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禪語
有一天,佛陀對弟子們提出一個問題:“一個受過佛法教化的人,和一個未受過佛法教化的人,當他們遇到快樂的事物時,同樣會有‘樂受’的感覺;相反的,當他們遭逢悲傷痛苦的時候,同樣會有‘苦受’的感覺。那么,已受教和未受教的人到底有什么差別呢?”
弟子聞言,彼此面面相覷,無法作答,只得請佛陀慈悲開示。
佛陀說:“一個沒有受過佛法教化的人,遇到痛苦的時候,往往悲不自勝,甚至徬徨迷惑,不知如何安頓自己,這就如同中了第一支箭以後,又中了第二支箭一樣感到痛苦不安;相反,有佛法的人,遭逢痛苦的時候,絕不徒然悲歎,乃至怨天尤人,自亂方寸,因為他已經有智慧,不會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
“一個佛教徒身處樂境之中也絕不放縱自己,因為一旦陶醉在快樂之中而放逸身心,第二支箭便會帶來苦受。”佛陀又繼續闡述樂受的道理。
佛陀開示後,弟子們個個慶幸自己能過著佛化的生活,不為苦、樂所惑,尤其對於“不受第二支箭”的譬喻,個個心有戚戚焉,自此更加惕勵自己切莫放逸,以免受到第二支箭的苦。
人往往沉湎於享樂而不能自持,或者深陷於哀痛而不能自拔,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是一種恥辱,被第二支箭射中更是一種不幸。唯有以“覺悟”之心,時時檢點自己才是無上的智慧。
無果禪師為了專心參禪,在深山裏一住就是二十餘年,這些年來一對母女一直悉心照料他。然而二十多年來,他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就,他認為自己無法在那裏修行得道,所以打算出去尋師訪道,解除心中的疑惑。
臨行前,母女對他說:“禪師,您再多留幾日吧,路上風寒,容我們為您做一件衣服,再上路不遲。”禪師盛情難卻,只好點頭答應。
母女二人回家後,馬上著手剪裁衣服。衣服做好了,再包了四錠馬蹄銀,送給無果禪師作路費。禪師心懷感激,接受了母女二人的饋贈,於是收拾行李,准備第二天一早就走。到了晚上,他坐禪養息,半夜裏突然出現了一個童子,後面有許多人吹拉彈奏,扛一個很大的蓮花座,來到禪師面前說:“禪師,請上蓮花台!這就是你要去的地方。”
禪師心想:“我的修行還沒有到這種程度,這種情況來得太早了,恐怕是魔境。”無果禪師於是就不再理會他。童子一再說:“機會就只有這一次,錯過了就再也不會有了。”萬般無奈,無果禪師就把自己的拂塵插在蓮花台上。童子和眾人便高興地離去了。
第二天早上,禪師正要動身時,母女二人手中拿了一把拂塵來見禪師,問道:“這可是禪師之物?昨晚怎會從家中母馬的肚子裏生了出來?”
無果禪師聽後異常吃驚,說道:“若不是我定力深厚,今天已經是你們家的馬兒了。”於是將馬蹄銀還予母女二人,作別而去!
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要相信不靠譜的事情,更不要去做不靠譜的事情。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就在於他們明白什么是自己該做的,什么是自己不能做的;失敗的人總是失敗,那是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有幾斤幾兩。
《荀子》有雲:“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一個人只有把“自省”當作生命中的重點,才會活得聰明,才能少犯錯誤,才有可能在人生之路上一步步邁向成功。