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大願法師講述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大願法師講述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六

[日期:2010-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大願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六

各位諸山長老、各位護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吉祥如意!

學佛證道的第一步

我們前集說到持戒有護法神在護持,那麼,講良心話,保護自己還是要靠自己,別人能夠給你的,同樣也能夠收回,往往產生一種依賴性,過份的依賴變成不會精進,因為自己沒有腳踏實地,只過份依賴別人,自己往往產生懈怠,在此處必須要注意,那是因為我們看戒律這樣說,我們拿一點出來比喻就好了。持守五戒也可說是學佛第一步,不管在家或是出家,也不管是佛教,非佛教徒,應該都要持守五戒,所以,持守五戒也就是學佛第一步,也是學佛證道的基礎。起點也就是終點,因為你沒有持五戒,心就不能常住於安靜。戒不是束縛,戒是自由的,你有持守五戒,不論到何處心就會安,我們沒有持守五戒,一有犯錯,就時時會提心吊膽,心神不安,這不安當中,會使我們的精神無法集中,所以,持守五戒是我們學佛的第一步,使我們的心能安靜。心不安靜我們就難生起真正智慧,安靜是很重要的,持戒就會生定,有定你才能有慧,否則你要悟入佛陀所講甚深的緣起法,四聖諦苦集滅道是很難的。佛法說起來簡單,但是很多人不瞭解卻認為很複雜,假使你按照佛陀所說的次第用功修行,其實並不複雜,世間讀書如念醫學、念哲學等等,這麼難,卻那麼多人念,所以,佛法並不是深,是因為次第抓不好,不知道怎樣來修行,現在大多數修行的人都像在念藥單。只念藥名,念藥單,其實念藥名、藥單並沒有效,真要治病必須將這張藥單拿去藥房抓藥,熬後吃下去才有效,所以佛教重視實踐力行,並不是重視嘴說的理論,嘴說的理論,對我們來說像在念藥單,藥名而已,對病不可能有幫助的,所以佛教是重視力行實踐的宗教,並不是只重視理論的宗教。要解行並重,按照理論所瞭解去行持,這兩項不可或缺的。若是你缺少一項,你就沒辦法了,不知道方法,也無法行。那麼你知道方法後,你不去行,也是沒有用的,我常常在說一句:知(台語音——栽)歸知,不去澆水也不會成長的,知道歸知道,不去除草,草會越來越多,除我們的心草,你的心草不除,越來越多,知道歸知道,必須要除草、施肥、灌溉,好好照顧讓你智慧生出來,要不然智慧會被你的煩惱、妄想、執著阻礙無法生出來的。

內觀是很重要的事情,若沒有內觀,你就無法發覺四聖諦,苦、集、滅、道,這緣起法,所以持五戒能夠得現世的安樂,怎樣說你持五戒能夠得現世安樂呢?因為你有持守五戒,就不用處處提防,你處處心裏很安,所以這叫自由。如果你沒有持守五戒,犯五戒時,犯五戒就是犯社會法律,那麼社會法律就把你抓去關,就算社會法律沒有抓你去關,沒有發現到,但你自心的法律,自己本身所騙人的法律,也騙不過自己的,因為要騙人應該先騙自己,想要騙人那就是騙自己,你有想要騙別人時,你落入什麼種子呢?落入欺騙別人的種子意識裏面,所以,要騙別人必須要先騙自己,這法律永遠都無法消失的,在此處我們應該要瞭解,持守五戒現得安樂的原理就是在這裏,也可以使我們發心向上修持來達到解脫,因為修行必須要有次第呀!那麼你無法持守五戒,你自心的宗教情操悲願不會生出來,悲願不會生出來,你的心就會產生一種非正常性的狂,狂、狂性,沒有定力,沒有耐性,沒有慈悲,往往什麼事情你就不能為別人設想,所以,有持守五戒的人,慢慢培養會顯露一種慈悲心出來,也可以簡單說善良的心會顯露出來,包括你有戒就有德,所以,你的福德慢慢增長,福德慢慢增長時你的智慧就會顯露,心身安靜,你就想探討佛法,你就會從佛法悟出來,悟出什麼來呢?悟出佛陀所說的苦集滅道法,苦的根本來源,所以,持戒不是只持戒而已,因為培養人天福報能夠引導我們超越生死向上解脫,永遠離開煩惱,永遠沒有憂悲苦惱,也可以到達究竟的涅槃,持守五戒雖然說是簡單,其實是修行最重要的基礎,也可以說五戒若沒有持守好,要再往上去持什麼戒,難啊!但是千萬不要誤解說,唉喲!我只要修行修好,我何必持五戒呢?不錯!那是在果地的人,已證果地者說「心淨何用戒」,心清淨,我們就不需持戒,但是,在因地未到究竟之時必須用戒來提醒我們,何況戒是必須要持的,因為那也是道德的專案,尤其身為一個人一定要保持你的道德專案,你沒有持守道德的項目,社會就亂了,那麼我們的心也會亂呀!因為你沒有所謂的道德來安住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怎麼能安住呢?所以,持五戒的清淨,也就是我們用功、福德最大的根本基礎。現今社會若是人人能持守五戒,那麼每一天我們看報紙就不會看到那麼多殺、盜、淫的事,人間當然也就變成了淨土,所以,淨土是由大眾建立起來的,並不是天、神、什麼人賜給你的,也不是什麼人能為你創造的,而是由大眾持守五戒。在我的看法,人人持守五戒清淨,人間淨土即現,大家安和樂利在一起非常快樂,人間淨土即生,三皈五戒我們介紹到這裏就好。

