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優婆塞戒經講錄 太虛大師著

優婆塞戒經講錄 太虛大師著

自他莊嚴品第十一

[日期:2011-01-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太虛大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自他莊嚴品第十一

由假名菩薩入實義菩薩,自他兼利,即能自他莊嚴。

辛二 舉自他莊嚴勸

壬一 問答能自他利

善生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具足幾法能自他利』?『善男子!具足八法,能自他利。何等為八?一者、壽命長遠,二者、具上妙色,三者、身具大力,四者、具好種姓,五者、多饒財寶,六者、具男子身,七者、言語辯了,八者、無大眾畏』。

幾法者,幾多功德之意,謂須具若干功德方能自他兼利。八種法:前六皆福德,後二則有關智慧。壽命長遠者,非特異其類之壽命也。自古聖賢,如釋尊年八十歲,孔子七十餘歲,如在人中,即得人中較長之壽命耳。蓋人須至五十、六十歲後,其經驗、道德、學問、年齡方為眾所欽仰,而能利人也。具上妙色者,即色身具足相好。身具大力者,佛菩薩皆身具大力,若人身力不具,則雖有利自他之心而無其力,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也。具好種姓者,如印度婆羅門、剎帝利之類,為多人所欽仰,方能自他利。具男子身者,以其身比女子強健,能耐勞苦艱難之事;蓋修菩薩行,須行常人所不能行故。言語辯了者,須舌根銳利,智慧具足。無大眾畏者,即於大眾中無怖畏。憶昔有一修行人,經典極熟,於少數人中頗能講解,後於昇大座講經時,聽者甚眾,忽起怖畏,不能講說,下座後即懊惱致病以死!

壬二 問答八事所因

善生言:『世尊!何因緣故菩薩得壽命長,乃至大眾不生怖畏』?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無量世中慈心不殺,以是因緣,獲得長壽。無量世中常施衣燈,以是因緣,獲得上色。無量世中常壞憍慢,以是因緣,生上種姓。無量世中常施飲食,以是因緣,身力具足。無量世中常樂說法,以是因緣,多饒財寶。無量世中呵責女身,以是因緣,得男子身。無量世中至心持戒,以是因緣,言語辯了。無量世中供養三寶,以是因緣,無大眾畏。』

 

善生意:有果必有因,上八事究以何因而得?故問世尊。不殺以得壽命者,不獨前生修今生得,即現生修亦可現生得。生上種姓者,在中國如生在世家大族。身力原藉飲食資養,能常施飲食,俾無飲食者得到飲食,故能得身力充足之報。以法施人,俾人得到學問道德者,亦能得饒財之報。呵責者,不貪著之謂。中國有所謂女中丈夫者,即有剛健之氣,此種人將來可轉得男子身。以三界言,超過欲界則無男女之分,至諸佛真如法身,平等平等,更無男女性之差別;在欲界中,因有男女貪愛之性,故有男女之報。在因中、男女均可以修男子身。持戒者,即止惡行善,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即生真實智慧,所以得言語辯了之果。佛法僧三寶,為真正皈依處;他若諸天等所成功德,均不免有欠缺,故非真正可歸依處。惟佛有大威德,大智慧;其所說法,亦究竟圓滿;依佛法修行之僧,亦真實無漏;此三者譬如波濤大海中之救渡寶筏,故為真正歸依處。

壬三 明八事所由成

癸一 三因緣

『如是八事,有三因緣:一者、物淨,二者、心淨,三者、福田淨。云何物淨?非偷盜物,非聖遮物,非眾共物,非三寶物,非施一人迴與多人,非施多人迴與一人,不惱他得,不誑他得,不欣人得,是名物淨。云何心淨?施時不為生死善果,名稱勝他,得色、力、財,不斷家法,眷屬多饒;唯為莊嚴菩提故施,為欲調伏眾生故施,是名心淨。云何福田淨?受施之人遠離八邪,名福田淨。善男子!以如是等三因緣故,八法具足。』

