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諸山長老、各位護法居士、各位善信,吉祥如意!我們再來繼續律篇。
一個家庭,夫妻的關係是非常重要,因為夫妻必須要共同建立家庭,所以在佛陀的時代,佛陀就時時啟示說一對夫妻譬如「同命鳥」。就是說一隻鳥同一個身體,但是兩個頭,叫做同命之鳥。那麼要是這樣想,就可以瞭解佛陀說家庭夫妻關係的重要性。
婦女要有五種美德
在玉耶女經中,佛陀也有提出一個女人要怎樣才能產生五種美德?第一就是做一個「母婦」,為人的太太者用像母親疼愛兒女的心去愛自己的丈夫,也就像母親在照顧孩子的心去照顧自己的丈夫,事事必須要體貼,像是為人的母親非常忍辱。你們想看看,孩子這樣吵媽媽,這樣煩媽媽,可是媽媽她都不會發脾氣,很有耐性的愛惜這個孩子。所以為人妻子,若是以疼惜子女的心來對待丈夫,那麼這個家庭絕對非常的和樂,所以佛陀說做人的妻子,一定要具足像一個母婦,像是母親照顧子女的心態,來對待自己的先生。
第二做一位「妹婦」,用妹妹恭敬哥哥那樣的態度來恭敬自己的丈夫,相禮相讓。現在很多人還未結婚之前,彼此都互相恭敬,保持一個距離,等到結婚之後,就隨興了,一隨興之後,產生了時時刻刻的磨擦。我們人都要保持一個空間距離,才不會磨擦,太近的話,手都會打架,保持一個距離才比較不會打架,這是實際的事情。所以做人的太太若是可以對先生像妹妹敬重哥哥這樣的態度,那麼這個家庭一定相當的和樂。因為妹妹會尊重哥哥,做哥哥的也會疼惜妹妹,互相禮讓。
第三做一位「臣婦」,「臣」也就是說像我們過去帝國時代,身為人臣者必須要陪伴君主。君就是皇帝,以臣子對待國王那種謹慎的態度來對待丈夫,不要跟自己的丈夫為了一點小事來爭高爭下,爭長爭短,這種都沒好處。人最好是爭真理,千萬不要為了不應該的事情互相來爭鬥磨擦,夫妻之間千萬不要開玩笑過份,有的人開玩笑過份,稍動一下就要離婚,我看你討厭,我最討厭你啦!實際上心裏不是這樣想,但是這個嘴巴就是愛講話,雖然表面沒事情,但是一個人耳朵聽進去之後,他還沒達到這個境界,不曉得耳朵聽進去只是精神跟物質而已,他有一個我,產生了一種瞋恨的心,這瞋恨心裏面有一種報復的心態很強。一個人見面的動機很重要,見面的動機如果內心上壞印象,一點小事,他就會想到壞的地方,要是好印象,壞事情他也會想到好的事情去,這是很重要的事。所以夫妻當中千萬不要為了一點小事情,就隨興,爭高爭低,爭長爭短,惹出不應該的後遺症,因為他有報復的瞋恨心,如果遇到事情之後,他就會藉機會報復,那麼這個家庭就產生糾紛,夫妻就磨擦,磨擦之後就影響整個家庭了。
第四做一位「婢婦」。婢婦就是說像侍女,侍女就是婢女。以婢女恭敬主人那樣的服務,那樣的尊重,那樣的接待自己的丈夫,維護丈夫的尊嚴。一個人平常他的面子都很大,所以有時候先生和太太一起出門的時候,在朋友當中,或者是大眾場合,做太太的人要覺察,語言方面對先生的尊重、愛敬等等,我們都一定要做到、注意到,不要太大意,太過大意的話就產生後遺症,往往在前面覺得沒什麼,說不定事情發生之後,先生記恨在心,記在心裏。那麼先生記在心裏以後,慢慢遇到事情之後他就會有報復的心態,所以一定要像為人婢女一樣的尊敬主人,侍奉主人,一心對待自己的丈夫,維護丈夫的尊嚴。
