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塵學道,即俗修真,乃達人名士及愚夫愚婦皆所能為。
——印光法師
有一天,一個叫源律師的人問慧海禪師:“和尚修行用功么?”
慧海禪師爽快地答道:“當然用功啊!”
源律師緊接著問道:“那您是怎么用功呢?”
慧海禪師平靜地說:“餓了吃飯,困了睡覺。”
源律師很不解:“所有人都是餓了吃飯,困了睡覺,這算什么用功啊?”
慧海禪師搖搖頭:“不一樣。”
源律師不依不饒:“有什么不一樣呢?”
慧海禪師解釋道:“世間人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索取;睡覺時不肯睡覺,千般計較。所以不一樣。”
源律師點了點頭。
修行的人和世俗的人有什么不同呢?其實沒什么不同,人生在世每天都要吃喝拉撒睡,要學習,要工作;和尚也一樣,要吃喝拉撒睡,要做功課,要參加勞動。學佛修行其實是一件極為平常的事情,平常到什么程度呢,就像吃飯睡覺那樣簡單。
人活著就要吃飯,吃飯是為了維持生存,粗茶淡飯怎樣,山珍海味又怎樣?穿腸而過之後,出來的都是一樣臭烘烘的大便;睡覺是為了休息,光板床怎樣,席夢思又怎樣?日出日落,人生只在眨眼之間,今天睡下去,明天醒過來就是一天,醒不過來就是一輩子,每個人最後都要睡到一樣的小盒子裏。所以,人活著,擁有一顆平常心最重要,人生的快樂和幸福不能用任何物質來量化,只能用心去測量;生活質量的好壞並不是由物質的多寡決定,而在於心靈所能達到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若能如此,你便可以活得很幸福,這就是慧海禪師告訴我們的道理。
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心,修養一顆平常心,更要修煉一顆責任心。
無相禪師行腳時,因口渴而四處尋找水源,這時他看到有一個青年在池塘裏踩水車,無相禪師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種羨慕的口吻說道:“禪師,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紅塵,肯定會跟您一樣出家學道。不過,我出家後不會像您那樣到處行腳、居無定所,我會找一個隱居的地方,好好參禪打坐,而不再拋頭露面。”
無相禪師含笑問道:“哦!那你什么時候會看破紅塵呢?”
青年答道:“我們這一帶就屬我最了解水車的性質了,全村的人都以此為主要水源,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照顧水車,我就無牽無掛,我就可以出家,走自己的路了。”
無相禪師問道:“你最了解水車,我問你,水車全部浸在水裏,或完全離開水面會是什么樣子呢?”
青年答道:“水車是靠下半部置於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轉的原理來工作的,如果把水車全部漫在水裏,不但無法轉動,甚至會被急流沖走;同樣的,完全離開水面也不能運上水來。”
無相禪師說道:“水車與水流的關系不正說明了個人與世間的關系嗎?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縱身江湖,難免不會被五欲紅塵的潮流沖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不與世間來往,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同樣,一個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觀,也不投身粉碎。出家光看破紅塵還不夠,更要發普度眾生的宏願才好。出世與入世兩者並立,這才是為人處世和出家學道應該持有的態度。”
一個人如果真心修道,那么出家還是在家其實都不要緊,要緊的是你要有一顆普度眾生的佛心,即對社會的愛心和責任心。盡自己所能,在日常生活中把每一件該做的事情用心做好,不違背自己的良心,承當起自己的責任,這就可以稱之為修行!
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是因為還不明白自己對於整個世界的意義,以為自己的生活只和自己的生活圈有關,和之外的世界無關。其實你做的每一件事都與眾生有關:你做好一件事情,對於你自己、對你的親人、對你的同事、你的單位,甚至整個國家、社會都會有積極的意義,這就是你對眾生的貢獻;反過來,如果你搞砸一件事情也會給很多人造成傷害,這是你對眾生的罪孽。
對於整個宇宙來說,人不過是滄海一粟,但絕不是無關緊要的。如果每個人都用心去保護環境,關心野生動物,地球上就不會有那么多的物種滅絕;如果每個人都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世界上就不會有那么多人生活在饑餓和貧困之中;如果每個人都一心向善,那么社會上就不會有那么多的犯罪行為;如果每個人都用熱情和真誠去對待身邊的人,生活中就不會有那么多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
我們每天的忙忙碌碌,不管是生活瑣事,還是工作業務,都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而與天地萬物的繁衍生息、與整個世界的生存與發展憂戚相關,只要懷著這樣一顆“天地之心”、“民生之心”去生活、去做事,你就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諦和生命的價值,當你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不如意的時候,就不會去較真,不會有不滿,就如慧海禪師所說,“吃飯時不百般索取,睡覺時也不千般計較”,就能活得安心,活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