八關齋戒乃是解脫道的起點

現在再來介紹在家居士如何利用時間加班的精進法,持守五戒是基本法,那麼八關齋戒簡單用世俗語來說叫做「加班」,利用時間來加班,五戒像我們做工作,幾點上班、下班,一定要做的,但是八關齋戒就像我們去加班,啊!今天來加班一下,利用這時間加班,所以八關齋戒,也就是佛陀為了在家居士,設立一個相當方便、相當好的「加班」方式,八關齋戒的風氣雖然慢慢有人在提倡,慢慢在持守八關齋戒,但是可能是因緣條件等等的因素,不能達到很圓滿、很如法,若是能按照佛陀所說的如法來持守八關齋戒,那麼對在家居士相當有幫助。所以,學佛修行必須要有次第,將你的次第一段一段漸漸的向上增進,像我們讀書也一樣,要從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碩士、博士,一層一層上來的,不能說從小學跳到大學,雖然有的智慧比較好,他有跳級向上的能力,這就如我們佛教所說的頓悟,頓悟的人,但是要頓悟也必須要有漸悟,意思說要有相當的基礎才可以。所以,皈依三寶只是信佛學佛最初的入門,那麼皈依後開始來受持三皈依戒,你來受持三皈依戒後,再進一步來受持五戒,五戒就是包含了十善講過了嘛!這樣才是真正實踐學佛的開始。

