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 大願法師講述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 大願法師講述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七

[日期:2010-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大願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七

各位諸山長老、各位護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吉祥如意!今天又見面了。

瞭解佛陀才不致盲目崇拜

我們前集說到朋友有兩好兩壞,說是這樣說,佛陀早在二千多年前就這樣開示,希望我們能做到,人人都能依佛陀所開示的教義,包括他所說奉行朋友的關係,大家能依教奉行,那麼就處處安穩無患,生活的很自然、很快樂。說到這裏我真正從內心來感恩佛陀,他這種智慧,他做任何事情,都相當有次第和圓滿,值得我們恭敬。

有時候回想以前初入佛門,只是感覺佛法很好,但是別人叫我拜佛,我拜不下去,坦白說真的拜不下去,怎麼拜不下去呢?我自己問自己,我是在拜什麼?叫我拜什麼?我也不知道。我頭一次去皈依時,二十幾年前去皈依時,別人叫我拜,內心拜得沒有滋味,為什麼我要拜?拜他做什麼?那時還不瞭解佛陀的偉大,不瞭解佛陀的智慧,只知道要拜哦,就拜呀!你要頂禮就頂禮,啊!其實頂禮什麼意思,心裏根本不瞭解,也就拜不下去。那麼以現在來說,雖然經過二十幾年,我仍不敢說對佛法很瞭解,但每當我聽到佛陀也好,看到出家人也好,看到一部經也好,看到寺院也好,看到修行也好,只要跟佛教有關係,我就聯想到佛陀,感恩佛陀他偉大的精神,圓滿智慧的教義,從內心上拜下去。簡單說一句世俗話,看到佛像莊嚴,想到佛陀圓滿的教義,兩隻腳就軟下去了,你就拜下去了,雖然我是很「鐵齒」的人,但是我被佛陀的智慧和圓滿的教義,不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如此次第究竟,對人間有幫助,對我們現在有所幫助,這種偉大智慧的精神,被他吸引住,我們才發現到佛陀偉大,追思佛陀的偉大。

我們若不瞭解佛陀的偉大而去追思很難,我們看在家居士的戒學和律學,他所說的非常樸實,非常的實在,能讓我們在生活當中馬上能使用到,能讓我們活在這世界,減少很多煩惱和痛苦,我們自己沒有煩惱、沒有痛苦,那麼我們周圍的人就減少煩惱痛苦。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理論知道很多,但是遇到事情之後,難免因事情太多了,消耗不掉,而影響我們的情緒,這是事實。我們的情緒會影響周圍的人,不只是周圍的人而已,甚至影響到整個社會。所以真正要給社會和平,必須先依佛陀教義來奉行,征服自己內在貪瞋癡。所以佛陀說得很圓滿,包括朋友的關係,也給我們介紹得這麼好,安排這麼好,什麼朋友可以交,什麼朋友不可以交,他也說這麼清楚。

資方應以五事對待員工

現在我們繼續說佛陀開示老闆如何待員工的關係,也就是主人要怎樣對待員工,員工過去在印度叫做主眾,主人和他的長工,但是現在我們生活水準提高了,所以老闆和工人之間的關係,也隨著社會潮流趨勢在轉變。記得以前,在我小時候,要去學一門功夫(技藝),若沒經過(有頭有臉)的人介紹,是不可能學到好功夫的,何況要學機械方面的技術,更是不可能,但是我很幸運,自己的親族剛好有學這方面技術的親戚,若無,要去還真難!以前是老闆挑員工,現在慢慢變成員工挑老闆,時間在變呀!說不定以後老闆還得自兼員工!其實我們不要分老闆和員工,因為老闆和員工有因緣關係,才能做老闆,才能做他的工人,老闆若沒有員工也不會賺錢,也沒有辦法呀!工人等於幫忙老闆賺錢,那麼老闆他有個環境讓工人賺錢,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並不是單一的東西,單一的東西很難成就一項事情,所以佛陀對老闆和工人之間,如何相處開示的很清楚。佛陀開示說,為主人者,做人老闆的人,必須以五事來對待我們工人。

第一、依其所能,課以工作:

