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 大願法師講述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 大願法師講述

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六

[日期:2010-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大願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六

各位諸山長老、各位護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吉祥如意!我們又見面了。

我們前集講到弟子對師長行五事,現在我們來講師長也應該要以五事慈愛弟子,就是佛陀說弟子應以五事對師長,師長也要以五事對弟子。什麼五事呢?

師長以五事待弟子

第一、善能調伏:

這善能調伏說起來簡單,其實並不那麼簡單。要調伏,必須為人師長者瞭解弟子的根器,要瞭解弟子的根器必須觀察,觀察弟子他的根器到底是屬於什麼?適時的給予輔導與教育。就這一項我就覺得很難了,怎麼很難呢?弟子若很多,要怎麼去輔導、教育?除非具備佛陀那種智慧和觀察力,瞭解這個徒弟是屬什麼根器,用慈悲喜捨來輔導這個徒弟,讓他做什麼,成就什麼,不然怎麼去調伏呢?調伏就是:第一、能調整他的習性。第二、教他能降伏自己的內心。若是如此他就能成就,否則就無法成就。第三、使已憶持者,更能憶持。也就是說師長教育弟子,應該奉行的事情,引導弟子讓他在教育方面、修行方面,都有所進步。能令自己的弟子已生的惡念,慢慢將它調伏,加以消滅。未生之惡念,讓它不生。已生之善念,讓它能增長。未生之善念,令它速生。對於修行道業、教育,要教他時時刻刻憶持不忘,要教導一個人,其實只能將理論給他,引導他時時刻刻鞭策自己而已。不然,我覺得要征服一個人,就必須先征服他的心,若無法征服他的心,那征服的只不過是一個外形上的相,外形這個肉體,並不能令他信服,主要是用教義引導他,教育他待人處事之道,但也必須他具備那樣的根器,於適當的因緣助長他,那他才能成就,否則光是教他斷惡,他豈能斷惡?叫他修善,他就會修善嗎?不是那麼簡單。所以,為人師長要教育一個弟子,教育一個學生,其實說起來沒那麼容易。既然我們已身為人師了,也應該要盡力,盡我們的力量,以我們自己能做到的去盡力,不然我們希望別人聽我們的話,希望別人按照這樣去做,那我們內心就產生一種痛苦,怎麼說呢?你教他這樣做,他不照這樣去做,我們教他說這不能做,可是他沒辦法,他要去做,這樣我們也會產生痛苦。我們必須瞭解,我們無法阻止別人說話,無法阻止別人想什麼,也無法阻止別人的行為,簡單說就是這樣。因為各有各的業力,各有各的行為,為人師父者只能引導、教育而已。要聽或不聽,我們也沒辦法,我們無法左右一個人的心,有時候自己都無法左右自己的心,要如何去左右別人的心呢?這心念的問題其實是靠自己內觀察覺的力量去改變,第三者是無法左右的。

第二、其所聞一切學業,悉皆傳授:

就是說為人師長者,所懂的、所學的一定盡可能教育弟子,應該盡自己所學,我們自己學多少,就該教他多少。所以如果說,有一個弟子要去拜師,必須親近一段時間,瞭解這個師父的教義,他的行為,他的作為是不是合乎自己的意思,因為佛教重視六和敬,也就是說他的教義是否契機?他的教義是否有正見?他所做的行為與我們所要學的,是否理想相應?若是有,那麼一定要親近他,若是沒有,親近他以後就會惹出是非和糾紛。導致演變成師徒傷了感情反而不好,簡單說:我們都勸人和樂,自己卻無法和樂呢?那要如何去勸別人和樂,怎麼去以身作則呢?所以在我本人的體會和瞭解,只有征服自己的心,以我們所瞭解的去教他,並不一定他就能接納,各人都有很重的主觀意識,但最主要的是,我們已身為人師,就應該盡力,將自己所學、所瞭解的,像瓶子裝水般要倒盡,將自己所懂的儘量教他,絲毫不保留。別像過去的人,像我們中國的醫術,或中國的武術,過去聽說真的很有一套,可是由於自私心作祟,所以教導學徒、弟子,都唯恐學徒勝過自己,所以就將重要的部份減一點、保留一些,動機就是防止日後徒弟對他怎樣時,還不致輸給徒弟,這樣的心態。所以一個保留一項,二個保留兩項,十個就少了十項了,日子久了就失傳了。學佛就不是這樣,在教育方面就是不同,一定要盡自己所瞭解的,毫無保留的教給徒弟,儘量教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比我們還行,徒弟比我們還行,這對我們相當有好處,我們可以不必為他煩惱,不用再為他教育,反過來,說不定他還能教我們,不然的話怎麼說是:「師度徒,徒度師。」互相教學、教學,教他兼學習,我們教他,再從他的優點當中學回來;這樣我覺得很理想,不要說怕徒弟比我們還行,徒弟比我們行,我們可以減輕這個責任負擔,又有辦法再去教化別人,這不是更好嗎?我們的心若經常自己想說,徒弟要永遠比自己還差,那我們的心會很痛苦,那這個徒弟親近你也無法進步。所以,瞭解的就該儘量去教他。世間並無所謂能自私佔有的東西,你懂的東西不教給別人,等你死去也消失了。所以,你教他,讓他瞭解,他又去傳授別人,這樣就沒有斷,細水就長流。你如果沒教他,自私將你所瞭解的隱藏起來,等到有一天我們死去之後,你所瞭解的等於無用,無作用了,東西是要用的,無作用的東西,就沒有價值性了。就像佛陀他悟道,這人性的佛法、人性的佛教,也必須對我們人間有所助益才有價值,佛陀悟的道若無價值,那我們學它做什麼呢?它的價值性是什麼?就是在現有人生當中,將我們不正確的觀念轉為正確的觀念,時時刻刻內觀來改善我們的行為,就因為這麼好才延續了二千多年至今。佛法是不會出問題的,若有任何的問題,乃是由於人的因素,並非佛法本身。所以身為師長者,教導弟子、教育學生一定要盡力,將自己所瞭解的,儘量去教他,希望他比我們還行、比我們更懂。

第三、指示良友:

因為自己的徒弟和學生,最初他對社會、世間的閱歷不夠豐富,所以他無法明確分辨,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什麼是究竟?什麼是不究竟?哪一個是良友,可親近否?哪一個是善知識,可親近與否?為人師長者應該有責任,引導弟子親近善知識,因為初學的弟子他不懂,到底什麼是正見?什麼是不正見?什麼叫邪見?完全無法判別。若是他能自行判別,那他就能自依止了。自己能夠自皈依,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不必再經由別人教他,引導他,他自己就能依教義明白去行持了,所以我們做師父、做老師的應該要引導他,讓他親近正當的善知識,在善知識處習得正見,習得對修行有幫助,對社會有幫助的正確觀念。

第四、於各地所而保護之:

就是說:自己的弟子假如為了弘法的需要,或他為了修行上的需要,因為弟子的社會經驗不足,不知社會上處處都是陷阱,為人師長及老師應該保護弟子,讓他不因為無知而失足,墮入邪見抱憾終生。這是我們身為師長者對弟子應有的責任,師父是教弟子的慧命。師父兩字,這「師」者應該教他出世的智慧,包括還應該教他世間求生經驗,生活的方法。師長及老師的差別,應該必須各人在各人的崗位,盡力去教化弟子,出離生死的大苦集。「父」者,應該對弟子身命的生活有責任,等於是說:一個出家師父要收徒弟,必先具足讓徒弟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生活無後顧之憂,他才能專心來研究佛法,等他自己實踐親證過了之後,再專心來回饋社會。就是說:你雖然初出家,仍必須要找一個地方專注修行,瞭解教義力行精進。不能永遠躲在山上,一定要來淨化社會,而要淨化社會必須先淨化自己的內心,將自己淨化的滋味,瞭解的經驗教予別人,讓別人也能按照這個方法淨化自己,出離大苦集。如同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照顧、保護我們,保護我們長大之後,送去學校受教育,從小學、中學等等……,這一段時間不勉強你去做事,只希望你專心完成學業,等學業完成之後,以你自己專長來服務社會、回饋社會,這才是真正的學以致用。所學的就是要用,學以致用就是利己利人,所學的不用,學它何用呢?

