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馮馮居士

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馮馮居士

古代譯經簡史

[日期:2011-02-0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馮馮居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中國翻譯印度佛經,最早的是漢代桓帝時代。彼時,安息王子出家為比丘的安清(字世高),到達洛陽,在二十餘年內,譯出了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大小十二門(長阿含經的一部份),道地經等三十餘部佛經。安世高的譯經,義理明析,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凡在讀書者,皆被吸引而不致厭倦。當時其他譯者的謬濫粗譯,都不及安世高的譯文正確優雅。安世高的譯經皆為小乘經典。

差不多同時,月氏國比丘支婁迦 讖亦抵中國,在洛陽譯出大乘經典十餘部,包括般若道行經,般若三昧經,首楞嚴經,兜沙經,阿閦佛國經,阿闍世王經,寶積經等。高僧傳說支讖譯經皆審得本旨,了不加飾。

但是安世高與支讖兩人所譯大小乘經典均非完整全篇,多為節譯本或零章斷篇。

到了漢末,三國時代,吳國比丘支謙在公元二二二年至二五二年間,三十多年,譯出四十九種大小乘經典,包括維摩經,大明度經,大般若經,泥洹經等等。其譯文 被高僧傳評為「曲得聖義,辭旨文雅。」並非如其師支讖的直譯。不過,支謙的意譯諸經,除大明度及維摩經之外,都是小乘經典,而且都不是完整全譯,只是簡 譯。

西晉秦始二年,即公元二二二年,月氏國(在今新疆境內)比丘竺法護,到達長安駐錫,譯 出大小乘經論一百五十六部之多,包括:大般若經的光讚般若品,維摩經,正法華經,方等泥洹經,修行道地經,持心經,菩薩十住行道品等等,範圍及於般若,法 華,華嚴,涅槃,方等,阿含各經。其中正法華十卷經,是初次譯出的法華經。

到了東晉,譯經事業突飛猛進,在道安法師的襄助提倡之下,有僧伽提婆,曇摩難提,僧伽跋澄等外僧來華譯出阿含經與阿毗曇論等一百多萬字,由道安潤飾及鑑定。

公元四OO年,即姚秦弘始三年,天竺比丘鳩摩羅什抵長安,秦王姚興供養鳩摩羅什於皇宮中西昭閣,請其主持翻譯佛經,並派沙門僧叡,僧肇等八百比丘助譯。這是國立譯經院的開始。

鳩摩羅什精通天竺梵文及中國漢文,而且是空宗龍樹菩薩一支的弟子,所譯多為空宗經典,包括:成實論,小品般若經、大品般若經、金剛般若經、中論、十二門 論、大智度論,均為新譯。又有重譯及全譯法華經、維摩經、遺教經、無量壽經、持世經、梵網經、十誦律……合計三十五種經論,三百餘卷,範圍廣泛,包含法華、華嚴、般若、方等、大小乘律論,譯文兼重梵文原義韻律與漢文簡潔典雅,態度慎重。

同時代,有天竺比丘佛馱跋陀羅(覺賢)來華,至長安會見鳩摩羅什,成為鳩摩羅什的譯經顧問,後來南下至廬山皈慧遠大師。慧遠請佛馱跋陀羅翻譯佛經。於公元四一八年(東晉義熙十四年)開始與廬山沙門百人合力譯出於 于闐取得之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即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一共三十四品,(後世稱為晉譯六十華嚴經)後來又譯出觀佛三昧論經,修行方便論,大般泥洹經。摩訶僧衹律(法顯從西域取回)等十五部一百餘卷。

佛馱跋陀羅所譯華嚴六十卷,雖非華嚴經全部,但啟肇後世隋代杜順和尚開宗華嚴。至唐代武后時代,智儼和尚光大華嚴一宗。其時,天竺比丘實叉難陀來華,重譯華嚴經,以取代上述之六十卷,是為八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兩種譯本均流傳至今。

