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的題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原出於唐貞元年間,般若三藏法師所譯的四十卷華嚴經,即是唐初所譯,八十卷華嚴經中的入法界品。但八十華嚴,獨缺此文,此文是般若所譯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卷,個別印單行本流通。因此,今之品題,非限於此單行本,亦是四十卷華嚴之總題。而此單行本既然是四十華嚴最後之一卷,當然亦可以稱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入」,通於能所,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以能入之普賢行願,入於不思議解脫境界,能所互相契合,互相證入,因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不思議」,顯示此法是:心不能思,口不能議,微妙難測,故名不思議。其義有四:
一廣不思議,以事相繁多,其境界相,廣闊無涯,名不思議。
二深不思議:以理性周遍,深不可測,名不思議。
三事理無礙不思議:若事若理,皆圓融無礙;若性若相,皆不可議。以諸法性空故,不可作事想;以諸法緣起故,不可作理想。諸法性空而緣起,緣起而性空,名不思議。
四以性融相不思議:即性相互融,重重無盡,名不思議。
「解脫」有二:一作用解脫:以其作用自在無礙,故名解脫。二離障解脫:以二智照了,遠離二障,內體無障,外用無累,故名解脫。二義相成,總名解脫。
「境界」通於凡聖,凡夫境界,由煩惱發業,招感業繫苦果,不名解脫。二乘聖人,及地前菩薩境界,未離所知障,雖對凡夫而言解脫,但不得名不思議解脫。唯地上菩薩,分破無明,分證法身,以根本無分別智,親證真如理,復以後得無分別智,照了一切法相,無始無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得名不思議解脫境界。但八地以上菩薩境界,證理較前地菩薩更深,能性相理事圓融不二,而佛果境界較地上菩薩更勝。今此題中的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指十地最後心,高位菩薩的境界,亦即是普賢菩薩智慧所顯,毘盧遮那佛的境界,因名「不思議解脫境界」。
「普賢行願」,前面所說:「不思議解脫」,是所證入的境界,普賢是能證入之人,行願是能證入之法。普賢二字,有通有別,通指所有一切修行圓滿的菩薩,皆可以被稱名「普賢」,以其能承受圓滿究竟一切佛法故。或以普賢圓滿行海,以表毘盧遮那果海,故名普賢。別則獨指為一切菩薩上首的普賢菩薩,梵音「三滿多曼陀南」,譯名遍吉,因為此菩薩遍一切處故名普,具備眾德故名賢。能主諸佛理德,定德,行德,與文殊菩薩之智德,證德,斷德相對。同輔毘盧遮那佛,被稱為華嚴海會三聖。
此外若以法言普賢,其意有二:一約體言:則普賢是指一切眾生,各各本具的真如自性,恆常周遍,清淨本然,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以其妙體周遍故名普,隨緣成德故曰賢。二約用言:則一即一切是名:「普」,一切即一故曰:「賢」。
若以人言普賢,則有三位:
一指見道位前的菩薩,從聞大法,悟圓理,發菩提心,修菩提行,遍觀諸法性相,廣集六度萬行資糧,能曲濟無遺故曰普,位鄰亞聖故曰賢,是信解位的普賢。
二指登地菩薩,依根本智,引發後得智,分證真如理,能德周法界曰普,至善調柔曰賢,是證道位的普賢。
三指位登極果,從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起之三輪不思議教化,則果證法界曰普,不捨因行曰賢。然則一切眾生自迷至悟;一切菩薩,修因證果,皆可以名之為「普賢」。
清涼國師謂普有十義:
一所求普:謂上求佛道,願證佛所證,心心念念,求一切智,即四弘誓願中「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二所化普:四生九有,盡未來際,恆思救濟,即「眾生無邊誓願度。」
三所斷普:無邊煩惱,能一斷一切斷,即「煩惱無盡誓願斷」。
四事行普:八萬四千法門,無邊勝行,無不行故,即事門隨相行。
五理行普:隨所修行,深入無際,窮徹理原,即理門離相行。
六無礙行普:事理二行,互相交徹,圓融無礙。
七融通行普:隨修二行,必攝法性,故一行中具足一切行,即事事無礙行。
八所起大用普:所起大用,一一周遍法界,無論事法界,理法界,事理無礙法界,或事事無礙法界,無不該攝,即起用周遍行。
九所行處普:於無邊微塵國土中,凡修一行,皆具足一切行,即攝前八門遍帝網剎而修行。如經中偈云:「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是名所行普。
十修行時普:窮盡三世,念念圓融,如經言:「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能以最短之一念,入於最長之一劫;於最長的一劫,入於最短的一念。念劫圓融,長短無礙,是修行時普。
菩薩修因證果,無論智斷,行用,事理,時處,無不皆普,因名普賢。
「行願」,行是身行;願是心願。心懷如是願,身行如是行,由願與行,相資成事,名為行願。可以說:願是理想、是抱負;行是行動,是實踐。行願,就是從實際行動中,去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使自己的願行一致,實踐與理想統一。
今此經題中「行願」二字,是指普賢菩薩的行願,亦即是經中所說:一者禮敬諸佛等十大行願。此十大行願,是願中之王,因名十大願王。以此十大願王,啟導初發心的菩薩,令其發起普賢菩薩的願,學普賢菩薩的行,最後得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願行是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能所不二,是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
「品」之一字,意思是說:品類相同。佛說此經,處在舍衛國給孤獨園,時在般若,但義屬華嚴,因此,結集經藏的聖者,結歸華嚴時。因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此品共有四十卷,詳述善財童子歷事善知識,遍求解脫法門。全經可分為五相:
一寄位修行相:善財童子初遇文殊菩薩等四十一人時,文殊寄十信位;德雲比丘等十人,寄十住位;善見比丘等十人,寄十行位;鬻香長者等十人,寄十回向位;婆珊那演底主夜神等十人,寄十地位。
二遇摩耶夫人等十一人,名會緣入實相。即會前位次差別之緣,同入實相理,寄位等覺,將生妙覺。
三遇彌勒菩薩一人,名攝德成因相:即攝前會差別緣,歸一實之德,以明一生補處,是成佛正因。
四再見文殊,名智照無二相。初遇文殊表信智,今再見文殊表證智,既與本智相應,則離能所相,離分別相,照體獨立,不見文殊身相,但得摩頂之法。
五遇普賢一人,名顯因廣大相。既歷前諸位,智極心明,想盡慮絕,法法皆真,依正不二,重重無盡,故隨舉一法,皆是圓因,故名顯因廣大相。
今此普賢行願品,所講的十大願王,正是廣大之真因,以此願王廣大之因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莊嚴佛果毘盧性海,故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因此品是以普賢十大願王,引導華藏海眾,往生極樂,是以古人將此品列為淨土五經之一,作為修淨土者日課必誦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