過去佛陀時代受持三皈五戒是一起受的,而流傳到現在可能為了方便居士、為了社會方便法,變成三皈和五戒分開來受,要不然的話按照往例三皈五戒是一起受的,也就是說受三皈依必須一併受五戒,否則只有受三皈就沒有什麼意義了。但是,受時間、環境、文化、背景等等影響,卻演變產生三皈依先受,再來受五戒的情形,這不是說不可以,因背景、環境形成如此,其實,佛陀時代在律典之中,凡是受三皈依的人都一定要受五戒,這是事實!所以,三皈五戒應該是沒有分開的,只是到後來變成受三皈依卻沒有連五戒一起受,這是環境的影響,也有可能是一種方便權巧的引導,引導什麼呢?引導在家居士來親近佛法,也可能是社會、環境、文化背景等等的演變產生出來的,所以,只要我們依止於佛陀,沒有離開佛陀的正見,沒有違背佛陀教義就可以,學佛最終目的是要了生脫死,大家都知道嘛!學佛要做什麼?要了生脫死,要了生脫死一定要離一切大苦集,不然什麼是生死呢?生死在法方面則區分有兩種生死——一種是身的生死,一種是心的生死嘛!所以,眾生持守三皈五戒就不會墮入三途苦,因為你有持守三皈五戒,就沒有地獄,沒有餓鬼,也沒有畜牲,這叫三途苦,這只是了生脫死的一種權宜之計,方便權巧,引導層次的次第而已,修行雖然還沒有成就,至少不會墮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牲),還可以保住人身,只要這人身保住,我們就已經有學佛正見的因緣了,等到我們因緣成熟就可繼續受持,來達到解脫。所以由此可見,修行是漸次修行的,根器比較利的,我們今世就來修到解脫,不要想還有來世的希望,不要這樣想,但要這一世盡力去修,並不是我們要怎樣就怎樣,說要解脫就解脫的,還需要靠你的正見力行,佛陀叫我們不要求生、求存、求再生,那我們就希望我們這一世要有把握,自己下功夫勇猛精進,一定要解脫,不要想:「啊!我希望這一世種個善因下世再來修!」這樣你輪迴的機會就特別多,那麼你可預先知道你輪迴的情形是怎樣嗎?所以,我們最好不要走不可靠的路,最好用可靠的方法,藉用現在今世這個因緣,當有辦法生活在沒有戰爭,生活又富裕,又可聽聞佛法的時代,我們何不來把握現在,勇猛精進,何必寄託在以後的未知數?這樣是很危險的,也是很冒險,不可靠,想要保住人身就很難。所以,現在我們有幸獲得人身,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呢?現在環境因緣成熟,你卻沒有把握今生當下的本錢,而讓努力精進的時間失去,雖然你擁有很多世間財產,但是我敢說一句,名和利再多,只要一口氣進去卻沒有出來,所有的一切都沒有了。所以,你想想這種無常性,有多恐怖!因此我們要知道,既然這種無常變異迅速,我們就不要寄託未來,在這一世就精進,要好好用功,假如真正因緣成熟,就可達到今世解脫。若是因緣沒有具足,我們在這一世沒有辦法得到解脫,也不用怕,你有持守五戒,至少你不會墮入三途苦,你還可以保住人身,保住人身還有機會修行,這是我們為了解釋所說的,並不是勸你們來世再修,不是這樣,千萬不要誤解我的意思。因為受持三皈五戒,戒律的意念便會在心中紮根,我們身心又可再向上發展,使我們更上一層樓,最後走出解脫生死的大苦集,所以八關齋戒便是這種解脫生死的門徑,因為八關齋戒和五戒有點不一樣,而八關齋戒也可說近阿羅漢住,近解脫,走上解脫,五戒基礎的建立能增長持受八關齋戒的信心,所以,八關齋戒也是邁向解脫生死之路的起點,持八關齋戒也是我們眾生出世的種因,而非出世之果。假使我們建立八關齋戒的種因,那麼種因慢慢的發展結果,我們便可以進入出世,種得出世之果。