也就是當老闆的人,一定要觀察這個員工,到底他的能力在哪里?包括他的體能、智慧,他的興趣是什麼?按照他的能力來分配工作,不要勉強他沒辦法做的,或勉強他做能力不及的事,若是這樣,做老闆者他會罣礙,唯恐這件事情叫他做,他做不好,那對老闆會有損失,工人心裏壓力也很大,因為他沒有能力,你派他去做這件事,他會做得很痛苦,這我有親身體會到。甚至在精神當中,無法安住,無法放鬆做事情,做的不會快樂輕鬆,容易鬧情緒,影響整個團體組織,這是事實的,所以佛陀很明智,知道老闆瞭解這員工什麼能力,安排什麼工作,不要勉強他去做,對老闆和員工兩者都有周全顧慮。

第二、讓他有衣服、衣食:

做老闆一定要考慮到工人的吃、穿,他若穿不暖、吃不飽,就無法對工作盡力,所以主人應該要照顧員工,照顧他什麼呢?照顧他夠吃、穿,甚至提供他住。當初佛陀是說吃、穿,因為當時印度長工住在老闆家、主人家,所以有得住。工人若吃不飽、穿不暖,甚至沒有得住,做事情就不能安心。但是現在人很奇怪,奇怪什麼呢?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他的內心仍無法知足,缺乏惜緣、惜福、感恩的觀念,永遠在不知足當中追求,一直追求物質,追求過度需求,缺少對自己內心淨化,只追求物質享受,有得吃、住、穿,還感到不足。

我來說一件真實的事情,有一天,在我們慈蓮寺有很多工人在做工作,那是以前在開發時,有一對夫婦來做粗工。比較粗重比較艱苦的事,也有做水泥工的師傅來做工,粗工夫婦一天所賺的錢,先生差不多壹仟壹,太太差不多八百。現在價錢我不知道,那麼壹仟壹,八佰,夫婦共同出去賺。差不多二仟元,而水泥工夫婦賺三仟多元,多別人將近一倍,但卻聽到水泥工夫婦埋怨做這個艱苦,賺不了什麼錢,夫婦出門一天才賺三千多元而已。我聽到之後就去問做粗工的夫婦,我問說你們一天賺多少?他們說夫婦差不多二千元左右,我說這樣夠花費嗎?他們說:有得賺就好了,比以前好太多了,我們夫婦現在每天都有工作做,我們的生活就很知足了。

所以當下我發現一件事,人的物質享受是以什麼為標準呢?有人在工廠當守衛賺一萬多塊,養兩個小孩供他們讀書,家庭理得很好;有的人一個月賺好幾十萬也不知足呀!所以人無法知足,在物質方面無法知足,他永遠都是痛苦的。人生短短幾十年,應在個人崗位積極去做,不可以懈怠,因為時間過去不能回來了,像我這只手拿起,時間要它回來是沒有機會了,我們瞭解後,我們一定要積極,像我們一輛車,趕快去使用,也像我們買個東西,這東西就是要使用,不是讓我們在那裏看,久也會壞呀!這個肉體沒有好好運用也會壞呀!我們好好運用,可以利己,也可以利人,利益別人其實是利益自己,所以不管你做任何事情,只要在自己崗位做好,就是利益別人,也就是利益自己,說回來也就是布施呀!是不是這樣呢?所以我們若能知足,就能安穩自在,若無法知足,永遠都沒有辦法,因為我們不能比上,也不能比下,應該比自己,因為各人過去自己所做的行為不一樣,感招這一世就不一樣,不能說他的生活比我們好,我們就瞋恨怨恨、嫉妒。就因為我們有這種怨恨、嫉妒的觀念,才比別人差,說不定過去也是這個習性,流傳到現在也是這習性。有這個習性,所以我們的貪、瞋、癡比別人更嚴重,福報比別人薄,難免我們的生活比別人還不好,所以不要比上也不要比下,不要跟別人比,只要比自己有沒有盡力、盡職?有沒有安份守己?每一天有沒有內觀,我們有內觀比我們自己就可以,生活沒有節制,享受都會過去,不管好壞都會過去,只要內心的精神充足、和平、快樂,這是最好,勝過物質,往往物質一大堆,可是對我們來說也沒有用,譬如:身體不健康,情緒不好,很多東西你要怎樣去享受呢?享受不下去呀!所以現在我們,不論吃、穿、住都已經沒有問題,我們應該要知足。

