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優婆塞戒經講錄 太虛大師著

優婆塞戒經講錄 太虛大師著

悲品第三

[日期:2011-01-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太虛大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悲品第三

先明大悲生因,即悲品,後明解脫,即解脫品。

己二 辨發心因

庚一 大悲生因

辛一 問答發因

壬一 通問發因

善生言:『世尊!彼六師等不說因果,如來所說因,有二種:一者、生因,二者、了因。如佛初說發菩提心,為是生因、是了因耶』?

悲、即慈悲之悲,悲天憫人之悲,亦即哀憐之心,是為悲義;須依一切眾生所發。又須了知眾生性空,方謂大悲,非僅對自已親愛者所起悲痛之謂。但悲有淺深,不到佛果,則悲起皆待緣;一到佛果,則悲不必由緣而起,即是同體無緣大悲。在此品中,明應如何發起悲心,進而起菩提心。

發即是發見、或發生,發見、在科學上亦謂發明,不過發生是生因,發見是了因。此段文即通問發因。此文即善生問佛義,六師在前第一品已講過。外道因果不得成立,雖說因果,等於不說,即六師說因果之理,不能通達。如來、亦即佛陀尊稱之一。生因、即能產果者。了因、即明了因;如屋內電燈之光一照,則室內各物皆現,室內各物並非燈光所生,不過因光發現而已。前兩品皆言發菩提心,究竟發心之發,是發生、抑發見耶?

壬二 廣答因義

癸一 汎說多種因相

『善男子!我為眾生或說一因,或說二因,或說三因,或說四因,或說五因,或說六、七、至十二因。言一因者,即生因也。言二因者,生因、了因。言三因者,煩惱、業、器。言四因者,所為四大。言五因者,未來五支。言六因者,如契經中所說六因。言七因者,如法華說。言八因者,現在八支。言九因者,如大城經說。言十因者,如為摩男優婆塞說。十一因者,如智印說。十二因者,如十二因緣。善男子!一切有漏法無量無邊因,一切無漏法無量無邊因,有智之人欲盡知故,發菩提心;是故如來名一切智。』

善男子者,呼善生而答之也。十二因以上,有說十五依處,二十四因,乃至無量因者。十二因、就是普通所講十二因緣也。一因:為生因之因,因所生者為果,能生果者為因。二因:在涅槃經中常說為生因、了因。三因者:煩惱與業為內因,器即器世界為外因。有根生為正報,此中正指為因之業報。四因:為四大,即地、水、火、風,亦即內身外器皆地、水、火、風所成。又通常四緣,即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及增上緣,亦為四因。五因:未來五支,即十二因緣中之愛、取、有、生、老死。六因:為眾多契經所說。梵文修多羅,修婄路,華語契經,為眾經之通名;因佛說法契理契機,故具言契經。不契理、則不能切合真理;不契機、則不能化度眾生。六因:在大小乘論皆說之: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類因,四、相應因,五、遍行因,六、異熟因。七因者:法華經並無明白說七因之文,不過在方便品內有十如是,除後二──果報及本末──其前即為七因。八因者:即十二因緣中現在八支,所謂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九因者:出大城喻經。十因者:摩男優婆塞、為佛之弟,即須承王位欲出家未能者。此二經,待考。大乘論中有明十種因者,即一、隨說因,二、觀待因,三、牽引因,四、生起因,五、攝受因,六、引發因,七、定異因,八、同事因,九、相違因,十、不相違因。前六因、俱舍論詳說之;十因、瑜伽師地論論之亦詳。十一因者:在漢文智印經不可考,但說有七因發菩提心:一、如佛菩薩發菩提心,二、正法將滅為護持故發菩提心,三、見諸眾生眾苦所逼起大悲念發菩提心,四、菩薩教餘眾生發菩提心,五、布施發心,六、因他發菩提心而發心,七,見如來相好莊嚴與聞佛教而發心;或漢譯簡略故。十二因:即十二因緣,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以其展轉為因,故名為十二因。有漏、如壼漏則茶盡,屋漏則水滴。無漏之法,分別說其因則為數無量無邊,如說六波羅蜜,八萬四千波羅蜜,無量數波羅蜜;有漏之法亦然。有智之人,為欲盡知有無漏一切因,故發菩提心。佛以悉知一切法無量無邊因,故稱為一切智者。

癸二 正辨悲是生因

『善男子!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今當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發心,是故悲心為生因也』。

發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生因者,即是大悲;無上菩提心非有大悲則不能發。不欲了脫生死,亦不能發菩提心。然小乘雖欲了脫生死,但無大悲,亦不能謂為發無上菩提之心。故修發菩提心,要從大悲修起。如穀播種,無種則穀不生,發菩提心亦然,無大悲則菩提心不生。』

辛二 問答修悲

壬一 善生問修悲法

『世尊!云何而得修於悲心』?

