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親聞記
○今釋此經、概依清涼國師意而述之。大科分二:一者總釋名題、二者別解文義。
《記》「大」約體、十法界共有之心體也。十法界同一心法、界雖有十、其體唯一。心包太虛、量周法界、故曰大也。眾生雖具此豎窮橫遍之心、因迷失故、認肉團心為心、或認緣影心為心、故佛說此大方廣真心法、俾學佛法者、有以認識。以久迷失故。初頗難識、宜多認識、喻如素不相識之人、設多見幾次面、即便熟識矣。吾人欲認真心、亦復如是。然肉團心非真心、而不離真心、緣影心非真心、而亦不離真心。真心隨緣不變、故修行可以返妄歸真。
「方」約相、體本無相、以無遍計所執相故、而有妙有之福德相智慧相。言福德相者、心常在定、不垢不淨、雖遍處水深火熱之中、其心不動、性德如是、修顯亦然、是為福德之相。言智慧相者、心常在明、體豎窮橫遍故、相亦豎窮橫遍、智無不知、亦通性修、是為智慧之相。又常講、方者法也、即依此福德智慧之規矩法則能生眾生之解、故曰軌生物解。智慧法又能任持涅槃、如說法身慧命、法身即自性也。此性以慧為命、失慧則法身雖不沒而全隱矣、故曰一念不在即同死人。智慧現前時、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以此得知自性以慧為命、二而不二。合而言之、曰法身慧命。又方者正也、福德智慧、開成恒沙性德、皆諸佛本有修生之正法也。
「廣」約用、有體必有相、有相必有用、一物有一物之用、君子不器、能有多用、況稱性之心乎。用之恰當、即返妄順真而歸真、用之不當、則迷真逐妄而成妄。學佛法人應將此心用到大方廣上去、則成佛不遠矣。
「大方廣」唯一心法而有三義、不唯體大、相用亦大。不惟相方、體用亦方。不唯用廣、體相亦廣。三而一、一而三、唯證乃知。又大方廣即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開則有四法界、即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約理法界即「大」字、約事法界即「方廣」二字、約理事無礙法界、即「大方」二字。約事事無礙法界、即廣字。
「佛」者覺也、凡夫依本覺而有不覺、二乘人能自覺而不能覺他、菩薩能自覺覺他而未能究竟、佛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究竟覺人。自覺圓即智慧足、覺他圓即福德足、故曰佛陀即兩足尊。
「華」者因華、通人通法。約人、即普賢文殊菩薩是也。約法即普賢十大行願及文殊十度等也。一一行願具無量行願、以此因華嚴成佛果、如蓮花之嚴蓮然。
「嚴」者莊嚴、亦通人法。能嚴之人是菩薩、所嚴之人是佛。能嚴之法是六度萬行、所嚴之法是大方廣。因將所迷之大方廣究竟證得、而成福慧二嚴之人。
又佛華嚴三字、普賢行、嚴福也。文殊智、嚴慧也。以此二嚴而成佛、即因華莊嚴果德也。
「經」者法也、徑也、典也、萬古之常規也、亙古亙今徑直修行之法、常恒不變也。有湧泉義、湧出無量法流故。出生義、出生諸佛故。顯示義、顯示大方廣故。繩墨義、正諸不正故。貫穿義、攝持義、貫穿攝持一切法寶故。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即是入法界。依八十卷經、此普賢行願品為別行經、即與人法界品文義相連、合為一入法界品者、於四十卷行願品此當第四十卷。唐譯八十卷華嚴經入法界品廿一卷、加此成廿二卷、總全部成八十一卷。入者證入、普賢行為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為所入、解脫境界即佛境界。無我法二執之真空、亦不礙妙有我法、故不可思議。若有我法二執、即是可思可議、以有我故、則為我執、以有法故、則為法執。是故解脫境界、非不解脫人所能思議。眾生心被境轉、一迷一切迷、一紙之隔、尚不得見、而況十方世界。佛無我故、攬三世間、融十法界、以為一個真我。故三世間十法界法、由我隱顯、由我示現、如是空有不礙事事無礙境界、誰能思議。
「普賢行願品」品者類也、普賢行願、有通有別、通則三世諸佛同有之因行、別則華嚴會上釋迦如來之長子普賢菩薩之十大行願也。此品為全部華嚴關鍵、修行樞機、文約義豐、可軌可持。不能受持全部華嚴者、當以受持此品為日課。「大方廣佛華嚴經」屬經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屬品題。
此經有三譯、一東晉覺賢法師譯、唯五言頌。二唐代宗大辨正法師譯、唯七言頌。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般若法師奉詔譯。此一品為第四十卷。今為末卷、前二譯但偈、故疑是菩薩所造法語、此譯有長行、與華嚴經八十卷相連、故知是經無疑矣。
唐罽賓三藏般若奉詔譯。
《記》「罽賓」即北天竺界羯溼彌羅國之別名、梵語羯溼彌羅、此云阿誰入、位處山中、兵亂不及、從堅固得名、乃法師之出處也。「三藏般若」般若二字、師之名也。三藏者謂是精通經律論三藏之法師也。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六月、至十四年二月於京師之大崇福寺、譯成四十卷
○別解文義
○約全部華嚴經、此品末會屬流通分。若約此一卷別行經文、亦分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