第三、病時應該要有足夠的醫藥:

讓員工生病時有治病的經濟來源,簡單說主人要有醫藥讓工人治病。在我們這一項應該不用說,現在有農保、勞保、全民保險,最多去醫院繳個掛號費,掛號費聽說身體不健全的人還有優待,又再半價。所以我們活在這裏,應該珍惜因緣,珍惜這份福報,起個感恩的心,所以在醫藥這方面應該沒有問題。

第四、我們要按照固定時間選比較好的食品:

比較好的東西來按時送員工,也就是像過年過節時,印度當時經濟不好啦!過年過節主人買個東西送工人,他就很高興,他就很努力幫你工作。其實,都沒有讓什麼人佔便宜,因為文明社會才有建立金錢的制度,過去用金子啦、用東西做交換,錢是要來運用藉以達到互相信任。錢的本身不能吃的,但是適當的運用金錢,卻能讓員工感覺這老闆對我們很好,當然也有老闆對員工很好,但是員工對老闆不好,也有這樣的,但這是少數,這是不懂惜緣、惜福、感恩、知足的人才這樣。第五、按時休假:

也就是員工不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工作,應該要有固定休假的時間,因為體力有限,每天透支很多出去,身體的疲勞容易影響情緒,若是我們能讓員工按時休假,那麼員工有工作時間,也有休息時間。現在我們甚至星期六都不用做,年節包括法定假日都不用做,所以休假的時間很多了。當時印度經濟環境較差,他們可能不像現在的人,現在的人時間很多,但是看起來更忙碌,原理是怎麼樣呢?時間雖然很多,但都隨意浪費,不會自己調整和計劃,只好外面亂闖。我曾經去美國,參觀我們一些法師在美國的道場。美國人如果休假時間,一輛車開著去海邊,雖然他們不會像我們盤腿打坐,但坐在那裏養性、止靜、內觀,這種禪定我觀察了一個小時、二個小時、三個小時,所以美國人好靜的這點,其實值得我們學佛的人,值得我們跟他們學習。他們好靜,你跟美國人住在一起,不用怕嘰嘰喳喳的很大聲。在很遠的地方聽到很大的聲音,就是有我們人的地方,所以這是一個環境影響起來的。我們每天工作都很忙碌,一有時間我們靜一下心,我感覺這種比什麼還豐富,比什麼還快樂,當然這是以我的看法,希望各位有興趣培養看看。向外跑交通又阻塞,又浪費油錢,又浪費時間,又怕車禍危險,回來累了,明天還要上班,有時間夫妻、子女靜一靜,要不然出去外面踏踏青,看一看,找一個好環境靜一下心,這種感覺很好,這種休假很好,若不是,變成休假不是休假,工作時間八小時,休假時間卻忙碌十二小時,這樣怎麼算休假呢?休假更忙,那這樣哪是休假呢?所以我們可以自己調整,這是我跟各位建議。印度以前生活和現在我們的生活水準比起來,當然啦!差很多,但如果以現在來說,生活用品和醫藥等等應該足夠,這種在現在我們當中,其實是無所掛慮的,無論生活物質,以及我們本身醫藥等等,吃、穿、住應該都不難,沒房子的人他租房子也可以活得很自然,所以在我們這地方應該不難。除了老闆對員工如此照顧五事,佛陀又開示工人應該對主人行五事。

勞方應對資方行五事

第一、要早起:

這是對以前印度所說的長工,一定要比老闆早起來,不要老闆起來,員工還在睡,這是不可能,所以要早起。

第二、要晚睡:

不要老闆還沒去睡,員工就去睡了,這是當時印度的規則。現在我們已經沒有這樣了,員工下班之後就回去了,他的時間自由運用和老闆沒有關係,上班時間有固定上班的時間,所以自己好控制。

第三、謹受與取之物:

也就是說老闆高興叫我們拿回去,送我們的東西,我們可以拿回去,不可未經老闆同意,那麼我們就順手牽羊,這是佛教裏所說的竊盜,竊盜也就是偷拿。老闆不同意,你千萬不要去拿。這不是我們的東西,拿來我們的心不會安,不是不安而已,總有一天會被發現,鴨蛋再怎麼密也有縫。所以,不論你做任何事,有多麼秘密,總有一天會露出來,都會露出來,鴨蛋再怎麼密也有縫啊!何況人的嘴、人的行為呢?所以我們若跟老闆偷拿東西,讓老闆知道之後,我們的人格會不見,不是我們沒有格而已,還讓老闆看不起,所以老闆沒有答應的東西,我們千萬不要去拿,老闆同意允許的,我們拿來使用,用得才自在。