第五做一位夫婦,也就是說像一對夫妻,彼此相敬相愛,患難與共。遇到困難的時候,夫妻彼此都不要放棄,遇到了艱難,我們一定要冷靜,要更加和合,共同討論來突破這個困難。不要遇到困難之後,譬如說:先生事業失敗(人在這個世間有成功跟失敗,失敗其實可以讓我們得到經驗,所以失敗是難免的事情,不要認為在失敗之後,我們心情就不好),然後做太太的就離家出走,放棄這個家庭,置家庭於不顧,這樣我們就不能遇到困難共同來解決。既然一個家庭是互相結合起來的,夫妻共同結合的,不要因一點小事就怕艱苫、怕波折,就遠離先生,那麼這樣就不行。先生有困難,太太一定要患難與共,太太有困難,先生要患難與共,家庭有困難,事業有困難,一定要冷靜同心合力去突破。
夫妻譬如「同命鳥」
社會很多都為了一點小事,先生本來事業做得很好,等到有一天事業失敗了,或者是一時走錯路,事業走下坡,太太就離家出走了。常聽到人家這樣說,這樣不好,夫妻有因緣才會來結合,既然有因緣來結合,遇到事情一定要相護相依,福禍相依,遇到困難合力來突破。生意成功的話有福同享,有難就來同當,這才是真正佛陀教我們的。這樣夫妻才能真正永久。夫妻是共命鳥,這是很重要的事情,千萬不可為了小事情家中不和樂,家中不和樂不只是夫妻的事情而已,簡單說人與人之間就都需要互相,何況說來做一對夫妻呢?
夫妻每天要一起生活,一起建立家庭,一起教育家庭,這是一個相當密切的關係,密切到什麼樣子呢?就像人有身體就有眼睛,不可以有身體沒有眼睛,否則就沒辦法看前面目標,走路就危險了,所以夫妻的關係很重要,因此佛陀才開示,夫妻就像是一對共命之鳥,一個身體兩個頭的共命之鳥。夫妻如果可以和樂,生活過得就輕安,我們如果過得快樂的時候,家中不染,我們心中才能安住,才能往向上、向善、向解脫的路去走。在佛經裏面時常看到佛陀將夫妻譬喻成共命鳥,實在比喻得很圓滿,很貼切。夫妻如果不和,如同一個身體兩個頭,方向不同,那麼家庭就痛苦,這個家庭就產生禍端,產生痛苦,產生磨擦。簡單說人來世間就已經有很多苦了,何苦還互相爭鬥呢?
內心的痛苦是超越身體痛苦的,如果是工作上的疲勞痛苦,躺著睡一下,休息一下,有充足的時間讓我們休息,那麼我們身體的疲勞就會好起來。要是心裏的痛苦呢?那真正坐不住,吃不下,對世間的任何一切都不會產生興趣,甚至沒有堅定意志的人,他就走上自殺這條路。自殺實在很不應該,父母生育我們,社會教育我們,社會的人付出很多,才可以培養我們社會的經驗、學問跟佛法出世斷除煩惱的智慧,那麼我們還沒用這個色身來為社會服務,哇!你就將它怎樣?將它糟塌掉了(自殺)。要自殺不如我們來盡心服務社會、回饋社會,這樣不是比自殺還好嗎?是不是這樣呢?所以很多人看不開就想要自殺。再艱苦也都會過去,不會說今天艱苦,時間就留下不會過了,在我的感覺,無論再怎麼難過,時間都在過,不論較快活、較快樂,時間也都在過,所以我們不要遇到波折,不要認為環境影響了我們的心,也不要認為社會影響到我們的心,看到社會的現狀內心不平衡。我們就消極,走逃避的路,這種都不行,這種都是沒辦法承擔的人。
過去在印度的時候,有一種鳥,它有一個身體,但是有兩個頭。我們現在社會,生出來的小孩,也有兩個連在一起的,我們報上都曾經看過,再經過我們發達的醫學來進行分割。在過去幾年前,有一個「忠仁跟忠義」那件事情,出生後身體連在一起而來分割,現在都已經在讀書,而且讀得很棒了,以後他們也能回饋社會,來為社會服務。你想想看。他們有堅定的意志,且將波折一一突破,所以不要遇到一點小事就消極,人一定要有堅定的意志,做人才會成功,做人才有價值。因為它兩個頭連在身上,所以這兩個頭一定要相應互相體貼、互相協調、互相瞭解、意志相同,相親相愛,否則一個要往東,一個要往西,這樣你想想看,這只鳥從早到晚吵架就好了,醒來一個要往東,一個要往西,意見不合,那麼兩個磨擦的痛苦,影響到這個身體。