所以師父者,師者,應該教育他出世的智慧。父者,應該要有責任,讓他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才能專心研究佛法,對弟子有身命與慧命的責任,簡單說就是這樣。若是師徒能依佛陀的開示相處,那麼生活在一起就永遠安穩無患了。若不能如此,致使師徒之間發生磨擦,結下惡因,往後會產生許多糾紛,慢慢的內心起了瞋恨心,而演變影響了整個社會,這都有相續不斷的因緣關係存在,很重要。雖然看起來很單純,但以整體來看卻是如佛陀所說的「因緣的問題」,因緣相續,相依互存的相續,若是善的就善,若是壞的就壞。有時往往簡單的一個小小起點,就演變成影響了整個社會,我們不能說這沒關係。

朋友之間 應以五事相對待

現在來說佛陀開示朋友間之關係。朋友之間須以五事相對待。佛陀無論在對任何居士的開示過程當中,對每一個角度,每一個細節,都觀照的相當清楚。佛教是人間佛教,人性化的佛教,所以佛陀針對的就是,現在我們的生活,若是我們所修的方法,於現處生活用不上的話,對我們一點幫助也沒有,對我們沒幫助,那我們學這佛法就無作用了嘛!佛教是人性化的佛教,所以他對任何的觀察都很清楚,教化的很明白,他說朋友之間:

第一、應該要布施:

朋友之間經濟許可者,應該要互相幫助。對於佛法,因緣成熟者應該熱心的引導。就是說:朋友與朋友之間,我們修得比較好,過去的因種的比較好;這世又有努力的經營,所以獲得較好的經濟,身為朋友,我們有責任幫助經濟較差的朋友,甚至不單是朋友而已,還應該幫助社會,做利益社會的工作等等,都是布施。布施應當出自內心,在不影響自己的情況下行布施,重點是讓你捨離你的貪。所以朋友與朋友之間的經濟交往,應該要能互相。除了經濟交往之外,有二種布施:一種布施是金錢,一種布施是智慧。智慧是指他的經驗。在佛教當中叫做出世的緣起教義佛法。等你的朋友因緣成熟,可以接受佛法時,那麼我們應該熱心引導他、教育他,讓他能夠接受。所以佛法說布施分二種,一種是財的布施,一種就是智慧、經驗的布施。這是朋友與朋友之間,必須要做到的。

第二、佛陀說朋友之間一定要以愛語:

朋友之間,必須常以愛語來勉勵和讚歎,也就是說:朋友與朋友之間要經常互相讚歎、互相勉勵,只要是出自於你口中的讚歎跟勉勵,對他的精進與毅力都會有所幫助的,而且你也不會損失什麼。如同一部車,車子沒油,需要油時,你將它加上油,這車子就有衝力。所以這讚歎與勉勵是很重要的。何況說我們讚歎別人,勉勵別人,也能令別人對你結個善因。隔壁鄰居也好,社會人與人之間也好,不一定是朋友,只要我們時常的互相勉勵和讚歎,那社會就不同了,就會往大家和樂、忍辱、慈悲去發展了。所以,朋友與朋友之間,一定要具足互相勉勵和讚歎。

第三、力行:

朋友之間應該多為對方設想,在需要我們實際去行為時,假如做得到應該去行為,不管是出錢出力,需要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用實際的行動去幫助他,不要光是說一大堆理論,在實際需要時,你又不去幫助他,佛陀說這是必須要去力行的,理論歸理論,實際歸實際,只要我們做得到的,就應該去力行幫助別人。簡單說,其實幫助別人也等於幫助自己,因為不管你用什麼角度去幫忙別人,總是出自於你的內心做該做的事情。很多人做任何事都想得所謂的功德,其實,我覺得不要做事就想得功德。那是我們應該去做的,怎麼說呢?社會生活是共居的生活,不是獨居的生活。比如說:我們自己怎麼做衣服,我們自己怎麼去播種,我們自己怎麼去種菜,我們自己要怎麼去蓋房子?這些都是社會大眾的力量來護持,是由結合大眾的力量來相依相存,在相依相存當中才能夠發展,我們才能過著安穩自由的生活。假使社會沒有很多人的奉獻,很多人的犧牲,我們怎能得到安樂呢?既然是這樣,我們就該說:社會任何一個人,不論是士農工商等等,任何人都有他的優點,也就因為有他們的優點,有他們的犧牲,有他們的付出,我們才有辦法享受這世間的生活,否則怎麼享受呢?比如說:沒有人蓋房子,那我們要去住哪里呢?雖然你有錢,但是沒人蓋房子,你也是沒地方住啊!是不是呢?穿啦!吃啦!等等……。除了身體物質之外,也有人教他佛法,也有人教世間的經驗給我們,我們才有經驗。