物淨者,指所施之物言,非從偷盜不義之行而得之物。聖遮物者,為聖法所遮之物,如五葷不淨蔥蒜等類。非眾共物,即非已所有之公物。迴與者,謂己施與人者又拿來施與他人。惱他得者,係惱恨他人而得之物。誑他得者,即騙他而得。欺人得者,係以智識乘智淺者而得。心淨者,以布施動機存心利他而定。生死善果者,即欲得人天福報。名稱勝他者,即為名而施。得色、力、財者,菩薩為弘法利人,非為得色、力、財。不為家法眷屬多饒者,菩薩應普為一切眾生,不應為不斷家法盛旺及眷屬多饒。唯為二種:一、為莊嚴佛果,二、為調伏眾生。菩薩除此二種外,即無所事。所施之物為施物,能施人之心即施心,受施之人為受施之福田。八邪者,即與八正道相反。八正為:正語、正見、正業、正勤、正定、正命、正念、正思惟;八邪:即邪語、邪見、邪業、邪勤、邪定、邪命、邪念、邪思惟。常行八正道者,為三乘聖眾。三種清淨,不僅布施有之,其他善行亦有之。

壬二 八所以

『善男子!菩薩所以求於長命,欲為眾生讚不殺故。菩薩所以求上色者,為令眾生見歡喜故。菩薩所以求上種姓,為令眾生生恭敬故。菩薩所以求具足力,為欲持戒、誦經、坐禪故。菩薩所以求多財寶,為欲調伏諸眾生故。菩薩所以求男子身,為欲成器盛善法故。菩薩所以求語辯了,為諸眾生受法語故。菩薩所以求不畏大眾,為欲分別真實法故。』

 

不畏大眾者,要心如大海,安然不動,其目的在為眾生授真實法,覺悟一切眾生。

壬四 由八事所成德

癸一 有德不憍

『善男子!是故菩薩具足八法能自他利,能如是行,是名實行。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八法者,具足受持十善之法,樂以化人;具足受持優婆塞戒,樂以化人。雖得妙色,終不以是而生憍慢;雖持淨戒、多聞、精進、大力、好姓、多饒財寶,終不以此而生憍慢。不以幻惑欺誑眾生,不生放逸,修六和敬。菩薩具足如是等法,雖復在家,不異出家。如是菩薩終不為他作惡因緣,何以故?慚愧堅故。』

不憍、即儒書中所謂『富而不驕』,其實不僅富不應憍,即貴或有學、有名、有德、有智,皆不應憍人。十善、但為人天善法,而優婆塞五戒,從佛法性海中流出,乃可為出世階梯也。幻惑者,即以多智、多力而施巧技。六和敬者,即尊重團體之法,出家人有六和之戒法,在家之人亦應身、口、意三業恭敬。和合者,在家人能修六和合敬,善敬同道,即無異在家。慚愧堅、則不為他作惡因緣。