夫妻要福禍相依
夫妻之間也一樣,一個要往東,一個要往西,理念不合就影響這個家庭的發展。假如先生跟太太的理念不合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冷靜來研究,冷靜來思考,瞭解是先生的理念較對,還是太太的理念較對,這樣才能互相溝通,理念一致,按照這個理念來走。若是兩個人的理念不同,又同一個身體,天天就你爭我奪,這實在很可憐,那麼麻煩就大了。一個家庭,先生走一路,太太走一路,理想不同,這個家庭不能說很幸福,他的事業也不能說很成功。夫妻就像這種一個身體兩個頭的共命鳥,除了要相愛相親之外,還須彼此瞭解,彼此原諒,互相協調、互相體讓、有事共同來處理,福禍相依,如事業的成就,家中的快樂同享,遇到了波折,事業波折,一定要共同來突破。以上曾經說過,不要遇到一點小事就來離開,更加傷害這個家庭,傷害彼此。
來世間未成佛道,我們要廣結善緣,我們要有理性、有智慧,千萬不要再結惡因。因為人來世間未到究竟涅槃解脫之時,這期的生命會感招來世,這期生命所做的會感招來世,這是因果的問題,千萬一定要建立。若是沒有建立因果,這個社會就會亂了,家庭就不會和樂了,所以若是大家可以共患難,互相和樂,家庭才會安樂,才可以維持一生。譬如說家庭夫妻不和合,就像兩個頭一個身體的共命鳥,一個向善、一個向惡,兩個的理念不同,一個想要飛東,一個想要飛西,就時常產生鬥爭,也如同一輛馬車,無論是兩匹馬也好,四匹馬也好,如果馬一致向前拖,這輛馬車就可以載重。假如馬兩匹分兩個方向或四匹分做四個方向,馬匹的方向不同,那麼這些馬非但不能拖運載重,彼此的體力更互相耗盡,而這輛馬車也仍然不能前進,一個要拉東,一個要拉西,結果受苦也是馬本身,那輛馬車本身沒有影響。
但是一個家庭夫妻如果不能意志相同,反而影響這個家庭,家庭當中上有父母,下有子女,都受到夫妻的意見不合而影響,情緒不好又影響社會,所以社會跟家庭有相當關係,一個家庭如果建立圓滿,走入社會就會圓滿,這是很重要的。
像現在社會離婚的機率很高,也曾經聽過離婚最速件的,結婚一個禮拜之後就離婚的也有,每天都有太多人在離婚,那夫妻不合,離婚後困難痛苦的就是什麼呢?就是那些無辜的子女,和無辜的父母,跟無辜的兄弟親戚,雖然你們賭一時之氣來離婚,但賭一時之氣離婚之後遺症呢?留下來的呢?不是離婚就算了,我們擁有自己生下來子女的關係,父母親為了我們的離婚心情痛苦煩惱,那麼我們要怎麼孝順父母呢?雙方的家庭父母煩惱,我們的親戚朋友,左右鄰居……等等,為了這件事情產生困擾,他們的煩惱是我們引起的。我們的慈悲在哪里呢?所以夫妻一定要像共命之鳥,互相意志相同,千萬不要像馬車一個拖東,一個拖西,這樣影響了家庭的大小成員,影響他們的情緒就會影響社會環境情緒。所以我們結婚之前一定要慎思、慎思,瞭解彼此理念是否相同?以後共同建立家庭會圓滿嗎?以後結婚了我們就不要嫌不好了。