不管是世間的生活經驗,或是出世間斷除煩惱的經驗。這都有著相當的聯繫關係,因為這個原理,所以我們才能生存在這娑婆世界,我們才能感覺很溫暖,否則我們自己一個人,不能學那麼多東西,自己一個人也不能做那麼多事。所以最好做老師的人專門研究教義,教給別人;政治者,專門研究政治,讓社會政治能夠安穩等等;事情都專心,專才能做到精,不專就無法精,不精就無法圓滿,所以在這當中,一定要互相以實際來幫助和感恩、惜緣與惜福。

第四、同事:

有好的事業,有好的佛法,我們必須與朋友共用。假使覺得現在需要做事業,哪一樣比較好,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勉勵跟共同交換意見,在事業方面我們比較有經驗,朋友沒經驗,我們將經驗教給他。在佛法當中,先修的人,先深入瞭解的人,教未修的人,較瞭解的人教不瞭解的人,這樣可以互相依存,彼此互相精進,朋友的責任應該要這樣,這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之間不能自私,也不能說有好的東西不共用,好的是說:在事業方面的成就,物質的追求,包括內心的追求,身心的享受,這才能真正讓朋友之間,互相共用物質與精神的滿足。

第五、不出惡聲:

朋友失敗時,或是朋友處於落魄之時,落魄是指他事業失敗,或是在人事物上失敗時,他的精神無法快樂,精神無法安住時,朋友間應該以語言安慰,包括鼓勵他,千萬不要用不妥當的語言對待他,讓他覺得被落井下石。人掉到井底最需要的是一條求生的繩子或梯子或浮木讓他暫時不往下沈,然後想辦法救他,不要見別人落井又丟石頭,落下井已夠可憐了,你又丟石頭下去。所以,社會應該別只是錦上添花,若能雪中送炭才能得到溫暖。朋友若有需要時,我們一定要用愛語勉勵他,千萬不可用惡語、惡聲對待他,這很重要。以我自己的經驗,一個人若失去方針,需要別人時,只要一句安慰關心的話,內心當中就產生一種很知足的感覺,覺得有依靠,感到溫馨、溫暖。所以朋友與朋友之間,若能依照佛陀所說的這種作法,那社會就很溫暖,朋友之間也很溫暖,朋友間的甲對乙已經說五事了,但是乙也應該對甲產生五事,就是說彼此(甲與乙),朋友如此對待,我們也該如此對待朋友,這是佛陀他所說的。所以乙也應該對甲:

第一、保護不被誘惑:

朋友之間有責任,互相保護和提醒,照顧他不被社會惡事引誘,什麼是惡事呢?賭、嫖、飲啦!或是販毒、或是做危害社會的事情等等……。這些行為無利於自己和社會,不要讓他被引誘,讓惡牽著走。朋友之間必須有這樣的責任,提醒他和保護他,提醒是說看他走錯時,我們該提醒他說:哎喲!老朋友,這不能走,這走下去是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哦!是陷阱哦!如同拿火燒自己「引火自焚」一樣哦!也就像夜晚點火,飛蛾撲火一樣,自己「自投羅網」。所以我們有責任提醒朋友、及保護朋友,別讓朋友掉落陷阱,也要保護朋友不被外道邪見引誘。什麼叫做外道邪見呢?就是說:這種宗教的教義是騙人、拐人的,這種宗教教義簡單說是違背道德行為的,對這種違背道德行為的,我們別讓它引誘了,做朋友一定要互相,生活及心理二樣,都要能互相照顧。

第二、已被引誘者,保護其財產:

眼見朋友已受影響,被污染了,已經染上毒癮,屢經勸阻仍不能回頭,發現他眼前不能馬上自新,不能馬上改正過來,有可能越陷越深,越深變成怎樣呢?導致財產耗盡。站在朋友的立場上,必須設法保護朋友的財產,保護財產要做什麼呢?不是要占為私有,也不是我們自私,不是。我們保護他的財產,是避免他影響家庭生活,也避免他財產耗盡。有朝一日朋友若改過自新時,沒有本錢,沒有生活的基礎,他就沒有重新建立家業,建立事業的機會。所以做朋友的能發現這樣的問題時,可以這麼做,等到有一天,朋友能改過自新又要創業時,他才還有本錢,還有機會,這是佛陀所說的。