此即善生問如何而得修悲。

壬二 如來說修悲相

癸一 三十六因明生悲

『善男子!智者深見一切眾生沈沒生死苦惱大海,為欲拔濟,是故生悲。又見眾生未有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我當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又見眾生雖多怨毒,亦作親想,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迷於正路,無有示導,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臥五欲泥而不能出,猶故放逸,是故生悲。又見眾生常為財物、妻子纏縛,不能捨離,是故生悲。又見眾生以色命故而生憍慢,是故生悲。又見眾生為惡知識之所誑惑,故生親想,如六師等,是故生悲。又見眾生墮生有界,受諸苦惱,猶故樂著,是故生悲。又見眾生造身、口、意不善惡業,多受苦果,猶故樂著,是故生悲。又見眾生渴求五欲,如渴飲鹹水,是故生悲。又見眾生雖欲求樂,不退樂因,雖不樂苦,喜造苦因,欲受天樂,不具足戒,是故生悲。又見眾生於無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又見眾生無定有性,流轉五有,是故生悲。又見眾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業,是故生悲。又見眾生受身心苦而更造業,是故生悲。又見眾生愛別離苦而不斷愛,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處無明闇,不知熾然智慧燈明,是故生悲。又見眾生為煩惱火之所燒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又見眾生為五欲樂造無量惡,是故生悲。又見眾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飢者食於毒飯,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處在惡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惱,猶故放逸,是故生悲。又見眾生流轉八苦,不知斷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又見眾生飢渴、寒熱,不得自在,是故生悲。又見眾生毀犯禁戒,當受地獄、餓鬼、畜生,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色力、壽命、安隱、辯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諸根不具,是故生悲。又見眾生生於邊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處饑饉世,身體羸瘦,互相劫奪,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處刀兵劫,更相殘害,惡心增盛,當受無量苦報之果,是故生悲。又見眾生值佛出世,聞說甘露淨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又見眾生信邪惡友,終不追從善知識教,是故生悲。又見眾生多有財寶,不能捨施,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耕田種作,商賈販賣,一切皆苦,是故生悲。又見眾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屬、宗室、不相愛念,是故生悲。善男子!有智之人,應觀非想非非想處所有定樂,如地獄苦,一切眾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此即佛以三十六因明生悲。若佛大悲,須了眾生性空。三十六因者:一、深見眾生沉沒苦海、欲拔救故。二、見眾生無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之三念,欲彼具足故。廣說還有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亦是見賢思齊之意。一、即怨親平等無分別故。四、見眾生無有開示指導,欲示導故。五、見諸眾生沈耽五欲,──即財、色、名、食、睡──而又放逸,欲救濟故。六、見眾生等為財物所束縛而造惡,欲令捨離故。七、見眾生以色力健美、壽命延長而生驕慢,欲令悔改故。八、惡知識、即惡友,誑惑、即故意顛倒是非,偽似親愛,如六師外道,欲令眾生遠離故。九、苦略有三:即苦苦、行苦、壞苦,欲令眾生知苦斷苦故。十、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貪、瞋、癡之十惡,欲令斷絕故。十一、渴求財、色、名、食、睡之五欲,愈求愈苦,欲令悔改故。十二、不樂苦而反造苦因,欲求樂而不造樂因,欲令離此倒行故。十三、我所、即我所有,所有、即法律上所有權義,非但我所有空,四大皆空,五蘊非有,何處去覓我?眾生不知,欲令知故。十四、有,有三有、五有、二十五有等之別,五有、即五道,謂人、天、地獄、餓鬼、畜生、之五趣,欲令超出此流轉故。十五、畏而又造,愚而不知,欲令知故。十六、多有因身心疾病等而更造殺生業者,欲令悔改故。十七、斷別離苦,先得斷愛,欲令斷故。十八、除無明黑闇,須要智慧光明,欲令熾然光明故。十九、除卻煩惱火,須用三昧水,三昧即定,所謂心靜自然涼,欲令得此故。二十、五欲本非樂,欲令勿以此造惡故。廿一、又有明知五欲之苦,而仍求之不息,欲令心息故。廿二、遇暴王不知求避而放逸,欲令悔改故。廿三、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欲令斷除故。廿四、飢渴、寒熱,欲令自在故。廿五、眾生不自見毀戒得苦報,欲令悔改故。廿六、色力即健康,壽命即命根長久安樂,均不能自在者,欲令自在故。廿七、諸根不具,為惡業所感,欲自悔改故。廿八、邊地、即無佛法教化之地,欲令得佛法教化故。廿九、如現世互相搶奪之匪,皆因飢饉羸瘦,欲令免除故。三十、世界大戰,更相殘害,當受無量之苦,欲令免除故。在此時、如各國人皆想弭戰爭,求和平,即可從此生悲發心而實現和平。卅一、雖聞佛說法,每不能受持,欲令其改變故。卅二、從邪棄正,必受大苦,欲令反其道故。卅三、有寶不施,由此造惡,欲令悔改故。卅四、農工商苦,欲令解除故。卅五、不相愛亦惡業所感,欲令改悔故。卅六、總言一句,三界皆苦,而生非想非非想天,壽命經八萬大劫,然以佛法觀之,將來還有墮落地獄之苦,以在輪迴中故;一切眾生亦莫不然。前三十五為分別言之,此第三十六為總括說也。因見眾生有此種種之苦,所以生悲。