結婚後一定要互相包涵,互相忍辱,俗話說:懦弱的馬也有一步踢。無論再怎麼差,也能互相照顧,互有優點。我們要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世間每一樣東西都可以讓我們使用,看你用什麼角度來做。譬如說有一種毒,這種毒我們吃下去會死,譬如說DDT,現在聽說DDT不能噴,很毒,DDT我們人吃會死,但是可以幫忙我們人殺一些害蟲。東西好壞是由我們如何轉用的,如何將它轉化、如何調配的。所以既然結婚之後,我們一定要和樂,共命之鳥如果可以和樂,那共命之鳥也可以活得很快樂啊!自在啊!假使說有一隻鳥兩個頭,甲乙不和,那產生出來的後遺症也就很多、很多了。
同舟一命助人助己
我們再來講一隻鳥甲乙不合的故事。有一隻鳥它有一個身體兩個頭,這頭我們將它分為甲乙,但是甲乙本身就不合,有一天,這個甲在睡覺的時候,這個乙就看見旁邊有好吃的東西;這時它沒有等甲醒來時才吃,它就自私,就想說趁甲在睡覺的時候,才不會跟我搶東西吃,趁這個機會它就自己享受,自己吃了,那麼吃了以後,因為它雖然頭不同,但是身體相同,東西吃了,肚子會飽飽,這個甲睡醒的時候,就說,唉!我在睡覺,沒有吃東西我的肚子怎麼會飽飽呢?咦?喔!它就馬上知道既然在睡覺沒吃東西,為什麼肚子會飽飽呢?不用想也知道,一定是甲在睡覺時乙偷吃,那麼內心就不高興,不高興就抗爭、抱怨。於是,甲就跟乙說:「你啊!趁著我在睡覺的時候,你偷吃什麼東西?我們是同一個身體兩個頭而已,為什麼有好吃的東西,你不等我醒了再吃呢?你就是自私嘛!」意見不合就衝突起來了,兩個頭意見不合,甲說一句,乙說一句,結果就吵了起來,彼此都互相折損,互相刺激,都沒有得到好處。
事情過去了,雖然表面上過去了,其實沒有過去,怎麼沒有過去呢?當然這個甲就會記恨,記恨這個乙自私,吃東西沒等我醒了再吃,甲就記恨,這個瞋恨記存起來之後,事情過了好幾天,這個甲就逮到一個好機會,什麼好機會呢?因為它們棲息在一個地方,那時剛好乙在睡覺。乙在睡覺的時候,甲就想說:「今天報復的時間到了,這個地方旁邊剛好有一種毒草,我就來吃這個毒草,吃一吃等你爬起來讓你肚子痛,讓你痛苦。」於是這甲就開始吃毒草,甲吃完毒草後,乙醒來覺得肚子怎麼怪怪的很難耐,沒多久的時間就開始呻吟了,怎麼呻吟呢?痛苦啊!這個甲看見乙在呻吟,就說:「你今天吃到苦頭了吧!我報復到了。」才剛說完,那劇毒也發作起來,因為是兩個頭同一個身體,甲也覺得劇毒攻心,非常的痛苦,因為甲的身體跟乙是共同的。忍不住!甲和乙都在那裏掙扎,痛苦呻吟沒多久,一個身體中毒兩個頭都死亡了。由於這個甲的瞋恨心念頭一起,做了如此的報復,卻沒想到雖然兩個頭,但卻是同一個身體,這毒草吃下去後果不堪設想,連自己也要損傷啊!有時夫妻在吵架也沒有考慮到那麼多,只恨不得說你快點去死而已,恨不得說你快點有惡運讓我看,這樣瞋恨報復的心實在很恐怖。所以佛陀跟我們講,修行就是要對治瞋恨心,我們如果能將瞋恨熄滅,社會就安和利樂,否則,這瞋恨就如無明火會燒功德林,這瞋恨心很恐怖,夫妻之間先生沒考慮到太太,太太沒有考慮到先生,互相殘殺,結果就像這只共命鳥。
如果不按照佛陀所說的夫妻相處之道,互相來結合,來經營這個家庭,來建立這個家庭,那麼家庭要怎麼安和樂利呢?有一些家庭,也像是這只意見不合的共命鳥,當時還沒結婚的時候,你愛我、我愛你的,愛得要死,結婚沒多久,大家吵得要死。何必呢?這樣何必?雙方都痛苦。為了一點小事就互相報復,希望看見對方痛苦才會高興,結果下場呢?害別人也害自己,所以這個問題我們要瞭解,毀人自毀啊!
