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示三種福業 二、明十六觀法
丁初、示三種福業分三
初、總標 二、別釋 三、結歎
所以先明三福者:即是修觀行人,合行事業。非觀無以導其福,非福無以成其觀。有觀無福,則闕於莊嚴;有福無觀,則牽於異趣。闕莊嚴,則獲報非勝;牽異趣,則往生莫由。二法相資,無往不利。寄言學者,剋意研求。無惑兩歧,自迷發足。(靈芝疏)
約論云:「將明淨觀,先教眾生修三福者:由世間法,漸達出世間法。如貯醍醐,先淨其器。其器不淨,其味則壞。」
戊初、總標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靈芝疏云:「欲生者,言其志願。當修者,教令必為。」
戊二、別釋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既是三世佛因,明知菩薩大行。第一共凡夫業,第二共二乘業,第三大乘不共業。(直指疏云:「第三共大乘業」。)初中,上二句,報恩行。父母生育恩,師長教導恩。下二句,離惡行。不殺為十善之首,故特標之。身除三邪,口離四過,意斷三惡也。(靈芝疏)
孝善父母者:眾生依于父母而有其身,依于此身而知有佛。故不敬其身,則不成就一切種智;不敬其親,則不能長養一切福田。或謂:如來捨親出家,疑乖孝養之理。不知有世間之孝,有出世之孝。世間之孝,生則盡養,死則盡享,立身行道,揚名後世,則已。出世之孝,必待吾親出三有,證無生,子道方盡。大孝尊親,孰過于是?(約論)
奉事師長者:有世間師長,有出世間師長。道之以詩書之業,策之于仁義之涂,世間師長也。啟之以三尊之教,進之以不二之門,出世間師長也。其宜奉事一也。(約論)
慈心不殺者:佛心者,大慈悲是。娑婆惡業,無過殺生;歷劫冤讎,從殺生起。殺心不斷,則慈心不充;慈心不充,則與眾生成敵兩立;與眾生成敵兩立,即與如來成敵兩立。欲求生淨土,難矣!(約論)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上句,即翻邪三皈。凡夫無始繫屬於魔;作法皈投,希求救護。若但受皈,有善無戒。若受眾戒,必兼三皈。下二句,即受戒法。在家五、八,出家十、具,故云眾戒。受持無缺,故云具足。威儀亦戒,輕細難持,人多陵犯,故特標簡。(靈芝疏)
能修十善,對治十惡,則夙障漸除;夙障既除,故往生無礙。然必受之以三皈,廣之以眾戒者,不受三皈,則不能植出世之種;不具眾戒,則不能培出世之基。三皈眾戒,入佛正因故。(約論)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就中四句:初即發大心。菩提翻道,即無上道心。二即起大信。善惡因果,皆我自心;了知畏慎,故云深信。三即生大解。教詮本智,因誦發生。四即修大行。勸誘修行,不令退墮。上三自行,後一化他。(靈芝疏)
然雖歸戒具足,苟不發菩提心,縱饒福德,終成有漏;以與如來無依智印不相契故。(約論)
菩提,舊譯為道,新譯為覺。智度論四十一:「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淨影疏:「菩提是道。佛果圓通,說為菩提。起意趣向,名發心。要而論之:如佛所得,我亦當得。」四帖疏:「菩提者,即是佛果之名。心者,即是眾生能求之心。故云發菩提心也。」
深信因果者:為善得福,為惡得禍;如人參主補,大黃主瀉。補瀉在人,全由本具。故知為善即福,善外無福;為惡即禍,惡外無禍。是謂因果同時。然則一念念佛,是念即佛;念念念佛,無念不佛。心淨土淨,亦復如是。(約論)
讀誦大乘者:不讀大乘,則不明佛心;不明佛心,則不契佛智;不契佛智,縱生彼國,不得見佛。果明佛心,果契佛智,自利利他,機不容已。以佛與眾生同一體故。(約論)
戊三、結歎分二
初、結成 二、歎勝
己初、結成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己二、歎勝
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三世果德,藉此而成,故曰正因。(靈芝疏)
約論云:「三福齊修,淨因具足;或觀或念,隨所願求。譬如持鏡取像,揚聲責響,何遠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