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總示 二、別說 三、結名
壬初、總示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釋論云:「此於前列諸觀之外為別門,或為諸觀之先導。行人於前諸觀,卒難成就,佛為方便計,先設此觀,而後及其餘。「先」字,表次序之先後,非謂取此一觀而廢其餘諸觀也。」靈芝疏云:「順此方機,故觀丈六。不言坐立,應是立像。」
壬二、別說分二
初、立觀所以 二、正明觀法
癸初、立觀所以
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
靈芝疏云:「先所說者,指前佛觀。凡夫心劣,雖不能觀;仗佛願力,有想必成。」釋論云:「前諸觀,雖非凡夫心力所及,佛恐行人執著此句,隨即以「然」字為轉語,許以必得成就。因彼佛之願力故。」但下,舉像況真。釋論云:「像謂丈六之觀。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為具足身相。」靈芝疏云:「想像獲福,況真可知。」
癸二、正明觀法分二
初、觀佛 二、觀二菩薩
子初、觀佛
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
初、明身量不定。靈芝疏云:「佛無大小,隨機有異。」次、指餘諸相。靈芝疏云:「金色、圓光,如前佛觀。寶蓮,即華座觀。」釋論云:「佛身大小本無定量,唯色皆真金,一切與前無異,以別邪正。」
子二、觀二菩薩
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
釋論云:「二菩薩之身,於此觀中,與眾生同。以應一切眾生之方便故。」靈芝疏云:「但觀首相,可辨二聖。觀音冠有立佛,勢至髻有寶瓶。」直指疏云:「助化一切者:佛身既隨眾生心,菩薩亦應所知量故。」
壬三、結名
是為雜想觀,名第十三觀。」
釋論云:「云何觀名雜想?以係劣應,望真身為雜而不純;以係方便之別門,望勝觀正受為雜。」靈芝疏云:「三聖不同,大小有異,故云雜想。」
庚四、觀佛徒眾分三
靈芝疏云:「十四已下三種,觀彼徒眾。三輩九品,並所觀境,因明生相。人多惑之。今謂:文中所敘,並是已生彼國之人;當本修因感果之相,以為三種近觀之境。又云:『為令識位有上中下;即是大本三品也。』今謂:大本三品,皆標發菩提心,可對今經上三品耳。中下二品,則非所對。況復因行與今全別。尋經校之,方知不爾。今明:上三品,即彼菩薩眾也。中三品,即彼聲聞眾也。下三品,即彼人民眾也。三輩九品,攝盡彼方聖凡之眾。又復三輩各分高下,如後具明。」
文分為三:初、觀菩薩眾,二、觀聲聞眾,三、觀人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