佛陀遭遇種種波折
既然夫妻是共命鳥應該相愛相敬,互相扶助,千萬不可互相勾心鬥角,否則這個家庭就不能圓滿,就不能和樂了。彼此心中的痛苦,就是因為不能互相瞭解,勾心鬥角,起了一個怨恨嫉妒報復的心,不讓別人佔便宜,其實我們讓別人佔便宜,實際上是沒有讓別人占到便宜。而我們去占人家便宜,實際上卻是我們吃虧。怎麼講呢?有因果關係,總是有還他人的時候。被人佔便宜,若不是我們欠人家的,總有一天他會還給我們,所以我們一定要用這種心態去對待,不然在這世上生活,社會在變、環境在變、人心在變,不能掛無事牌的。
佛陀也曾遭遇很大的波折!什麼波折呢?我們以最簡單的來說,當時佛陀離家出走為了要悟正法出家修行,遇到很多波折,修苦行,找不到門路,甚至斷食,還險些被水沖走,身旁五個比丘誤會離開,然後弘法的時候,受到外道婆羅門及其他宗教的種種的排斥、譭謗等等。譭謗之外還想盡辦法要害死他,包括提婆達多用酒把象灌醉,要踏死佛陀,甚至在山頂上推石頭想將佛壓死,結果壓到佛陀的腳,腳流血,波折很多喔!別以為成佛之後都沒有事情,都一樣的,最後年紀大了以後,佛陀唯一的孩子羅侯羅,也比佛陀早死,佛陀左右手的弟子,也就是目犍連和舍利弗,兩個人都是佛陀的左右手,也都一一往生了。你想想看,佛陀本身有沒有波折?有!佛陀的波折很多,但是佛陀他瞭解這個波折的原理,就是我們已經有自我產生了,所以他的心沒有被波折痛苦影響,雖然外在波折很多,但是他的內心還是安穩的、自在的。
我們修行的目標也就是這樣,不是遇到事情就害怕!不用怕,事情總是會過去的,痛苦也會過去。所以夫妻當中一定要有愛,有慈悲的包容心,才可以得到愛,如果不用慈悲包容心,我們就不能得到別人相對的慈悲包容。就像我們的手往桌子上打,越用力打,你就越痛,你用小力就不會痛,何況說我們愛人家是應該,善待別人是應該的,不要勉強別人回報我們。若是活在世間,時時存有想讓人回報的心,活得會很痛苦,我有經驗過。該我們做的我們就去做,對人能付出多少就儘量付出多少,何況夫妻當中一定要有慈愛包容慈悲的心,這種才能得到別人的愛,你如果用恨來對待,只有增長恨,簡單說就是以愛對待別人,以慈悲喜捨對待別人,那麼別人對我們就會增長慈悲、增長喜捨、增長愛我們,你用恨對待人家,最後只有增長恨,到頭來自毀毀人。
琉璃王興兵屠城
我來說一個故事,就是琉璃王的事情,琉璃王的父親當初想要娶一個釋迦族的女子,由於琉璃王他父親這個國家兵多將廣,甚為強大。而淨飯王就是釋迦族,佛陀的父親淨飯王的領土比較小,雖然他的文化比較高,但是兵力卻比較弱,如果以強勢來講,釋迦族這邊比較弱,琉璃王的父親比較強。那麼琉璃王的父親希望娶一名釋迦女子為妻,可是釋迦族當時並不同意將釋迦族女子嫁過去,一方面又怕對方攻打過來,於是裏面一個大臣就出了一個主意說:沒關係我來處理。他家剛好有一個奴婢,生得很可愛很清秀,看起來很像釋迦族,那麼他就為她沐浴裝扮,坐上了一輛高貴的馬車,就出發了,就說這是我們釋迦族的貴族,送給琉璃王的父親做老婆,以後就生了琉璃王。