待緣制戒與不待緣制戒

什麼是八關齋戒呢?首先我們來介紹八關齋戒制立的因緣,為什麼佛陀要制立八關齋戒?制定八關齋的原因在哪里?佛教的戒律大都是佛陀親自制定的,有的則是佛陀入滅後才編的,我們用佛陀親自制定的戒律才是學佛,對於祖師所說的我們可以拿來做參考,如果有志效法祖師,我們就去學祖師,然而,既然發心學佛,就須依止佛陀所說的,將佛陀所宣說制定的拿來做參考,再來研究,這才是真正學佛,我們可以發現雖然環境、背景等等文化不一樣,但是佛陀所說的法和他的戒律都可以符合各種不同的環境和背景,因此佛陀他要入滅時跟阿難說:「小小戒可以捨。」小小戒是說無關於修行斷除生老病死的一些戒我們可以免除,這在佛陀最後遺教中也有說過,佛陀是一個人,所以,他所制定的法一定沒有違背人的生活,大家不要誤解佛法認為佛教只會說一大堆道理,籠統一大堆,無法實踐。無法實踐的原因,是因為後面的人慢慢把它變複雜了,慢慢加鹽添味素、畫眉毛、擦口紅,改變了原有的模樣,越說越玄,越說越離譜的緣故。佛陀是人,所以他制定的戒律是讓人來推行,是讓人來實踐去做的,若不能讓人實踐去做的,請問定這個戒做什麼?定這個律做什麼?說這個法要做什麼?這樣是沒有用的,所以,我們要瞭解八關齋戒是佛陀親自制定,為了讓人來實踐,以邁入解脫生死之道的。這些雖然都是佛親自制定的戒,但是區分待緣與不待緣二種戒法,一種等待因緣,一種不等待因緣而制,二種制法因緣各自不同,待緣是等待因緣而制,屬於聲聞律儀。不待因緣制戒是屬於菩薩三具戒,「三具」就是說一切眾生都能夠體會,都有辦法親身去實踐,三具戒的意思,就是聚該一切眾生,就是一、正定聚,必定證悟者,二、邪定聚,畢竟不證悟者。三、不定聚,在二者中間有緣證悟,無緣證悟者。證三聚之義通於大小乘,這是通於大小乘的。那麼什麼是待緣而制呢?也就是在僧伽生活律儀中,有了某某人,有了某些因緣所做的行為會來影響僧伽團體的生活,其中包含了居士的和合,佛陀他才開始制定這條戒,也就是說這樣的行為影響僧伽生活,在家居士也是一樣,有這行為會影響社會生活,和自己的家庭生活,那麼佛陀就來制定這條戒,所以沙彌戒有沙彌戒制立的緣起,比丘戒有比丘戒制立的緣起,在家戒有在家戒制立的緣起。現在我們所要說的八關齋戒當然也有它制立的緣起,八關齋戒制立的緣起,就是大乘菩薩戒。佛陀當時沒有所謂的大乘、小乘,大乘、小乘是佛陀入滅後,走入部派佛教才開始分出來的。當然我們也不可以把菩薩戒否認掉,我們應該以菩薩精神來追思佛陀,他當時利益眾生講經四十九年這種菩薩大精神,效法他這種精神當然可以。佛陀是在一次因緣下,針對所有大乘菩薩所說的,但是在此處佛陀他所說的法,是對一些根器較高的人說的,因為這些弟子的智商比較高,領悟力比較好,也都能夠信受奉行,而制戒的緣起並不是這些大菩薩弟子們犯了戒才來制定,若說不是他的弟子犯了戒才來制定的,那又是如何制定的呢?這是等待因緣才制定戒的,待因緣就是說等待有犯戒後,犯了這個行為影響僧伽的生活,不論在家和出家都一樣,只要有影響自己修行和影響別人,佛陀發現到就制定這個戒,制止他不能再做,其實戒律要求的事,我們本來就應該要做了,不用等到去違犯之後,才由佛陀來宣說何者可為,何者不可做。

佛為我們制八關齋戒的因緣是什麼呢?求受八關齋戒,嚴格來說,本來沒有限定時日,受持八關齋戒什麼時候都可以去持,如果能夠天天受持固然是很好,也可以說受八關齋戒越多天越好,這是加行戒,加行戒就如剛才所說像我們去上班加班,你加班越多越有錢賺,同樣的,受八關齋戒越多,你就會越精進,越精進就越能幫助智慧解脫。所以,當然你受越多越好,對你的身心都有幫助,但是,因為一般世俗人事情太多了,居士實在太忙了,為了賺錢,養妻兒,又要服務社會,又來護持佛教等等,事情實在太多了,實在很感恩,所以他的時間比較少,現在出家人也很忙碌了,有的人認為出家人是米蟲,其實他是不瞭解出家人也是很忙碌的。在時間的安排上,出家眾為了利益別人就像社會上的老師一樣,必須先充實自己才能教育別人的子女,引導眾生步上解脫之道,所以,有的人譭謗佛教,說出家人是米蟲,實在是真不應該,他沒有親身嘗試過,也不明了實際情況,如果他親身嘗試,跟我們一起生活過,他就不敢這樣說了。在家居士他忙碌在哪里呢?忙在事業、家庭、應酬等等雜事實在太多了,但是有的人不是,他是把時間浪費掉,雖然這是個人的業力,我們不可以說對或不對,因為他有他個人的業力、個人的因緣嘛!你叫他不要這樣,他就會一定聽你的話嗎?不可能。一句法說出去,一樣的教義說出去,有的人能體悟,有的人無法體悟,有的人接受,有的人卻不接受,有的人對他說有幫助的事,他不接受,對他有害處的他反而偏偏接受,其實這並不是他故意要這樣做的,這是業力故,就是他的智慧福報因緣不夠具足,所以,才被業力牽著打轉,他一轉念就消業了,轉念就是消業了嘛!但是要他轉念哪有那麼簡單,若不是有相當冷靜且具有大智慧、福德因緣很好,轉不過去哦!只要稍微一個念,只為了賭一口氣卻搞得家破人亡的一大堆哦!所以,他的事情太多,根本就不能放下一切時間,事實上,不能放,也無法放,因為他有家庭責任,所以,時時刻刻叫他空出時間來受八關齋戒,那是不可能呀!這是事實。

