,究竟有多少女大學生去當尼姑,現下還無法查出較正確的數字,但這一現象已引起校方和學生家長的重視。”

讀了上面抄錄的新聞報導,引起很多感想:

一、寫這篇新聞的人,不可能是佛教徒,大概亦不懂佛教,不明佛理。

二、該文的語氣,仍然隱含對佛教出家人尤其是比丘尼的不了解及歧視,出發點仍然是世俗的對佛教出家人的鄙視,該文不稱比丘尼或法師而成“尼姑”,這是含有歧視的字眼。

三、世俗的錯誤觀念,認為出家是“遁世”、“逃避社會責任”、“逃避現實”、“尋求宗教慰藉”、“不投入社會工作”。

四、世俗錯誤的觀念認為:知識份子不應出家為僧為尼,年輕人不應出家,都應為個人事業及為名利而奮鬥,都應結婚生男育女,只有投入社會的各種職業,才是唯一對社會有貢獻。

五、世俗認為青年人出家,必定是因為受不住愛情或婚姻的打擊挫折;世俗認為凡是出家為僧的為尼的,都必是失戀的青年,都是消極悲觀的不長進沒出息的人。

六、世俗認為青年人因為找不到職業工作,沒有出路,才去出家為僧為尼,目的是混飯吃。

縱觀該文所提四點分析,第一至第三條,說得還算正確,第四條就不符合大多數出家比丘尼的情形,可能就是基於世俗對佛教出家的不了解而產生的偏見。

不能否認,在歷史上確有遁世的人,或是失意的人,以削髮為僧為尼,作為逃避現實,也有些混衣食之徒,假借佛門緇衣為生,凡此種種人等,破壞了全體出家人的 形象!世人以偏概全,不察真偽,不分正邪,以世俗的功利價值觀念,加上學究腐儒的迂見推波助瀾,群起歧視佛教出家人。唯物馬列主義妄指“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煙”,直接間接地都影響了對一切宗教的迫害,視出家人為“寄生毒草”,惡意鬥爭清算各宗教的修行人,這更是記憶猶新的近代歷史了。

“一粒老鼠屎,弄臭一鍋湯!”過去歷史上雖有少數不守戒不行佛心的出家人,像花和尚魯智深,這位水滸傳筆下虛構的酒肉和尚,舊小說胡謅的“妖僧”、“淫 僧”……都是文人對佛教惡意詆毀唯恐不及的杜撰。在真實的佛教僧人內,畢竟是絕無僅有的;不幸地,世俗誤信了這些謾言,還有迷信觀念在作祟,甚至流行為種 種對僧尼的惡毒誣蔑,例如什麼生意開門見到“和尚”“尼姑”則不吉,得啐吐口水,還得咒駡:“死和尚,臭尼姑!”這種惡毒的迷信心理,至今也還是未能泯除 的。

朱子家訓不准僧尼入門,以一代大儒尚如此歧視佛教出家人,影響之深遠,可想而知,也是往昔少數不良的僧尼破壞僧相的後果!

就是現代社會,世俗也仍以功利思想為主,對於佛教的大乘入世濟度是不了解的。世俗仍然不知道佛教出家人出家修行,是為了入世,是為了濟度眾生,是為了向社會 提供無我的服務,是為了以健康的慈悲平等思想去教化淨化社會,出家人所負的積極社會教育責任,是很重大的!出家,是積極的獻身與社會道德教育與社會福利工 作,並不是逃避現實,入山閉關等等都是先自修作為濟世的準備,並非隱避!大專畢業生認清了目標,所以才出家,絕非消極或逃避!能下決心出家獻身佛教,毋寧 說是有勇氣,有抱負的青年!是犧牲小我,和放棄自我功利與婚姻,準備無條件服務社會。

國內越來越多大專學年投入佛教,足見知識青年已經有很多人覺醒了,跳出了功利與慾望的陷阱!這些女青年與男青年使新的一代佛教出家人成為新的高級知識陣 容,對於社會與國家的未來貢獻,是無可限量的!可以期待得到更加良善康樂的一個社會!化盡人間的戾氣!消除世俗的惡業,淨化人間!社會需要知識青年出家來 推動道德教育與慈善服務!

家有知識份子發宏願出家弘法濟世,正是值得慶賀的喜訊,學校與家長為什麼還要以之為憂慮呢?知識青年出家,正像投筆從戎報國一樣,是犧牲小我的志行啊!

固然,並不是每一個青年人都應該出家為僧為尼,社會需要多元化的工作者,本文並非主張人人都出家。假如決心不夠堅定,又不肯犧牲小我,仍然心存功利,那就還是不出家才好。

古代對於出家是甄選很嚴格的,玄奘大師等高僧,當年都須經過朝廷考試甄選合格,才獲准出家的,並非人人都可以作比丘或比丘尼的!現代知識份子已經過大專教 育的甄選,這些英才參加佛教出家行列,是值得慶賀的事,但願都能堅苦卓絕以弘法及度眾生為己任!抬起頭來!出家青年們,莫畏懼世俗歧視!

