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正明觀境 二、結示觀名 三、顯觀利益 四、雙結二觀
壬初、正明觀境分三
初、觀身相 二、觀行相 三、觀坐相
癸初、觀身相
次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圓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首句,總標。此下,別示。一、明身量。靈芝疏云:「如觀音者,亦八十萬億那由他也。」 二、圓光。 三、身光,有三:一、光色。二、光用,謂有緣得見。靈芝疏云:「修此觀者,即有緣人。」三、立名所以,有二:一、從光立名,二、從威勢立名。靈芝疏云:「以光照眾生,拔苦與樂,從威勢為名。無上力者,即十力也。」
釋論云:「此菩薩身相多分與觀世音等無有異。茲略釋別相,其同分則不重述。按觀音之圓光百千由旬—百千,按華語為不定之多數,按西語云百千者,則是十萬。—,何勢至之光僅百二十五由旬?此非光有勝劣,乃其相及用之不同耳。夫毛孔微矣、細矣,然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不關圓光相之大小。且能令有緣眾生皆悉得見,則其用妙矣。」
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臺。一一臺中,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廣長之相,皆於中現。
四、天冠,直指疏云:「華,蓮華也。」餘如文可知。
頂上肉髻,如缽頭摩華。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
五、肉髻。初、明髻色。缽頭摩,此云赤蓮華。次、瓶光變現。
餘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
六、指餘相與觀音同。謂面臂手等。
癸二、觀行相
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當地動處,有五百億寶華。一一寶華,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
謂菩薩行時,十方地動;動處即有寶華出現。華之高大,如極樂等。(演義)
癸三、觀坐相
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從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於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畟塞空中,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
菩薩坐時,地亦震動。行時橫遍動,坐時豎徹動,文互顯也。從下至上,中間有塵數分身三聖,雲集彌滿空中,說法度生。(演義) 箋註云:「雲集,喻集合之盛。又,如雲之聚來無心。畟,音測。畟塞,直指疏曰:遍滿也。」
問:何為此菩薩行坐時,橫震十方,豎搖上下耶?
答:此菩薩威力殊勝故名大勢,以剛表德,而觀音則以柔表德。故經云:「其光柔軟」。歐人著作,亦持此論。是否適當,究俟來哲。予未敢作定論也。
問:此菩薩於極樂國土,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豈極樂國亦有苦耶?
答:說法非僅限於本國;諸佛不動道場,威被十方世界。如極樂國中天人皆俱天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見四十八願)。此菩薩為苦眾生說法,俾諸天或其他苦世界之有緣眾生皆得聞之。猶如極樂國中之天人,得聞他方諸佛說法也。否則生極樂者,則是已度之眾生,更有何苦可稱,何處可渡耶?(以上二問答錄自釋論)
壬二、結示觀名
作此觀者,名為觀見大勢至菩薩。是為觀大勢至色身相,名第十一觀。(此依流布本,大正藏經文為「是為觀大勢至色身相,觀此菩薩者,名第十一觀,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直指疏云:「三聖皆云色相身者,顯非法身;以法身無有彼此色相迭相見故。報化色相,皆從法身之所現。故起信云:『諸佛法身,唯是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
壬三、顯觀利益
觀此菩薩者,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觀者,不處胞胎,常遊諸佛淨妙國土。
益亦有二:謂滅罪,生西。靈芝疏云:「不處胞胎等者,脫娑婆苦,生佛淨土,寶蓮孕質,永絕胞胎。」
問:何故世人多供養觀音,而不供勢至?
答:前已說明,觀音之行,多饒益世間法故。若思出世間而厭畏胎生者,應兼觀勢至。因觀此菩薩,不處胞胎故。(釋論)
壬四、雙結二觀
此觀成已,名為具足觀觀世音、大勢至。
此總結觀音勢至二觀也。言具足者,靈芝疏云:「總攝身相,故云具足。」直指疏云:「謂上二觀成時,則於二大士身,名為具足觀色身也。」妙宗鈔云:「具足觀者,以二菩薩,唯有化佛、寶瓶,二種有異,餘相皆同。同異分明,名具足見。」今謂:壽佛左右侍者,若唯觀一,則不具足。今二俱觀,故云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