佛陀為了適應在家居士修行的需要,乃制定每月的六齋日來受持八關齋戒,在優婆夷墮舍迦經有說:「天下人多憂家事,我用是故,使一日六齋持八戒。若有賢善人欲得阿羅漢者,若欲急得佛道者,若欲生天上者,能自端其心,一其意者,一月十五日齋亦善,二十日齋亦善,人多憂家事故,為一月六齋。」這是優婆夷墮舍迦經所說的經文。佛陀制定六齋日受八關齋戒,可以說完全是為在家學佛的人設想,因為在家居士非常忙碌,現在所謂工業發展社會的今天,時間真的不夠用,時間就是本錢,自己沒有好好利用時間將它調整好,只要稍微浪費一下,時間過去就不能回來了。所以,我懷疑有些人為何有時間說一些閒話,有的人怎麼那麼有閑去做一些沒有用的事,因此,我在法語裏說:「口語不離一切法」,一個行為者除非他生意需要、家中需要之外,利用空閒的時間討論佛法,這樣就沒有時間去說一些無關於佛教的事情,無關我們生活的事,不關於我們正念的事,對我們來說那些完全是沒有幫助的。尤其現在我們這個社會,每天就像走馬燈一樣,一大早開始出外奔波忙碌,直到很晚才回來,搞得很累,倒下去就睡了,明天一早起來又開始奔波。搞得很累,晚上回來倒下去又睡了,一天過一天就這樣一直過下去,人就一直老、病、死啦!以後卻怨歎、看不開,哇!一天又起瞋恨又墮入三途苦了,說起來做人實在也真可憐呀!簡單說不會知足,不會運用時間,不懂得瞭解佛法來活得自在,這樣實在很可憐。一大早開始沖闖、爭鬥!鬥一鬥晚上累了,如有做惡的人又須提心吊膽,慎防他人的報復,明早起來又爭又鬥的,爭鬥的目的最多為了吃,但是吃飽也吃不下了,睡飽了也睡不著了,那麼玩久了也會腰酸背痛。你想他到底來這世間的目標是要做什麼呢?盲目啊!沒有目標啊!茫茫然每一天都活在大苦集當中,甚至怨天怨地、報復等貪瞋癡一大堆產生出來。所以現在真的在這工業社會,說起來人要修行會越來越難,怎麼說呢?由於他時間因緣的關係,社會污染引誘很多,一失察覺就掉進去了,就會被社會污染給拉下去了,所以,一個月六齋日受八關齋戒就很不容易了,有時甚至一個月叫他受一次八關齋戒他就很難了。