同時代有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法豐)來華,受河西王沮渠蒙遜之請,口譯大般涅槃經上半部,由慧嵩與道朗等比丘筆錄。後來,曇無讖三藏法師再赴于闐(新疆境內)取回下半部。返姑藏(甘肅)譯之,前後八年,譯出四十卷,稱為北本涅槃經。後被蒙遜所害。

四十卷涅槃經流通到南朝劉宋的建業(南京)。宋文帝覺得該經文法辭句有不通順之處,又兼品數疎簡,令沙門慧嚴、慧觀、謝靈運再治。參照六卷泥洹經(法顯法師譯),刪改增補為三十六卷,稱為南本涅槃經。即今日流通本。

曇無讖另外又譯有大集經,大雲經,菩薩地持經,金光明經等大乘經論,與優婆塞戒,菩薩戒本諸律等律藏,一共六十多萬字,貢獻很大,不下於鳩摩羅什及佛馱跋陀羅。

由於初期譯經不完整,每有欠缺。東晉時代起,就有不少比丘西行往印度或西域各國取經。西遊取經並非從唐三藏玄奘開始,早在晉代,就有高僧多人西遊取經了。

晉代西遊取經最出名的是法顯和尚,他從印度取囘的佛經計有:長阿合經、雜阿含經、方等經、涅槃經、薩婆多律、雜阿毗曇心論、摩訶僧衹律等等。法顯又參加佛馱跋陀羅的廬山譯經,譯出方等泥洹經,雜阿毗曇心論,摩阿僧祇律等。法顯後來又曾渡太平洋到達墨西哥傳宏佛教,為中國佛教比丘往今日美洲宏法的第一人。

此外,智嚴和尚西行取囘普曜經,廣博嚴淨經,四天王經。法勇和尚(原名曇無竭)西行取囘觀世音授記經,並且譯成漢文。智猛和尚西行取囘大般涅槃經與摩訶僧祇律。支法領和尚取囘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歸於廬山,由佛馱跋陀羅口譯,各沙門筆錄。

到了公元四三一年,即劉宋元嘉八年,有西域罽賓比丘求那跋摩到達建業,譯出菩薩善戒經三十品。

公元四三五年,中天竺比丘求那跋陀羅到荊州,譯出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相續解脫如來所出隨順處了義經,又譯出楞伽經,此各經皆是法相宗經典。

元魏宣武帝時代(公元五O八至五一一年)中天竺比丘菩提流支,與勒那摩提,合譯世親菩薩所作十地經論十二卷,開「地論宗」。又譯十卷入楞伽經,深密解脫經及世親菩薩著楞伽唯識論,寶積經,涅槃經。

同一時代,西天竺比丘真諦三藏來華,在二十三年中,譯出佛經論六十四部,合計二百七十八卷,大部份是世親菩薩及無著菩薩所作經論,最重要者為攝大乘論,俱舍論三十卷,決定藏論三卷,中邊分別論三卷,大乘唯識論一卷,佛性論四卷,如實論一卷,無相思塵論等,開唯識宗。

以上歷代譯經,均由外僧口譯,漢僧執筆及潤飾,難免雅有餘而信則不足。

公元六二九,即大唐貞觀三年八月,玄奘法師從長安西行,前往西域,目的為往天竺取經,當時唐朝不准出關,玄奘乃潛行出國,歷盡千辛萬苦,越過沙漠,帕米爾高 原險峻雪山,才到達印度,學習梵文多年,於十六年後,即貞觀十九年正月(公元六四五年),取經囘到長安,受太宗皇帝之命,居於弘福寺開始譯經。

玄奘三藏法師取囘經典,為有史以來最豐富之一次,合計六百五十七部,用馬二十匹裝載,根據其弟慧立所作大慈恩寺三臧法師傳的記載,計取囘下列各經典:

大乘經二百二十四部,論一百九十二部。

小乘經:正量部經律論十五部,化地部經律論二十二部,法藏部經律論四十二部,飲光部經律論十七部,說一切有部經律藏六十七部。上座部經律論十五部。因明論三十六部,聲論十三部。

玄奘三藏法師,從貞觀十九年至麟德元年(公元六四五至六六四年),十九年中辛勞,亦僅能譯出取經十分之一。

玄奘所譯成經典,根據古今譯經圖記所載,為七十五部,合計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但是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記錄為七十四部,合計一千三百三十八卷,未悉孰是。

已知是由玄奘譯出的七十五部經論,名稱列於下面:

大菩薩藏經──貞觀十九年五月譯(公元六四五)

顯揚聖教論頌──貞觀十九年六月譯

六門陀羅尼經──貞觀十九年七月譯

佛地經──貞觀十九年七月譯

顯揚聖教論──貞觀十九年七月譯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貞觀二十年一月譯

瑜伽師地論──貞觀二十年五月譯

大乘五蘊論──貞觀廿一年譯(公元六四七年)

攝大乘論無性釋──貞觀廿一年至十三年譯

因明入正理論──貞觀廿一年八月譯

解深密經──貞觀廿一年七月譯

天請問經──貞觀廿二年三月譯(公元六四八年)

勝宗十句義論──貞觀廿二年五月譯

唯識三十論──貞觀廿二年五月譯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貞觀廿二年十月譯

大乘百法明門論──貞觀廿二年十一月譯

攝大乘論世親釋──貞觀廿二年十二月譯

攝大乘論本──貞觀廿三年六月譯(公元六四九年)

緣起聖道論──貞觀廿三年一月譯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貞觀廿三年一月譯

如來示教聖軍王經──貞觀廿三年二月譯

甚希有經──貞觀廿三年二月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貞觀廿三年五月譯

菩薩戒羯磨叉──貞觀廿三年七月譯

正法正理論──貞觀廿三年七月譯

最無比經──貞觀廿三年七月譯

菩薩戒本──貞觀廿三年七月譯

大乘掌珍論──貞觀廿三年九月譯

佛地經論──貞觀廿三年十一月譯

因明正理門論本──貞觀廿三年十二月譯

稱讚淨士佛攝受經──永徽元年一月譯(公元六五O年)

瑜伽師地論譯──永徽元年二月譯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永徽元年二月譯

說無垢稱經──永徽元年五月譯

藥師如來本願經──永徽元年五月譯

廣百論本──永徽元年六月譯

大乘廣百論──永徽元年六月譯

本事經──永徽元年十一月譯

諸佛心陀羅尼經──永徽元年九月譯

七佛經──永徽二年一月譯(公元六五一年)

大乘大集地藏十論經──永徽二年四月譯

阿毗達磨顯宗論──永徽二年四月譯

阿毗達磨俱舍論──永徽二年五月譯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永徽二年九月譯

大乘成業論──永徽二年九月譯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永徽三年一月譯(公元六五二年)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永徽三年四月譯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永徽四年一月譯(公元六五三年)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永徽五年五月譯(公元六五四年)

稱讚大乘功德經──永徽五年六月譯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永徽五年九月譯

八名普蜜陀羅尼經──永徽五年九月譯

顯無邊佛立功德經──永徽五年九月譯

勝幢臂印陀羅尼經──永徽五年十月譯

持世陀羅尼經──永徽五年十月譯

十一面神觀心經──顯慶元年三月譯(公元六五六年)

阿毗達磨大毗婆娑沙論──顯慶元年七月譯

阿毗達磨發智論──顯慶二年一月譯(公元六五七年)

觀所緣緣論──顯慶二年十二月譯

入阿毗達磨論──顯慶三年十月譯(公元六五八年)

不空絹索神咒心經──顯慶四年七月譯(公元六五九年)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顯慶四年九月譯

成唯識論──顯慶四年十月譯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顯慶五年九月譯(公元六六O年)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顯慶五年十月譯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顯慶五年十一月譯