近一年來,收到很不少大專學生來信,其中有些青年女生問應不應出家,又有些女生問:出家的因緣如何?有些說難做決定,有些說父母反對,有些問應在何時何地出家,皈依何人應修何宗派?來信多到無法應付。

這許多問題,都應該由個人自己去思考以作決定的。出家是很莊嚴的大事,別人不能代著答覆,所以我就是回信,也只能這樣回答:“出家是大事,需要由你自己冷 靜考慮清楚,自己考驗心志,自己分析動機與意願,是不是吃得苦?是不是真為了學佛法自度度人?是否決心獻身弘法利眾?是否確實可以放棄一切世俗的功利、七 情六慾、婚姻、愛情、家庭、事業、物質享受、虛榮……等等?是否真有最大堅決意志?是否能犧牲自己一切的自尊心自我,去以最謙卑最誠懇,百折不撓,赴湯蹈 火在所不惜的精神,實踐苦行與佛心慈悲佈施及服務社會?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麼,你才可以出家,倘若仍有猶豫,倘若仍有世俗眷戀,倘若仍有“我” 心,倘若是為遁世,假如是消極,假如只圖住到山上寺裡清淨,假如是為了情場失意,灰心、沮喪、創傷、憤恨等等而去出家,那就不如不出家!“

天主教對於出家做修士或修女,至今仍有很嚴苛的甄試,並不接受那些一時衝動的出家者,通常都要經過一段很長時間的冷靜思考,過去似乎是三年”學僧“或”學尼 “階段,現在聽說縮短到一年,“學僧”或“學尼”並不等如真正的受戒僧尼,在修業期間,經過嚴格的修學與長期冷靜思考之後,如果受不了苦,如果放不下世俗 情慾功利,仍有自由可以隨時退出。

佛教有些道場對於出家也有相似的嚴格要求,並不是任何人一時衝動,說出家就立予剃度的。有些居士,帶髮修行於寺庵多年之後,經過長期考驗及考慮,師門考察 清楚,才准予剃度;不過,也有少數佛教道場,一見面就立予剃度,連羯磨師都不設,連自誓都沒有。不能說凡是一時衝動出家的就是道心不堅,但是,出於匆促, 總嫌太不夠莊嚴慎重,未經過熟慮的,不少人出家不久就還俗,未經考慮清楚,未弄清楚出家目的,是很難做出家人弘法度眾的大事。

出家是很莊嚴隆重的大事,需要冷靜,需要決心與勇氣,需要慎重考慮,出家不是為了逃避,更不是為了做自了漢,也不是為了享受清風明月!既為理想出家,就當為這份神聖的使命而感到光榮。昂首前進吧!出家的知識青年們!

網註:多年來,馮馮回應「出家」議題,一再重申以下觀點:

「學佛須否出家」面面觀  1997年

http://www.geocities.com/slheng/f6.html

拿我自己來說,我是個信佛學佛的人,但我絕不會拋棄我的年邁慈母不予供養照料而跑去出家,我自己覺得我做個在家的學 佛人已經很滿足,我沒有什麼弘法利眾的大志,也談不到是孝,佛陀也曾講過「父母恩重難報經」,並沒教人拋棄母親去出家。至於教人「辭親割愛」才可出家,我 怕是後世弟子的觀念,我認為很不合理,很不人道,試想一想,我若出家去了,誰來照料我母親?我出家去了,讓我母親日夜哭泣思念我?讓她無衣無食,無依無 靠?倘若我能弘法利眾,這樣也未免對母親太殘酷了吧?我為什麼時候要把我的出家理想建在母親的痛苦上面?連對自己的母親都無情,還講什麼修行呢?講什麼對 眾生慈悲?

學佛必須出家嗎?  2001年

http://www.geocities.com/slheng/b8.html 

心存慈悲,多行佈施,多行濟度,有菩薩願菩薩行,也就得證菩提,未必一定需要出家!

原載《天華》 第100期:1987年9月1日

【書籍目錄】
第1頁:觀音菩薩靈異感應奇蹟實錄 第2頁:中國大陸節育計劃的悲劇
第3頁:懇切呼籲佛教 界盂蘭法會超度大陸六千萬慘死嬰孩 第4頁:神足心馳法會記
第5頁:請賜給我寫作 的時間 第6頁:老比丘十里傳心記
第7頁:半分錢的故事──佛經佛書不可侮辱 第8頁:奇怪的「大頭症」
第9頁:菩薩幻相與真假馮馮 第10頁:休將凡夫當超人
第11頁:以戒為師 緇素同守 第12頁:吃素源於慈悲戒殺 未戒葷者不可謗佛自欺
第13頁:守戒與吃素 第14頁:邁克的故事
第15頁:佛教過分學術化的隱憂 第16頁:懇謝指教但望觀空莫著空
第17頁:敬覆林定三居士讀後感 第18頁:斷愛離欲 苦行勤修
第19頁:弘揚佛教的沈家楨博士 第20頁:學佛吃素 自求多福
第21頁:我的佛曲聖樂傳奇 第22頁:昂首前進! 出家的知識青年們!
第23頁:中招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