癸二 處世不動

『善男子!在家之人,設於一世受持如是優婆塞戒,雖復後生無三寶處,終不造作諸惡因緣。所以者何?二因緣故:一者、智慧,二、不放逸。善男子!於後惡處不作惡事,有四因緣:一者、了知煩惱過故,二者、不隨諸煩惱故,三者、能忍諸惡苦故,四者、不生恐怖心故。菩薩具足如是四法,不為諸苦一切煩惱之所傾動。善男子!不動菩薩有五因緣:一者、樂修善法,二者、分別善惡,三者、親近正法,四者、憐愍眾生,五者、常識宿命。善男子!菩薩具足如是八法,若聞譏毀,心能堪忍;若聞讚歎,反生慚愧。修行道時,歡喜自慶,不生憍慢。能調惡人,見離壞眾,能令和合。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恥處,終不宣說,聞他祕事,不向餘說。不為世事而作咒誓。少恩加己,思欲大報;於己怨者,恆生善心。怨親等苦,先救怨者。見有罵者,反生憐愍;見他偷時,默然不動;見來打者,生於悲心。視諸眾生,猶如父母。寧喪身命,終不虛言。何以故?知果報故。於諸煩惱應生怨想,於善法中生親舊想。若於外法生於貪心,尋能觀察貪之過咎,一切煩惱,亦復如是。雖復久與惡人同處,終不於中生親善想;雖與善人不同居止,終不於彼而生遠想。雖復供養父母、師長,終不為是而作惡事。乏財之時,見有求者,不生惡想。雖不親近凶惡之人,而其內心常生憐愍,惡來加已,以善報之。自受樂時,不輕他人;見他受苦,不生歡喜。身業清淨,持四威儀,即以是法用化眾生。口業清淨,誦讀如來十二部經,即以是法用化眾生。意業清淨,修四無量,亦以是法開化眾生。假身受苦,令他受樂,甘樂為之。世間之事,雖無利益,為眾生故而亦學之,所學之事,世中最勝,雖得通達,心無憍慢,以己所知勤用化人,欲令此事經世不絕。於親友中不令作惡,樂以上八教化眾生。說因說果,無有錯謬。愛別離時,心不生惱,觀無常故。受樂受時,心不耽荒,觀苦、無常。善男子!菩薩具足如上八法,則能施作如是等事。』

生無三寶處終不造惡,以有不放逸及智慧之報故。忍苦者,如無恆產而有恆心之士,及君子固窮之君子。不動者,如孔子四十不惑,孟子四十不動心之類。在佛法中,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賢人,亦可得不動。正法者,亦有世出世之分。常識宿命者,非人中聖人所能得,到三賢位菩薩亦不能常得,須到初地以上方得。讓毀能忍者,以無關自他利,不必護雪之者是。讚歎往往有過其實者。在佛法中破和合僧,即乖合鬥爭。廣言之,一國之中有破和合者,輒起戰爭,再廣言之,全世界人類,各民族國家,亦因乖合起鬥爭。推而廣之,其義無窮;能令和合,則自他利矣。咒誓、即為世間事賭咒、發誓之類;在出世法上之誓願,如四宏誓願之類,則應為之。見偷不動,應事後以正法化之。眾生為父母者,自無始來從眾生受身,謂為父母,並不為過。菩薩於他不生怨想,而於己之煩惱應生怨想。為供養父母、師長而作惡事者,世間往往有之,究不應當也。凶惡之人,如自己為大菩薩,還須親近而化度之。四無量心:即慈、悲、喜、捨。世事無利,為眾生故學之者,如修外道苦行之類是。

壬五 顯在家菩薩勝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是八法,是不為難;在家修集,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菩薩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此為本經每品通義,如前已詳。

【書籍目錄】
第1頁:懸論 第2頁:集會品第一
第3頁:發菩提心品第二 第4頁:悲品第三
第5頁:解脫品第四 第6頁:三種菩提品第五
第7頁:修三十二相業品第六 第8頁:發願品第七
第9頁:名義菩薩品第八 第10頁:義菩薩心堅固品第九
第11頁:自利利他品第十 第12頁:自他莊嚴品第十一
第13頁:二莊嚴品第十二 第14頁:攝取品第十三
第15頁:受戒品第十四 第16頁:淨戒品第十五
第17頁:息惡品第十六 第18頁:供養三寶品第十七
第19頁:六波羅蜜品第十八 第20頁:雜品第十九
第21頁:淨三歸品第二十 第22頁:八戒齋品第二十一
第23頁:五戒品第二十二 第24頁:尸波羅密品第二十三
第25頁:業品第二十四 第26頁:羼提波羅蜜品第二十五
第27頁:毗梨耶波羅蜜品第二十六 第28頁:禪波羅蜜品第二十七
第29頁:般若波羅蜜品第二十八 第30頁:重示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2-2-26 11:07:57
可以購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