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 文珠法師講述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 文珠法師講述

八、講解經文—流通分

[日期:2010-09-0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文珠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四)流通分

爾時,普賢菩薩摩詞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凈偈已。善財童子踊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讚言:善哉!善哉!

以下流通分,可分為三段。一是如來讚善,二是指所說法,三是時眾受持。今初段文是如來讚善。此四十卷華嚴經發起時,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大莊嚴閣中,與普賢文殊,及從普賢行願所生諸大菩薩,諸大聲聞俱。時佛因知諸大菩薩,心中渴求大乘妙法,而入於如來師子頻申三昧,不但令莊嚴閣,忽然高廣嚴麗,遍周法界,眾寶嚴飾;同時令逝多林廣增無限,與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世界其量正等,一切妙寶間錯莊嚴,十方佛剎諸大菩薩,悉來集會,各持眾寶,圍繞恭敬,供養釋迦牟尼佛。

當時普賢菩薩,觀一切菩薩集會,欲為開發如來最上師子頻申三昧故,而為諸大菩薩演說師子頻申三昧神通境界,而佛安住於三昧中,亦於眉間白毫相中,放大光明,普照法界,及諸菩薩。并現種種神變,令諸菩薩,入於如來神變大海,得無量三昧,成就攝受利益眾生大悲門,而不離逝多林。

當時文殊師利童子,從善住樓閣出,與無量同行大菩薩眾,及常侍衛諸金剛神等,來到佛所,繞佛供養,頂禮辭退,往於南方,福生城東,住莊嚴幢娑羅林中,以種種方便,隨眾生心而為說法。先令舍利弗所教化出家未久的六千比丘,發菩提心,再鼓勵初發菩提心的善財童子言:「汝今發心,求菩薩道,為欲成就一切智智,應當勤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當念隨順,不應違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但應恭敬,勿見過失。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為勝樂,其國有山,名曰妙峰,彼有比丘名吉祥雲,汝可往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菩薩云何修菩薩行,乃至菩薩云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善男子!彼善知識,當為汝說:具足圓滿普賢行願。」

善財受教,即往南方參訪善知識,如是展轉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最後一位是普賢菩薩,於逝多林中,為善財及諸菩薩,演說十大願王及其功德。故說:「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當時,不但身為當機眾的善財童子,踴躍無量,在座聽法的一切菩薩,亦皆大歡喜,而釋尊亦欣然從定境出,讚言:「善哉!善哉!」即是讚歎普賢菩薩說此十大願王,并導歸極樂,實在太好太美妙,深得佛旨,故雙讚善哉。

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

此段文是說明所說之法,「爾時」是當釋尊從師子頻申三昧出,讚言:善哉善哉之時。「諸聖者」指善財南下,展轉參訪的五十三位善知識,以及最後一位普賢菩薩。因為善財所參訪的善知識,無論是出家、在家,皆是法身大士,因名「菩薩摩訶薩」。當善財參禮諸善知識,每一位善知識,皆為其演說自己所證得的不思議解脫法門,雖然當時佛已入定,不曾參與演說,但佛是會主,且當普賢菩薩說完十大願王後,佛即出定為之印證,讚言:善哉!對其他善知識所說:不思議解脫法門,佛亦了然而默許,佛是主,菩薩是伴,主伴共宣,故言:「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法門」。

「時」指當此會之時,亦是法會完畢之時,除佛及普賢等大士外,還有眾多聽眾,故下文列出五類不同的聽眾。

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菩薩摩訶薩眾。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為上首,諸大聲聞。并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上文是總結時眾受持,時會眾可分為五類:

一是文殊菩薩,及其所率領屬下諸大菩薩,及其所成熟的六千比丘是一類。

二彌勒菩薩,並其所率領於賢劫相繼成佛的諸大菩薩是一類。

三無垢普賢,及其所率領住灌頂位,一生補處諸大菩薩,與十方佛剎極微塵數菩薩,來聚集華嚴海會,共聽普賢菩薩,宣說十大願王的功德,諸大菩薩是一類。

舍利弗及諸大聲聞,包括緣覺等眾一類。

初學佛初發心的人及天龍八部等又是一類。

所成熟六千比丘,是指覺海而為上首約六千比丘,當初文殊菩薩,辭佛往福生城時,舍利弗亦辭佛並率其徒眾初出家的六千比丘同行。及至途中,舍利弗勸諸比丘,歸依文殊,文殊觀諸比丘為說:「十種無疲厭心,一積集一切菩提心,二見一切佛承事供養心,三求一切佛法心,四行一切波羅密心,五成就一切菩薩三昧心,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七普嚴淨十方佛剎心,八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心,九修一切劫中成就菩提心,十為成就一切眾生故,修行一切佛剎極微塵數波羅密,成就如來十力。如是次第為成熟一切眾生界,成就如來一切心力……。」

諸比丘聞已,得普照法界三昧,成為文殊菩薩的法眷屬,因此六千比丘,及曾受文殊菩薩教化的眾多菩薩,是以文殊菩薩為上首的一類,是屬於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大道心眾。故說:「文殊師利菩薩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

賢劫,是指現在住劫而言,劫以時間言,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如剛過去的住劫,名莊嚴劫,現在的住劫,名賢劫,未來的住劫,名星宿劫。現在住劫中,共有二十小劫,釋迦牟尼佛是於住劫中第九小劫,人壽百歲時,降生娑婆世界成佛。

大悲經說:當劫初此三千大千世界欲成時,有大水聚,淨居天子,觀此水中,見有千莖諸妙蓮華,各有千葉,金色金光,知有賢人一千,同劫成佛,因名賢劫。於賢劫千佛中,最初是拘留孫佛,其次是拘那含牟尼佛,及迦葉佛,第四是釋迦牟尼佛,第五是彌勒佛。釋尊於第九劫減劫中成佛,彌勒於第十劫減劫中人壽八萬歲時成佛。之後,有師子佛等,共九百九十五位佛,相繼出現於世,其最後佛名樓至佛,此九百九十六位當來成佛的諸大菩薩中,以彌勒菩薩而為上首。當時亦在華嚴海會,共聽普賢菩薩說此十大願王,是在佛前當來成佛的一類。

一生補處,一生,指僅此一次受生而言,補處,是當補佛之處。慈恩法師釋一生補處共有三位,一是一生所繫,二是最後身,三是坐道場身。菩薩上生兜率陀天,是一生所繫,唯有當來一次受生是能繫,下生時即是最後身,及坐道場身。

又菩薩有五種生:

一是除災生,是由願力為大魚等,於飢饉時,濟諸飢乏;或為大醫生,救諸疾病;或為善巧,善和鬥爭;或為國王,如法息苦;為大天神,斷邪見行,為水為火,為車為舟,為種種物,息除災患。如維摩經言:「或作日月,梵王世界主,或時作地水,或復作火風,劫中有疾病,現身作草藥;劫中有饑饉,現身作飲食,劫中有刀兵,為王起慈悲」等。

二者隨類生:菩薩以願自在力,於旁生等惡趣中生,彼所行惡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如維摩居士:「入諸酒肆,能立其志,入諸淫舍,示欲之過,為說正法」。

三者大勢生:稟性聰慧,壽命形色,種姓高貴,最為殊勝。能斷眾生,輕慢等過。

四者增上生:受十五果,自在化導,隨所應生。

五者最勝生:此生資糧,豐富具足,如釋尊生於王族,能成正覺,作諸佛事。

今言一生補處,於前五種生中,攝前四種,若已下生,住最後身,即第五種攝灌頂位,亦即是受職位。菩薩十地位滿,進入等覺,得百萬阿僧祇三昧,其最後三昧,名受一切勝職位。如世間太子將受王位,取四海水,以灌其頂;等覺菩薩,將入佛位,名灌頂位。華嚴海會中,能一生補佛之處,位居灌頂的大菩薩固然眾多,而來自十方種種世界,其數如一切佛剎極微塵數的諸大菩薩更多,此等諸大菩薩,是以普賢菩薩而為上首,是灌頂位的一類。故言:「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位灌頂位諸大菩薩,及除十方種種之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大菩薩摩訶薩眾」。