第三、為其恐怖時之依處:

也就是說在朋友最需要的時候,我們以朋友的立場,應該設法安慰他、幫忙他、照顧他,給朋友有一個依靠,甚至一句話、一個行動或一通電話,給他安慰和照顧,讓他覺得很安慰,很溫暖、很可靠,這是我們與朋友之間必須要做的

第四、於不幸時不離捨:

不幸是說:朋友遭遇事情不幸、事業不幸或生命不幸等等,不可眼見朋友的不幸而離開他,不予理會,這不行。既然是朋友,朋友有幸時當然我們沾他的光,不幸時應該全力去支援他。不要看見朋友不幸時,就遠離他,看不起朋友,成就時,就捧的像什麼似的,親近的像什麼似的。看他不幸時,反而遠離、看不起他,那這就不是朋友了。這種朋友是什麼朋友?這種朋友叫「虎朋友」,不是「好朋友」,若是真的好朋友,看見朋友落難,看見朋友失敗,看見朋友有不幸的事情,我們都要全力去支援,全力去幫忙他,全力去照顧他,這樣才對。若是看見朋友困難就遠離,反過來還譭謗他、罵他,又說他的是非,說:「這應該的,這是天在報應。」等等的惡言惡語,這叫做「虎朋友」,這不是好朋友。

第五、尊重其子孫:

朋友雖然不幸走了,這不幸是說生命不幸終了,但朋友應該要尊重他的子孫,朋友已遭逢不幸了,我們以朋友的立場,來幫忙處理家產的問題,處理他的後事,但做一切事情都不可以自己的主觀,自己的主見,應該尊重他的子孫,要如何和平互相幫助、互相和樂來處理這件事情,讓大家都能夠圓滿。任何事情都不可以自己的主觀,一定要經過商議。必要時,應該要讓他們都清楚整個過程是在做什麼,以免讓人誤會,認為我們是要侵佔,惹出一些糾紛。人在這個社會不可能沒有朋友啊!人不能沒有朋友,因為沒有朋友會覺得很孤僻,我覺得朋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交朋友應該要小心謹慎,不要亂交朋友。人家說你二、三句好話,捧你一下,你就信以為真,不冷靜判斷,交朋友必須聽其言、觀其行,聽他說的是什麼?做的是什麼?一個人嘴巴說出來,是由心想出來了,嘴才會說出來。他所說的是什麼?對不對、好或壞,要交朋友時應該要知道,不要交錯了朋友,被朋友所影響,誤入歧途造業,時間到時如人家所說:「演戲的要結束,看戲的卻不結束。」拖你沈下去的很多。你當初和這朋友做一件不對的事,這朋友以後就拖你下去,你若不照著做,他就揚言舉發你,連你一起拖下來,所以交朋友時,起初就應該多注意,發現交錯朋友時,我們要面對現實,勇敢地向法律自首才有更新的機會,不可一步踏錯,一錯再錯,這樣永遠內心不安。只是時間快慢而已,總有一天會被揭露出來,何況我們若做錯後,不趕快坦白,不趕快改善,內心隨時都提心吊膽,活在世間不自然、不自在啊!不怕做錯事,最怕沒發現到,最怕自己無心改過。過去的聖賢說:「錯了只要改過,他就是好人。」那就是他有懺和悔,有內觀、有懺悔,有懺有悔那就是好人。智者大師也說:「第一清淨、第二清淨、第三清淨的人,錯了可以懺悔,他也屬於清淨的人。」如同一件衣服,衣服髒了,洗一洗也會乾淨啊!只要以後不再沾染就好了。所以走入歧途的朋友,千萬要自己謹慎,馬上自己爬起來,不要走錯路了,還繼續錯下去,這樣就沒有自新的機會,俗語有一句可以做為我們的座右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是說,親近好人,就會變成好人,親近壞人,就容易變壞人。可做為要交朋友的參考,要交朋友之前,一定要有理性,不要跳下去,全身黑漆漆了,才嫌難洗。不過沒關係,儘管跳下去全身污染黑漆漆了,只要你有心想要洗,慢慢洗還是會乾淨的。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佛陀的時代,有一次,佛陀帶領著阿難尊者一行人,經過魚市場時,魚市場當然有在殺魚,魚殺多腥味自然就會跑出來,大家從那兒經過雖然沒觸摸或沾上,但是那一股腥味從鼻孔聞入時,總還是會覺得腥味很重(我們的鼻子會聞到這是自然的現象,有精神跟物質當然就會聞到),嗅到腥味之後,佛陀就藉此機會向弟子開示說:我們該知道跟壞朋友相處,壞朋友的習氣就如同魚的腥味一樣,會沾汙我們的身心。你想想,佛陀當初就是帶著弟子們,走到那裏就藉機會開示,讓弟子們親身去體會,過去佛陀弟子們的修行方法較為貼切,不會只是說一大堆理論,而與實際差距太遠。所以佛陀的弟子,經由聽聞親身體會滋潤較多,這種活生生的教育,像現在有很多教育已走出了教室之外,帶到戶外觀摩山巒崖壁的地層,看自然的演化,這種比較貼切,學生要吸收也比較快。所以佛陀藉這機會教化他的弟子,開示千萬別交上壞朋友,沾汙了我們的身心。