琉璃王出生做太子的時候,琉璃王的父親想說釋迦族的文化素養比較高,當時在印度分很多國,釋迦族的文化比較高,於是就將琉璃王送到釋迦族學習,這個琉璃王小時候就很霸道,孩子時就當孩子王。有一天去一間類似現在圖書館、休閒中心的房舍,那地方剛蓋好,希望邀請佛陀回去剪綵,慶祝一番,並且在那邊講法給釋迦族人聽。琉璃王當時就在外面和釋迦族的孩子玩,看見了這地方覺得很漂亮,就進去,看見了一張椅子,這張椅子原本是要給佛陀坐的,那麼他就自稱王,爬到上面去坐,跟釋迦族的孩子說,他是國王,跟底下的孩子發號施令。然後被釋迦族的長老看見,很不高興,心想說:你這個孩子又不是釋迦族,而且那椅子又是要讓佛陀講經坐的。這個時候就從上面把他抓下來,罵他說:你不是釋迦族的孩子,你是釋迦族奴婢的孩子而已。當時還是孩子的琉璃王太子,被人羞辱、嘲諷、挨罵之後就記在心裏。那時太子出門在外都有派人照顧,都有一位婆羅門,琉璃王做太子時瞋恨心很重,就跟旁邊照顧他的人說:你幫我記著,將來我要是登基當王的時候,這件被污辱的事你要提醒我,別讓我忘記,你要幫我記著。這瞋恨心琉璃王就把它放在心上。
等到太子慢慢長大,做了琉璃王的時候,那位婆羅門就提醒他當時被釋迦族污辱的過程,哦!這個琉璃王的心禁不起別人每天講,肚子一股怒氣就上來,便一心一意想要報復,要去滅釋迦族。瞋恨心一起,就帶著他精銳的戰士去討伐釋迦族。佛陀知道這件事,就帶著所有的比丘在路上打坐,阻止軍隊的前進。琉璃王就問說:佛陀啊!樹林裏很清幽,樹林也很寬闊,環境很好,為何帶你的弟子在路邊坐呢?佛陀知道琉璃王要去攻打釋迦族,他說:「不忍心看見自己的釋迦親族被人殘殺」等等。」於是跟琉璃王開示,琉璃王聽了之後,就不敢過去,帶領著他的兵馬調頭回去了,所以頭一次阻止琉璃王殘殺釋迦族。然而這個琉璃王他並不是這樣瞋恨就算了,都還記得!有一天又想說,佛陀離開這個附近,到別的地方去弘法,離得很遠了,假使再趕來也沒辦法阻止這場戰爭了。於是又出兵去攻打釋迦族,一到釋迦族,破了城門開始大屠殺。
在大屠殺的過程中,有一位在家居士修得很好,這名居士叫做摩訶男。這個摩訶男怎麼呢?在經典上常看見摩訶男跟佛陀請法。摩訶男也是一位釋迦族,但是他是在家居士。他在社會上人際關係很好,事業做很大,所以很多人都對他很好,摩訶男看到釋迦族被殘殺的情形,內心產生了一種慈悲心,就跟琉璃王說:「看在我們的交情,看在你也是釋迦族一分子的情面上,你能不能幾分鐘時間給我。」琉璃王說:「怎樣?」「我跳到前面這水池裏,等我浮上來的時候,你再殘殺好不好,我實在很不忍心看你殘殺釋迦族無辜的老幼。」琉璃王就說:「哎呀!你跳到池裏時間能多久呢?讓你最會撐也兩三分鐘而已,允准你,達成你的心願。」就下令暫停屠殺,摩訶男就噗通一聲!跳了下去,跳到這池中,琉璃王就在上面等,一分鐘、二分鐘、三分鐘、四分鐘、五分鐘……一直過去,咦!二十分鐘過去,半小時了,怎麼沒有爬上來,就懷疑是不是下面有什麼古怪,還是有什麼特殊的逃走秘道?他的部下就噗通!跳下去看,上來說:「大王!這個摩訶男為了救釋迦族免遭殘殺,將他的頭髮綁在下面的石頭上,已經自殺了。」琉璃王聽了這話之後,他那種殺戮的心,殘忍的心就這樣柔和降了下來,於是就停止殘殺釋迦族。你想想看,瞋恨引發這麼嚴重的傷亡,難怪過去人家說,無明火會燒盡功德林。
家庭和睦才能行善培福
所以這個瞋恨影響夫妻,影響家庭,影響社會。社會很多都是因瞋恨報復的心,嫉妒的心,惹出很多的糾紛,所以我們一定要用慈悲包容才可以得到對方的愛,如果用瞋恨,只有增長瞋恨而已,到最後就像釋迦族被琉璃王殘殺那樣,不知殺死多少生靈,不知造多少惡業!所以夫妻和合,家庭美滿,我們才能行善培福,夫妻家庭不能美滿,每天都在那裏煩惱,情緒不好,怎麼有心去行善呢?怎麼有心去修行呢?家庭和合才能行善培福,家庭如果不和合要行善培福是不可能。家庭夫妻不和合,無精打采,心事重重,每天都情緒不好,要怎麼去利益別人?無法行善培福,怎麼進一步的去修行,離苦得樂,滅生老病死的大苦集呢?何況佛法又是甚深的教理!