那麼有的來受八關齋戒也只是應付而已,他不知道什麼叫做八關齋戒,有人說要去受八關齋戒,唉喲一窩蜂,一大堆人熱烘烘地大家受就跟著去受而已,你問他受八關齋戒是什麼他不知道,為什麼受八關齋戒,他也不知道,他只是認為去受八關齋戒就很有功德,但是不瞭解受八關齋戒功德在哪里,要怎樣去受功德呢?並不是徒具形式就有功德,是要轉念行為實踐力行才有功德啊!如果說沒有轉念,也沒有用行為實踐力行就有功德的話,這是不可能的事呀!在過去的農業社會,雖然生活上不如現在物質這麼富裕,但是我敢說他精神道德方面都很充實的,簡單說比現在還好,看一看現今社會每一天人人都在忙碌,而且緊張,不只是緊張而已,甚至忙到自己都不曉得為什麼忙碌,你要叫他去受八關齋戒,一個月一天,就不容易了,像我們常住舉辦八關齋戒,我就感覺這個士氣不好,原因是對於受八關齋戒,很多人只空求應付,以一個空殼來受八關齋戒,是為了什麼呢?就是要得功德而已,他不瞭解實踐力行轉念才有功德,否則功德何來?在社會生活當中,只要你時時能持戒都是功德,處處能利益他人,都有功德呀!但是佛教重點不止於在功德而已。培養功德、受持功德的目的,是要做為悟證緣起、解脫生死的基礎,如果只求功德並不是究竟,何況佛陀有說升天不如人呀!所以在修行學位上就是這樣子,而所謂的六齋日,究竟是指哪六日為六齋日呢?以我們中國國曆和農曆來說,就有不一樣,現在在我們這裏,大多數都用農曆來講,國曆和農曆本就不一樣呀!何況是外國呢?外國的六齋日也是不一樣呀!因此,現在所講的六齋日是按照我們中國的農歷來說,也就是農曆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而在我們中國農曆也有分大月小月,月大有三十日,當然他二十九、三十來受戒,如果遇到小月沒有三十日,就依二十八、二十九,要是有的話就是二十九、三十,所以簡單說就是用月底兩天嘛!佛陀為了在家眾制定每月六齋日來受持八關齋戒,主要的因緣當然也是為了讓在家居士、在家眾,能向上出離而為解脫種下善因,若對世間沒有感覺苦的人,他不可能會學佛,因為學佛最主要目標是為了要離苦。你對世間沒有感到苦,你就不用學,很多人修行不明了這點,就如同小孩子你叫他學佛,他實在不知道要去學什麼,也不知道學佛有什麼意思,只有培養個宗教情操跟著人走而已。所以真正要學佛就要瞭解世間有苦,那麼世間有苦嗎?事實上是有的,先不談求不得苦等緣起苦,就我們人的自然苦而言,什麼叫做自然苦呢?有這肉體,就有病、老、死這叫做自然苦,這種自然苦人人都有,沒有人能逃得過,也沒有人能夠不用感受。所以,這自然苦只要肉體存在就能感受到的,若是能夠明白這樣,人人都應該來學佛,修行,來離開苦,因此,佛陀制定八關齋戒的原理,就是為了引導在家居士,使他(她)出離心越來越強,讓他有個出離心,所以到六齋日那一天應該到僧團當中,請出家人來為他受八關齋,藉著這短短一天一夜的時間,遠離一般社會紛擾雜亂的業務生活,專心一致來修行佛法,增益自己學佛出離的決心,才能漸漸向著解脫道來精進,這樣是很好的。佛陀對在家居士一般信眾的度化,則考量他的生活時間來作安排引導,所以佛陀對在家居士用兩種方法,一方面顧慮到他家中生活的時間,因為在家居士工作忙碌,時間安排上較為短少急迫,另一方面則顧到他不能只有為社會忙碌而忘卻自己的修行,所以用很多方便權巧的事,來引導在家居士如何向上、向善、向解脫。這是佛陀對在家居士的悲願,並不是像一個機器的形殼,刻板僵化,叫你一定非要怎樣不可,對於做不到的還要勉強他去做,這就沒有辦法。佛法的度化,不論在什麼環境當中都不離開佛陀的正法,而且還必須清楚要運用什麼方法來引導,才能使人接納,所以佛陀度化在家居士用很多權巧的方法來引導,但是權巧方便者,不能離開佛陀所說的緣起,和佛陀所說的戒律,簡單說不可缺少「戒」,也不可缺少「法」,一定不可以離開這兩項,也可以說法、律兩項要具足,要是沒有法和律的配合就沒有辦法修行,所以,對於佛陀指示我們的修行方式,我們應該腳踏實地的力行,按照佛陀說的方法去行持就能達到解脫。