第四、能任事:

自己應該做的事,應該做好,老闆叫我們做的,這是我們本份的事,不可以老闆不在我就混,老闆在就做個表面。不管老闆在不在,都應該盡自己本份把它做好,不管老闆有沒有管我們,都應該自己約束自己。不要希望老闆來管我們,讓別人管,活得不快樂,管人也不快樂,因為管人的人說出來的語言,讓人聽了很不喜歡,又得付出精神跟時間,所以我感覺自己管自己最好,自己將自己崗位做好,這是最好。

第五、就是頌揚主人:

時時刻刻說主人的好話,讚歎主人,出去不可以說老闆不好啦!說主人壞話一大堆啦!時常要讚歎主人。我們要瞭解老闆和員工是互相一體,沒有老闆,我們就沒有這工作可以做,老闆沒有員工,工作又做不了,所以互相來賺錢,觀念一致,這樣才對。所以要說主人的好話,不要出去譭謗主人,說主人的壞話,佛陀過去就這樣跟老闆和員工開示得這麼清楚。現在工廠和員工,老闆和員工大家若都能依五事來生活,工廠怎麼會發生問題,社會怎麼會有勞資糾紛呢?統統沒有呀!員工抗爭等等糾紛對我們形象不好,連外來投資的人也會怕,對我們社會發展也有所阻礙。我們若能以佛陀所說的,老闆對員工,員工對老闆這種做參考,大家依教奉行,這社會絕對沒有所謂抗爭,外國有錢人要來我們這裏投資,看到也很高興!政治好、經濟好,包括人的修養道德都好啦!包括治安好啦!哇!你不用去跟他邀請、拜托,他自然就來拜託我們,我們要去拜託別人較難,希望別人能來拜託我們,等於我們要像個磁鐵,鐵釘會被吸來。求人難啦,過去聖人就這樣說了,求人難,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建立創造好,別人就自然說這真是個好地方,自然會來爭取。佛陀他看事情,不管對未來也好,當時印度環境也好,說的法都可以適用。他的智慧如此的圓滿,兩千多年至今還經得起考驗,出問題不是佛法本身出問題,也不是佛教本身出問題,是因為有些人本身的行為出問題,本身語言教義出問題,佛法本身沒有正信和不正信的差別,既然是佛法就是正信嘛!怎麼佛法裏還有不正信呢?因為你偏離佛法了,才變成不正信。佛法就是正信,佛法裏面沒有所謂正信和不正信,只有了義和不了義而已,佛法本身在佛陀所說的,應該都是了義法,這是叫做共法和不共法的差別,所以一定要知道,佛陀關心工人和老闆之間互動的關係,唯有彼此的互敬才能建立和諧的勞資關係。

在家弟子應以五事待沙門

佛陀除了說老闆和員工之外,又開示出家人和信徒的關係,就是說出家修行人和信徒的關係,在家修行的弟子需以五事對沙門,沙門就是出家修行人,也就是說在家居士要如何對待出家修行的沙門。

第一、身行慈:

就是說我們一定要以力行身行來行慈悲,千萬不要譭謗,建議可以,批評也可以,批評是有不對你當面建議,提出不對的地方來說,但是千萬不可以譭謗,批評本身其實並不是譭謗,譭謗就是沒有事實的事情而你亂講,這叫做譭謗。批評者要適時適用,這個人,修行的出家師父有不對,你看到之後你感到這樣下去會害到僧團,會害自己,那麼當下你找個時間,就跟他批評,跟他建言,這都是好事。並不是批評出家人就會下地獄,批評出家眾會下地獄是因譭謗他,或是你在批評當中,無法瞭解這環境是什麼,現在因緣是什麼,你在外面亂說,當然啦,你自己造惡業。什麼叫做地獄呢?你說騙人的事,沒有事實根據,賭一時嘴快,舌樂,說出來很高興,哇!大家都聽我說,說得口沫橫飛,有的聽得耳朵豎起來,越說越不像話。但是等到有一天你靜下來之後。發現哇!錯了!我那些都說不對呀!那時你的心會難過和痛苦,你的心痛苦那時地獄就生了啦!地獄並不是死後要生到那裏的,現在就可以馬上生出來的,我們做任何一件違背道德的事,在內心發現難過,那時就是地獄。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譭謗,不要譭謗沙門,出家修行人,社會人與人之間都不可以有譭謗,這樣爭論跟是非就會減少,要不的話你譭謗我,我譭謗你,你對我勾心鬥角,我對你勾心鬥角,大家永遠都在提心吊膽,生活在任何地方都不能安心,都不能自在,這樣怎麼去行慈呢?慈是「與樂」,悲是「拔苦」,所以我們必須以力行的身心,去行慈。