後來又有一次,佛陀又帶著阿難尊者及許多的弟子,經過一處花店,也有記載說是賣香料的店,我們姑且不管,總歸是說有香味的地方就對了,大家身上都沾滿了花的香味。也就是說一經過花店,覺得有一股清香的花味,聞起來令人內心也覺得舒暢,佛陀掌握這因緣又開示弟子說:阿難啊!你們與好的朋友交往時,好的習氣就如同這種花香一樣,因為交的是良友,他所說的言語與習氣,會清淨我們的身及心,佛陀藉此機會開示好與壞。以這個個案來應對過去聖賢所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說:不管是社會生活也好,在團體當中也好,在因地修行當中也好,不管是社會人或修行人都好,當未達果地時,必須要有善知識或適當的朋友,即使你開悟了,成佛了,你還是要有社會善知識良朋益友相扶持,佛陀當時也有他的知音,只不過他不以心分別,都平等對待。一般人總會覺得什麼人因緣跟他較好,什麼人跟他因緣較差,這難免的,這和過去的因及現在他的理想和習性有關,我們不能否認這件事,雖然有這種關係,但是對待仍要以平常心對待,不能說這個與我因緣較深,我就對他較好,這個因緣較差,我就排斥他,不是這樣。因緣的問題是說,過去我們的生活習性,跟他的生活習性,比較接近、比較契合,但是對壞的習性方面,則應該趕緊用我們的毅力、內觀的力量將之轉變,好的習性則是大家維繫。

所以朋友交往很重要,若是錯交了朋友,而自己又沒發覺,就如同做了一件不知道錯的事,慢慢的陷下去。尤其我們曾親身體驗過,學好的較慢,學壞卻特別快,很奇怪!所以慢慢被影響了還不自知,最後導致失足誤入歧途,不知不覺也就越沈越深,等到你察覺時已經難以自拔,很難自己爬起來了。我希望你發現之後,不管是不是容易爬,只要你有要爬起來的念力,只要有想爬起來的念頭,我敢保證都爬得起來,最怕的是你跌倒發現之後,毅力不堅,鬥志不足,不敢爬起來,像現在很多販毒的青少年,看起來智商都很高。結果都因一時的好奇陷了下去,要爬起來很難,我看一看、觀察,與他們言談過,發現他們是毅力不夠,意志不堅,加上環境的種種因素。一個人有了改變自己的意志後,還得有那樣的環境讓他爬起來,有了堅毅信心之後,他若再和朋友相處就不致被污染了。剛改過沒多久又陷下去,就是毅力不夠堅定,若是毅力夠堅定,既然已戒除了,再和過去染毒的朋友相處,應該是以你的力量拉他出來才對,那才是朋友。怎可能說又被拖下去呢?你毅力夠,瞭解這是不對的,況且你已經親身經歷身受其苦的過程,你一定要以你走過改善的路將他拉起來,這才是真正的好朋友啊!不然也是「虎朋友」,殘害朋友的「虎朋友」。