六齋日的淵源

佛陀之所以制定每月的六齋日受八關齋戒,我們在前面已經有說過了,但是受八關齋戒,為什麼要定在六齋日這個時間呢?關於這一點,根據經論則有很多說法,但是有的說得很離譜,那麼我們就不找出來講,我拿一些較符合理性的來解釋給各位聽,第一龍樹的智度論有提到:說佛之所以定於六齋日受八關齋戒,是因為依據印度固有宗教相傳,在這六日當中,世間有一種惡鬼,經常追隨在人的後面,一有機會就會奪取人的生命,即使他不能奪取我們的生命,也能帶來很多的災難瘟疫,怪病,要不然,他日也會發生種種不如意的事,因此在古代的人,智慧未開時,人民認為這六日是最不吉祥的日子,大家到了這六日時,心裏就非常的恐怖、不安。由於一般人的誤解,便傳說過去曾有一個很有智慧的聖人,為了要消除人民內心的恐怖和災難,於是教他們在這六日中首先必須做福,而當時的持齋、修福,和現在我們佛法受持八關齋戒是不一樣的,只教他們在六齋日整日都不吃,一天都不吃,斷食就對了,他們以為這種作法可以避免惡鬼的迫害,他們之所以斷食的理由是,惡鬼見人間在吃東西,那麼它會肚子餓嘛!因此便生起一種餓的感覺,痛苦難受,在這當中它比較會想要來報復,若是比較善良的惡鬼,它雖然肚子餓得非常難受,也只是忍受而已,不會想去加害別人,禍及人民,但是比較兇惡的惡鬼,它就不是這樣子了,會生起一種錯誤的感覺,它以為人類有得吃,為什麼它們沒有得吃這麼餓呢?這是它不知道業力的緣故,所以它會起一種瞋恨,找人麻煩,人民為了避免這種麻煩,古聖人叫人們在六日時,在這一個月六齋日當中不要吃東西,不吃東西這個餓鬼就不會來找我們,這是印度古代宗教固有的傳說,所以古代印度宗教一向就有這個六齋日子,一直流傳到現在,仍然盛行於印度。在印度六齋日的傳說他們都知道,印度對這個六齋日持守很多人都很用心,所以佛陀成佛之後,他所組成僧伽的集團,發現以前的固有六齋日,持齋修福是一件很好的辦法,佛陀很多教化的方式,都為了適應當時印度的環境,因為佛陀想度印度人,而他們的印度文化是這樣,很多印度環境和印度文化,本來就如此的。他就用權巧方便,用因緣方法將它改善過來,所以在經典中經常看到佛陀借用他們固有的方法,將它重新改造,把它拼裝在佛教,以佛陀的思想把它扭轉過來並且引導他們產生很好的效果,因此度引了很多人。佛陀認為印度的舊有生活不錯,值得保留,便在僧伽集團成立之後,思考如何幫忙在家人修行時,就認為這六齋日在過去固有是一件很好的辦法,也可以借用此種風俗,用巧妙的修正,引導他們從迷信的持齋修福,轉為福慧雙修的八關齋戒,所以佛陀就向大家開示,說什麼呢?說以六齋日首先做福,我們以六齋日首先來做福,持守這種善事,好事,但不一定一天都不吃,除了不用一天都不吃之外,還要受持淨戒才能做到消災免難,換句話說,佛陀就把他改一下,將古代印度宗教中的六齋日一日不食的風俗,改為過午不食,所以「八關齋」中的「關」就是關閉惡門,而「齋」就是過午不食。很多人說吃素食就是持齋,其實吃素食不可以說是持齋,持齋應該是什麼都沒有吃,持齋戒就是說沒有吃才對,現在很多人都說他在持齋,哦!你每天都吃那麼多,還叫做持齋?這種是不對的,持齋就是說我今天持齋戒,今天我就過午不食,這應該是佛教的術語大家都聽懂嘛!不要你吃素食卻把它說成持齋戒,這是不對的,佛陀將過去固有的一天都不吃,改為一天吃兩餐,過午不食再加上持守幾條戒呢?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三不淫,此處跟五戒不一樣,五戒是斷邪淫,這裏是不淫,所以這才稱為出世因,而這個原理有個因素,因為這地方比五戒進一步,五戒只是不邪淫而已,這裏卻是不淫。第四不妄語。第五不飲酒。第六離香花瓔珞香油塗身。第七離高廣大床坐及作倡伎樂故往觀聽。第八不非時食。所以佛陀加上這八條,關閉這八條受齋日不應該去做的事,如此一來不僅可得消災免難,修福增慧,也可以藉此機會攝心來受持六念,簡單說,受持八關齋戒不只是持守八條戒,並且須加上這過午不食,最重要的則是安住在六念來得到涅槃。因為五戒只有持戒而已,而八關齋卻不是,受持八關齋戒一定要受持六念,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在這裏,我們在後面的比喻會說到。由此可證六齋日的持齋,這個宗教儀式,並不是佛陀開始才有的,在佛陀之前就有了,是屬於印度固有的一種儀式,佛陀為了轉變這種持守六齋日的風俗,才將古有加上修正,成為佛法中特殊修持八關齋戒的齋日。