第二、口行慈:

我們說話一定要慈悲正見,千萬不要身口所做的行為都是違背戒律,違背道德,違背自己的良心。什麼叫做戒律呢?就是身口所做的範圍,違背我們的良心和道德,沒有這回事,說有這回事,那會毀壞一個人,使一個人的人格,使一個人的一生,受你沒有慈悲的身口行為,來害他一輩子,這樣的事情很多呀!這身心的行為要很注意,身、口、到心。所以佛陀說:第一身行慈,第二口行慈,第三心行慈。

第三、心行慈:

一切慈悲都要由心流露。

第四、對彼不閉戶:

這意思是說過去在印度,出家人都以托缽為生活,也可以說不要去擋路,讓他自由出入,不要說這條路早上人家要托缽,把路擋起來,其實說起來有路讓人走,實在不知道方便多少人,讓多少人自由,讓多少人暢通,這種也可以說是功德無量。

第五、布施:

說到這布施,很多人誤解為布施一定要用金錢,假如布施一定要用金錢,貧窮人要怎樣去布施?有的人布施越多,說功德越多呀!有的人甚至借錢來布施,你說他的功德很多嗎?我說你布的是煩惱施,怎麼會有功德?標會來布施,繳會來布施,拿房子貨款來布施,一天吃飽煩惱繳不完啦,布施有功德在那裏?這叫煩惱施!布施要清淨快樂施。以上我們有說過,佛陀叫你經濟四分法去處理,我們內心做得到,將日常不必要的花費把他儲存起來,去做布施。若你自己做不到,勉強布施,這種叫做煩惱施和痛苦施。我們的行為、身體也可以布施,眼睛也可以布施呀!慈眼視眾生呀!口也可以布施,都說善語、正語,都是好話,都可以讚歎,都說事實的話,所以利益社會,利益別人,對別人有所幫助的,一切都皆為布施。假使你用物質去布施,可以,你布施物質金錢就是因為不會影響你,你真正剩很多了。放著也沒有用呀!朋友比較窮,你布施朋友也可以呀!社會需要,建設社會,讓社會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回饋社會、建設社會慈善等等都是布施。對沙門出家人布施,我們在家人應該有這責任,因為出家人他專門研究佛法,像社會老師等等一樣,出家人研究佛法來教我們在家居士,我們在家居士要有責任,讓出家人有飯吃、住,這是有需要,但是不要布施就要求功德,將所有的功德放在嘴上,那麼以後有一天你發現沒有功德,沒有照你理想這樣圓滿,你的瞋恨跑出來了,那這樣功德在那裏?要出自沒有掛慮,出自這應該要做的,是你的責任,做得到的就做,我說你功德無量呀!不可以遇到每一件事都說功德、功德,這樣你會受苦,你沒有感受功德你就會痛苦呀!譬如:小孩子要考試啦!就去求佛祖:你讓我小孩考試考取,我就會拿多少去布施。其實你沒有那麼多錢,考取了你又煩惱了,小孩要註冊你又要借錢來還債,有沒有苦呢?煩惱施啦!如果這樣,佛祖你就不要拜了。貪嘛!世俗貪、瞋、癡一大堆,要怎樣拜呢?所以必須出自於你自己的誠心,不要誤解了布施。

沙門應以六事待在家人

除了在家居士應對出家師父的五事之外,佛陀也說沙門(出家修行人),不可不用六事來對在家人,也就是在家居士用五事對待出家人,而出家人也必須用六事來對待在家居士。

第一、禁彼之惡:

我們出家人一定有信徒親近,我們要有責任,來禁止他去走惡路,禁止他做惡,教他斷惡。出家人應該教導在家居士斷一切惡,你如果沒有斷惡,你就沒有福,沒有斷惡終歸有一天因果會報應,比如你做壞事,有一天被警察抓去,受法律制裁,這就是因果。真正斷惡的人是真正的自由,沒有斷惡的人他永遠都沒有自由,雖然他暫時取得物質,暫時取得嘴之快,但是他的內心是不會快樂呀!因為他已經知道做錯事情,先心想身體才去做呀!一個人身體去做,嘴去說,是因為他心先想,想要做壞事情,所以他的嘴和身才會做呀!假如說他心沒有想,那麼身體如何會行為,嘴怎麼會說出來,這是不可能的。你若有明覺內觀,就會發現到,所以修行要內觀。

第二、使他自於善:

就是說身為一個出家師父,要教在家徒弟——「已生惡念速滅」,就是說已生惡的念頭快消除;「未生的惡念不要生」,未生的惡念不要生了,不要讓他有機會生出來了;「已生出來的善念增長」;「未生的善念趕快叫他生出來」。簡單說,在家居士修行必須具足二項條件,一定先要斷惡修善,然後才走到自淨其意。我們不只斷惡就滿足,應該教他行善呀!是不是這樣呢?但行善要有智慧、理性。

第三、以善心自彼:

就是說出家人必須用善心、慈悲心來對待在家居士,要時時用慈悲善心來對待在家信徒,不要不用慈悲善心來對待在家信徒,反而將信徒當作什麼,這樣是不可以的。

第四、令彼能聞所未聞者:

就是說未聽佛法的人,我們要引導他除了斷惡修善之外,引導他從來沒有聽過的佛法,就是說能斷離煩惱的妙法。出家人應該教化在家信徒,讓他瞭解他從沒有聽過的緣起正法,這種了義出世的正法,也就是說出世法。因為我們學佛的目標,就是引導他斷惡修善走到自淨其意,自淨其意等於煩惱沒有了,煩惱沒有就究竟了。什麼叫做究竟呢?就是涅槃。涅槃的意思不是說要得到什麼果,而是說他應該放下的,都放得下,也就是萬緣放下積極落實在生活,並不是我修一修要得到一項什麼?有得到一項什麼,還是會沒有的。等於過著無煩無惱的人生了,這不是消極,是更加瞭解緣起,更積極力行我們的工作,這樣才對,不能說一天到晚無煩無惱,而應做的工作不去做,這是不可以的。

第五、令已聞者清淨:

不是光教他法而已,還包括要引導他去力行、去實證。理歸理,事歸事,理事二項要圓滿。教他佛法,引導他走進去,教他修行的方法,還要叫他去實證,引導他修行,讓他身心能清淨。

第六、開示天道:

怎麼說天道呢?開示天道指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增長福慧。因為佛陀所說的法,並不是死後要升天,他的法是在你現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你在這地方有煩惱,當然死後也有煩惱呀!所以現在斷除煩惱,以後就沒有所謂的煩惱,叫你念天的意思,是指念天人的福報。所以斷惡修善等於說修十善,也就是人天的福報。叫你時時想到人天的福報,天人的福報,時時要提醒這樣。

居土對社會要行四事

佛陀對社會道德的開示,所謂社會者,其意義比家庭還大的團體叫做社會,也就是說這團體比家庭還大呀!這叫做社會。個人、家庭之外就是社會嘛!社會譬如說:鄰、里、村、鄉、鎮、市等。佛陀在教義中曾說,對於我們家庭,應該付出應該做的事情,除此之外,雖然未特別另外表示種種團體特殊的道德,也就是說沒有一項一項拿出來舉例,拿出來說得很清楚,那麼我們將他研究看看就知道,仍可適用於此。在經中我們時常看到,看到什麼呢?看到統攝一切團體之道德者,佛陀所最重視的德目,所謂攝事是也。攝事像我們攝心,攝事為眾生互相團體條件之義。佛陀除了對家庭之外,道德之外,對社會他也說得很清楚。他說社會道德必須一定要攝事,有四事,名為四攝事。我看一看社會,大家都能以這四攝事來行持,那麼我們這社會絕對會成就,成就什麼呢?成就和樂、無爭,大家都活得很快樂,第一就是要布施,第二就是愛語,那麼第三呢?第三就是利行,第四就是同事。佛陀開示:我們對社會道德,對社會生活要完全健全者,必須要行這四事,這四事在朋友關係規則當中有說過,只是減少一項不出惡聲而已。