癸二 別以四因明大悲

『善男子!未得道時,作如是觀,是名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未得道時,雖作是觀,觀皆有邊,眾生亦爾;既得道已,觀及眾生皆悉無邊,是故得名為大悲也。未得道時,悲心動轉,是故名悲;既得道已,無有動轉,故名大悲。未得道時,未能救濟諸眾生故,故名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濟,故名大悲。未得道時,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與慧共行,故名大悲。』

要證生空,即人我空,或生、法──人我、法我──空之智,如聲聞須陀洹果以上,或辟支佛以及初地菩薩,方謂之得道。若就廣義言,初住發菩提心之勝解行地,亦可謂得道。得道之後,法法無邊,以得生法空其智無邊故,觀眾生亦無邊,故名大悲。又生法空智,一切平等,雖與眾生種種苦相應而智不動,常常如此,故名大悲。未得道時則否,故只名悲。又從功用上講,以普救與否及與慧共行與否,為悲與大悲分別之標準。此以四種相顯明大悲。

壬三 結示修悲利益

癸一 總明修悲菩薩益

『善男子!智者修悲,雖未能斷眾生苦惱,已有無量大利益事。善男子!六波羅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

與眾生相親相愛而無怨對,故有無量利益。

癸二 別顯在家菩薩益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修悲,是不為難,在家修悲,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有惡因緣故。善男子!在家之人若不修悲,則不能得優婆塞戒,若修悲已,即便獲得。善男子!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羅蜜,不能具足檀波羅蜜,在家之人則能具足。何以故?一切時中一切施故。是故在家應先修悲,若修悲已,當知是人能具戒、忍、進、定、智慧。若修悲心,難施能施,難忍能忍,難作能作,以是義故,一切善法悲為根本。』

在家之人,為一身、一家之計,以惡緣多故,不易修悲。但得優婆塞戒與否,必以能修悲與否為斷,即以修悲為戒體故。真能發心之在家人,多能樂善好施。出家之人,以法施為多而難行財施,在家之人,兩施俱能具足。然行施先應修悲,所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故在家菩薩應注意修悲。非然者,則貪、瞋易起,而動輒作惡矣。大乘智慧,無悲則不能起,無悲之智,不過口頭上,書本上之智慧而已,離開口頭、書本則無智慧。

癸三 結成修悲廣大益

『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當知是人能壞惡業如須彌山,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所作少許善業,所獲果報如須彌山。』

悲心如火,惡業如薪,有火可燒薪盡,有悲可滅惡盡,故不久可成正覺。

【書籍目錄】
第1頁:懸論 第2頁:集會品第一
第3頁:發菩提心品第二 第4頁:悲品第三
第5頁:解脫品第四 第6頁:三種菩提品第五
第7頁:修三十二相業品第六 第8頁:發願品第七
第9頁:名義菩薩品第八 第10頁:義菩薩心堅固品第九
第11頁:自利利他品第十 第12頁:自他莊嚴品第十一
第13頁:二莊嚴品第十二 第14頁:攝取品第十三
第15頁:受戒品第十四 第16頁:淨戒品第十五
第17頁:息惡品第十六 第18頁:供養三寶品第十七
第19頁:六波羅蜜品第十八 第20頁:雜品第十九
第21頁:淨三歸品第二十 第22頁:八戒齋品第二十一
第23頁:五戒品第二十二 第24頁:尸波羅密品第二十三
第25頁:業品第二十四 第26頁:羼提波羅蜜品第二十五
第27頁:毗梨耶波羅蜜品第二十六 第28頁:禪波羅蜜品第二十七
第29頁:般若波羅蜜品第二十八 第30頁:重示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2-2-26 11:07:57
可以購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