辯中邊論頌──龍朔元年五月譯(公元六六一年)

辯中邊論──龍朔元年五月譯

唯識二十論──龍朔元年六月譯

緣起經──龍朔元年七月譯

異部宗輪論──龍朔二年七月譯(公元六六二年)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龍朔三年六月譯(公元六六四年)

五事毗婆沙論──龍朔三年十二月譯

寂眼神變三摩地經──龍朔三年十二月譯

況五首經──麟德元年一月譯(公元六六五年)

玄奘法師所譯上列七十五部經,可歸納為大乘經廿八部,小乘經四部,大乘論廿五部,戒律二部,小乘論十四部。可說是全面傳譯佛經之第一人,可惜天不假年,未竟全功。但是玄奘所譯,已包括大小乘,空有兩宗,及大般若經六百卷,貢獻遠超前代各譯經法師。

與玄奘同時代的義淨和尚,於唐高宗咸享二年(公元六七一年),從廣州航海赴印度,求法留學二十四年,於證聖元年(公元六九五年)囘國,取囘梵文經論四百餘 部,五十萬頌,武則天女皇帝親自出長安城外迎接,請義淨譯經,義淨於十七年間譯出經典亦很多,可惜大多數失傳,資料甚少,未能查出他譯了多少經論。

自唐代玄奘及義淨以後,譯經已後繼者不多,宋代有沙門施護譯佛說輪王七寶經七卷,法賢譯大正句王經一卷及佛說薩钵多酥哩喻捺野經一卷,佛說護國經一卷,佛說帝釋所問經一卷等等,也都是荼靡開末了,宋代中葉以後,譯經斷絕。佛教經論,譯成漢文者,僅得上述各種,實未及天竺原有佛教經論三藏十分之一,仍有許多經論泯沒,眞正可惜!

原載萬佛城《金剛菩提海》第175期:1984年12月1日

原載萬佛城《金剛菩提海》第176期:1985年01月1日

轉貼來源: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 法顯、玄奘與義淨取經路程圖 ──

圖片來源:中國文史地圖

圖片來源:http://www.cskms.edu.hk/subject/chi_history/info_map.htm

【書籍目錄】
第1頁:飲水集目錄 ( 附:金剛菩提海月刊徵求業餘校對人手) 第2頁:作者介紹
第3頁:怎得了 ? 第4頁:好機緣
第5頁: 第6頁:為濟公辯誣
第7頁:可否談佛教的神異 ? 第8頁:荔枝龍眼核
第9頁:達賴喇嘛談轉世 第10頁:有量世界與無量世界
第11頁:心縈萬佛城 第12頁:楞嚴咒神奇功效
第13頁:文殊菩薩的靈異 第14頁:靜坐與走火入魔
第15頁:從「心力移物」談到佛力 第16頁:普陀佛影之謎
第17頁:揭開人體自焚成灰之謎 第18頁:佛力遍及宇宙無邊時空
第19頁:重逢半日記 第20頁:菩薩托生 ?
第21頁:謹防邪魔 第22頁:有相皆妄
第23頁:老實念佛 第24頁:放生慈悲與假人道主義的區別
第25頁:運九想除六慾 第26頁:評駁 「佛教亡國論」及其始祖「原道」與「諫迎佛骨表」
第27頁:群魔亂舞 第28頁:古代譯經簡史
第29頁:佛咒不宜以意義推廣 第30頁:不立文字
第31頁:八字算命 第32頁:一位偉大取經者──義淨三藏法師
第33頁:第四次結集經藏召集人──迦膩色迦王 第34頁:佛滅年代的歧說
第35頁:『生公說法 ,頑石點頭』──禪學先進者竺道生 第36頁:皮鞋血淚多
第37頁:燕窩不是素品 第38頁:勿盲導眾生
第39頁:世界首座佛教慈善救濟綜合醫院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