第一、佛陀說布施:

富者施貧者以財,賢者施愚者以法。因為個人生活當中,牽涉前世所做的行為不一樣,況且人的生命不是一期就結束,那麼上一期行為所做的業力會牽引這一世來,走到這一世,他有努力經營必然就有所成就,有的人不努力經營,當然就有所差別,有的很有錢,有的很窮,所以我鼓勵窮人不要嫉妒,不要瞋恨,貧富和過去的因及這一世的努力有關係,千萬不要落入宿命論,認為我呀!一輩子都窮啦!這樣你就沒有機會爬起來,貧窮、富有是輪來輪去的,雖然你這一世富有,卻專門做壞事情,來世就會窮呀!雖然你這一世窮,但是窮沒有關係,我們節儉一點,能生活就好,內心清淨,多作一些布施的事。那麼窮怎麼布施呢?我有說過呀!不一定要用金錢呀!嘴也能布施,身體也能布施,眼睛看到也能做布施啊!利益別人就是布施,那麼我們窮也能變成富有呀!不可以說我這一世都已經窮,那這樣就變成宿命論了,自己看不起自己,怎麼會有機會爬起來呢?所以我們有辦法能做得到,別人較沒有,親戚比較沒有,能幫忙他,社會需要,我們剩很多,來回饋給社會,這都可以。我們社會經驗知識比較好,他比較沒有經驗,我們布施給他。布施什麼?布施經驗。先學習佛法的人,他對佛法瞭解比較多,那麼有的人瞭解比較少,你就教他,團體中人人互相互助,使這個團體生活和樂圓滿。這團體生活能互相,大家互相來相通,互相來布施,那麼社會就安和利樂。社會能這樣做,就會減少很多的爭

論。

第二、愛語:

互相以和悅之語慰藉勉勵,也等於我們互相說出來,輕聲細語、勸人、讚歎人、柔和啦!鼓勵人用這種語言,用在社會,使社會團體融和,這種語言在社會生活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我感覺人的爭論打架都由語言先衝突,再來才攻擊對方身體。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我越想越體會,越感覺是真的,有時候一句話,說得不圓滿時,第三者對你誤會了,演變一下,又說給別人聽,加個鹽添個味素,要你好則說你好,要你壞說你壞,有的人不是要你好,也不是要你壞,可是他就是別人說就聽、就學,為了逞一時口舌之快,不知道造多少惡因,不知道造多少惡業!所以佛陀說修行一定要修我們的身口意,這是確實的事情,離開我們身口意其實沒有造業機會,但是這嘴要修不好修,真的不好修,若沒有內觀覺察提醒自己,修歸修,真的不好修。所以佛陀時常叫我們修行一定要內觀,時時刻刻培養內觀覺察,若是沒有內觀,那也只是嘴說在修而已呀!還不是照常嘴巴亂亂說呀!是不是這樣呢?

第三、利行者:

在整體生活利益上必須要顧全公益、大眾利益,如果以現在來說就是社會福利,做得到的人也好,做不到的人也好,對社會利益福利一定要兼顧,若兼顧不到,那麼社會就變成產生自私。

第四、同事者:

自身同化於團體,即是依團體之生活遊戲規則的習慣,訂個遊戲規則習慣而來行動之意,就是說家庭有家庭的倫理,社會有社會的秩序,自己有自己的規範,建立一個圓滿的遊戲規則,按照這遊戲規則去做。遊戲規則如果訂的不對,非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要怎樣處理呢?我們時間到了,下一集再跟各位解釋,感恩,祝福各位吉祥如意、所求皆願、身心安樂。再見!

大願語錄:

真正障道的是自己懈怠,不肯努力上進。真正障道的是——被自己過去潛意識的習性所牽制主宰。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一
第3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二 第4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三
第5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四 第6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五
第7頁: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六 第8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七
第9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八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