舍利弗是梵語,譯名鶖鷺子,因母立名。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原是金龍陀佛再來,今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以度小乘根基眾生,先令一切眾生,入佛教出家學佛,然後令回小向大,趣向佛道。

目犍連,譯名采菽氏,佛弟子中采菽氏甚多,因以摩訶二字揀別,合名大目犍連,是佛弟子中神通第一。與舍利弗年少為友,同師外道,各有壹百弟子,後因聞馬勝比丘轉說佛偈:「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而感悟歸佛,助佛教化,是聲聞弟子的上首。故言:「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經文先列菩薩眾,後列聲聞眾,應概括辟支佛眾,是小乘聖者的一類。

「並諸人天一切世主」以下,是明雜類,人是當時在座聽法的人間眾生,天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共二十八層天眾。龍有天龍,人龍,地龍,及王龍等四種,是就其職位而言,天龍是執持天宮殿,令不墮落者。人龍是主理人間水源,能興雲致雨;地龍是主持山河大地;王龍則守護王之寶藏。又就龍的形態言,有四種不同,一虯龍:是頭有角的龍;二鷹龍:是有翼的龍;三蛟龍:是有鱗的龍;四驪龍:是有如意寶珠的龍,屬於龍王之類。

龍有三苦,亦名三惱,或三患,一熱風或熱沙著身,燒其皮肉痛入骨髓,以為苦惱;二惡風暴起,吹其宮殿,失諸寶物,以為苦惱;三金翅鳥搏食,諸龍怖畏,常懊苦惱。龍有五障,不能下雨。一火大增盛時,二風吹雲散時,三修羅收雲入海時,四雨師放逸懈怠時,五眾生造孽過重時,龍天瞋責,雨亦不下。

夜叉亦名藥叉,譯捷疾,有翅能飛空,嗜吃嬰兒,居下天,守天城門。乾達婆譯尋香,是天帝樂臣,帝釋須奏樂時,燃香,即尋香至。

阿修羅,譯名無端正,男醜女美,有天之福,無天之德,又名非天。

迦樓羅,譯名金翅鳥,身有四寶色,翅羽嚴麗,兩翼展開,相去三百三十六里,有胎、卵、溼、化四生,以龍為食。

緊那羅,譯名疑人,形似人,體是畜,頭有角,是天帝歌臣。

摩侯羅伽,譯大腹行,是大蟒蛇類,年老不死而成神。人,指人道中眾生,非人,指人道以外一切眾生,總攝天龍八部以外一切眾生,此等眾生,因佛慈悲教化,早種善根,凡佛說法海會雲集時,亦來恭聽,如歸慈父,若趣醫師,是法會外護之一類。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是結集經典的聖者,敘述當時法會大眾,聞法之後的反應情緒,凡在法會中,無論是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之眾,或是當來下生成佛的大菩薩眾,或位居補處,住灌頂位的十方極佛剎微塵眾,或是列席旁聽的二乘聖眾,或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聞普賢菩薩說完十大願王功德,經佛印證之後,無不皆大歡喜,心生信解,受持奉行。

慈恩法師在圓覺疏中,引文殊所問經說:歡喜奉行有三義:一是說者清淨,不為取著名利所染;二是所說清淨,以如實知諸法體故;三得果清淨,以時眾聞法得益故。由是因緣,法會大眾,聞法之後,皆大歡喜,由信生解,因解起行,故言:「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本品開始,是普賢菩薩對善財童子及諸大菩薩,說其修持十大願王,不可思議境界的心得,甚至四十卷華嚴,亦不外是五十三位善知識各說其修行所得的不思議解脫境界而已。今最後卻說:「聞佛所說」,是歸功於佛,因為佛是法會主,菩薩是伴,菩薩於佛前說,經佛印許讚歎,即等如佛說,故說:「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書籍目錄】
第1頁:一、不同譯本 第2頁:二、經的名題
第3頁:三、經的品題 第4頁:四、經的譯題
第5頁:五、講解經文—序分 第6頁:六、講解經文—正宗分
第7頁:七、講解經文—結頌受持回向 第8頁:八、講解經文—流通分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