社會上的宗教全都是好的,除非他是騙人的,除非他是邪教義的,除非他是不修心的,否則宗教都是好的。我們不能在宗教當中互相排斥,唉呀!基督教不好,天主教不好,其他教不好,不可說其他宗教的是非,因為各個宗教能夠生存,當然有它的優點。信仰任何宗教的人,都有他與該宗教的因緣,我們不要去勉強別人一定要信什麼教,我們也不要排斥別的宗教,宗教與宗教互相排斥就不算宗教了,因為宗教各具其宗旨教義,每一個宗教有它的宗旨,有它的教義。宗教推廣它的宗旨教義來利益社會、來淨化人心,佛教也推廣它的教義淨化人心。宗教各以自己的宗旨、教義來淨化人心,所以都是好的。除非是邪教。什麼是邪教呢?沒宗沒旨,包括都勸人作壞危害社會,這種宗教除外。
各人有各人的宗教目標和理想,我們不能勉強別人不要去講,也不能左右別人一定要這樣講,也無法左右別人要怎麼做。各人有各人的業力,各人有各人的理想,各人有各人的目標,隨順他的理想目標去進修他的興趣,這是因緣的問題。所以不僅是夫妻,還包括社會、包括宗教等等,都應該要這麼做,否則隨時都在你爭我鬥,哪有心情去靜思,思惟真正緣起緣滅甚深的教義呢?這不可能!所以從家庭的和樂演變到社會,就像是一串念珠一樣,一粒接一粒,都有連帶關係,小到大,大到小,像一串念珠,一粒接一粒串在一起掛在手上,你如果掉了一粒,斷了,全都掉光了,所以不要輕忽一個家庭,小小一個家庭就足以引起社會的問題,這是事實呀!所以夫妻要圓滿,時時刻刻一定要相敬,內心如果還沒到境界,當起了一個瞋恨心的時候,馬上我們要提醒自己,用慈悲來對治瞋恨,如果沒辦法就念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學他的慈悲,來化解我們的瞋恨。因為大家都知道有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若我們沒辦法達到內觀的境界,那就來念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就可以淨化我們的瞋恨心,那麼我們就能家庭和樂、社會和樂、世界和樂,大家就很自在很快樂。人間淨土就生出來了,然後再更加精進向上追求緣起甚深的教義,斷滅生老病死的大苦集。
弟子應以五事對待師長
我們再來看佛陀對師徒之間相處的說法如何?佛陀教我們說:為人師者和徒弟,像老師和學生,到底要如何才能達到圓滿,達到理想。做人徒弟,或做人學生者必須要以五事對待師長。佛陀說:徒弟應以五項來對待師長,也就等於說學生要對待老師依五項:
第一、在師長前必須起立:
也就是說我們當學生的,看到老師在那裏我們要起立,老師沒坐我們不可坐,看到老師來要站起來,看到師父來我們要站起來,老師叫學生坐,學生才可以坐,師父如果來,我們為人弟子要站起來,這是一個禮貌,如果有客人來,我們也站起來這也是一種禮貌。我們尊敬別人,別人就尊敬我們,我們對人有禮貌,別人就對我們有禮貌,所以佛陀說的並不僅限於師徒關係,應包括人與人,你對我謙虛禮讓,我當然就對你謙虛禮讓,互相謙虛禮讓,那麼這個社會處處就和樂,處處就能互相關愛了嘛!