佛陀出生在宗教複雜的印度,迷信的宗教儀式很多,所以佛陀就借用了這些迷信的宗教儀式,將它加以改良,而這種改良的個案,我們則可時常在經典上看到很多。比如雜阿含經四卷九十三經有說,曾經說什麼呢,婆羅門所教的祭祀,祭祀火,用三火來火供,可是婆羅門教的祭祀在佛陀看來完全是一種迷信行為。佛陀為了要教化婆羅門,要引導婆羅門入於正信,就運用善巧的方便,沒有直接明說:啊!你用三火來火供是沒有用的,這是迷信呀!佛陀厲害就是厲害這樣,智慧就是這樣好,他沒有說你們這樣是錯誤的,沒有,他反過來說什麼呢?唉!你用三火祭祀雖然是很好,但是在佛法中,在我的法當中也有三種火,什麼三種火呢?若是能像我所說的這三種火,它的功德更加殊勝,佛陀他就是很有智慧,用方法來引導,不會說你們這樣不對,這樣不行啦!這種我們還做不到,我還做不到,有時我感覺別人的用法不對,我就說,唉!你用法不對!可是佛陀不是這樣說,佛陀慢慢引導他,把他引進來,這樣子就是有所差別的地方。所以,佛陀說三種火,他說:你用我這三種火功德就會特別殊勝,婆羅門教教徒聽到之後感覺到奇怪:「好神奇呀!我們婆羅門教有三種火,用火火供的三種火,而你們佛教裏竟也有這三種火!」佛陀便藉著這個因緣機會跟他們開示:「有呀!在我教法裏也有三種火,就是一、供養父母叫做根本火,二就是供養妻兒眷屬名居家火,第三供養沙門婆羅門叫做福田心,福田心就是福田火,有個福田心種這個福田,就是福田火」,婆羅教事火的目的,無非是希望獲得天人的福報,但是只有用火來燒東西,燒一燒讓天人收到,以此來求得升天的福報,其實是不可能的事,一切業力是由自己的行為所感召而來的,不可能由天人賜福給你,這全是自己業力的感召,而非由他人賜給你的。所以,佛陀認為求天賜福,不是用那種迷信的方法,來將東西燒一燒讓天上收去,這是不可能呀!佛陀說這不符合求福之道,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才設定了三火,以不一樣的原理重新給予三火新的定義,也就是這樣子。所以佛陀重視在家庭中奉養自己的父母,對家庭盡責任,並促進夫妻之間的和樂、及教育子女,這才是佛陀的重點,能夠做到這樣你才有功德,你這種功德才能升天嘛!我們時間又到了,我們下一集再來繼續說佛陀所說的婆羅門教的三火和他的三火。感恩,我們下一集再見,祝福各位吉祥如意。再見!

大願語錄:

自求佛心,捨棄執著,滅除煩惱才能解脫。必須專研教理,專精修持,親近大善知識,解行並重。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一
第3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二 第4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三
第5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四 第6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五
第7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六 第8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七
第9頁:在家居士如何修持(戒篇):之八 第10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九
第11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十 第12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十一
第13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十二 第14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