朋友人格有四類

佛陀曾經告示弟子,除了朋友彼此以五事相對待之外。朋友與朋友之間的格分四種。我們人有人的格,學修學佛就是要將我們的人格,身心的人格慢慢昇華,簡單說:讓我們自己本身改善,昇華內心,改善行為,由行為的改善,慢慢增長人格,但人格的增長不是我慢,不是貪愛,是改善自己、增長自己,所以各人有各人的格,內心的格絕對不可缺憾。所以他說朋友有分四種格。

第一、有朋友如華:

如華:意似花一般,有人所交的朋友,在他得意之時,事業成功時,將他捧得像貴人似的,當成花開正豔之時,每天澆水,插在頭上走路,常常到處開口閉口都說這個朋友的好處,說得朋友像似仙人一般,等到有一天朋友若失意落魄的時候,慘了!猶如那朵花凋謝了,馬上將它棄置於垃圾桶,就遺棄他,置於一旁。一聽到他的名字,哇!不像以前那樣讚歎他、捧他,還開始會譭謗罵他,看他從那來,就好像不曾相識閃到一旁。哎喲!你跟這種人結識,人家說句世間的粗魯話,才不致於被他影響到。當時他得意時,你像似迎仙人般的接待他,讚歎他又替他宣揚,失敗時看他來卻閃到一旁,不願被影響,甚至看他來了連忙轉頭,吃一碗面付錢都不願順便幫他付。所以朋友與朋友之間,佛陀曾提到有這樣的朋友,這種朋友不宜深交,這種叫做現實的朋友,一定要注意。

第二、有朋友如秤:

說有一種朋友如同秤一樣,如果你比較重的時候,他就怎樣呢?他就垂下來。較輕的時候,他就翹起來。有一種朋友是屬於這樣的,等你有成就,你有功名,在你富貴之時,他就向你求助,向你邀功,我都是幫忙你啦!我都是如何照顧你啦!我在你身後費心費力幫忙你多少,你知道嗎?你的成就與我有相當的關係,功名富貴的時候,他就向你邀功,對你百依百順無所不從,對你好得不得了,捧你捧得很高。但是等到有一天,你不像以前那麼威風如意時,他的態度就一百八十度大轉變了,這種朋友實在要不得。

第三、有朋友如山:

是說朋友像似山一般,什麼山呢?山高如同金山一般。鳥兒都棲息在金山。山很高鳥兒都來棲息,很多朋友都來親近你,也就是說,一旦你成就了,大家都爭相親近你,全身都會發光,像金山般會發亮、發光。就像一座寶山,與他相處日沾月沐,智慧具足,正見不失,會讓我們覺得受益良多,也就是說:這朋友與我們相處時,都引導我們走好的,不是引導我們走不好的,一心一意都以智慧,教我們如何處事、如何修行、如何修身心,事業成就之外,身心安住淨化等等,這種的好朋友如同一座山,能利益所有的人。這山很壯大,猶如金山,值得發掘,你有需要去找這個朋友,朋友就會教你,不管是世間或出世間法,他都能給予你適時導正的利益,可令鳥兒來此棲息生活,這種朋友可稱益友,非常好的朋友,親近他,不論是世間、出世間,做人處事等等,他都能幫忙你,跟他相處你可獲得很多的利益。

第四、有朋友如地:

有朋友可替我們承擔一切,猶如大地。我們的地,你看,車子在開,它都不要緊,你丟擲壞東西它也無所謂,它還可以裝載萬物,不會說你掘土,它就發脾氣凶你,它依然如此不動、柔和,無論你好的、壞的倒在上面都一樣,它都不生分別心,所以大地可裝載萬物,又包括慈忍(慈悲、忍辱)、對人處事柔和有始有終。這種朋友可豐富我們的生活內涵。所以佛陀所說的四種朋友,有二善、二惡,二種好的,二種壞的。告誡我們交朋友應該認清他的動機。大願就所知道的說給各位,與各位共勉勵,那麼說歸說,做歸做,自己應該謹慎,時間到了,說到此處。

我們下集再繼續來介紹,佛陀開示的朋友關係。感恩各位,若有說的不如法,說的不圓滿的地方,希望各位能給我建議,包括對我指導,也希望對各位有所助益的能帶回去運用,感恩!祝福各位吉祥如意,所求皆願。再見!

大願語錄:

責任與執著,看起來是相連,其實不然,責任是責任,執著是執著,錯攬責任就是執著,那是消極。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一
第3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二 第4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三
第5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四 第6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五
第7頁: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六 第8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七
第9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八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