第二、親近侍奉:
就是為人學生有因緣機會一定要親近師長為他服務,奉侍師長是做弟子的責任。人說世間的第一福一定要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這在十六觀經裏有說,如此這樣就是人間第一福。福是靠自己培養來的,不是去求來的,也不是用錢買來的,是靠自己培養起來的,真正的培養是沒有離開心,做一切事情都沒有離開身,所以奉侍師長是做弟子的責任。
第三、若聞思語:
就是說師父在開示的時候,做弟子的一定要專注聽師父開示,思惟師父開示的意思是什麼,不要師父在開示,做弟子的一句來、一句去,沒禮貌,不瞭解師父所講的意思是什麼,就跟師父爭辯,做弟子的一定要瞭解,等師父開示完後有疑問才舉手發問,師父再解釋。不要人家在講話,你從中間就插話進去,這也是我的一個毛病,十多年前認為別人在講話,我們靜靜的聽,等到他說完我們再講,可是毛病是有時候人家講到一半,覺得沒道理,我就插話下去,他還沒講完,我就從中插話,這就是我自己的修養不夠。我們內觀要覺察,當學生的,老師在教我們,我們要注意聽,專心聽。聽聽看老師在教我們什麼?專心聽完後,如果有疑問才跟老師發問,千萬不要「近廟忌神」。認為我們隔壁那間廟不興,要跑到很遠去拜拜才會興旺,現在社會上師徒的關係往往會這樣,相處一久就覺得這位師父沒什麼,「近廟忌神」,這個老師教我們一久,就覺得這老師沒什麼,其實他不瞭解。佛陀在長老偈有講:不管他是做你的老師還是師父,至少他的經驗比你豐富,不然他走的路也比你遠,可以用他的經驗來讓我們做參考,是不是這樣?何況說你用互相的角度。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弱點,世間絕對沒有十全十美的,除非說學到跟佛陀一樣,在因地修行當中,都還有習性,何況說阿羅漢也還有習性,只是阿羅漢他的習性是善的,不是惡的習性而已,所以我們聽師父在開示的時候一定要專心,千萬不可有散亂的心,不可沒禮貌。
第四、尊重師長,對於師長要有感恩的心:
如果對自己的師長沒辦法感恩,對自己的老師沒辦法感恩,對長輩沒辦法感恩,那麼這樣要怎麼面對社會呢?所以我們一定要感恩、惜緣、惜福,時時刻刻尊重師長。
第五、凡所教誨,悉皆持:
也就是說老師教我們的,或是師長開示所教我們的,必須要記住。謹慎思惟老師在講什麼,瞭解他的意思,還要依師長的教導去奉行,依師長的教導去做、去經驗,有疑問再去請教師長,那麼這樣我們才會進步,不可自己我慢自高。看輕師長,看輕老師。這就是佛陀所說的,弟子必須應該要對老師、對師長行五件事。今天時間又到了,祝福各位身心安樂,吉祥如意。感恩!再見!
大願語錄:
入道發心為首務,修行急務立願先,忘失菩提修善法,依然還在輪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